右和下方是一大批参与立碑者的僧俗名号,排在右侧最上边的是六位太监, 其中有“御马监太监朱颌、张暹、卢鼎,,。左下角署“重孙普明、普香立石”。 普香在杜栾撰《碑铭》中也出现过,即“京都古刹吉祥庵住持第三代玄孙普 心、普香、普照、普存立石”的普香,亦见此人同普明、普云一样,是匾囤最重 要的传人,而且他也游移在京城与少林之间。显而易见,此碑碑阴文字与匾 囤有关,说明碑阳内容必定也与匾囤有关。这是叶德荣首先提出来的,见 《宗统与法统一一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下篇三十九《悟纳》条,这一发现非 常重要,谓叶德荣“慧眼见真”不为过。关于此碑的史料价值我们后面再谈。

6 .还有一条重要资料,即万历五年(丁丑,1577)左右,匾囤的法重孙普 明奉本寺住持幻休常润之命,主持营建寺院外面专供邮传行脚和游方僧人 歇息的“十方禅院”。这是前任住持小山禅师未能完成的遗愿①,幻休大师 “欲踵其事”,命普明执掌工程。普明接手后远走京师寻求资助,也找了正在 京师的名将俞大猷。与少林寺因缘颇深的俞大猷,为之撰写了著名的《新建 十方禅院碑》,碑中写道:

普明乃本寺无空大师的嫡孙,恐力不逮,即抵京师,求无空俗徒、御马监 太监张公暹、卢公鼎、高公才,各输俸资以助之。近已落成,名曰十方禅院, 乞名公赐文勒碑,以垂不朽。②

由此可见,张暹其实是匾囤(无空)的俗家弟子,这位长时间在御马监任 职的太监,除宗教原因外,不排除也是一位武艺一一主要是少林棍法的爱好 者,俞大猷提到的卢鼎、高才等太监也都有可能是张暹武艺上的同道,正由 于有这层关系,张暹在匾囤圆寂十多年后,还肯买普明的账,愿意慷慨出资。

御马监是与军队将领打交道最多的内府衙门,张暹有武艺之好自是常情。① 总之,嘉靖、万历间皇宫里不少太监与少林寺来往密切,他们不仅是少林寺 最重要的施主,也必定是政治上的靠山,很可能张暹就是匾囤的靠山,没有 这个靠山,作为少林僧人的匾囤何以在“居大不易”的京城有一所属于自己 的寺院?

匾囤归寂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此之前他在京城时曾受到张暹礼 遇,为他创吉祥庵于京城之西北隅,“极其宏敞严丽,聚大藏于其中,会其徒 藏扬之。又得张公等厚货,设法筵于少林寺,师亲往视之,以答厥愿”。关于 “厚贤”,新昌王碑说得很具体:“念少林为达摩单传之地,施银三百两,亲在 本寺率诸僧众法筵大启,共辅皇猷。”赞助少林寺的法筵,这似乎是匾囤在少 林寺的最后一件大事,此事发生在何时?笔者以为可能与上引《小山禅师行 实》讲的“戊午岁大开法席”是同一件事,即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大开 法席,四方学徒,众盈五百”一事,主持者是自嘉靖三十六(1557)年正式出任 少林住持的大章宗书,号小山,亦称小山禅师,他是少林寺复兴曹洞宗法脉 的重要人物。匾囤可能只是此次盛大法事的襄助者,将他从北京带回的三 百两银子用之于法筵。《小山禅师行实》只提太监张暹等人的“施财玉成”和 “大开法席”,并无一字提及匾囤,更不提张暹等人的施舍由匾囤带来,这里 边隐约含着寺内的宗派矛盾,有些细节还需要深入探究。丛林中的宗派权 利之争从来都不比世俗社会少,只是表现形式一般会隐晦一些罢了。

张暹等人于北京营造的吉祥庵,是匾囤的长住地,可能他有很多时间是 在此度过。他身边自然会有一批追随者,其中不乏武艺上的高足,于是才有 了少林棍法在北方的传播。明清间《麻杈棍谱》在北方出现,此谱与程宗猷 《少林棍法阐宗》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显现了匾囤能量之大、影响之广。杜 栾碑末的署名是“京都古刹吉祥庵住持第三代玄孙普心、普香、普照、普存立

石”。显然,匾囤离开后,普心接续匾囤法统成为吉祥庵的住持,扶助普心的 则主要是少林寺“普”字辈的若干弟子。然而他们的传续并不久远,叶德荣 引明刘侗《帝京景物略》的记述,明万历间此庵已经荒芜,万历三十四年(丙 午,1606),南方来的僧人真程“葺之而居”,并且发现状如灯台的石幢,傍镌 有唐广德二年(764)朝请郎赵偃书写的《心经》,自此称为石灯庵。清康熙间 朱彝尊编纂、乾隆朝增补考证的《日下旧闻考》,对石灯庵有更为详细的记 述。概括言之,吉祥庵原称吉祥寺,在北京城西南隅,创建于元泰定年间。 明万历丙午重修,改名石灯庵。《日下旧闻考》说,旧庵遭遇火灾被毁,清代 石灯庵为后来重建,地址在北京猪尾胡同,旧时的石灯和唐人赵偃书写的 《心经》都不复存在了。①新昌王碑中曾讲匾囤初到少林时,“师授以《心经》, 读至'五蕴皆空',豁然大悟曰:'身尚是幻,何处求名! ”'此处所言《心经》,与 在吉祥庵发现的唐广德二年赵偃书写的《心经》刻石,有着显而易见的关联, 只是我们还不清楚其中的奥蕴而已。

其二,从匾囤及其弟子在北京的活动,我们联想到明武宗正德年间少林 僧人出现在武宗身边的现象,这是少林史上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明武宗是历史上出名的吃喝玩乐皇帝,在位15年多一点,大部分时间 消磨在娱乐游嬉之中,以致天年自损,遽亡于专供其纵情淫乐的“豹房”中, 死时才31岁。《明史-武宗本纪》说武宗在当太子时“性聪颖,好骑射”②。 15岁即位之后,又有了很多奇特的爱好,其中之一是喜好武艺。他不但特 别喜好炫耀武力,而且喜好骑射搏击等技艺,在皇宫里时常以观赏打斗比武 为乐。清初学者毛奇龄在《武宗外纪》中说:

上初好武,特设东西两官厅于禁中,比之团营。后江彬、许泰皆以边将 得幸,入豹房,乃立内教场,别为部署。东官厅由太监张忠领之,西以许泰领 之,有神周者,尝以罪坐谪,今以附泰复官,得进用。未几益以刘晖,四人者

皆赐国姓为义子,名四镇总兵,又名外四家兵。而以江彬兼统之。彬故称朱 彬,为总管。上乃自领阉人善骑射者为一营,谓之中军,晨夕下操,呼噪火炮 之声达于九门。①

武宗似乎在这种娱乐性的军操中找到了感觉,发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于是屡次亲率大军到临近沙漠的宣化府一带炫耀军威,夸示武力,打过些并 无多少实际意义的仗,借机出入军营民间,恣意寻欢作乐。这就是京剧《游 龙戏凤》的来历。正德十四年(1519)正月,他自命为太师,又让礼部任命自 己为“特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准备巡视山东等地。本年秋, 江西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史称“宸濠之乱气 叛军攻陷南昌、九江等地,一 时颇为张狂,但不久即被理学名臣王守仁等击败。在大局已定的形势下,武 宗不顾百官的苦苦谏阻,执意“御驾亲征”。年底御驾抵扬州,接着过江到达 南京。在南京,由日夜伴随他玩乐的佞臣江彬为武宗安排了可能是中国历 史上唯一一次南北武艺高手的大比武,也算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场奇观。 此事不为正史所记载,只《明史-寇天叙传》有“禁军攫民物,天叙与兵部尚 书乔宇选拳勇者与搏戏,禁军卒受伤,惭且畏,不敢横”②几句简单的表述,但 明人笔记和地方文献中有着更详细的记载。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 六云:

武宗在南京,江提督所领边卒,躯干顾硕,膂力拳勇,皆西北劲兵也。白 岩命于南方教师中,取其最矮小而精悍者百人,每与江提督相期至校场中比 试,南人轻捷跳趟,行走如飞,而北人粗全,方欲交手,被南人短小者或撞其 胁肋,或触其腰胯,北人皆翻身倒地,僵仆移时,江提督大为之沮丧,而所畜 异谋,亦已潜折其二三矣。

江提督即江彬,武宗身边最受宠信的佞臣。白岩是名臣乔宇的号,乔宇 字希大,山西乐平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明史》卷一九四有传。何 良俊还说:

江彬所领边卒,骄悍之极,行游市中,强买货物,民不堪命。寇府丞亦选 姓矮精悍之人,每日早晚至行宫祗候,必命自随,若遇此辈即与相搏,边卒大 为所挫。后遂敛迹,亦所谓折江彬之谋也。①

寇府丞即时任应天府丞的寇天叙,当时府尹缺位,寇天叙执掌府政,他 也是山西人,是个正直能干的官员。清雍正曹秉仁修《宁波府志》卷三一《艺 术-边澄传》云:

正德间……时江彬率边兵数万,从驾南行巡。将回銮,彬谓南兵不如北 之勇,欲留镇守南。司马乔宇坚执不可,谓南兵亦自足用,请会南北兵校艺。 于是檄取澄与金华绵章二人应募至京。宇乃与彬集演武场试之。北兵举双 刀,捷如弄丸,澄挺击之,两刀齐折,北兵气沮。宇遂罢镇守之议。市人不识 者或侮之,多不较,若无技能人,人以是多之。

这里提到的边澄是当时宁波府的著名拳家,尤以拳棒擅场。“金华绵 章”,有的书上写作“绵张”或“眠张”等,应以“绵张”为是,此人以短打闻名于 当时,后来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一四《拳经捷要篇》中说:“吕红八下虽刚, 未及绵张短打。”程宗猷也在《少林棍法阐宗-或问》中提到“绵张短打”是天 下武艺的“五家正传”之一。②足见此人的确是浙江短打拳法的代表性人物, 他和边澄的成名,都应该与参加此次南北“搏戏”有关。

关于正德十五年(1520)南北兵勇在南京的比武活动,我们只能讲到这

里,因为这不关本文主旨。我们的关注点是明武宗的身边,或者说在他的豹 房或是“威武团营”里有少林僧人。正德十六年春,刚刚从江南归来的明武 宗突然死在豹房。他死了,皇太后和大臣们立即着手处理他留在豹房里的 “遗产”,其中包括遣返“少林僧人”。对此,《明武宗实录》卷一九七于武宗驾 崩的三月丙寅当天有如下记载:

是日,又传遗旨:……罢威武团练营,官军还营,各边及保定官军还镇。 ……豹房番僧及少林寺和尚,各处随带匠役、水手及教坊司人,南京马快船, 非常例者俱放遣。以上数事虽奉上遗旨,实内阁辅臣请于太后而行者。

《明武宗实录》提到“少林寺和尚”,但并未涉及具体身份,而多种史籍也 同《明武宗实录》一样,将少林寺僧与番僧混在一起,如武宗时的重臣杨廷和 在其《杨文忠三录》卷四说,'豹房番僧及少林寺取来和尚各回本寺。"只有明 代史学名家王世贞在其《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一里讲得比较清楚:

豹房所供番僧及少林僧,诸技击、射生、棹船黄头郎、散乐工伎,一切 罢遣。

据此,豹房的少林僧应是一些擅长“技击”的武僧,这些人与番僧有关 系,但各有所长,不能视为一体。武宗确用了一些番僧大搞淫秽不堪的“秘 戏”,但他也喜好武艺,以三奇周友为代表的少林僧兵奉命南征北战主要是 在武宗时期,少林武僧由此名扬天下,这是武宗和江彬之流关注少林武僧并 特别选拔其精英进入宫廷的最好证明。笔者认为武宗身边的少林僧人中就 有匾囤和尚,理由:

其一,此时的匾囤正当年轻,假定嘉靖四十二年圆寂时他的俗寿是70 岁,则正德十五、十六年时,他还不到30岁,对一个武僧而言,是黄金年龄, 皇家从少林选取武僧,他入选的可能性很高。

其二,他是汉人喇嘛,和番僧族属不同而信仰一致,武宗也是藏密的痴 迷者,甚至通晓番语并以“法王”自命,①这就使得同样是少林和尚的匾囤,比 其他少林武僧更容易入选宫廷,何况此时的少林也正是“西天梵僧”和一些 信奉藏密的太监能说得上话的时候。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存少林寺的明正德朝碑刻,主要是少林第 二十三代住持文载月舟执掌寺政时的几通碑,如正德七年的《重修轮藏阁 记》碑、正德八年的《月舟禅师之碑》、正德十二年的《那罗延神护法示迹碑 铭》及其碑阴,这些碑上多次出现“西天梵僧”字样,而且有许多武僧的名号 出现,却唯独悟须(匾囤的法名)没有出现过,这令人不解。此时的匾囤不在 少林?要么去了峨眉,要么就在京城,在武宗身边。总之,笔者以为,正因为 有过在武宗身边充当武僧的一段经历,才使匾囤有了传播天下的武名,有了 一批太监拜他为师。前面已讲过,我们没有发现匾囤带领僧兵应诏出征的 经历,也没有三奇那样的“奇功”,但他的名声却远在三奇等武僧之上,以至 于引动南北许多习武者慕名求教,甚至连江南文人都知道“少林僧扁囤习兵 杖最精”。②明代最重要的两部少林棍法著作也都是以他的名义传世的。匾 囤暴得大名,除相信他确有本事外,恐怕还是要和政治挂钩,要和明武宗这 位既尊崇藏密又喜好武艺的皇帝挂钩。概言之,喇嘛教挤入少林,匾囤由禅 转密并师从喇嘛学习武艺,以及少林寺最终确定以紧那罗为护寺伽蓝等,都 与一定的政治因素相关联。当然,到目前为止,武宗身边的“少林寺和尚”中 到底有没有匾囤,还需要有史料证实,笔者的议论仍然只是一个推断。

浏览8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