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亟,古极字……亟字中从人,而上下有二横画, 上极于顶,下极于踵,而极之本义昭然可观矣。”①现代太极拳常用的 “极”字,是“桎”字的简化字。

《黄帝内经》的“亟”字通“气”字。《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 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②宋《广韵》:“亟, 音器,频数。”含经常的意思。明张景岳:“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 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又《本神篇》曰:'阴虚则无 气。'亦其义也。故此当以气字为解,以见阳能生阴,阴亦能生阳,庶为 得理。”


  • 通“筑(xi)”字


发放或领取粮食。《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仓律》:“而遣仓啬夫及 虽邑仓佐主禀者各一户以气,自封印。”

  • 通“器”字


器皿;器具。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气,假借为器。 《礼记•乐记》'然后乐气从之'。王氏引之曰,即上文金、石、丝、竹乐 之器也。”《淮南子•说山》:“故鱼不可以无饵钓也,兽不可以虚气召 也。”③

  1. 气的异体字


气的异体字,包括“焦”字、“氛”字和“乞”字三个字,前两者读 音均同“气”字,“乞”字读作

  • “焦”字


“焦”字是道教文献中最常用的一个气字。《关尹子•六匕》最先使用 该气字:“以神存焦,以煞存形。”(注:关尹子系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邀请 老子作《道德经》的历史人物)

汉《太平经》多次出现“羔”字:“乃为恶于内,邪焦相召于外。” “二重何象,象王相羔相及也。”

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火部》:“焦,古麻字。”宋《集韵-未韵》: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24.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6.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750.


气,《说文》’云藏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藏、焦。”宋《广韵•未 韵》:“羔,出道书。”元佚名《村药堂》第三折:“上察推天心,下察推 地焦。”

(2) “冗’字

“氛”字是一个日语常用词,但至今尚未收入现代汉语字典。日语 44字是汉字“气”字与“x”字(“乂”或“乂”字)的合词。

汉语的“x”字,写作“乂”字时,是五字,读作wii (五)。写作 “乂”字时,是“乂”字,读作yi (义)。

汉语的“乂”字,同“五”。《说文-五部》:“乂,古文五省。”《集 韵•姥韵》:“五,古作乂。”①

汉语的“五”字,《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 也。x ,古文五省。”

林义光《文源》:“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x象相 交,以二之平见x之交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x象交错形,二 谓在物之间也。当以交错为本义。自用为数名后,经传皆借午为之。”② 按:隶变作五。包含数词五、五行、纵横交错的意思。

汉语的“乂”字,《说文・J部》:“乂,芟草也。XU, 乂或从刀。”③ 包含芟草、治理、安定、养、才德过人的人等意义。

日语的“威”字,当取“x”字天地交午而生万物寓意,含天地气 交,万物生气,指代自然万物生气的意味比较浓重。

(3) “气"字

乞求;给予。后作“乞”。《广雅-释诂三》:“气,与也。”《广韵- 未韵》:“气,与人物也。今作乞。”《集韵•未韵》:“气,取也。”

(三)气字的本义

汉语的“气”字,是一个遵循一二三生殖模式,沿着一一二-三—兰 一气路径逐渐造出的广义文字符号,属于中国文字史上最古老的线圆合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3.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5.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3.


 

一式文字符号之一。其本义孕育于气字形成的历史进程中,随原始字根形 态结构的不断变化而衍出以下多种寓意。

1 .混沌、太初、道气等意义

气的混沌、浑沌、太初、道气等意义,描述了宇宙万物混沌一体、鸿 蒙初辟或万事万物自然、本真、本原状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表述为阴 阳、内外二气,天、地、人三才,生、人、神三气合和一体生生不息状 态。在老子那里是道、无或道德,在庄子那里是浑沌或混沌,在列子和子 华子那里是太初。后来,我国古代众多思想家相继继承了他们的思想。

(1) 老子的道气、无、道或道德。老子《道德经》的道,是万物混沌 一体,彼此不分,鸿蒙初辟或无为、无极的状态。其第二十五章说“道” 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 天下母。”①因“不知其名”而把它称作道、大、玄。

(2) 庄子的浑沌或混沌。庄子的浑沌或混沌是一种宇宙万物本原、本 真、浑圆一体状态。即气的原始、本原或混沌合和状态。《庄子•应帝王》 作浑沌状态:“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 时相遇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 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②

(3) 列子和子华子的太初之气。列子和子华子把宇宙万物的本原视为 太初,其内涵与老子的道或无,庄子的浑沌同理。

列子认为“太初”是气的本源。《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气之 始。”③

春秋时期晋国程本(字子华)撰《子华子•阳城胥渠问》明确了混沌 或太初的生气演变过程,认为太初生上、中、下,即始、元、玄三气,三 气“通三而为一”,衍出阴阳、三阴、三阳诸气:“夫混茫之中,是名太 初。实生三气: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资于元,元资于始, 始资于初。太贞剖割,通三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专精,是名阴阳, 两两而三之,数登于九而究矣。是以栖三阴之正气于风,转其专精之名曰 太玄;栖三阳之正气于水,枢其专精之名曰太一。太一,正阳也;太玄, 正阴也。”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275.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566 -567.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796.


 

  1. ―气、大一、太一、中气等意义


气的一气、大一、太一、中气等意义,从形成“气”字的字根“一” 字和“ I ”字衍出。

(1) 一气,道气,万物的本原。许慎《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 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①

老子尚“一”,以“得一”为要,认为“一”由“道”生,在《道德 经》多次强调“一”:“载营魄抱一”,“混而为一”,“圣人抱一为天下 式”。

庄子的“一”,是一、一气、一性、一体、大一、小一、至一等意义 的集合。

①一。“万物一也”,“其治一也”,“通于一而万事毕”,“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圣有所 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②一气。“通天下一气耳。”③一体。“泛爱万 物,天地一体也。”④一性。“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⑤大一、小一。 “知大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⑥静一。“一 而不变……静一而不变。”

子华子的“一”,是一气。《子华子.孔子赠》:“惟道无定形,虚凝为 一气,散布为万物,宇宙是也,所以载道而传焉者也。”

《淮南子》的“一”,是得一。《淮南子•诠言训》:“夫无为,则得于 一也。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②

列子提出一分为三的概念,从一衍出三,气的三义寓于其中。《列 子•天瑞》:“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 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③

(2) I气,中气,一气贯通,混沌一气。“一”字的竖立图式“I ” 字,音giin (滚,稣),包含沟通、通神、通天的意义。《说文》:“ I ,上 下通也。”《广韵-混韵》:“ I ,上下相通。”④“ I ”字,是一个古代沟通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734.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796.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2.


天地生人神的法器、礼器或神器符号。

I气的“ I ”字,与“O”组合成“中”字,沟通天地生人神等宇 宙万物的中气寓意十分突出。

  1. 生生,生殖,生生化化,生生不息等意义


气的生生,生殖,生生化化,生生不息等意义源于远古人类的生殖崇 拜、图腾和宗教仪式,是人类模仿自然万物生殖活动的产物。

《易经》交感生化或化生的生殖模式,《黄帝内经》作“形气相感而化 生万物”,在老子《道德经》中,描述为一幅道气生生化化的生殖图式, 形成一、二、三生生化化的道生模式。

子华子《大道》发挥老子道生的思想,把一、二、三生生化化模式扩 展开来,形成“化一而为二,化二而为三,因三而成万物”。

甲骨文、金文“生”字字本身蕴含的交合、合和、交生、生生化化思 想更为明显。

甲骨文、金文“生”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是“_L”和“/\”,或 “土”和“\/”二字的组合,写作像幼苗或草木破土而出、生机勃 勃状态。亦像天气降,地气升,天地气交(交合、合和、交生)于中而生 万物,万物生殖、生生、生力、生机勃勃的状态。

许慎《说文》:“生,进也。象州木生出土上。”①其义,从甲骨文、 金文“生”字衍出,包含生殖、生育、中生、交生、合和、气交、生生化 化、生生不息、生化、生生、生长、生存、生动、生机、生命、生物、生 力、生态、人生、生活、生产等多种意义。

  1. 动静、动静相兼、阴阳合和、阴阳互根等意义


气的动静、动静相兼、阴阳合和、阴阳互根等意义,以动静二性最为 突出。从“气”字的结构形态演变及多个方面的相关内涵均可看出。

(1)动态的气

《说文》的“气”字写作“节',包含云气、大气、清气、雾气、气 流、人的呼气、吸气、气喘吁吁等寓意,动相明显。《吕氏春秋•季春 纪•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蟆(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

①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076 - 1077.

 

不流,精不流则气郁。”①

  • 静态的气


气有清静、静气、静定等意义,甲骨文、金文的“气”字,静相十分 突出“兰”。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调阴阳篇》:“苍天之气清静,则 志意治。”②天气的本性是清静无为的,因时而“顺阴阳”“服天气”“通 神明”,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 动静相兼的气


气的动静二性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两个不同侧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两者同时存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动静相兼。《易经•系辞上》:“夫 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 以广生焉。”③

  1. 气的“中”意


气的“中”意,即中生、中和、中正合和、中气、中气合和、中正、 中规、中矩、中衡、中权、中庸、中行、中道等意义,包含在气字从一一>

二一三--的形态结构演变、形成过程中。

  • “一” 字


“一”字包括“一” “ | ”和“O”三种符号形式,衍出气的多种 “中”意。

“一”字在“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时,天地气交生成万物,蕴含 “中”的意义。

甲骨文、金文的“中”字,写作“中”,不从“口”字,而从“O” 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代表天,“ I ”以上下通为寓意,表示贯 通、沟通天地的意思。两者组合成古“中”字,意谓通天地者居天地间, 上极于天,下极于地,中极于人和万物,故为大,中正合和及中气合和寓 意非常突出。

  • “二”字


“二”字,《说文》:“二,地之数也。从偶一。” 一气一分为二,二气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33.

  • (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35.

  • 苏勇,点校.易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2.


 

合二为一,天地、阴阳两仪相应,两个“一”,一天一地及一阴一阳二气。 天地气交,中气合和,阴阳二气感应,凸显了中气的意义。天地、阴阳二 气合和,形成老子《道德经》的“中气”。

(3) “三”字

“三”字,《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战国《逸周书-武 顺》:“人有中曰冬无中曰两。两争曰弱,堂和曰强。”

  1. 太极,圆气,元气,圆通,圆活自如、三才合和等意义


气的太极,圆气,元气,圆通,圆活自如、三才合和等意义,表现在 《易经》线圆符号(河洛、易卦)、太极圆气图式、三一合和或三一圆智、 阴阳、五行等多个方面。

《易经•系辞上》:“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 生大业。”①《汉书•律历志》:“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 也。”图片85

《云笈七签》卷49《秘要诀法》所收《玄门大论三一诀》有“三一圆 智”的太极圆气观:“既非本非迹,非一非三,而一而三,非一之一。三 一既圆,亦非本之本,非迹之迹。迹圆者,明迹不离本,故虽迹而本;本

① 苏勇,点校.易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4 -85. 不离迹,故虽本而迹。虽本而迹,故非迹不迹;虽迹而本,故非本不本。 本迹皆圆,故同以三一为体也。三一圆者,非直精圆,神气亦圆。何者? 精之绝累即是神;精之妙体,即是气;神之智,即是精;气之智,即是 精;气之绝累,即是神也。斯则体用圆一,义共圆三。圆三之三,三不乖 一;圆一之一,一不离三。一不离三,故虽一而三;三不乖一,故虽三而 一。虽三而一,故非一不一,亦虽一而三,故非三不三。三一既圆,故同 以精智为体,三义并圆,而取精者,名殊胜也。”①气的圆意十分明显。

因此,“气”字的本义,是天、地、人三才,生、人、神三气或自然 万物混沌一体(混混沌沌、混沌和气、混沌合气)、一气(大一、太一)、 混沌一气,一、二、三生生化化、生气、化气、生生不息,动静相兼,中 气合和、中正合和、中气、中和、中庸、中道、中行、中规、中矩、中 权、中衡,太极圆气(元气)合和一体、三才合和等寓意的集合。概括成 一句话是混沌和气、一气(混沌一气)、生气(混沌生气)、动静气(动静 合气)、中气、圆气六气意义的集合。即气包含混沌、一、生、动(静)、 中、圆六大本义。

二、“功”字的由来、内涵和类型

汉语的“功”字,是工夫和功夫意义的集合。在气功锻炼中则是气的 成果。“功”字,甲骨文、金文已有,古今意义变化不大。本节简要梳理 出工夫和功夫二词的基本意义,以便练功者对“功”字有个整体认识。

在我国古代,“工夫”和“功夫”二词往往互通互用。但两者有尚技 和尚力的不同侧重。

(-)工夫

古“工”字是在符号“一”的一、二、三变化结构中,从“三”衍 生出的文字符号。甲骨文、金文的“工”字,包含“沟通” “通神”和 “交感”等巫舞一体的意思。

《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②主要意义如 下。

  • 云笈七签(影印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359.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73.


 

  1. 规矩;曲尺。章炳麟《文始》:“工有规矩之义。”规矩即圆规和矩 尺。在古代是巫师用来通神的法器,以及木匠用测画的工具。《周髀算 经》:“数之法出于圆,圆出规,方出矩。”又“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 方”。传说中的伏羲和女蜗便是执掌规矩,确定方圆的二位神祇。汉代文 物常见二位手持规矩画像。

  2. 工匠;工人。《论语卫灵公》:“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 古代特指乐官或乐人。《书益稷》:“工以纳言,时而扬之。”孑L 传:“工,乐官。”

  4. 官吏,乐官。《小尔雅广言》:“工,官也。”《书•尧典》:“允釐 百工,庶技咸熙。”孔传:“工,乐官。”

  5. 精巧,精致。《广雅尔雅》:“工,巧也。”《战国策•魏策》:“此 非兵力之精,计之工也。”

  6. 擅长;善于。《韩非子五蠹》:“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7. 技巧,技能类工夫。例如武工,唱工。《抱朴子内篇-遐览卷》: “艺文不贵,徒消工夫。”①

  8. 手工劳动。《管子-问》:“处女操工事者几何人?”

  9. 工程。例如:施工;工期。工业。工作情况。

  10. 工尺谱符号之一,表示音节上的一级。《辽史乐志》:“歌调之 中,度取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 合。”


H.通“功”;通“公”。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工,假 借为功。”

工夫尚技是技巧、技艺、技术、智慧、力量、时间、工作、能力、本 领、造诣、实践、经验、作用、功用等意义的综合。多指能工巧匠及文人 墨客在技术、技巧、技能、文章、文字、琴、棋、书、画等方面用的工 夫。

(二)功夫

汉语的“功”字,是“工”字和“力”字二字的合词。“工”字的意 义见上文。

古代的“力”字象耒形。金文中从“力”的字,有时即从“耒”字。

①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78.

《说文》:“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徐借繁传作 “能御大灾也。”①

在甲骨文、金文中,“功”字起初写作“工”字,没有右边的“力” 字。“功夫” 一词本作“工夫”说明了这一点。

《说文》:“功,以劳定国也。从力,从工,工亦声。”②主要意义如 下。

  1. 工夫;功力。如:用功;练功;基本功。《韩非子孤愤》:“人主 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 起矣。”《抱朴子内篇•金丹卷》:“筋骨,或博弈以弃功夫。”③《抱朴子内 篇-自序卷》:“先所作子书内外篇,幸已用功夫。”④

  2. 事功;工作。例如:农功;土功,田功;军功,战功。《小尔雅- 广诂》:“功,事也。”《六书故•人九》:“功,庸也,若所谓康功、田功、 土功,凡力役之所施是也。功力既施,厥有成绩,因谓之功。”

  3. 成效,功效;成功,功名。例如:急功近利;功成名就;事半功 倍;徒劳无功;成功在望。

  4. 功绩;功业。例如:立功赎罪;丰功伟绩,功绩卓著;歌功颂德。

  5. 物理学名词。用力使物体移动叫做功,功的大小等于作用力与在力 的方向上物体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6. 古丧服“大功、小功”的通称。《红楼梦》第九十六回:“宝玉应 照已出嫁的姐姐,有九个月的功服,此时也难娶亲。”


最早的“功夫” 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三国志•魏志•王肃 传》:“治道功夫,战士悉作。”《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发掘陵墓,取 宝物。”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注引《续汉书》:“陇石取材, 功夫不难。”

功夫尚力,是气力、劲力、武力、毅力、力量、力度、精力、体力、 功力、功用等意义的综合。多用于指武士、武功、武力、武术等的功夫。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53.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54.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33.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548.


 

清末以后,“功夫” 一词被英文译作“Kungfu”,突出了尚力的功夫 意义。截拳道创始人、著名美籍华人武术技击家李小龙使中国功夫名扬四 海。

气功的“功”字是工夫和功夫意义的集合,静功偏于工夫,动功偏于 功夫。我们主张把“气功” 一词直接译作汉语拼音的“Qigong”,以突出 气功修炼的工夫、功夫双重内涵及《阴符经》所说“知之修炼,谓之圣 人”的练功寓意。

第二节系统意义的气:由来、内涵、特点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气是一个应用极其广泛的文化符号,涉及人们生 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社会、自然各个领域,即古人所说的大、小宇宙 各个方面。

从距今1万年前图腾一巫术时代的“气”概念——泛气论的产生,到 距今5000多年前大汶口文化遗址透雕象牙古梳“气”概念符号雏形的出 现,再到甲骨文、金文、铭文“气”字的诞生,降及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以易家、儒家、道家、医家等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传统气文化流派,经两 汉、魏晋、唐宋、明清多个朝代的不断丰富,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特 点。

其中,以春秋战国时期成型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论,两汉至魏晋时 期流行的元气论,宋以后盛行一时的理气论影响较大。但气的存在形式、 作用和类型,众说纷纭,至今认识不一。根据分类方式不同,从一分法到 多分法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形成带有综合特点的传统气文化系统——系统 意义的气。

本节从多个方面分析、探讨传统之气的整体、系统意义,以便为本书 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的气功概念、思想、方法和应用实践提供更多支 持。

一、系统意义的气:大小宇宙视域内的气

从古至今,系统意义的气——大小宇宙视域内的气,从混沌。气到一 元气,再到多元的气,形成内涵广泛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体系,逐渐渗 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图片86

系统意义的气

I

气的基本特点

、生化性

运动性、动静性:符号性、多样性,平畲性、协同性

I

自然环境范畴的气社会活动范畴的气 人体行为范畴的气



I信息意义的气
—功能意义的气
——时空童义的气
—能量意义的气
r物质意义的气

——日常意义的气 I玄学a义的气 ——伦理意义的气 —文艺意义的气 学意义的气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 一起且行使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贝塔郎菲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 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各组成分的总体。”①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系统存 在层级(hierarchy),能够经过自行设计,以最佳的方式达到系统目标 (A. D. Hall, 1991 )o

一个系统,是由一个母系统和若干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具有全局 性、关联性、择优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五大特点。人一社会一自然系统 (包括环境、社会、组织、家庭、个人诸要素)是一个相互作用、影响、 依赖、完整一气的整体系统。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天、地、人或自然万物组成的大 宇宙系统。人、社会、自然的某一局部系统,即天、地、人系统或宇宙万 物系统中的某一局部系统,属于小宇宙系统的范畴,尤其指人体小宇宙系 统。人体小宇宙系统由心理(心)一生理(身)一形态(形)环节组成。

整体、系统意义的气是人一社会一自然整体、母系统诸气意义的集 合,即天、地、人或自然万物一大宇宙系统诸气意义的集合,属于广义的 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人、社会、自然某一局部的气系统,即天、 地、人或自然万物某一局部的气系统,属于小宇宙、狭义的人一气符号互 动循环系统。人体小宇宙系统的气,由心理(心)、生理(身)、形态 (形)诸气系统组成,属于更狭义的气系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内,整体、系统意义的气是从混沌和气、。气或 圆气开始,循环往复,终而复始,最后又统一于混沌和气的。从混沌和气 到混沌一气、混沌运气的气机运行过程,即。气一一元气一多元气的运气 过程,形成气的六大特点:

第一,混沌性、模糊性特点。气具有混沌性、模糊性的特点,即混沌 和气的特点。混沌和气是气在分化生成诸气以前和气一团,混沌一体,诸 气混沌不分,模糊一体的运行状态。

第二,系统性、整体性特点。气具有一元多体或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系统性特点。一元多体意义的气是指以气为中心,衍生出气的多种不同形 式和作用;多元一体意义的气是指整个自然界(大小宇宙)万物诸气,虽 然以多种不同形式和作用存在着,最终都归于一气。

  • 贝塔郎菲,著.一般系统论.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 (1 -2).


第三,生殖性、生化性特点。气的生殖性、生化性、生成性或衍生性 是一种气作为宇宙万物生殖、生化、生成、衍生的本原,模仿人与自然万 物生殖现象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图片87

第四,动静性、运动性特点。气的运动性或动静性特点贯穿于宇宙万 物气机运行始终,包括气的上下、升降、左右、出入、内外、表里等多种 气机运动形式。

第五,符号性、多样性特点。气的符号性、多样性特点表现在气的各 个方面,使气具有指代什么是什么,在不同情境下进行符号化转换一把此 气非彼气,变为此气即彼气等多种功能。典型表述方式以线式、圆式和线 圆合一为代表,具有线式生化、圆式循环及线圆合一的符号互动循环特 点。气的线式生化特点,是一个模仿人与自然万物生殖现象,沿着一、 二、三生化模式生生化化生成诸气的过程,包括阴阳、五行、八卦、文字 系统;气的圆式循环特点,是一种气机的圆形循环运动形式,包括河洛 图、太极、周天图;气的线圆合一特点,是线式生化和圆式循环两种气机 运行方式的集合,包括太极八卦图、经络系统。

第六,平衡性、协同性特点。气的平衡性、协同性特点,即气的阴阳 特点。一气生成二气后,凡气,无不是阴阳二气平衡、协同作用的结果。 正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独阳不生,孤 阴不长”;“阴阳合和,万物丛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 气乃绝。”

气的上述特点,在。气一多气的应用实践中得以全方位的体现。本节 将其要义归纳为以下十六条:

0.。气

。气,又称混沌气、混沌和气、混沌圆气,简称圆气,是一种宇宙自 然万物形成之前混沌一体、一团和气的自然、本原状态,包括混沌(浑 沌)、虚气、虚空、虚廓、无极、太虚、太初、太始、太素、太易、大一、 道、无、大、太、玄、元、元气、元极、圆极多种内涵,由此衍生混沌一 气、混沌运气等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图2-6所示六种有代表性的宇宙自然万物生殖、 生成或生化模式,都是从混沌和气、。气、圆气或一气开始,逐渐生成万 物的,以《列子•天瑞篇》描述的混沌之气较为详细。

浏览1,0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