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心法(八要〉
1.大德见高功
万事自觉自悟,是明的人步,明才能解脱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真智, 学有所知,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每事封闭自己,虽然求学,又有对抗心理 放在心中,习惯表浅,以不知为已知,以不获为已获,所受害的只有自己, 这叫所做不知所做,所行不知所行,难入高深,灭其真智。此习惯是表浅之 习,如果传及他人,受害者必更多,不是害及子孙,就是害及亲友。每事都 有对抗心理,每事又如何能圆满如意呢?千古禅功,德者天地。有德者,多 内悟,多内悟者,多生智慧。这智慧,有德者可以得到,无德者却要失去。
2,禅无所不在
只要坚持以一种绝对直接的方式去反映某个情境,你就会变成那个情境, 而那个情境也就变成了 “你”。习禅者必须明白“境由心生”,超越所见之 “我识”、“我法”、“他识”、“他法”,从有相到无相,从无相到回归本来之 中觉悟。超越自我他人和万法,禅无所不在。
3‘八要常体练
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达到身境合一,能了知 事物之本来,即是智慧的提升过程。要培养智慧,要行《六祖坛经1所讲: “皆应无念为宗,无相为体。”〈礙生要录》彭祖云:“凡人不能无思,当渐 渐除之,生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百病不生。”其实,习禅者能进入“无 思”阶段,脑中会有白光一片,空寂虚无,运之可产生先见之妙“如影随 形”,用之可开启无限智慧,静者心妙,深意在此。
4,四个无限是根本
无论是坐禅还是参禅,你的身心都离不开松、静、自然与智慧,这也即 是佛法。四个无限是:放松无限、人静无限、自然无限与智慧无限。放松无限能见通(身体的气脉通;心境的法理通〉,入静无限能见灵(身体的内视 灵;心境的智慧灵〕,自然无限能见妙法(身体合天地人间大道;心境合觉 我、觉他、妙生、无限智慧大法〉,通、灵、妙法无限能见神通(身体出现五 眼六通功能,心境潜现无限的智慧,这智慧的运用也是无限的)。
5,五事常调整
调五事者,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例如:饮食清鲜素淡,可 使人体气脉平和顺畅,如水静可照日月;心静能生智慧。身体的内灵易显、 内变易觉、内调易通。而浓味腻食,易昏神迷脑,使外迷内变难分。调五事 也就是身体与心境时时处处保持在松、静、自然与智慧的无限运用状态,才 能时时处处见功夫。
6,无念法常持
云经曰:“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 处,常静自性,使六贼从六门出。于六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味。”此为无念法之修法,至其功果:行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 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无念之行,应于念无念,即无 妄念。《传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业果。即 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又曰且如声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从可追寻。”悟觉此中理,无念法常持,无念是真念,得无上正觉, 是禅宗妙参。
7,空寂显真元
修习佛学智慧的人,要知道“常乐我静”、“心无外求”。人世间外物常 绕,禅静身心志不移,明白自心,即见真智。定力强、心力长,空寂显真元, 无限智慧生。持无念法得“六识空寂”,也得“真元显现”,这一真元在人体 是精、气、神之正气;在心境是无限智慧之正念。它一旦与宇宙能场互相沟 通,随心所欲,出人自如,就可产生“智慧神通”、超人功夫。
8,得智慧神通
得智慧神通即得“般若智慧观照”,人“五眼、六神通”之境。五眼即: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即: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 通、漏尽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诸君,只要能了知这7〈 要心法,节节相照,身心同修,“有志者,事竟成”。
其实修佛者修到一定心境时〈内心所得之境,即是达到之果位对五眼 六通,佛之功能,本无所求,心境平和,自然而然,定心修持,无念常住, 大愿常行,佛在心中留。不为自身求幸福,但愿众生得离苦,慈悲济世,不 求功德,只求愿力能圆满,惭愧苦行,舍己为乐。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而三十二,三十二分而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选用柔刚。“易”六位而成章也。从无限 大到无限小的事物,均有阴阳对立的双方,一分为二,乃至无穷。人生的身 体与灵魂也不例外,含阴含阳,阴阳双方对立、矛盾而存在于一体。
神气同体,精髓一源。元精足,不思欲;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 想睡。元气有限,人欲无涯,常醒自性,能得长生。
不生亦不灭,不常也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天下无二道,圣 人无两心,人们观察事物,往往习惯用对立的眼光去看,其实这对立之中又 何尝不是统一的呢?即二者一也,一道也,道佛也。佛乃是包容万物之智慧 也,把人我、内外、大小、好坏、迷悟、生死、有无等等对立的观念全打消 了,禅境与悟境才会出现,使你获得一个新的生命。而为寻求这境界,并不 是用思维,而是用自己的直观“明心见性”,人成即佛成。
(二)坐禅心法(十二法塔)
佛学智慧,参禅坐禅,直指心境,开悟较快。本书随着觉悟的提升,每 当再从新阅读,就会有深一层的理解,切不可执著于“初读”,“初识”与 “初觉”。当你发现常读常新,开觉新思维,妙生新智慧,就在这“动静”中 实践吧!这才是真正的得到《佛武百拳》,真正感悟到搏博智慧的无限性,要 知道人类的潜能也是无限的,无论是一万年以前,还是一万年以后,人类都 将用这无限的智慧,开发出无限的新思维,调动出无限的新潜能,创造出无 限的新世界。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深信不疑,定心贵己,不向外求, 内证自心,再苦再难,下定百折不回之真心,提升万变不穷之妙用。生升世 事,不论做什么,只要你认准某一事业,用心去做,并把它做好、做精、做 大,成功将会一一伴随你。
1. “气”的真义由来
“气”,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宋饼等哲学 家就提倡“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也是天地万物发 生、发展、变化的原始动力。如《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粧子》曰:“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管子曰:“精也者, 气之精者也。”至〈馈帝内经^〉,以“精气学说”为基础,结合医疗实践及天 文、地理、气象、相数、哲学等等知识的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学 理论。为我国气学理论(包括气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内经中, 论述了 80余种气。上及天文,下穷地理,中至人事,几乎包括了气学理论中 所有的气,若概而言之,则可分为自然界之气、人体生理之气、痛邪之气、 药物之气等四大类。而气功则是以人体生理之气为中心,结合自然之气、痛
邪之气等来进行综合研究的。
所谓人体生理之气,是指人体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及其功能。又 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两大类。而先天之气,又分为精气和元气 两种。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
0广精气”,此先天之精气,即指生殖之精气。人始生,精始成,精成而脑髓 生。它受之父母,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原动力。
〈2广元气”亦称“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它受于先天而靠后天的营养 而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它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集之道,通 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
后天之气,也分为“天气”和“地气”两大部分。《素问,六节脏象论》 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是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 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①“天气”,指天空之气,即空气,入肺,为呼吸。
②“地气”,指饮食调养,也叫“水谷之气”,人脾胃,为吸收。
“先天气”和“后天气”的互相作用,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 动能源,即“真气”。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由此可见,先天的保养和后天的调养,是非常重要的。明代医学家张景岳 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地也,栽者培之,倾者复之, 此天之制命于人也……以人之禀赋言,由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靳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所用言,则先天之 强者河恃(大河里有,小河里宽;大河里没有,小河里干〕,恃则并失其强 也;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所谓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 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气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胃……”黄帝 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立守神肌肉若 一,故能寿敞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之.“气化”即生化之道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 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 雷雨风云得以成。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 此气。”
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存在于“命门穴”。“命门”为人体十二经络之 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伎巧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 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应 矣;此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也。就好像元宵佳节所见的走马灯,拜者、食者、飞者无一不具,其中奥妙惟中间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燃则 寂然不动,而拜者、食者、飞者、走者,躯壳未尝存也。“所谓生气之原者, 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所谓“动气”者何?五脏之真精,即元 气之分体也,而究其本源,就是“命门穴”,也称“后丹田”,阴阳开合在乎 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命门穴” 就是“动气”之所在,我们必须重视对“命门穴”即“后丹田”的锻炼。
浏览8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