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这种高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长 时间、多学科文化不断积累和渗透的结果。其中美学思想的渗透构成了武 术美学思想体系,它既相同于美学的某些特征,而又有别于美学的某些属 性,这是武术文化自身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多集中在武 术的美学特征上,如动作美、姿态美、劲力美、技击美、节奏美、结构美、 名称美等。对其美学特征背后的、深层次的美学思想挖掘明显不足,以至 于此项研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徘徊状态。另外,就是过多的套用美学学科 的知识,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现象严重,缺乏对武术自身美学因素 的开掘,如意韵、形神、刚柔、动静、情趣等。本讲试想对武术美学思想 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思想根源,从美学角度认识中国武术的 本质和特征,以丰富武术文化,促进武术文化发展。
本讲欲从以下五方面做出探讨。
- “仁义”是武术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 “德”是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所在久 以上两部分内容参见第3讲“儒家‘仁学’构成武德内涵的主体”化
- “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武术从产生开始,就具有“练、用、看”三种基本功能,其中“看” 是指它的观赏价值,具有观赏价值的东西一般都含有一定的表演艺术性。 通过优美的造型,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 深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引以为乐。
“乐”是个多音字,《辞源》对其解释颇多,最直观的含义要算是“音 乐”和“娱乐”。古人谓之乐,指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文化总汇。儒家认 为:乐之发生,由于人心爱感于物。所谓“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 之乐”。简单地说就是快乐。《荀子•乐记》中明载:人在习乐舞时,“执其 干戈,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正焉,进退得其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 也,入所以楫让也,征诛楫让,其义一也。”所以“夫乐者,乐也,人情之 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这表明人不能没有娱乐或欢乐。要达到 “乐”的目的就要寻求美的素材,像咏诗、轻歌、绘画、武舞都是古人追求 欢乐和美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与武术最为密切的“武舞”,要算较早的具有典型表演性质的活动。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幡,戎有受 脉。”有“祀”则“舞”;而有“戎”则“武”。“舞”与“武”的融合构 成武术套路的雏形。从历史的发展看,“武舞”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武舞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据《尚书•皋陶漠》记载: “予击拊石,百兽率舞”。大意是人们敲打着石鼓,模仿着各种野兽的姿势, 翩跹起舞。二、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据《商 书•伊训》记述:“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这说明远在殷商时 期,武舞已经常出现宫廷宴乐之上。在祀神祭祖时或在战争获胜时都举行武舞,以表现人们真诚、喜悦、欢快之情。
武舞约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表达情感的“大武舞”,其内容在于表现: “周武王伐讨之乐”,这种武舞属于文艺范畴。另一种是“练武”的武舞, 如“干戚舞”,“干”即盾,“戚”即斧,乃是一种于执盾、斧等器械进行 搏斗技击的单纯操练,其动作粗矿,“发扬蹈厉以示勇”,属于体育的范畴。 无论哪种范畴的“武舞”与“乐”均有密切关系。
- 1体育范畴的“武舞”与乐
体育范畴的“武舞”被视为武术套路、器械对练的雏形,是以身体、 精神兼修为要旨,提高军事技能为目的。早在夏、商、西周学校“乐舞” 教育中“小舞”的后三种(旄舞、干舞、人舞)基本上属于体育范畴的武 舞。通过这样大型的“武舞”活动,达到强身健体“行列得正,进退得齐” 的境地。据《韩非子•五蠢》记载:“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氏乃服”。 说的是大禹曾率兵苦练三年,以高超的套路表演征服了苗氏。这种演练形 式既是“武舞”者自身技能、技巧的再现,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乐”的 素材。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体育范畴的武舞至少有三种:一种是“万 舞”。《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记万舞为“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显 然是指当时的军事训练手段。另一种是“象舞”。《诗经•雏清》有:“象, 用兵刺仗之舞”,这种象既可单人舞练,也可集体舞练,是用以训练士兵、 鼓舞斗志,去争取胜利的一种手段。在当时还将象舞纳人了教育体系之中, 《礼记•内则》有“成童舞‘象’,习射御”,通过象舞达到锻炼身体,提 高军事技能的目的。还有一种是“大武舞”。它是周武王为庆贺灭纣成功而 作,全舞分六段,用以表现武王伐纣胜利的全过程。该舞共64人,举干扬 威,顿足蹋地,并向四方击刺四次,以象战争之状。〇此外,“旌旄羽祓, 矛戟创拨,鼓噪而至”。这种耀武扬威的武舞,实属军事训练的场面。随着 武舞的发展,出现了“目欢为美,耳闻之乐”的认识,这是美感的飞跃。
文艺范畴的“武舞”与乐文艺范畴的“武舞”多指宫廷里以音乐伴奏下的助兴活动。在古籍中 多有记载,《孔子家录》有:“子路说,授戚而舞”可谓斧术的套路演练。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诸以剑舞”。〇 这件事除了它的政治目的外,还可说明两个问题:一、剑舞已用于宴会间 的娱乐助兴;二、剑术已经有套路独立作舞了。到了汉、晋武术套路有了 较大发展,在《史记》《吴书》《通典》等史书中均可发现很多关于“剑 舞”、“戟舞”、“走戟”、“飞叉”的记载。到了隋唐以后,武舞表演更加盛 行。大诗人李白《从行军》中有:“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的诗句,说 明刀术有时也在音乐伴奏下,以套路形式舞练。《藏书•吴道子传》中说裴 旻.“驰马舞剑,激昂顿挫,雄术奇伟,欢者数千人”。《庄子•说剑》有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各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的记载,®说明 赵文王以搏击取乐。在《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史籍中多见记载。可见 武术在唐代已被列入艺术范畴,共人观赏。
两种范畴的“武舞”都是“乐”的外部表现形式,通过“武舞”,使 人们“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可见“武舞”是一种欣赏艺术,是欢乐的象 征,是胜利的喜悦,是武术美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圆”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美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是球形,一切 平面图形中最美是圆形”,®而在动态中以圆的形式出现仍是最美的。圆形 无论是静止还是动态的都比其他形体包含有最大的空间和最多的容量,具 有均衡、和谐、完善等许多美的特征。圆弧是圆的部分,美的曲线即由圆 弧构成,而人体便是曲线美的极致。武术运动正是通过人体不断地变化而 体现出多种美学素材。从武术的产生、发展至今,处处带有“圆”的痕迹。 就少林拳而言,它的创始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像“坐禅入道”,戒律互 补,“圆”的应用都是“大乘派”佛教的特殊贡献,其中“圆”字是佛教 各派僧侣和佛经中表达多种美感的专门词汇,常用的有圆满、圆通、圆融、 圆遍、圆光、圆因、圆果等等。©在少林七十二武艺中各武技均要求“圆满”,也就是对套路结构严谨,攻防技术合理,起伏转折、动静、虚实恰到 好处而言的。少林拳械的演练要求发力顺达通融螺旋劲,躲闪圆灵多变, 技击“滚出滚入”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这些都说明“圆美学”的渗 透。太极拳的产生,开创了“圆”的新世界。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周 子全书》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论》认为:阴阳思想,既是世界观,也是审美观、伦理观,“圆” 的思想贯穿太极拳的全过程,太极图是圆的,太极拳运动路线又多是平面 或空间的小圆、大圆、立圆、斜圆、椭圆、半圆、弧圆、螺旋形,其动作 又要环环相绕,处处圆活,似曲非曲,似闭非闭,忌直、角、滞、硬。能 大圈归于小圈,小圈归于无圈者常以“螺纹”“滚珠” “车轮”喻之,惟妙 惟肖,圆活之趣。推手同样以圆形不断变化,实现听、问、化、发劲。《立 体几何学》认为:一旦外力作用于圆球上,由于圆球的滚动,外力会顺切 线平滑通过,而借力,发力。推手同时讲究“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这些 完全符合宇宙实无始终,大化迁流,天地相继,时空无限不绝的规律。

《八卦拳学》也说“八卦拳术不外易数方圆二图之理”。八卦掌的主要 特点是走转,寓阴阳掌法变化之奥秘于走转之中,圆为艺中之源,圆为术 之母,万变不离其宗,尽在一个圆圈之中。所以说“巧从圆中生,妙从圆 中得”。表现出了武术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圆者,圈也,当手心朝下时为 阴掌,要变换为手心朝上的阳掌时,非翻转尺桡二骨和手腕不可,翻既要 转,转的本身就必然要形成一个圆的运动,故圆即从阴阳的互易变化中得 来的,“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任何一种拳术的运动丢掉了阴阳变化,互 易,就丢掉了圆的运动,也就丢掉了拳理中的艺术和技巧。八卦掌在走转 中换招变势,随走随变,且讲究“具三形备三势'下盘腿脚如珠走玉盘, 转如磨磨;中盘腰身如银蛇缠柱,游刃灵活;上盘手如拧绳,翻转旋抒。 其身形要求顺项顶项,脊背团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肩坠腰,腰坠胯, 胯坠膝,膝坠脚,上中下三盘形成一个整体,身随不动,掌随身变,步随 掌转,上下相随。不仅沿圆走转身体各部要“相随”,而且要“顺随”。艮P 身随首,脚随膝,膝随跨,跨随腰,指随手,手随肘,肘随肩。相顺相随,不逆不亢。这种典型的运动中的五体匀称,也是圆的匀称。〇而形意拳中有 三圆歌诀云:“胸膊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 齐出是真形。”背圆、胸圆、虎口撑圆,是形意拳基本桩式三体式的规范要 求,说明圆之重要。《峨嵋十二庄》其《天地庄合诀》开篇云:“象天法地, 圆空法生,大小开合,惟妙于心”。这四句揭示出功法的哲学,美学思想本 源是“天人合一”。古人能用“象天法地”体会到“圆”与“空”是大自 然的基本特征,因而是动功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 无滞、圆而空则能做到活泼自如,循环无阻,变化无穷。这种妙趣横生的 拳理,既是武术的重要法则,又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又如擒拿术 中的金丝缠腕、手挥琵琶、单手挥花、顺手牵羊、白猿献果等等都是经过 阴阳的互相转化,以圆和圈的运动形式完成的。离开了圆和圈的运动,就 会形成双方力量的较量,从而失去艺术的价值。
圆的运动不仅在拳术中,器械中表现得也十分突出,像枪棍的大圆与 平圆,刀剑的斜圆与立圆,都是武术完美艺术思想的再现。根据不同的拳 种和器械一般分为大中小三圆,在练功程序上:先练大圆,后练收缩,是 中圆,再求紧凑,是练小圆。小圆既无圆,就是说从外形上看圆的运动不 是很明显,其运转在气,变化在骨,提领在神,故小圆也为上乘功的运用, 是技术完美的境地,也是武术美学思想的真正内涵。
圆也普遍运用于技击上。武术有讲究硬接硬打的,但“四两拨千斤” 就是以圆化掉对方攻来之力,旋转出拳以此借力、发力,可蓄发出更大的 力量。®武术界有“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这个圆是立体的 圆。要求身体如圆球般圆滑滚转,使对手难以准确寻找击打的位置。一些 拳师常讲“以步法打人”。怎样以步法打人呢?形意拳要求“进步退步如球 之无端,又进又退如球之相连”;八卦掌要求“环环相扣,势势相连”,“如 机轮之循环无间也”;太极拳《乱环诀》则称:“乱环法术最难通,上下相 合妙无穷,陷敌深人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步法打人,实际是步法灵 活胜人也。而这灵活,却离不开圆。
武术讲究一招一式,势正神圆,势正招圆,神圆是指精神状态的完美, 招圆是指技术的和谐圆润,二者的统一,将是武术美学高度的升华。
“和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和谐是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配合协调一致,是一个从对立统一的过 程,是事物或现象发展的一种美好状态。它在武术运动中是指所有组成部 分的有机联系,通过联系再现合乎规律的美学思想本源。和谐是中国古代 体育美学的理想,“和”字最早出现在金文当中,并形成中国古代美学中的 一个重要范畴。《尚书》中有“协和万邦”的做法;《易传》讲究“保合太 和”;《诗经》中有“既且和平”;《左传》记载了晏子“和与同异”的观 点;《国语》也记述过单穆公“乐从和、和从平”的思想。孔子主张中庸之 道“乐而不淫、哀而不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不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认为宇宙万物都产生于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而庄子追求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和谐美境地。从道家 的“和合万物”到佛教的“因缘和合”;从西汉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 正”到宋明理学家的“民胞物与和"。概括起来“和”字至少有四层含义: 即和谐、适中、对立统一、和为贵。〇其中各学派都认同“和谐”,倡导 “和谐”,并把“和谐”视为至高无上的根本和谐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兼容和博爱的精神,与西方崇尚的物竞天择、 弱肉强食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相对立的“达尔文主义”截然不 同。和谐思想由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人与 社会的和谐、不同文明间的和谐五个方面构成,形成了中国哲学“普遍和 谐”的整体观,包含了 “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及和爱”五大原理。“和 谐”的审美理想,表现在武术美学思想中,就是人的生命的和谐,即动静 结合,神形兼备,内修外练,刚柔相济,阴阳互补,意、气、体三者达到 统一我国最早对艺术实践经验进行概括的古代美学思想家史伯认为:“美就 是和谐,和谐就是美”。〇古希腊唯物主义美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论述美学思 想时指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的事物源于社会 实践,古代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武术产生的沃土,其美学思想是对立统 一事物的客观反映。武术中对立和谐统一的美,比社会客观实践所反映的 美更全面、更典型、更生动、更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1矛盾对立的统一性
西周至春秋末年被认为是我国美学思想的启蒙时期,它与阴阳五行哲 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地关系。武术的美学思想也正是沿着阴阳总纲变化 发展的,仔细观察任何一种拳械套路,在由起势到收势的整个节奏上,无 不包含着阴阳、动静、虚实、刚柔、攻防、进退、险易、快慢、张弛、轻 重、缓急、密疏、广狭、长短、逆顺、收放、伸缩、上下、远近、高低、 前后、左右、大小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这在武术流派分类、练法、技法等 诸方面都是同样的,总归起来有两种情性:相互包含,表现彼此吸引的趋 势;相互贯通,表现彼此转化的势态。与古代美学的“相成”、“相济”、 “相和”思想是一致的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武术的流派众多,内容繁杂,套路形式数以千计,风格各异,这种多 样形式是任何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武术美学思想 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哲学意义上讲,一定的形式反映一定的内容,任何武 术内容都是通过具体形式来表现的,当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是 高度和谐统一的美,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武术的整体内容包罗万象,诸如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 技术和功法等;局部内容是指某一种拳术、器械而言。无论是整体内容还 是局部内容,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加以表现,以保证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性, 适宜性和主从律,才能突出各种拳械的风格和特点,再现美学规律。
任何一个套路从创编到定型,拳师们都经历了反复的揣摩、体悟、应用、修正、 完善等过程,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精力才可能流芳于世。另外,也可以将某 一套拳或器械看作一个整体,组成整体的各段称为局部,那么,就可以用 点、线、面来说明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单个动作,或一招一式为点,各段 演练、变化的轨迹为线,而由起势到收势的全套演练为整体。而美就孕育 在其中。
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武术中某一内容和形式相互协同是取决于整体和谐的关键。任何一种 形式必须反映武术的某种内容,而脱离武术内容的形式也是空洞的,无从 论美。如初级三路长拳在创编过程中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各 段局部间的和谐。第一段以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为主;第二段以掌法 变化为主;第三段以躲闪、肘法、击打为主;第四段以腿法变化为主。各 段的侧重点构成了一个既和谐又完整的套路。1990年和1999年由国际武术 联合会分别审定的两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在创编上充分考虑到武术的 发展需要,以及局部之间的时空关系。图形更加多样化,运动路线更加个 性化,攻防含义更加突出,动作衔接更加紧凑,再现了美的特征。
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武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的逐步丰富带来了形式的 深化,反复、奇正、参差等规律,以达到相互协调的目的。从武术发展史 讲,宋明前及后段时期,套路极为简朴,是武术意识、击法、技巧、功力 高度结合与集中,程式上有起势、承接、高潮、收势等,富有格式化,完 整统一。而近代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在路线布局上讲究直、曲、斜、 弧线、圆、“S”形、三角、对角、直角等多方位结构,体现了美学中对称、 对比、平衡、均衡、树立、呼应多样的变化特点。另外,在表演器械的重 量、长度、服装、式样以及演练时的配乐等都有一定规格,反映了对立的 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武术美学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需要与时代精神的 高度结合。
- 武术美学思想指导下的美学要素形式
在美学及武术美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许多美学因素在武术中得以体现,并作用和丰富于美学。如神韵、飘逸、气韵、情趣、意境……由此 带来的表现形式就更多了,下面只介绍五种。
- 1姿势美

姿态、架势、功架、造型都属于姿势美的范畴。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 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蹿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等 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的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的含义外,还要讲究 骨法,动作要求规格,姿势优美。拳谱中讲“五体称”,〇四肢与躯干五条 线充满骨力,这五条线就像写字一样,结构要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 或勾扣翘绷、或屈伸回折,无一处松软,并呈现出健美之势。武术拳种丰 富多彩,各具特色,姿态迥异,在这里加以概括。
少林古朴紧凑、硬攻直打、勇猛刚健。
内家主于击敌、以静制动、应手即仆。
南拳发劲脆短、以声催力、拳势猛烈。
戳脚突出腿法、走玉环步、发鸳鸯腿。
太极柔里寓刚、舒松自然、连绵不断。
形意动静相间、劲力沉实、含威不露。
八卦曲折走转、起钻落翻、相摩相荡,,
通臂甩膀抖腕、放长击远、冷弹柔劲。
翻子一步三拳、拳法如雨、脆快如鞭
象形仿形为艺、借形显艺、形神兼备:,
这些区别,正是不同审美风格的展示。
武术的造型,或定势,或亮相是姿势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造型又可 分为动与静两种,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形成了连续不断地变化。就整体 上看,动静造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一个造型的起势与收势都可以看作是静态造型。如“金鸡独立、白鹤亮 翅、推窗望月、青狮托球”等等,这些都是在相对静止条件下的造型,而五体,“乃可谓之形备”,是指人体由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外在形体所构成; “方中矩,圆中规,目中绳,平衡均施”,则两上肢和两下肢以躯干为纵轴左右对称,这 种解剖结构的对称表明了人体的匀称、和谐和端庄拳谱习惯将人体的这种结构称为 “五体”或“五骨、五筋”。武术的动作和姿势形形色色,但始终不离“五体”的变化。
“燕子抄水、大蟒翻身、乌龙绞柱、鲤鱼打挺”等等,可视为动态下的造 型。这种造型是富有攻防意义的。
劲力美劲法、力度等属于劲力美的范畴。劲法是武术中各种运用劲力的方法 和技巧的总称。按照劲法的基本运动形式,可以为蓄劲、发劲;按照劲力 的强度,可分为刚劲、柔劲;按照劲力的外部表现,可分为明劲、暗劲、 化劲;按照劲力的运动方向,可以为直劲、横劲、竖劲、斜劲、圆劲。〇无 论什么劲力,都是从“发劲”和招式着眼的。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 于“寸劲”。而处于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催于肘、达于手”,协 调顺畅,力点清晰。许多拳种讲究发劲刚猛而纯透,有力而不僵。如南拳 的特点是步稳势猛,套路中多短拳,擅标手,上肢功夫尤为突出,动作刚 健有力,很能表现演练者的力量素质,富有一种“阳刚之美”。而通背拳, 以及部分象形拳除了具备外形生动逼真以外,其发力体现在冷弹劲、鞭打 劲、伸缩劲等,以灵动的变化捕捉击打的目标。又如别有一番情趣的太极 推手,它是一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双人对抗,被人称为“画圈子”运 动。它是以棚、捋、挤、按、采、抦、肘、靠等方法,双方沾粘连随,通 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其中缠丝劲、螺旋筋、崩撼劲、翻扯碾 转劲等经常使用,并借劲发力而将对方推出达到失去平衡或倒地的目的, 以决胜负。按照著名美学专家朱光潜所说的“移情作用”,就会在推手时出 现“筋肉感”。太极拳名家中所表现的劲力常会使人们产生此感。
劲力美或健力美用在散打项目上更有说服力。散打被称为:体力技术 抗衡、智力意志较量之“勇敢者运动”。无论是早期的“散打王”,还是今 日的“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以及各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武林 风”等,都展示了我国散打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它的美学 特征和观赏价值也在稳步提升。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一、赤膊上阵,人 体之美;二、角逐激烈,激动人心;三、张扬个性,展示技艺;四、战局 莫测,引人入胜;五、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六、奋力拼搏,意志顽强节奏美散打比赛是针锋相对、短兵相接的抗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硬打硬冲 是一大忌。所谓的“刚对刚,必有伤”,就要求对抗双方有运用多变战术的 方案:制造假象,巧与周旋,避实击虚,以智取胜;声东击西,取上打下, “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疾制慢”等战术,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观察、分 析、判断和综合能力,蓄势待发,巧妙而有效的攻击对方的必备之处。这 种比赛,观之有情趣,思之有余味,更能让人们领略到智慧之美。
快慢、高低、刚柔、动静、虚实、轻重、开合、转折等对立统一的变 化都属于节奏美的范畴。只有对立,才能产生节奏;只有统一,才能体现 完整。武术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很早拳师们就总结出了“十二型”的变 化规律,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 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我们可以通过实例加以分析: 如“旋风脚接跌劈叉”这个组合动作,就是典型的反映高与低的时空变化。 那腾空纵起的一瞬间,似若龙卷风直冲云天,在空中快速完成旋转击拍以 后,紧接着低姿势造型,犹如矫健的雄鹰俯冲而下。这种瞬息之间的时空 变化,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在快与慢的变化中,快者犹如海浪那样 激荡,滔滔不绝,使人精神为之振奋;慢者动作犹如微风细雨,缠意绵绵, 又如山涧涓涓溪水,潺潺缓流,把人带进大自然那秀美如画的田间风光之 中。要掌握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分寸,要形成互为补 充、互为衬托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便是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与 节奏美。
再从一套拳的表现来看,除了具备鲜明的节奏外,还必须符合它的完 整性和技击性。如蛇拳,以蛇的“曲仰自如之态,左顾右盼之意”等动态 特点创编而成。从青蛇惊醒、出洞、游行、觅食到“神蛇练月”、“风蛇绕 树”、“玄蛇磐石”、“腾蛇起雾”、“白蛇吐信”等,数十个动作一气呵成, 其刚柔相济、快慢有别、动静兼顾,再加上蛇拳的手法、拳法,配合各种 步型、掌型以及富有表现力的眼神,其演练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30多年来,竞技武术倡导集体项目,由于可以配乐,更增加了演练的 节奏感。无论是徒手,还是各类器械的表演,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时而单练、时而对练、时而组合、时而集体,动作整齐划一,难度高潮迭起,内容编排推陈出新,主题紧扣观众心弦,令人拍手叫绝。
神韵美武术的神韵之美,是集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内容美、意蕴美为 一身的由内而外所体现的一种美学特征。所谓神韵,即精神韵致。神是指 生命的象征,如神采奕奕、神采飞扬便是;若体现在武术方面将是“意发 于心,神传于眼”,意气不断,富于韵味。韵是指和谐的生命节奏,如气韵 有声、神韵有致等;体现在武术方面应为“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灵活多 变,富于节奏的三部曲。
武术的神韵美是一种很难用语言表述的状态,可谓是“不可言喻之 妙”,但它又实实在在体现在套路的演练之中,根据多年从事武术教学和训 练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感受,可以将武术的“神韵美”概括为眼神变化、意 境悠长、富于节奏。
眼神变化。第一步要求:“眼随手动,神聚于眼”。长拳技法要求达到 “拳如流星,眼似电”,表明拳法敏捷快速,眼法机智敏锐,并从敏锐的目 光中彰显灵动的神态。形意拳有“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齐到定要赢”;八 卦掌的“心是帅,眼为锋”,强调的都是手动眼随,手眼配合协调一致。第 二步要求:“心动形随,眼随势变”。除了眼随手动以外,还应该随着动作 和势式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前观后眸、远眺近睽、 正睹旁睐”等眼法都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眼观六路”,体现了眼法的多 变性。第三步要求:“目随势注,神传于眼”。主要是指静止性动作其延伸 向前凝视的状态,目光中显现出“伺机而动”、静中含动的意向。“用志不 分乃凝于神”,体现的是“注目”和“凝视'外国人与中国人习武的最大 差别就在于眼神的不同,其眼神中渗透着观念、思维、价值、性格、习俗 和审美的区别,实质就是文化的差别。“眼无神,拳无魂”便是也。
意境悠长。意境是一种美的境界,是情景交融,以实生虚的状态,能 引起联想,耐人寻味。古老的中国“有美而无学”,由此出现了“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的状况,无论如何美的意境是久远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 传》中关于越女论剑一段记述有“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一句。 其中的“意”,便是指“意境”。套路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要,将具 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和演练者、创编者的情感、精神融富于节奏。具体体现在套路演练中的对立统一变化规律。合一致,在似像非像中达到情景交融、情技交融、神形交融。著名武术大 师蔡龙云认为:好的套路演练时要将自己“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才会气 韵生动,气势如虹,气质贯一,表现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 概,再现战斗的艺术意境,既是恢宏的,又是蕴藉的,既是飞动的,又是 沉实的。太极名家陈盡认为“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他是把打 拳当做艺术,把行拳当作创作。套路的出现,使武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意 蕴,并具有了更多的艺术元素。
谈武术的神韵美,必然涉及武术的艺术化与艺术性现象。随着武术功 能的相对转换,武术的艺术化倾向也在加剧,所以有人感叹:“现代的武术 姓‘舞’不姓‘武’!”若从武术发展历史看,不同时期的“武舞”,是含 有相对的艺术化因素的,其中追求美感、助兴、娱乐、玩味等都属于这个 范畴。但自春秋战国以后,武术更多的是它的战争实用性,到了宋朝以后 出现了“花法”等套子,可谓是“中看不中用”,“左右周旋,满地开花” 的形式,并受到明朝将领的严厉批评。戚继光在上呈皇帝“论蓟门练兵” 的奏折中说:“教练之法,自有正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何 良臣也在《阵纪》中指出:“如花刀花枪,套棍滚杈之类,诚无济于实用, 虽为美看,抑何益于技哉?是以军中切忌者,在套子武艺。” “虚花武艺, 一些用不得在阵头上”。然而,也正是这些花法,填补了武术实用价值的艺 术化缺憾。由于现代武术实行“打练分离”的发展模式,套路追求“高、 新、难、美”的目标,其艺术化倾向自然相伴而来。难怪有人感慨:“西方 有把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则有把技术艺术化的倾向' 套路发展值得 注意。
是否可以这样表述:武术的发展应去艺术化倾向,保留其技术性。武 术的艺术性是对武术表演的整体包装,武术的攻防技击含义不变。如已有 14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演了 15个武术类节目,大受好评。其原 因就是灯光、音响、背景、服装、情景、主题、武林高手等因素的综合作 用。由此也带动了舞台表演市场的日趋成熟。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中武术表演;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演了“少林寺之武僧传奇”舞台剧 近300场;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中武术表演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体育院校正在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是追求它的艺术 化,还是艺术性?名称美主要是指以象形的命名而确立武术动作之美。自假托宋太祖“赵匡胤 36式长拳”出现以来,就有为其套路动作冠以美妙的名称,当初只不过是 方便记忆的符号,随着套路的成熟和数量的增加,名称的寓意更加生动形 象,使习武者一边持械修炼,一边品味美妙的寓意。根据我们的初略考察, 武术的名称主要分为直呼和形容两种。如直呼“提膝亮掌”,而形容为“金 鸡独立”;直呼“弓步前指”,而形容为“仙人指路”等,可谓是同工异曲。 简单的名称变化,首先反映了传统武术的保守性,凡用形容词,一个动作 可以有多个理解,此时不得真传,难得真谛。另外就是反映了在武术拳师 中,一些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更喜欢用形容词,而文化修养较低的人更习 惯于直呼。粗略统计,武术的名称可分为四类:一、仿生类:以象形拳所 立的名称都具有这一特点,如白猿出洞、猛虎下山、意马悬崖、白蛇吐信、 黑虎掏心、金蝉脱壳、鹞子翻身、青龙探海、犀牛望月、百鸟齐鸣等等; 二、典故类:苏秦背剑、霸王举鼎、哪吒探海、武松脱铐、秦王卸甲、仙 人扑榻、玉女穿梭、女燕穿林、二郎担山、羿射九日等等;三、宗教类: 达摩禅杖、十八罗汉、金刚捣锥、小夜叉棍、风磨禅杖、少林佛珠、少林 裝裝、童子拜佛、道长捋须、三丰抱剑、丹凤朝阳、仙人指路、一柱擎天、 二龙戏珠;四、描述类:双峰贯耳、钩挂连环、拦拿扎枪、弧步绞枪、扫 棍旋子、坐盘抱棍、左右劈刀、虚步藏刀、左右撩剑、弓步崩剑等等。这 些名称更偏重于意会,偏重于形容,托物取喻,借物发挥,集中而浓缩了 “朦胧、抽象、情趣、回味”的美学因素。
再具体分析如下:如大鹏展翅、苍鹰扑食等,给人一种威猛雄健之感, 体现了雄鹰气吞千里,力负于千钧的雄伟气魄和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称 猴攀枝、白猿献果等,则体现闪展腾挪和巧妙轻灵,给人以机敏灵活、轻 松活泼的乐趣。又如金鸡独立、燕式平衡等,体现了舒展自如和悠闲自得 的情态,给人一种舞台艺术造型美的享受。再如力劈华山、崩断昆仑等, 好像擎天巨人拔剑出鞘,气势磅礴,威风八面。这种意境美使得武术的本 质溶于行云流水的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
终,如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或奔放的进行曲,使人们在刀光剑影中享受美, 品味醇厚的武术文化。
综上所述,武术美学思想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主线,派生出来的一种 全新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均植深于中国大文 化系统之中,不同程度的渗透着民族风俗、习惯、心理、情感、艺术、文 学等因素,同时也受到了儒学、道家、佛家等思想的滋哺,是一种多学科 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
浏览9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