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日本武术
在童年时听长者讲,秦始皇当时为了长生,找遍名医,强令炼制不老灵 丹,失败者死。一位很有智慧的名医被秦始皇选中,这位名医名叫徐福,他 深知生命危险,便向秦始皇要求,要炼成长生不老仙丹,需要到大海中的仙 岛找到仙药,还应精选相同数量的童男、童女各几百人一同前往,得到秦始 皇的同意,组成船队,带足食物,远渡重洋,几经历险,发现了如今大家通 称的日本岛,从此就在这个岛上生存下来。这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国时,著 名方士徐福,以为秦始皇寻仙药之名,入大海发现还没有人类涉足的“仙
岛”,登岛求生的史记,徐福因此被日本人称为国父。笔者写这段历史故事, 实在是亲情、友情之心愿,多么希望日中两国人民能世代友好下去。日本人 与中国人“本是同根生”,日本的文字始源于中国,日本的国服至今还可感受 到中国盛唐时期的风范。中日两国民族心理与风俗习惯大同小异,尤其是日 本武术与中国武术渊源更深。
日本武术在日本叫“武道”,武即技法;道即心法。技法与心法合一,才 是一名合格的武士。日本武士认为:“武术之道在于培养智慧,不用出手而 能使对手失败。”中国拳家也主张:“不施武力,神威退敌。”
日本武道内容包括柔道、空手道和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拳种踢拳道(这三 派前文有述〉,还有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等。
日本少林拳法联盟创始人是宗道臣大和尚(公元1911〜1980年〉。日本 闪山县人,童年时跟祖父学习古柔术和枪术。1928年18岁时到中国东北跟 陈良大师和文太宗大师等习练少林拳法。1936年26岁时,随恩师文太宗到 河南嵩山少林寺,拜望少林寺住持恒林大和尚,得机缘学得少林寺武术。 1946年36岁回日本,1947年37岁时在四国香川多度津成立了日本正统北派 少林拳法会,广收门徒,传授少林功夫。1951年40岁时,到京都达摩寺剃 度为僧,任香山少林寺住持。1969年,中国正面临十年浩劫时,宗道臣大和 尚为推广日本少林功夫曾率徒众赴欧洲宣传,开始向世界推广少林武术。 1975年至1979年,连续3次带着日本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到中国嵩山 少林寺与少林寺武僧及在俗的少林拳师交流武技。1980年4月21日,在少 林寺内碑林立归山纪念碑,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大平正方等8位官员都赠送 了贺词。
日本少林拳法主要有:三法,二十五系,六百数十技,是中国之传统文 化得以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
1980年5月12日,宗道臣大和尚圆寂,著有《日本少林拳法》和〈沙 林拳法奥义等。宗道臣大和尚圆寂后,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会长由宗有贵大 师担任,宗有贵大师公元1962年生人,是宗道臣大和尚的女儿,也是少林寺 名誉方丈德禅大师义女,擅长少林拳、击剑、空手道等。日本少林拳法联盟 会不仅仅在弘扬少林武术,而且为发展日中友谊作出了贡献。
(八十一) 拳击
拳击是流行于西方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搏击方法,至今已有3700多年时 间。据传古希腊奴隶时代,奴隶主非常好战。为了满足残忍好战心理,常常 找一些善战的奴隶进行激烈、精彩的竞技比赛,使这项竞技运动从此风行起来,这就是拳击的起源。
最早的拳击是不用手套的,而是用柔软的皮条扎在手指到肘部的部位, 用来保护骨节。后来约在公元前400年时,开始把皮条变成“武器”,比如罗 马的拳击手们,他们手上缠的是用铁或铜的尖钉嵌在皮条上的“武器”,当罗 马钟声敲响的时候,生与死的搏斗就此开始了,这种武器夺走了多少希腊拳 手的生命。为了在搏斗中生存下来,拳手们变得非常“凶狠残忍”,头撞、膝 顶、口咬、绳搅〔用手上皮条搅公元元年罗马终于宣布禁用这种“武器”。
欧洲拳击运动的流行是在18世纪初。聪明的英国人约翰,布朗顿发明了 拳击规则,其规则包括胜负一方被击倒为止。被击倒的一方如果在30秒内 不能站起来继续搏击,就判为输。拳击场地规定为7.32米见方,四周围以绳 索保护。此外,击打肚脐以下的部位和撞、咬、搅等,凡是对人体有严重伤 害的动作均为犯规。
1867年,拳击手套也诞生了,它内装有羊毛,提高了对人体的保护。优 秀的拳击家,英国人詹姆斯再一次修改了拳击规则。他提倡技术击倒,反对 野斗蛮打。这个规则被英国昆斯贝利八世认可,定名为“詹姆斯规则”。
在美国拳击运动有两种方式:一是职业拳击;二是业余拳击。职业拳击 比较野蛮,以击倒对手为目的;业余拳击以三回合为限,按点数判胜负。拳 击分11个级别:特最轻级,50.8公斤〇12磅次最轻级,53.52公斤 〈118磅〕;最轻级,57.2公斤〔126磅〉;次轻级,58.96公斤〈130磅〉;轻 量级,61.23公斤035磅:!;轻中级,63.5公斤〈140磅〕;次中级,66.67公 斤047磅〉;中量级,69.85公斤〈154磅〉;次重级,72.58公斤〔160磅 重量级,79.38公斤〈175镑〉;最重级,79.38公斤〔175镑〕。
拳击这项运动与中国的武术运动一样,对人类改进和提高身体速度、力 量、灵敏性、耐久力等素质,改善增进人类的勇气、毅力、信心、智慧至中 枢神经系统,以及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 作用。
拳击非常实用,竞技性比较强,但是要和中华武术相比,就显见一些不 足。
0〕拳击是以竞技为目的,不是立技巧在散打搏击,而比赛时一些规则 也限制了技击技能的发挥。
⑵拳击的竞技运动,仅是拳的“直、摆、勾”等的打击;手拳、臂肘 的防护;脚部的前、后、左、右的移闪。方法简单实用;在现代搏击赛中, 拳击技法也是中华武术散打技法中的基本技法之一,中国武术门派众多, 踢、打、摔、拿、点、卸,技法多变。人身手、足、膝、肘、肩、胯、头等 至少有十个部位可以发力击人,随心所用,使人体各部位技能发挥至“无
限”。这是中华武术之精妙,深得武术界所赞美之因果。
(八十二)摔跌
摔胶起源于人类之初的远古,远在石器时代之前,在原始的狩猎生存中, 每当获得食物,群穴共餐时,常拿凶猛的动物之角骨玩闹嘻耍庆祝,此后便 有角抵之戏的诞生。人类至今生存的地球已经有45亿6千7百万年的时间 了,当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诞生,开始生存那天起,人类本身就本能地存在有: 〔1〉智慧记忆的能力;⑵语言、思想、情感交流的能力;⑶生命再生的能力;⑷ 机械劳动的能力;防卫攻击的能力;“)潜能随缘提升,无穷妙用的能力等 聲。摔较的起始,应归根于人类之初的本能。古书载:“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 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此为两人之间,搏斗玩耍,而取名称“角 抵之戏”的缘起。
秦汉时,已经形成规则,每逢大事,必有角抵之戏助兴。
隋唐时,角抵之戏更盛行,隋书云,当时百姓每逢初一至十五必作角抵 之戏,四方高手相约竞技,热闹非常。
李唐时,朝野共尚,特定每年七月十五为角抵之戏日期,唐皇也御三殿 观之,一更三点才停,角抵之戏在民间的流传开展更可想而知。
五代时,承唐余风,其术却比唐时更有所提高,出类拔萃的高手也很多。 李存贤、蒙万赢、李青州、王愚子、谢建、姚佶耳、石彦能为当时最著名者。 此时角抵之戏开始讲究轻捷为高,不以强力相搏,讲究技法,借力、顺力、 化力、巧力,使角抵之戏为之一变。
辽金时,此术传入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极为风行,有的民族把这 一运动视为民族之魂,可见爱到情深。
元朝时,相传成吉思汗也是角抵之戏的高手,在他统一中华后,把角抵 之戏改名摔跤,每年必办,赛事隆重,从下至上,层层选拔,得优胜者,重 赏重用。
明朝时,嘉靖、隆庆年间,有本名著〈仿法全书》,是最早论述中华武术 技法,其中包括摔跤的内容。笔者在柔道里也讲到了这本书。
清朝时,朝廷尤其重视摔跤技法训练,在保卫皇宫的队伍里,特建善护 营,专习摔跤之术。为达到用竞技来提高摔跤技能,内分左右两翼,称东西 两营,各设营长〔喀尔达下设头等布库、二等布库、三等布库,以及其他 密等。每年12月23日,东西两营,摔跤于中海之紫光阁,清帝亲观胜负。 优胜者得封赏,于是普通百姓对摔跤也更加喜爱,其中出类拔萃者亦相继而 出。观摔跤之术,清朝为最盛。乾嘉年间之神跤海秀,道咸年间之关文,咸 同年间之大祥子、周大惠、何五、于四虎、钩子李、倒咬虎一。同光年间之 二双子、陈七、毛德顺、纪四、蔡福子等。民国时,多经战乱,摔跤之术虽有提倡,然技法迂回于从前。
新中国成立后,摔跤进入各大院校体育系中,从省、市到中央,设有专 业摔跤队伍,摔跤这一古老的搏击技法,正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得到广泛的 普及。
摔政技法大泮子:0〉崩;⑵拱;⑶揣;⑷劐;⑶倒;⑷耙;⑵拿;⑷裹 倒钩;(幻泼脚;(⑴)别子;弹拧子;(口)搂子;(^)靠山憋;(“)捧踢;05〉 辦;〈⑷梢;〈17〉得合乐;(⑴老切子;(”)挫窝子;补踢;⑵〉杓。简列这 21法也仅是大绊,至于随机应变,绊子之多不计其数。
摔跤之术,观其起源,看其发展,也仅仅是竞技的体育运动,特点是摔 而不打,不可击要害、下杀手,不可反关节。比如:断臂、断颈、断腰、锁 喉、击裆、掏心、卸腿等技法不可用。以摔见长,随靠转压,寸随寸化,借 力发力,摔中见技能、见品德,也见友情。

浏览1,1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