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武功,今传健身十八法(非张广德之健身十八 法)、玄门太极长生功、盘功、太子劲、混元气功(非王安 平所传混元气功)、铁汉碑、筋经内丹功、六合内功、七盘 功、健身延寿功;麻圈、枕头包、三角包、吊包、手包、砂 桶、五轮桩、草龙桩、梅花桩、单鞭劲、天地滑子、石牛、 石袋、沙筒、太极球、九宫桩;铁砂掌、朱砂掌(非世传 两类掌法)、毒药掌、毒砂掌、劈空拳。
拳术有龙、虎、豹、蛇、鹤五拳(非象形拳,也非少 林五拳)、火龙滚、梅花拳、七星拳、天罡拳、洪拳(非广 东洪拳)、二路洪拳、绿林小手、绿林豹拳、太子游四门。 稀有拳术:猴拳、蛇拳、青龙拳、醉八仙、二十八宿、小 神拳、太极拳、绵掌(非成都体院所传绵掌)、八卦掌(非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六通拳。
器械:八母枪、紫虹剑、龙虎剑、梅花点石枪、白虎 鞭、黑虎鞭、追风匕首、鸾凤剑、七星剑、八仙剑、飞剑、 十三剑、二十四剑、一百零八串剑、阴把八方剑、无极剑。 稀有器械:双卡、凤凰轮、雌雄剑、背箭、足箭、伞、筷 子、铁针、拂尘。
技击:太极散手、缠手、太极翻花拳、十二时辰点穴 术、十二残手、十二死手、串子十八手、三十六路大擒拿、 三十六绝手、六大点穴术、空手入白刃。
麻圈、吊包、沙筒、石袋等,是一般练拳的人常用的辅助练 功器材,其实不能因此便说它们是一种功法。桩法也一样。
毒砂掌、毒药掌,现存有拳谱与药方,但据我所知,该派并 没人练,这个时代好像也不准许练这类武术。劈空拳则传说欢喜 道人李杰可以遥击大树,令其枝干断裂,目前也无人能练到这个 地步。刘绥滨可击灭一米五以外的蜡烛,且可以从后面的蜡烛打 灭起,或间隔地打灭,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其他人好像 也很少练这门功夫。
其他拳套,除刘绥滨介绍的这些外,我知道似乎还有四马投 唐拳、炮捶架等。其纪念玄坛黑虎元帅赵公明的黑虎拳好像也不 是此处介绍的龙虎豹鹤五拳。另外,源出青城生门的六通拳也称 为鹤拳,多暗腿、短手、局部发力。太极拳则与南北各路太极都 不相同,速度略快,有技击功能及发劲动作,此拳绥滨说是“隐 踪数百年后重视人间”,但我推测是清末道人陈琳所创,三传至 刘绥滨。有三十六式。绥滨另简化为一种十八式的,以便流传。 目前他外出演示,多只打这十八式。另该派老宿龚海清还会一种 巴巴拳,现在好似也未广传出来。
器械、背弩、足箭,现在也不实用,我没看见谁在练。筷 子、拂尘、铁针亦罕见。武松刀,未列入,今似亦仅金跃山等老 宿会使。此外,绿林派的六合双刀,似应补入。白虎鞭则是青城 三元门的技法,又称鞭杆,其实就是短棍,以打击肘、腕、膝、 踝关节为特点,为青城派较具特色的兵器。
青城派内部分支很多,拳种及兵刃也很多元,但既合称为一 派,其中当然有其一贯性或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刘绥滨概括为 以下几种风格特点:
- 融武、易、医、丹、气于一体,汇道、佛、侠家精华。
- 以柔克刚、以小打大、以短制长、以慢制快、以老打
少。宋德照七十余岁尚把一大力如牛的铁匠发出丈外,龚海 清八十一岁尚与中年壮汉搏击,应付自如。
- 练内功得气快,气感强。
- 功夫上身,不易退功。陈用和因牢狱之灾,遭受多种 伤害,年近八旬时,已耳聋足跛,但仍能表演铁指钳刀,腹 部抗打等功夫。
- 擅长贴身短打、小手连环、擒拿封逼、挨肩挤靠; 寸劲、短劲、长劲、弹抖劲和缠劲混发,路线多变。
- 擅长养生,习者多长寿。近代道士李杰一百零八岁、 包至清一百零七岁、李成功一百一十五岁。余国雄九十二岁。 目前青城道士蒋信平_百零三岁仍行拳舞剑,治病救人。
- 擅长在高低不平及狭窄地带作战,对身体的平衡性 要求很高。碧云居士黄云锦七十多岁时尚能在一张八仙桌 上打完绿林小手十八式而不翻。
练青城功夫是否真能 迅速得气或长寿,我不敢 说,但技击上擅长短打,多 小手、多暗腿、少明腿,而 且少直来直往的打法,确为 该派之特色。短距离发劲, 以巧胜人。因此表演性不 高,注重实战。散手、擒拿 之法中有号称残手、绝手、 死手者,即表示它以致敌残 死为宗旨。是否真能达到这 种效果,须看练拳的人功力 如何,可是如此设想,便可 见这派武术之重点所在。
不过,这样的传统武术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中,武 术主要服务于三种功能,一是竞赛,二是表演,三是养生。为了 竞赛,青城派已有了不少改变。例如青城太极本来并无推手,可 是目前太极竞赛都是要比推手的,青城也就只好练推手,去各种 比赛中得奖牌。
为了表演,青城派现在也要大演二指禅、钢枪刺喉、顶 汽车、大木桩顶心窝、木条击腹、单掌开砖、胫断木板、负 重上刀山、汽车压足、飞针破玻璃等所谓硬气功了。青城本 以内家功法及巧打功夫为主,但此类功夫不适合表演,故只 能如此变通。
养生方面,目前也是青城推广之重点。因为练拳以为搏击 之用,如今毕竟用途有限,去比赛、去表演也不是人人均做得来 的。既如此,那就只好练拳养生啦!刘绥滨介绍青城派风格时特 别着重讲其养生功能,我想原因即在于此吧!
岐崛派与昆仑派的武学
近几年,我每月都去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上课。这个学校是香 港浸会大学办的。浸会近年拟进入中国本土办学,可是依目前法 规,大陆并不同意外地学校到境内来设校,因此若想办学,只能 采取合作之法。现在这个学校就是以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 学合办的名义设立的,故名联合国际学院。
如此办学,自为创举,整个学校事实上也具有开创新典范的 意义。例如采全英语教学、招收国际学生、聘请大量外籍教师、 与外国联合设立课程、引进香港的学校管理模式等,都令这个学 校充满了国际性,与内地一般大学迥然不同。但该校真正不同于 内地大学的,其实不是它的国际化。恰好相反,是它由中国书院 传统中提炼出来,参考外国博雅教育而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十分复杂,我不能在此详加介绍,只谈与武术有关 的一部分。
一般大学都有体育课,但该校认为体育并不只是跑跑跳跳、 活动肢体,每一种体育形式,其实都与其文化有关。因此该校设 计了由高尔夫球去体会欧美绅士如何养成;也设计了射箭课,聘 请日本弓道师范来教授。开课前举行仪式,日本使馆派员来贺, 日本师范着战裙,携其巨弓草靶而至。做了表演以后,还有两
名吹尺八古箫的艺者登坛奏乐。又有八名和服盛装女子,持日本 筝,弹唱并舞扇。师生看得目瞪口呆。这就是透过一门体育项目 来认识文化。
中国部分,该校也请得佛山黄飞鸿第四代弟子携二条龙、八 尾狮来,教学生舞龙舞狮。开课前也有仪式,由我主持,持笔蘸 了朱砂,为龙和狮开光点睛。司礼者高声念赞,一点额头如何如 何、二点眼目如何如何,一直点到龙身龙尾,然后敲起鼓来,龙 喋狮跃一番。
我以为体育课如此改造甚好,乃又向郭少棠校长建议开个武 术文化的课。每次邀一门派掌门人或主要代表人物来,先介绍该 门派之渊源历史、武术功法特点,再做演示,并答复师生提问。
郭校长本身即为香港咏春拳高手,且习太极多年,深具心 得;该校全人教育中心主任郭海鹏则家居洛阳,素往少林参访, 故一拍即合,都觉得是好主意。乃委我规划,自二。。七年春 天起,陆续邀请了青城派掌门刘绥滨、少林派武僧团总教练释 德扬、峨眉派代表人吴信良、 蛇桐派太极门掌门白义海、 昆仑派掌门周金生、精武会 代表王洪海、武当派掌门游 玄德、形意八卦传人牟波、 苣家拳掌门刘义明诸先生到 珠海来主讲,由我主持。
各派武术,在武校或体育 学院演练,并不是什么稀奇的 事,各大学武术社团也常会办 些讲座,邀武林名宿去讲说。 但在一般综合大学中,用一门 课来介绍武术,恐怕是不经常
见的。在武术社团或体育院校讲武术,那就只是谈技术,我设计 这课却是要透过武术门派来认识中国文化的。
诸掌门亦都很捧场,千里“飞的”而至,相与讲论于海滨, 演其秘技,述其旨要。学生受益若干,我不晓得,起码我自己是 觉得挺好玩的。
诸先生讲课均有讲义。全文将来学校当会与其录像资料一并 处理,我这里只选一部分来谈谈。因蛇桐、昆仑两派,外界较不 知名,故谨以此两派为先,其余各派,且俟诸异日。
一、岐崛派

据白义海兄说,蛇崛武术起源甚早,《尔雅》中已云“蛇帽 人武”,汉代飞将军李广,宋代抗金名将吴磷吴阶、抗西夏高僧 法淳,都是瞻崛地区的武术家。而峻同派则是唐代道人飞虹子所 创,历代掌派人分别是:
第一代飞虹子(唐末甘肃人)
第二代飞绥子(宋朝甘肃人)
第四代飞云子(黄衫客,明朝甘肃人)
第三代云离子(元朝甘肃人)
第五代眉姑(女,清朝四川人)
第六代飞尘子(曲一洪,清朝四川人)
第七代陆尘子(清朝湖南人)
第八代袁一飞(清朝广东人)
第九代胡飞子(胡惠民,民国广东人)
第十代燕飞霞(王进,中国吉林人)
蛇崛派,我知道还有甘肃酒泉一家天戈武术展公司在推动。 谓其艺亦出于飞虹子。但说飞虹子为晚清五剑侠之一,主持人郭 文平道长,则为该派第四十八代传人,传缩骨功、三皇服气功、 玉环心诀、蛇III同十八手、斩手密谱等。但我对这个谱系及功法有 点疑惑,故现今讲的不是这个系统,只就白义海所说考之。
这个谱系自然也不尽可靠,因为每一代差距年数太大,恐颇 有遗漏或多依托。不过这也都已无可考证。蛇桐派在武侠小说中 虽然名声显赫(金庸之外,司马翎叙述最多),但在武术界并不 知名,相关记载又少,现在能知道的材料,大抵均由燕飞霞处传 下。燕飞霞以教拳为业,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可是并没什么他 与其他武林人士交往的记录,生平资料也很罕见,因此这仅能视 为该门派相承之传说。
燕飞霞即白义海师傅。在教白氏之前,曾授艺日本留华习拳 之女子花舞影。后来两人结檎,蛇桐派遂东传于日本。燕飞霞逝 世后,花舞影继任为第十一代掌教,在日本东京、大阪、神户、 名古屋、北海道等处都有其武馆。蛇崛派未宏阐于本土,反而开 花散叶于彼邦,说起来也是令人感慨的事。
蛇崛派在国内的传播较分散,甘肃平凉蛭桐山有释妙林、王 镖、尹腾剑等,广东有张勇、白义海等传此技艺。但这派武术, 体系还不小,据云内分八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
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玄空门。每门各有十五六套拳法,故 合计有百余种之多。
飞龙门是蛭崛派武术的初级。包括飞龙拳、飞龙掌、飞龙 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 等。在此基础上,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都将拳、掌、 刀、枪、剑、棍、铲、双钩、双鞭等功夫逐一提高变化,加强了 难度和抗击性。
如追魂门攻击的招式多变,招招紧逼,各路名称即是把飞龙 门中的“飞龙”变成“追魂”,如追魂棍、追魂双钩、追魂双铲、 追魂双鞭等。
夺命门是在追魂门的基础上又上了一层,其特点是猛烈,不 留活路,有夺命拳、夺命掌、夺命剑、夺命棍等十几个套路。
醉门是在夺命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主要是强调动作中的 跃、翻、仆、腾、跌等功夫。醉门又分文武两类,称“文八仙” 和“武八仙”。文八仙重醉态的表现,锻炼人在失重情况下的平 衡能力。武八仙着重跃、跌、仆、腾、跳等动体,锻炼意、气、 神所蕴含的爆发力。醉门中的套器因此多出十几个,如文醉拳、 武醉拳、文醉剑、武醉剑等,都是文武各一套,拳、掌、刀、 枪、剑、棍、钩、铲、鞭齐备。
花架门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结合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而创 立的。造型优美,攻击巧妙,适合女性习练。此门有出水芙蓉、 香飘宇庭、笑傲乾坤风流扇、桃花扇、花架拳、花架枪、花架剑 等十几种套器(现较为流行的木兰拳、木兰扇、木兰剑即根据花 架门拳法改编而来)。
神拳门(即太极门)是蛇桐派武术中攻击性最高的武功。所 谓神拳,即“花拳绣腿”——不是通常所指表演中的那种“花拳 绣腿”,而是指拳打不实、用意不用力,如游龙一般,神出鬼没, 招式诡秘,以内气伤敌内脏,各种兵器亦以气伤敌,是蛇111同派 拳术中登峰造极的功夫。此门中同样有拳、掌、推手、刀、枪、 剑、棍等十几种套路。

奇兵门是蛇崛派武术中最具特色的一门。其特点在于所用兵 器短小及排兵布阵的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 虎篮、飞爪、拂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峨眉刺、判 官笔、翻天印、太统法铃等。阵法有太极阵、七星回天阵、八卦 阵、十面埋伏阵、十二生肖阵、二十四天魔阵、二十八宿造天 阵、三十六游龙阵、四十八降妖阵、六十四卦齐天阵、八十一通 天奇门遁甲阵等。
玄空门是瞻崛派秘传之宝,多为历代掌派人独修之法。有燕 式古太极八式、无相神功、达摩神功,以此修炼内功,并有以针 灸、中药、易经、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蛇 桐山镇山之宝。其中针灸取用“灵龟八法” “子午流注”之时辰、 穴位、脉络,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合气功引导助力,再用 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之效。
以上是根据白义海的描述。他这派的传承较特别,掌门称为 掌派人,底下门人各有掌门。白义海即太极门之掌门。奇兵阵法 与玄宗门中之针药医术、燕式古太极、无相神功等,既然是比太 极门更高深的武功,我不知他是否擅长;但我看过燕飞霞演练以
上各门武术的录像带, 确实是一代宗师,功力 非凡,很能表现出上述 各门不同武技之特点。 奇门兵器,目前各派也 较少人练了。
综合起来看,白义 海说:“蛇崛武术以柔 美为主,身、步、手法
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攻 防。攻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所用兵器短、小、 轻、柔、奇为特色,如扇、拂尘、剑、五行轮、鞭杆等。即便以 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等软弱 部位及穴位。”
曲线弧线进手,表演时会有舞蹈的效果,颇具美感,搏击 时则显得法秘奇幻,我觉得这正是该派的特色。而由其八门分立 的武学架构来看,又显然是一个道术结合的体系,由搏击进而 修道。神拳门以上,均显道气,至玄空门,就无我无相,空意空 识,呼应蛭崛的古字“空同”的含义。古代黄帝问道于空同,只 是个传说,瞻桐派武术看来却是想技进于道,由此求道了。白义 海本人原习跆拳,早有六段身手,但敛华求朴,用心于太极,舍 外勇而求内壮,殆亦取途于此乎!
二、昆仑派
现在人一谈到蛇崛派,就想到“七伤拳”。这是因金庸小说 《倚天屠龙记》讲金毛狮王谢逊去偷学峻崛五老的七伤拳之故。
其实七伤拳不仅徒凭想象,不符历史,亦不符蛭崛修道人之所 为。欲伤人而先自伤,岂不类似《葵花宝典》所谓“欲练神功, 引刀自宫”?可见文人创造,故弄狡段,刻意出奇,本无当于武 术之理也。
这不是反对创造,而是说创造须有个合理的理路。
相较于蛇崛派,昆仑派虽也溯源于上古,但我觉得它基本上 是新创的。不过它的创造有一套符合武学原理的思路,所以也很 值得介绍。
昆仑派,我见过的有一种昆仑太极拳,段智明先生传授。据 说是最早由新疆堤克鲁•呼图克图红教大活佛传到上海,再传到 四川。共三路,我所见是第二路。又称僧式太极,虽然它也说此 拳为张三丰所创。
这一系拳法目前并不在青海流传,因此我现在要说的不是这 一系,而是在青海的昆仑派。
昆仑派现今掌门周金生先生,本籍山东曲阜,一九七八年 才到青海工作。据他在青海的调查,发现青海的武术流派大抵为 少林拳及其支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因大批“支持西部建 设”的人到青海来,从而带来了各自的武术,十分驳杂,反而历 史上相传曾有的昆仑派并不见踪影。
而周先生认为老子西行出关,有传说曾到了昆仑山,在昆仑 悟道;现今武当太极拳,依武当山丹派十二代掌门马杰的考证, 又谓为源于老子所传的太极功法。因此他根据自己对太极的体 会,结合八卦的原理,依托昆仑传说,于八十年代中创立青海昆 仑武术馆,张起昆仑派的大旗。
这些考证、传说、依托,当然都是靠不住的。老子五千言, 根本不曾谈过“太极”二字,讲太极生两仪的是《易经》。太极 图则始见于宋代。故说老子创太极功法,乃无稽之谈;在昆仑山 玉虚宫修道,创此功法,就是更没影儿的事。道教之有宫观,事 在南北朝后期,老子连是否去过青海都不晓得,又怎么讲他在昆 仑山修炼呢?至于太极拳与张三丰、武当派之牵扯,我别有文章 考证,就不再说了。武当武术要开宗立派,不能不如此说,我也 能理解;但如此“考证”,在史学上是做不得数的,用来作为支 撑立派之据,自然也没什么效力。
不过,武学上的流派渊源或理论依据,有时“效力”并不同于 史实。如少林五祖故事,也是假的。南少林到现在还找不着,几个 地方纷纷自称就是南少林,而其实每一个都不是。既无南少林,当 然也就不会有洪熙官方世玉等等。可是没有洪熙官,怎么又有洪拳 呢?其实洪拳不只南派有之,北方嵩山少林如今的母拳之一也是洪 拳,可见洪熙官是假,洪拳却是真。洪熙官故事,可能是“洪门” 造出来的,也可能是由洪拳上推想出来的,正如从太极拳上推想出 一个创拳的老子或张三丰那样。这在武术史上非但不是特例,抑且 可说是常态。古代说仓颉造字、伶伦造律、伏羲造渔罟、黄帝造车, 也都是如此,本不能从“史实“的角度去衡量。
再说,一种拳是否有效,评判的标准亦不见得在于它是否授 受有绪、确有来历,而在于它好不好。好不好指什么呢?指它架 构合理,且有具体搏击效果。这才是它有无效力最主要的判准。
周先生所传承的太极拳,号称是王宗岳太极,另外他还学过 尹氏八卦拳,因此他所创的昆仑派武术,主要即是结合这两个系 统所得,号昆仑太极拳和乾坤掌。
我看他的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步子收缩极小,擦地而行, 不用弓步、马步、仆步等动作。理论是武术讲究速度,弓马以及 仆步,跨步既大,变势出力都慢。依此原理,他认为可把功法功 架分成三种结构、三种速度,或三级。他说:
慢速、中速、快速都能健身,到高乘必须到快速,否
则不是上乘功法。很多人练太极拳都是慢速而练,在实践 中对抗再快绝对快不了,因为拳法最终用于实践技击,慢 绝对战胜不了对方的快速,练拳必须达到快速练法,就是 上乘功法,快要达到快如闪电。因武术道拳法结构每式都 关系到实践应用,每式进攻防守的远、中、近是拳法层次, 远距离是初级拳,中距离是中级拳,近距离是高级拳法。
慢速是初级,快速是高级。
这说明了他的太极拳乃以技击为主。此为特色之一。特色之二,是因 此故他并不仅重拳架。拳架只是练身体,不能技击,要技击便须能运 用,所以拳架与推手,需体用兼备。而所谓推手,又与一般太极不同, 他是应用时把推手当散手用,而练习时又把散手当推手练的。
特色三仍与上述快中慢三速有关,他说:“拳法结构有三,初 级拳法、中级拳法和高级拳法,每个拳法结构各有不同。马步两 足内侧超过肩是初级拳法,两足内侧与肩齐是中级拳法,两足外 侧与肩齐是高级拳法,这是拳法结构的定位。”也就是说三速理 论构造了他的三种拳法结构论,形成三种拳架。
与此配合的,是他的三盘理论。搠、捋、挤、靠、按、采、 冽、肘,是上盘。中盘有膝、臀、胯。下盘有勾、点、磕、砸、 打、转腿法(再加上穿、撩、滚、截、化、捆、点、克、弹、掌 法)。这是身体整个的三盘。但上中下三盘又各有三盘。如一臂 即有三盘:手、肘、肩。一腿也有三盘:胯、膝、足。一手还可 分三盘:指根、指中、指尖,各有骨节组合之运用,所以三盘也 是与长短中呼应的。
这是三盘之分。练时则讲究三盘合一,也就是彼此之配合。 他的乾坤掌,取法于八卦,先练转掌,单换、双换、仰月垂肘八 字步、擦地步、后撩掌腿法。再练肘法。各种肘法,包括腿法, 都是起伏上中下练,务求练到三盘合一为止。太极的搠、挤、 肘、靠、勾、磕、砸、打等等,也都必须单式单练,再予配合。
以上这是练法的特点。打法的特点在于懂力。
懂力,是每一派太极都讲的。有些更把力跟劲分说,把懂力 讲成听力、听劲、懂劲等等,然后说明、暗、螺旋、缠丝等等, 玄妙无比。太极最让人难以体会之处即在于此。可是诸家所谓懂 力懂劲,大都指双方搭手时即知其劲力之曲、直、横、斜、小、 大,而化之、送之、导之、取之。这在表演或练习时确实能惊四 座,可是实际搏斗时,老实说,要搭上粘上对方的手腿是很难 的。对方出拳踢脚,往往快逾闪电,格挡得到,已非高手,更休 提要搭要送了。被击中那一刹那,也根本没有运气化力的时间和 机会。当年万籁声击败杨澄甫就是如此。周老所说,纯从技击上 着眼,故他说的懂力并不从搭手上说,而云:
有力胜无力,武也。力小胜力大,术也。无力胜有力,
借力而用和直取对方,道也。
有力胜无力,就是一般武夫的大欺小、强凌弱、力大打力 小。力小的人要想胜力大的,就要靠方法技巧,此即所谓术。若 根本不用力,借力使力或直取对方,则是懂力的上乘。什么叫作 直取对方呢?基本上是“敌进我进”。不避、不躲、不架,所以 不必做力量的对抗,也不耗力于闪挪,而是对方进攻时我亦前 进,对方攻击的角度及距离因而改变,我欺进了他怀里,他自然 ,重心不稳,为我倾覆。简单说即是如此,细说还要明白角、圆、 直各种力量的变化。
武、术、道,也是三盘。周先生这三三三的架构,可以再添 加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而让它更为繁复,但我觉得基本原 理大抵尽于此矣。所以就不再介绍了。这是不是王宗岳的本旨, 或许不重要,这种武术思路则很可参考,故略述吾管见如此。
筋经门的武学
我国武术,门派众多、功法复杂,多有所谓“秘传”者,不 见经传,忽然出世。这其中当然大部分是骗人的,以此旌名射 利。或改头换面,另立旗号;或东拼西凑,不成体系;或胡吹乱 扯,哄弄外行,动辄自称大师、传人、绝学;实则术士、江湖、 野狐禅也。
本文要介绍的筋经门,也是一种秘传功法,但情况颇与上述 野狐禅不同。这一派,原隶青城派中,但属于独立一支,目前传 习者仅王庆余先生一系,其余未见。
王庆余,一九三七年生,祖籍为山西忻县,本为望门邓氏。 高祖与太祖均曾担任过清廷的武将,祖父因得罪朝廷,遭到横 祸,只好举家南迁,辗转到四川省剑阁县落户。由于家道中衰, 父亲被送给王家作为养子,遂改姓王。辛亥年从军。因自幼习 武,骁勇善战,深得上司器重;选送黄埔军校第二期受训,旋即 参加北伐,官拜参谋长等职,晚年退出军界。
王庆余幼承家学,受父亲启蒙,读了《四书》《幼学琼林》 《古文观止》《诗经》《千家诗》等传统典籍,为往后学《易经》 奠定了基础。并学岳门、僧门、岳家裁手法。又从杨少云学形意 拳、六合拳、双头枪、八仙剑以及一般性的疗伤手法。
后来得自然门杜心五介绍,拜欢喜道人李杰为师,得道家秘 传筋经内丹功真谛。此外,还学到道家医理、药理、诊理的知识 及其实践经验,也学到了八卦掌、卧猫功、经络穴位和道家秘传 的点穴、闭穴、拿穴、解救穴等,另外还有指甲诊病的手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王庆余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中学 任教,又向药农学习有关中草药知识和民间单方,深入了解各种 药物的药力与性能。并系统加强了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等的 研究。
有了筋经内丹功的真传和武术、点穴等功夫,又熟悉了中 医、药草知识,王庆余乃渐渐把武术、气功、医疗三者结合在一 起,去“救人济世”。不但在康定为藏、汉、回各族民众治病, 一九八六年还被选为九名代表之一,赴中南海为中央顾问委员会 作道家气功汇报,并为中央领导治病。
一九八七年,更被国家体委会征召,为跳水皇后高敏治病,使 她在往后全运会跳水比赛和国际跳水比赛连得金牌。其余的名将, 如许艳梅、李青、陈晓丹、熊倪、伏明霞、孙树伟、童辉、李孔政 等人在比赛前运动受伤,都是得益于王庆余气功发功、按摩、点穴、 敷药等治疗后,•才能发挥正常水准,争取最佳的成绩。
一九八九年,王庆余应邀到泰国讲学,并为泰国知名人士与 王室成员治病。同时被评选为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
一九九。年,受日本邀请,作为首次赴日本代表团成员,在 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等地学术交流。
一九九二年,以气功医学家身份与启功、红线女、关山月、 聂卫平、梅葆玖、陈招娣等人,参加在香港召开的世界华人协会 成立大会。
一九九四年,接受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系邀请,为 该校博士生讲授道学文化及气功养生学。并受伯克莱大学之邀, 作气功养生学术讲座。
一九九六年,任美国国家自然疗法医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系 特聘教授。
一九九七年,美国国家出版社出版《我们世界的大师们》一 书,他是三十人中唯一的中国人。
二OO一年,受德国中国传统中医针灸协会邀请,往德国、 法国、意大利讲学,参加世界第三十二届中医针灸学术研讨会。
二一年至二七年,每年都前往美国国家自然疗法医 科大学讲学,并授予该校博士生学位。该校还颁发匾额致谢。
先生经史功深,文采斐然,有专著五本,被评为优秀论文的 也有三十余篇:
《秘传道家筋经内丹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一九九O年。
《少儿气功保健法》,四川少儿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道医秘方录》,人民体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四川武术大全》(拳种门派章),四川科技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共八本系列丛书,四川人民 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我得识王先生,有远因,也有近缘。远因,是彼此皆为道家 一脉。我家本籍为江西吉安,家伯父龚乾升先生,与江西龙虎山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大真人义结金兰,故天师赴台后,时来往我家 中。我幼时体弱,民间习俗,要过继给僧道或神祇菩萨才好养,乃 拜天师为义父。家堂兄龚群先生则长期翊赞天师,担任其嗣汉天师 府秘书长,获得天师密授三十六道天师符,为中华道教会长老。他 奔走两岸道教事务,常至四川,遂与王庆余先生友善。
王先生时任四川文史馆馆员、社科院研究员、川大宗教所道 教研究基地兼职教授。而我亦为该所学术委员,某年来蓉参加其 道教研讨会,住在青城山,发表《论张三丰武学》一文,先生大 表欣赏。谈起来才知他早与家堂兄甚熟,于是远因加上近缘,谈愈 相得。每至蓉,皆请相见。我在蓉城收了磕头弟子,也特请他来做 个见证师。时或茗话武坛、杏林、学府、道门掌故,均有所获。
先生性慕侠义,身世传奇,我久欲为其作口述历史,因事 冗而不果。二。。八年春,乃托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吴铭能兄为 之。铭能率其博士生黄博进行了几次,略得梗概,可是对其武术 部分尚不详尽,故请铭能兄就此续做深谈。不料汶川大地震,对 整个访谈计划颇有干扰。铭能在余震不断中录写出来,我觉得已 得涯浅,便先记于此。附说管见,以见筋经门武学之一斑。
王先生说:
从八岁开始,我父亲即教我岳家拳。岳门源于山西,假 托岳飞,故又称为岳家拳。岳家拳套路彳艮多,我主要学了头 部、连成。头部从山西流传到四川的共有十路,各路各取所 长发挥,我与他们的路子大同小异。连成情况也是如此的。
岳门的风格特点主要有二:
(一) 拳一出手,讲八巧。出手上身要重要硬、勇武刚
捷、站四平马步、意气要合一。直臂劈打(即肩臂用力)、 一变三、三合一。出拳时,手法要外旋成圈,以六合拳的手 法为主体。
(二) 岳家裁法,即散手搏击。主要是分筋错骨,把人 的韧带搞伤、骨头弄断如对方打来,先用引手引他,以探 虚实,然后再决定进攻的策略;一旦洞悉敌方较弱,就直
万赖声《武术汇宗》书影以及万氏所演示的岳家裁手法
接进攻踩洪门;若敌方较为强大,则采取从侧门进入,生擒 捉拿。如是少林派的敌手打来,就先以躲闪圆滑,探其虚 实,若是弱者即活拿。要知难而进,见拙不打、见势不打, 虚虚实实,变幻捉摸。
至于手法的要诀,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手上有十八个字:擒、拿、封、闭、浮、沉、吞、吐、 抓、拉、撕、撤、刮、挑、打、盘、驳、压。
脚下功夫有十个字:双拉牵虎势、暗藏金龙形。
卧下有十字:云卧单捞腿,猛虎滚连城。
脚下十八字构成歌诀为:脚东手西两相关,上下相同 虎胆寒,纵遇英雄猛虎汉,好比蜻蜓扑泰山。
接着,我师傅杨少云教我形意拳。我学了两套,即六 合心意、形意六合。
为何叫作“六合”呢?六合讲上三合、下三合,外 三合、内三合。也就是上下相合,内外相合,精气神相 合。技击特点是:直斗直往、以刚克刚、以柔克柔、形
踪自如、随气自然、意在心定。步伐是步步加速、形如狂 风、快变莫测。
我是在岳门、形意的基础上练成武功本领的。
一九四六年,肖丙章与我父亲带我在重庆磁器口的一个 店里,会见了大侠柱心武先生。杜心武先生是我父亲在国民 政府北伐时期的好朋友。杜心武先生起先是拒绝的,很不 情愿;但看了我打形意拳之后,他倒是彳艮满意,就写了一封 信交给我父亲。父亲带着杜心武先生的信,领我到青枉观 的庙里见到欢喜道人李杰,让我拜他为师。
影响中国人的三教,我个人的体会:道家是谈玄的, 佛家谈空,儒家谈性。也就是说,道家是炼金丹,佛家是 舍利,儒家是如婴儿,讲究练性尽心。道家一讲玉液金 丹,二讲离水金丹,三讲津液大还丹,总之是为了出阳神, 因此我就进入了筋经门。筋经门属于阳功范畴,走的是筋 络的路数。
我是把筋经功一整套完全学完了的。内容有走法(含 十二个步伐)、静功(含三个功法)、动功(含八个功法)。 其中动功法是筋经形拳,融汇了艺、道、情。
其中第一个重点是学道家武术、剑术。剑术就是学阴 把八方剑,它只有八个动作。我后来又学了阴把八方棍,也 还是只有八个动作。特点是动作简单、以作用力为虚、而以 反作用力为实,虚实较难以捉摸,所以令人防不胜防。除了 上述之外,我还学会了八卦掌。
第二个重点是学道学理论,包括《易经》、人天观、张伯 端的《悟真篇》、天文历数、阴阳、五行、八卦、子午流注。
然后是学习道家医学、药学。道家医学的侧重点是伤 科、骨折疗伤、各种疑难杂症,特别是以指甲诊病,我曾有 专著行世。
王先生自述习武经历,着重讲了岳门与形意;对其从师欢 喜道人部分则较简略。大概是因过去跟我们谈过多次,故这番就 说得少了,筋经功的练法并未详说,该功如何作用于搏击也未交 代。我依所知,做些补充。
据王先生曾说:经筋门和自然门是一对孳生兄弟。这话怎么 说呢? 一是先师都是同门师兄弟,二是练功的身法、手法、步法 有相似之处,三是从歌诀可以看出。筋经门歌诀:筋经有始,动 静无端,千姿万式,虚实自然。自然门歌诀:动静无始,变幻无 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
其实筋经门武学,源出于《易筋经》。《易筋经》世皆谓为达 摩传法,为少林之技,其实内容与佛教没什么关系,乃是道家的 导引内功,详我论《易筋经》一文。王先生所传,亦称为“秘传 道家筋经内丹功”,这是较符合实际的。
功法既源出《易筋经》,当然主要是八段锦、十段锦之类导 引姿势。不过,一般学《易筋经》的,大抵就是练那几个式子, 王先生所传有些不同。
一是成体系,有静功、有动功。静功是腹式呼吸静坐、逆式 呼吸静坐、卧功、站桩功四种。桩为浑元桩:两脚站开,与肩同 宽;双手如抱大树,掌心对着胸前,双眼微闭。动功有行功十二 式、筋健功八桩法、筋拔断十式、五岭功八式。阴阳升降开合功 七桩法,以及筋经十四式。体系俨然,层次分明。
二是许多式子都要做过渡式。也就是平时我们看《易筋经》或 练八段锦,只是那八个姿势,王先生所传则是每一式都不只一个姿 势,而是一套动作,整套动作做完,这一式才算结束,而且可连
继练筋健功,则接上左右云手桩、马步练气桩、左右推磨桩(仍 是马步),海底捞月托天桩(由马步转弓步再回马)、护肾归元 桩、万气归元桩,亦仍以马步为主。如此循序渐进,不唯可练内 功,也是习武很好的步骤,尤其适合用来做打拳前的热身动作。步、猫步、揉球步。接着再练手法,
我国武术界普遍不重视教拳之法,门徒初来,便教其扎马 步、站桩,呆站呆蹲一阵。练了拳套以后,也没什么准备热身动 作,大抵稍动动筋骨就依套路打了起来。反观日本柔道、空手 道、合气道之教学则不然。热身运动一大套,翻翻滚滚要先练上 大半小时,而且许多基本技法就含在热身运动中。做完热身运 动,基本动作也就复习完毕了。至于套路或搏击,亦无非是这些 基本动作的串组与发挥,故其教学简速而有效。王先生所传筋经 门练功之法,就具备这样的作用。其中许多动作或桩法本也具搏 击功能,如马步剑指、云手、虎坐亮爪、力士推山之类。筋经门 的拳套,我未见到。但我看王先生打拳的手法,大约即是以上这 些动作配合形意六合及岳门之技,综合而成,十分迅猛刚劲,符 合我上面说的原理。
四
筋经功练得好,内气便足,内气足,才能内气外放,将气导 引出去。平时我们看武侠小说言内力深者如何以掌力伤人,指的 就是内气外放。据说李杰即可以遥击丈外腕臂大的树枝,令其坠 落。王先生之内气外放则不用在击人而用在救人上,亦即靠自己 的气,注入病患体内,替其搜阴升阳,去疾却病。其手法与台湾 天德教、天帝教之法不同,右掌悬在顶门百会穴上,左掌照其患 部。天德教天帝教则是左掌悬照百会穴,右手掌尖直对眉心。但 两者都有具体疗效,大约是原理相同之故。而王先生不用此法于 技击,也可能是筋经门本来就不以此为重的缘故。
筋经门搏击之法,重点在于点穴。据王先生说他学点穴时的 情况:
练息猫功,就是做俯卧撑,开始是五个指头撑,后来 就要做到一个指头撑,每次要撑五个。练这个功的目的,是 为了学点穴法。点穴法里面有点穴、闭穴、拿穴等等,这个 功夫就是师傅的绝学了。这功夫,道门里面一直是没人学完 了的,我却是全部掌握了,在当今算是唯一的人。
点穴要背穴位,一天师傅把我叫到他的丹房,拿出一 张经络穴位图,一共四幅。那几张图很大,几乎有三尺长, 是他自己亲手绘制在硬纸板上的,图画得很清晰,看得出来 师傅花了不少心血。他把图挂在墙上,指着图上的经络,对 我讲解了寸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及循环时间。他要 求我先掌握六十个要穴的部位和名称。因此在之后的三天 时间里,我除了早晚练功以外,几乎整天都是在死记硬背这 六十个要穴的部位和名称。
几天之后,师傅把我带到大殿左侧的一间大约只有十 来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这是一间空屋,只有里面屋角放着一 个用红布盖着的东西,当时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心里 有点紧张,觉得房子里阴森森的,有些害怕。
师傅走过去,把红布揭开,原来那里面盖的是个木头 人。这个木头人大概有一米二高,双脚钉在一块厚厚的木 板上,木板的左角固定在一个活动的“之”字木架上。然后 他又把木头人拉到房子中间,我定睛一看,才发现,这个 木头人的前胸有三十六个黑色圆点,每个圆点的上面都有毛 茸茸的东西,有铜元那么大。木头人身上还有很多圆孔,上 面用小铁钉钉上剪成圆形的牛皮,这些牛皮都还留得有牛 毛。另外,木头人的后背还标有二十四个穴位。师傅一边 指着这个木人,一边讲穴位的名字,同时要我按着名字去 摸一下木头人身上的穴位。
这个方法使我很感兴趣,当时我还是小孩子嘛,觉得这 个很好玩。这样学了一个星期,他一边讲,我一边摸。基本 上能够熟练而准确地讲出各个穴位了,师傅才开始传我点穴、 闭穴、拿穴、解穴和解救穴。前后花了大概三个多月。
人体的血液可运送养分、输送氧气,有促成新陈代谢 的功能,是维系生命的重要因素。一昼夜二十四个小时,人 体血液随时都在流通回圈。而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理论 就是用来掌握二十四小时的。各个时辰不同,血液流经的穴 位就有不同。点穴打穴就利用上述理论,结合了岳家拳、形 意拳直接打。
说到人体血液流通的穴位上,大类可以分为上四刻、 下四刻、左四刻、右四刻,包括前胸后背、上肢下肢。点穴 法是以点、打的手法为主,其指法用凤眼捶、鸡心捶、中指 和食指并起的力量,还有冠捶的力量,打到穴心的位置。如 打不到穴心,就打穴宫。打不到穴宫,就打穴的交界处。总 之,一定要打中穴头流经的部位。被打到的人,其症状是 一下子觉得头胀眼花、恶心,甚至想呕吐,手软麻木乏力, 徐J决就失去了战斗力。
这是要根据不同时辰,打不同的穴位。如子时就打人 中穴,丑时就打天庭穴,寅时就打桥空穴。一定的时辰,打 一定的穴位,不能错乱。其余就不便公开了。
闭穴法也是按照十二个时辰打法,要能够打中关键处。 如子时就打踝关节,丑时就打腰部,寅时就打双目,午时就 打胸腹,申时就打心肺、背后等等。
掌握了点、打、闭、拿的诀窍手法以后,和岳家裁法、 形意六合结合起来运用。
五
点穴,首见于清初黄宗羲所述王征南之技,有所谓晕、哑、 死穴,后来宋永岳《亦复如是》“某翁精拳法”条,亦载某翁之 子炫技,逢一道人笑以手点其臂,说:“好武艺,四十九日,我来 看汝! ”回去老翁一看,知是遭了毒手,急缚其子,悬吊起来, 鞭其背数十,呕血数斗才解救过来。四十九日后,道人来访,翁 送出门,亦以手点其臂,道人失色而遁。“盖人身穴道,有受伤 即死者,有受伤不死者。道人所点,生穴也;翁所点,死穴也。”
潘纶恩《道听涂说》“荆襄客”条则说一大汉要抢荆襄客人 的鸟,“荆襄客徐起,以指点汉胁下,汉手若僵,擎不得下”。张 培仁《妙香室丛话》“曹大”条,也说曹大在庙前观戏,人多, 推挤,一矮子“骈二指捺曹肋,杂人丛中去。曹急以手按肋,面 色如纸,口不能言。邻人见之,扶归,呕血数升而死”。可见点 穴之法已渐流行。
俞超《见闻近录》另载一事,谓吴某撞破一恶僧调笑妇女事, 恶僧戟手指其颈而去。吴某返,其师见之,说这叫“铁钉” O出药 敷之,三天后出凝血一条,粗若指,遂教以报仇之法。一年后,吴 某又于市邑见僧,以手拍其颈后,僧即死。据说这叫“铁板” o
毛祥麟《墨余录》“褚复生”条也提到褚以箸点张某之胸, 张即死,遍体青如靛,“盖中人要害处,则于三时之顷,伤即入 骨,能致死”。又同书“某公子”条,说某公子怙权纵淫,被一 女剑侠教训,不但阳具被割去,“阖府男女百余人,或立或坐, 或跪或卧,皆瞠目不语,如木偶然”。不过女侠尚存一念之仁, 留书云:“婢仆肢废,饮木瓜酒可疗。”
综合这许多记载可知,点穴虽仍属于秘技,带有神秘性,不 同于一般拳勇搏击之术,但已有不少人能掌握其法。其法以点为 主,也可以拍击,只要击中穴位,都可对人造成伤害。被点了穴 的人,血气壅阻,不久就或残或死。笔记中说各受伤者凝血、遍 体青如靛、不能动、呕血数升,都是血行不畅使然。解救之法, 或用药,或喝木瓜酒,也均是着眼于活血功能。另外就是用手法 解穴,《道听涂说》讲荆襄客点了大汉,大汉不能动以后,众人 求情,客才“回步至汉前,但一试手,而汉之手下矣”。此即是 以手法解救。点穴之原理,大抵如此。
筋经门的武术,即以打穴为主。王先生描述欢喜道人命他学 卧猫功,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可用指力点穴。但以指点,只是其中 一法,也可以用平拳、肘、膝,或凤眼点、鸡心点。点穴之外, 还有闭穴法,以掌猛击一要害穴位后,将所击掌紧压所拍穴位, 类似《见闻近录》所谓铁板。再就是拿穴,指以单手或双手掐住 穴位。手法不同,原理则一。
要打穴,首先须能认清穴位。再则是要明白什么时辰打什么 穴。这方面,他们所依据的是“子午流注”理论。
《灵枢》已然说过:“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但具体讲子午流注还是宋明以后的事,与此相关者还有灵龟八 法、飞腾八法和灵枢四季四时分刺法等,本来是针灸上的办法, 认为人体血气运行跟天时是相配合的。子时在胆、丑时在肝、寅 时在肺、卯时在大肠、辰时在胃、巳时在脾、午时在心、未时在 小肠、申时在膀胱、酉时在肾、戌时在心包、亥时在三焦。武术 家由此得到启发,乃倒过来,什么时辰打什么穴,打了以后,要 解救,当然也要配合时辰。
点穴的基本原理如此,故各家点穴于此并无不同,差别在 于主打什么穴和打穴的手法。全身三百六十穴,筋经门是打前 胸三十六穴、后背二十四穴。其中十二穴随时辰定生死,是死 穴。另四十八穴则可伤可残。打时又不只要分时辰,还须知上四 刻下四刻之分。一个时辰可分为八刻,若点到上四刻和下四刻交 界处,其人必殆。打时,除上述点、闭、拿之外,尚有弹、拨、 提、压、掐诸法。
六
此法,王先生自叹是绝学,目前仅他一人会了。他阅历广, 昔年在中南海,曾会过高人无数,也奉派去各处检验过武术气功 名家,此语必非漫然而发,中含无穷慨喟。
但也许功法之全、手法之妙,可以如此说。然相关或相似 之法,正自不鲜。例如我曾在《奇门秘技》一文中提过的江西 “五百钱”就是。另外,我知道河南沈丘县申段庄张振岭先生也 传一种两仪拳,属于类似功夫。
据张先生云两仪拳昌盛于宋,已有上千年历史,今传十四 代,张为掌门。内含混元养生功法、两仪医疗体系。其拳又名两 仪点穴,谓有死穴三十六,凡被点者,任何推拿、针灸等传统 医学治疗法均不能解救,只能以两仪拳解穴手法为之。拳法多抖 劲,发力达于拳、肘、脚。十二经穴气血流注各有歌诀,如手太 阴肺经,左右各廿二穴,穴歌曰:“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 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左 右二十二孔穴。”别无深意,只是教人记住穴位罢了。
此拳也与筋经门一样,称为秘传。但所谓创于宋代云云,必 非事实,拳谱亦必为伪托。不过拳理相似,以打穴为主,打穴也 根据子午流注之法,故附笔及之。
浏览2,1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