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日益萎缩的严峻现实。近年,有人公开提出易“武术"为“武舞",以求改 弦更张,另谋出路,持此论者除了理论上的迷茫之外,恐怕也有着某种心理 上的无奈,毕竟武术的天地越来越窄,爱好者越来越少,心里不肯,便慌不择 路,有病乱投医!国内,青少年练武术的远不及练跆拳道的多,从沿海到内 地概莫如此,这种趋势由来已久。国外,除了太极拳还拥有一定数量的练习 者以外,剩下的就是靠香港电影走红的某些拳种,其他拳种则大多门庭寥 落,如明日黄花,曾经的热闹一去不返。有些人热衷于编门谱、序传辈、抬身 价、造声势,以至于无所顾忌地望文生义、生编硬造,大玩玄虚荒怪之道。堂 堂中华武术,实际上成了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的附庸,无视影视小说的无稽 之谈而竞相攀附,于是,小说家被誉为“武学巅峰",影视明星成了 “武林泰 斗",以至于一些颇有名声的武术家也将曾经参与过某个武打片的演出引为 荣耀,时常挂在嘴边。在民间,江湖习气沉渣泛起,奇谈怪论不断出炉,再加 上传媒浓墨重彩的大肆张扬,这实际是构建了一条或明或暗的利益链条,与 武术本身关系并不大。凡此种种,拼合成当代一大堆光怪陆离的武术泡沫, 表面上很绚丽,实际上子虚亡是、空空如也,没有多少人相信它的真实价值, 没有人认为这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学问,只有很少一些获其实利者,如鱼得 水,乐在其中。总之,武术的浅薄化、舞蹈化和虚拟化由来久矣,如今终于走 上“巅峰",到了真正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其实这种景况并不是预料之外的事情,很多年前我们就曾对此表达过 忧虑之情,如今不幸言中,遗憾之外内心却仍有不甘,因为武术出现如此窘 困的景况本来是可以预防的,是可以有所挽救的。

“国家规定''的竞技套路之类长时间独占武坛,一花独放,导致官办武术 游离于武术文化本体之外,朝着“满片花草''偏向发展,制造出一种名为“竞 技武术"而实际是体操、舞蹈与戏曲武功的混合术。一位武术先贤曾形象地 称之为“四轻运动"。然而,平心而论,当年的“竞技武术"至少还有一定的规 矩,虽然浅薄浮华,但毕竟还有一套技术与理论的路径可循。现在的情况就 复杂得多了。首先是“竞技武术",虽然不断花样翻新,但终究不可逆转地走 向衰落,权威性和影响力丧失殆尽,只能靠官办的竞赛活动强力支撑着。社 会上青少年练习者越来越少,导致武术总体萎缩。民间武术表面上似乎还 算热闹,实际上散乱无序,漫无边际,神秘主义泛滥。名之为“传统"的东西 其实许多是假冒伪劣,甚至是武侠小说里的“秘传"和“竞技武术"的改头换 面。其次,套路演练和散手(现在叫“散打")虽都叫武术,但实际各成领域, 且二者渐行渐远,根本互不搭界。这是中国武术自''竞技武术"和“传统武 术"的武断割裂后的第二次割裂。更令人忧心的是,在“传统"的大旗下,“掌 门人''们轰然出世,真传、秘籍、绝招、内功之类不绝于耳,让人眼花缭乱。据 “权威部门''统计,拳种门派已逾百种,这种丛胜无序的虚肥状态竟被视为 “繁荣"的标志和景象,可悲也夫!尤其是自清末民国以来,“少林''就成了附 会穿凿的大本营,如今更加繁盛,具有价值的少林史实却如沧海遗珍,鲜有 人探求其中,追寻究竟,多数人却对小说家们的信口之词深信不疑;“武当" 就更不必说了,云遮雾罩,高深莫测,从来就没人能说得清楚到底是怎么回 事,与历史的真实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风气之下,就连一直以来发展相对 严整、理论脉络比较清晰的太极拳,在陈、杨、武、吴、孙以外,又遍地开花般 地冒出了许多新的“流派”,"大师"如云,名目繁多,各有妙解,眼看着有遭 遇碎片化的危险。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腾飞,社会稳定,文化走向繁盛。 许多曾经遭受摧残的传统文化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出现了新气象新局 面,有了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探索。比如国画、国医、京剧、民族音乐舞蹈 等,人才涌现,生机勃勃,为和而不同、多元发展的中华文化添光增彩,令世 界刮目相看。唯独在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中一向占据核心地位的武术,自20 世纪80年代初有过短暂的热闹后,很快便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衰落到今天 这样进退维谷、举步维艰的境地。其困窘尴尬之状,远远超过了足球。足球 虽不尽如人意,但还有相当高的关注度,传媒还在喋喋不休。恒大勇夺“亚 冠''立刻使千万人兴奋不已,额手相庆。反观之,武术还被社会大众关注吗? 武术能不能成为奥运项目还有人议论吗?武术的“高段位"成群结队,究竟 有多大的社会认同度和含金量,能和棋界的段位相提并论吗?

武术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需要有时间去探索 究竟,找到病根,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去挽救它的颓势。坦言之,时代需要 我们以虔敬忠诚的心态为中华武术招魂续魄,使之如凤鸟于飞,翱翔万里, 向世界展现中华身体文化的人文异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添加正能量!

我们曾经多次谈到,重振中华武风,找回武术丢失了的本体和尊严,必 须以重建中华武学为根基,强化学术研究以达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效 果。重新激发中华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尚武品节,回归它寓教化于健 身强体和愉悦心性的传统功能。而这必须置武术之于重新建构中华民族本 土体育体系的大结构之中,在振兴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大局观的引领下,珍 重传统,勇于探索,顺应潮流,鼓勇而进。这需要我们虚心审视和参照前人 的成果,从反传统的悖谬中走出来,深化理论思维和历史研究,探寻自古以 来,特别是近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发展道路的是非曲直,并对之做出 客观公允的评价。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慎终追远,继承创新。当然,这 一切的实现都寄希望于现行武术管理体制的突破性改革,没有深入改革这 个大前提,一切都将年复一年,一仍其旧,“武舞''的呱呱落地恐怕也只是早 晚的事了。

作为武术学人,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在武学研究和武学体系建设上尽一 点绵薄之力,建立这个以“武学"命名的学术论坛,为较高水平的武学研讨提 供一个平台,盼望大家一起来促进武术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毕竟,哪怕只 是一点点提升,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武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而现实是我们对理论研究长时间的漠然置 之,导致许多地方还是荒原,需要有更多的学人涉足其中,逐步开拓进取;更 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介入,以求达到融会贯通的学术创新之效。所以《武学》 真诚希望得到国内外多方面的学术力量的关注,慷慨赐稿,特别欢迎重大史 论问题上的争鸣之作,以努力活跃武坛气氛,培养学术队伍特别是后备力 量。限于篇幅和档期,我们对文章的选择有所侧重:一是相对侧重于武学历 史、文献和理论的研究,一句话,侧重于“源''的探索和寻绎;二是关注具体的 技术,但侧重于渊源有自的古典武艺技法,当代“竞技武术''所谓“高、难、新、 美"之类恕不涉及,小说志怪家言尤所不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是交好周邻、和谐万邦的文化 大国。因此,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闭关生成的孤立体系,它的文化中蕴含着 许多少数民族和域外的元素,从而使得中华文化不但体量博大,而且内容绚 烂多彩。中华武学也是如此,而且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欢迎从民族关系、 中外关系视角撰写的文章,包括兵器、竞技、著述、人物、谱系以及人类学、民 俗学等方面的论述。作为一个力求严谨治学的学术辑刊,我们希望所有的 撰稿人都能严守学术规范,遵循正规的引文和注释格式,鄙夷一切形式的抄 袭行为。文章不拘长短,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均欢迎。本刊暂无固定 经费支持,所以用稿只以赠予样刊若干为答谢,恕无其他稿酬。

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少林寺永信方丈担任本刊的顾问,为此特向永信方 丈深表谢忱。多年来,在永信方丈的亲自主持下,少林寺整理出版了不少与 少林寺相关的重要历史资料,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努力引领“少林学''的 阔步发展,这些已被海内外学人所赞誉。少林寺还在搜集星散海内外的武 术古籍和民间抄本方面竭尽心力,且成绩突出,为武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 文献支持。得到永信方丈的慨然允诺,我们将陆续在本辑刊公布一些重要 的少林资料和寺藏武术典籍,以方便武术界内外的学者研读讨论,为深化作 为中华武学重要构成部分的“少林学”而有所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和武学大家马明达教授担任本刊的学术指导,对本刊的 筹备创办和宗旨目标的设定等方面,给予了总揽全局、彰明较著的指导。早 在1987年,在他的积极参与下,人民体育出版社曾编辑出版了《中华武术论 丛》第一辑。当时,马教授曾希望这是一份能长期存在并对武术科研有所助 益的学刊,甚至企盼它成为武学建设的一块基石,不想只此一辑便戛然而 止,成了“一胎化"之作。2003年,马教授出版了论文集《武学探真》(台湾逸 文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上下册),压卷文章是《“武学"浅论》,主旨还 是倡导“武学"概念,以期推动武学的体系化的建设。这似乎多少产生了些 影响,至少自此以后“武学"一词对人们来说不再陌生,且被很多人所采用。 事隔多年之后,我们编辑《武学》,某种程度上是对当年那本《中华武术论丛》 和后续的《武学探真》的接续。本刊将遵循马明达教授在武学研究上一贯坚 持的独立自由的治学精神,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努力恢扩他长时间所坚守 与求索的武学学理,也为提升中华武学的品位和格调尽一点我们的微薄 之力。

浏览1,0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