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将体内真气和体外之气结合而成的人体气场,造出一个特有 的字而名之,曰“如(读音为气)。笔者曾翻查《现代汉语词典》,结 果查不到。

而在《康熙字典》的“气部”,不仅收录了 “如 字,还转引了元 代黄公绍编撰的《韵会》注解,云:“氮,古文气字。”元代所说的“古 文”,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说明“箕”字历史悠久,内涵深 奥。

“灵”字造得好,证明了古人对气的产生很有见地。气是如何产生 的呢?有修炼造诣的古人认为:火生热,热生气。所以,古人将站桩 实践称作为修炼“内丹”,必须通过“火”这一热能去予以转化。而 现代企业如果不景气,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也是强调要从企业内部 挖潜氮“练内功”。这是人体科学带给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极有益的启 /Bo

恩格斯曾在一百多年前指出,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道路, 使一切形式的能 热,机械运动、电、磁、光 互相转化。大家 都知道,蒸汽火车就是燃煤生火,火生热,热生气而推动火车启动的, 故取名为“火车“是何等贴切!

火,从颜色上看为红,从体感上识为热,红与热,都是阳的象征。 历史上道家一些代表人物取道号,基本上以“阳”字为多,诸如紫阳、 重阳、丹阳、华阳、正阳等,其意就在于使人修炼成纯阳之体;而纯 阳之体显现的就是红色之光,它是生化万物的元阳之气。一个人如果 沉溺于七情六欲,被困于名缰利锁,便难免精耗气亏,以至于阳气渐 消,阴气渐长;最后导致阳气消散,阴气逼身,无常至矣!

可见,越是科学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简单的科学道理,越深刻。 火生热,热生气,气生电,电生热、冷、光、力等,简单而又明了。

浑圆内功的“麻、热、胀”(麻如电流,热似血涌,胀若气至)三 种功感,是在“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下的最佳储能充电方法。本功 法的修炼者,往往会在站桩中产生较强的气血震荡、体温升高、身体 膨胀的效应。

古人将气功作为一项净化生命、脱胎换骨的养生文化运动,这无 疑是正确的。那么,净化生命,脱胎换骨靠什么去取得呢?答曰:靠 修炼内功,靠体内的“麻、热、胀”。

在站桩实践中,有的修炼者已体感麻感是成线状的;有的修炼者 不但皮下肌肉层有灼热感,连五脏六腑也同样感到灼热,整个身体犹 如一个不断增加气量的大气球;有的修炼者在“麻、热、胀”的功态 下,想象自己和花草树木一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感松静舒适。

那么,气功态下的“热”,对人类寿命的延长有无补益呢?因为, 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在高寒地带的人普遍比生活在高温地带的人寿命 要长。但事物总是相对而言的。我国温度最高的海南三亚,寿星就很 多。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证明,我国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数海 南,海南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数三亚,三亚人均寿命最长的地方是南 山。现在,三亚市90岁以上的老寿星有800多人。

古代的养生家们由火生热、热生气的自然启示而造出了 “氛”字, 确实蕴含着深刻的养生哲理,说它是千金之字也不为过。

过去读老子的《道德经》,对“为学日益”是理解的,意为从事于 知识的学习,学问一天比一天增多。

那么“为道日损”呢,则不太好理解了。

看过一些名家的解读,有的认为老子反对知识来源于实践,故而 从事于“道” “知识” 一天比一天减少。

有的则说,修道的“情欲”,一天比一天减少等。

在顾文炳先生撰著的《易道新论》中(该书于1996年11月由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顾先生解读为:

“老子对’为学’’为道’的区分,揭示思维方式的多元性与层次 性,他所说的即是认识方法上的’益’法与’损’法,在认识发展史 上也有一定意义。损与益是《周易》古经中的一对重卦,在’损卦' 与’益卦’的卦爻辞中,’损’中有’益';’益’中亦有’损'。’益' 与’损’是互相渗透参差的。如’损卦’六四:’损其疾,使迷有喜, 无咎'。讲的是病者用医药,减轻其疾病,使之速愈。病愈是可喜之 事,故称无咎。又如’益卦’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 告公用圭'。因发生不测之灾祸,求人帮助,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必 须心诚而把援助之资用于正道,须用玄圭,以天地名义宣誓。可见, '损’与’益’是有对象性的。’损’可以损其疾病;’益’也可以益其 凶事。《周易》中'损'与'益'的互相参差、渗透,无疑对老子双行 互补的思想方式,是有启迪的。”

值得注意的是,顾先生的解读,已谈到了 “损“乃是损疾病之说。

2001年,我客居京都时,曾有幸与意拳宗师王苔斋的弟子,原北 京铁路总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年已八旬的于永年先生谈及“损”与 “益”之事。

于先生认为,关于“为道日损”,首先要认识什么叫“为道”,怎 样“为道”?你是否做过“为道”的体认功夫?再者,“为道”究竟 “损”(减少)了什么?

我认为,所谓“为道”,指的是练功夫练身体。当然,老子的“为 道”练功夫与现代的武术演练与招法套路及竞技性的体育根本不同。

《道德经》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 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四十章又说:“弱者道之用”。“用”者,“使用”也。“弱者”,乃指 身体衰弱的人,须使用“道”这个方法来锻炼身体。你看,“闻道” “用 道““为道“都是指练功夫练身体之意。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锻炼身体呢?

《道德经》称为“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以观其妙,以观其 徼” “以观其复”。《周易》古经则云:“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黄帝内经》称为“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为道日损”,乃是指在站桩练身体的过程中,身上的病痛反应一 天比一天减少(这是练功过程中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生理变化规律); 并不是“知识““情欲“一天比一天减少。

“为道”的“日损”与“为学”的“日益”,并不是“损益”同样 一种东西(笔者注:这当然是于先生的一家之言)。

“为学”是用大脑学习,“为道”是用肌肉锻炼,两者有本质上的 区别。

“损”是由练功前的“无”反应,到练功后的“有”反应。即“从 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再有,再无,损之又损,往复循环,周行不 殆,优质递增,逐步提高的变化过程。

“无为而无不为”,则是指在“损之又损”的基础上,达到“无法 再损”的完整境地了,身体无比强壮了,可以“无不为” T (笔者注: 也可以说是“不惧” 了 )

总之,过去许多文人学者,由于缺乏高深的“为道”体认功夫, 仅从文字表面求解《道德经》,往往把中国哲学之父的老子之本意给弄 颠倒了……

在交谈时,于先生多次说到“站桩求物”及从“无”到“有”、从 “有”至“无”之理(已故的霍斐然先生,乃是隐居重庆乡间很有造诣 的民间学者。我与其结缘相交,是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教授的介 绍。霍先生在其《〈老子〉与人体科学》一文中说:“有无相生者,指 '无中之有’气也,在卦为坎中满;’有中之无’神也,在卦为离中虚。 坎为肾,离为心;坎纳戊,离纳己,练己即是练心,筑基即是练肾。心 在上,肾在下。’高以下为基',二而一,一而二。练已与筑基原不可割 裂,所以其二者之难易相成,练己不纯则筑基难固,筑基成必练己纯, 故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也)。

对于“为道日损”与“站桩求物”,有个在“独立”之中,“不 惧” “不改”和“守神”的逐步认识过程(笔者注:不惧,指独立站桩 后,身上病痛“日损”,体内元气充沛,精、气、神三宝凸现,因而流 露出无畏无惧的精神。不改,于永年先生解读为站桩时,不改变练功 的姿势。守神,可解读为意念内视,神不外游)。

对于“站桩求物”,我在多年的练功实践与教学中是有所体认的。

我有一位学生,是个汽车司机,因车祸腿脚严重损伤,出院后刻 苦练功,如今不但病痛“日损”,而且体力旺盛,精神很好。当“麻、 热、胀”功感强时,他觉得自己如一团浑圆热气,有飘然舒适之感, 而现在的他已行动自如。

我以为,站桩之前的“无”、站桩开始后的“闷”(笔者注:即 《易》云“遁世无闷”)与“淡乎其无味”及站桩日久之后的“有” “无 闷”与“妙”和“麻、热、胀”功感,是“为道”的修炼过程。

站桩求“物”,“物”即能量也,信息也。

如果练功者的体内有了 “麻、热、胀”之功感,也就意味着具备 了排除“风、寒、湿”等病邪的能量(当然,这种能量是逐渐由少变 多,由弱转强的。再者,人体的能量如同电流,故而放松有利于电流 的顺畅)。

要之,从“为道日损”到“站桩求物”,从“无”到“有”至从 “有“到“无”,这是一个优化提高的练功体认过程。

这个过程的长与短,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同(尤其是人 的差异)。

但只要你坚持练功,就会使身心受益,而且益处甚大,这也是毫 无疑问的。

2010年第1期《武魂》发表了杨允敬先生的《“骨静肉动”,祛痰 化痰》一文。

文章说:"……从严格意义上讲,有痰的人就是有病……痰分无形 之痰和有形之痰……无形之痰,是还没进入肺管的痰。无形之痰是有 形痰之母,有形痰是无形痰的表象。有形与无形之痰是人体疾病的起 源,人体的很多疾病,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体内的’气血’演化成 有形或无形之痰的缘故。'痰'在某个部位筋肉组织,特别是在人的肺、 肝、胃、肠等内脏里沉积过久、过死,就会把这块组织腐蚀坏了。中 医说’痰为百病之源',只要身体内的痰与身体外面的不利环境产生了 联系,内外勾结作起乱来,就是我们俗称的,生病'。“

故而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立场出发,中医通过针灸来达 到畅通经络、祛除痰液之目的。

修炼者则可通过“骨静肉动”的站桩来达到气血畅通,化瘀除痰 之目的。

文章表述得很好!

但我以为,四字真言中如改动二个字则更妙,即:“体静气动“也。 不但“骨静”,“肉”也要“静”。骨肉松静,才能气血畅通。而不动之 动的流动“物”是什么? 一个字,曰“气”。只有畅通无阻的“气”, 才能化尽体内的废物,才能化尽危害人体之有形与无形的“痰”,用东 汉名医华佗的话来说,就是“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而经络的极其重要在于它“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 通”。

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整体。主宰人体之心者为血所养,心血一虚, 神去舍空则郁而生浊痰。故站桩要“独立守神”,神在神全则血旺。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详细地阐述了 “三因致 病”说。张氏把复杂的致病因素概括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如饮 食、劳倦、房事等)三类,使中医的病因学理论更加系统化。故而, 尽管病因来源不表现形式不但只要抓住关键点,牵住牛鼻子, 才能纲举目张,功到病除。

正因为“七情无患,气得其正,则形体健旺,脾肾强壮,营卫充 足,痰涎即皆气血;若六淫为患,气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气 血即成痰涎”。所以我们怎能忽视或轻视“气血”二字?我们又怎可 不懂“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之理呢?故“失常”就 须通过一番桩功修炼使之归于“正常”,而“正常”之途,无非是化 “瘀”于“通”也!

中医有所谓“气通则血通,血瘀则致病”之说。《血证论》云:“瘀 血既久,亦能化痰水。”宋代名医严用和曰:“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 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医林绳墨》道:“痰本津液所化,行则 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医阶辨证》说:“气虚液不 行。”

正因为体内元气不足,不能正常流通运化,致使元气愈虚则浊痰 愈盛。

五脏皆可生痰。因而浊痰在肺,则喘咳胸闷;浊痰在胃,则呕吐 眩晕;浊痰在肝,则性急情躁;浊痰在肾,则惊恐胆小;浊痰迷心, 则神昏癫狂;痰入经络,则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之为害,大矣 哉!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通过外形静,体内动的桩功修炼,可使体内“气血运动如潮涌。 如潮涌,渠道通,真气火焰万丈腾,百病熔化一炉中”。可见,桩功是 化“痰”之良法,其法在“气”。气化气化,只有通过“气”,才能化 浊痰、祛病灶、健身心。

再进一步说,通过外静内动“独立守神”之桩功修炼,才能不断 净化意识、净化五脏,净化血液,净化骨肉。因为这是疾病反应四净 化的必然阶段,如此才能将体内所隐藏的病灶与废物全部清除出去, 从而还我一个健康美好的人生。

再者,除了桩功修炼外,饮食问题也很重要,俗话说“鱼生火, 肉生痰”。肉吃多了,由于瘀积体内,不易消化而成为阻碍物、腐败 物,这也是体内生痰的来源之一。另外,食肉多者,易怒好斗,争强 竞胜,情绪波动大,这不也是生痰的来源因素吗?故对中老年人而言, 肉要少吃为妙。

修炼桩功有了 “麻、热、胀”三种功感之后(所谓修炼,古人云 “修炼之为教”。故修炼是一种教育,并非单指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更重要的是指修心养性),就意味着修炼者的体内具备了排除“风、 寒、湿”三种病邪的能量。

再者,中医治病讲究“求本”,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桩 功,其治病健身之道也是从整体出发,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就是 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的道理。

中医有“得热则行,受寒则凝” “气通则血通,血瘀则致病”之说。 人体的痛,大多为经络不通,气血受阻所引起。因此,中医的著名论 断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而人体的痛之成因,一般为“风、寒、 湿”等外邪(即外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2003年1月25日的日本《钻石》周刊报道:"……人体是会受气 象条件影响的……所谓气象病是指人体因各种气象要素的短期变化而 出现的病症,比如说中暑、支气管哮喘和风湿病。所谓季节病指在某 个季节容易多发或恶化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和花粉过敏症。有些人 在下雨天会感到旧伤口痛,还有人在空气湿度大时会大腿关节痛…… 人体因寒冷状态会消耗较多能量……偏头痛和高血压也因寒冷空气而 变得易发……呼吸疾病患者会咳嗽加剧,关节病患者会感到关节深处 疼痛 致使风湿病和哮喘病人症状加剧o “

1998年5月15日的《上海家庭报》就节气对人体的影响予以报 道:每年的立春前后,皮肤易发痒或出现湿疹,鼻炎患者可能会加重 病情,痔疮患者易出血。谷雨到端午,乃阳气旺盛时期,故易出现心 悸眩晕等症状。小满、芒种到夏至,湿性皮肤病、风湿性热、久治不 愈的神经痛患者,病情易加重。小暑、大暑至处暑,腹泻、痢疾、肠 胃病患者为多,由于气候炎热,常有人中暑。白露至秋分,因早晚温 差较大,易引发鼻炎或哮喘等疾病。寒露、霜降至立冬,哮喘病情会 加重,慢性扁桃腺炎患者会引起咽痛,痔疮患者的症状会加重。冬至 到小寒、大寒,心脏病和高血压的病情会加重,中风患者会增多。

除气候因素外,也有西医所说的病毒、细菌或外伤之因素。美国 科学家认为,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对关节软骨中 的健康细胞发起攻击,并最终摧毁正常细胞而引起的。因而外邪侵入 人体,便会阻塞经络,引起疼痛。

往细处说,痛的成因还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即上述的外邪。 内因则是随着五脏六腑的虚弱而引起的身体病变及退化。

我们常见的颈椎、腰背、关节等疼痛,基本上都是由“风、寒、 湿”所引起。《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所谓 的“痹”,即阻闭之意。说明痹病,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夹杂侵入 人体而阻闭了经络的畅通。

在此,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由“风邪”引起的病痛。《黄帝内经》 云:“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风,本是春天的常气,然 而当其太过或不合时令,则四季均可使人患病。旦寒、湿、燥、热等 外邪,多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故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症的先 导。风性轻扬,飘动不定,来往游走,无处不至。故风邪之症,可出 现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上至头,下至脚,外至皮肤,内至脏腑均可因 风而发生病变(风邪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

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风痹的关节疼痛,多在全身的几个 关节处游窜。此外,风邪致病,并非单一,常常“狼狈为奸”地与其 他邪气(即寒、湿、燥、暑、热)相“勾结”,伤害人体。比如:风与 寒合,则为风寒;风与湿合,则为风湿;风与热合,则为风热等。

风邪之症,多不安静,如肝风在体内妄动时,便会出现眩晕、痉 挛、颤动、抽搐等现象。而某些风症妄动起来,则会有颈脖强直等异 常现象。风邪之症,也有外风与内风之分。

外风初感,会有恶风、自汗、发热或发痒及并发出口渴、咽痛、 咳嗽、流涕等症状。而内风,又有虚实之分。虚者,指“血虚生风”, 为病后血虚所致;实者,指“热极生风”,乃肝火亢盛导致肝风内动。

当然,一般的风症来的急也去的速,病程大多不长。

再说“寒邪”。寒气生于冬,其“寒”异常,能量甚强之际,则往 往“寒”入人体,称之为“伤寒”(也为“外寒”);“寒”入脏腑,称 之为“中寒”(亦为“内寒”)。由“寒邪”引起的痛,一般随着气候温 度、湿度的变化而波动不定。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而伤寒便会恶寒怕冷。寒邪入内,损伤 脾胃,往往上腹疼痛,伴有呕吐腹泻之症。如若脾肾阳虚,则不免有 畏寒肢冷,腰脊寒痛、腹泻、食不消化、小便清长等症,故《黄帝内 经》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由阳虚而引起的四肢冰冷,脉微难摸之症,即所谓“阳虚生寒” (阳气虚衰,往往以肾虚为主,因病邪阻塞经络,使人体难以吸收营养 所致)。当肢体痉挛收缩或麻木清冷时,实乃“寒则气收”的再现。因 为寒邪致病,往往使人体功能收敛闭塞,体表卫气不能正常有效地发 挥,导致人体气滞血瘀,因而发生局部疼痛或筋脉痉挛收缩,进而有 了 “不通则痛”的病态现象(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寒邪会转化为 热,热邪也会转化为寒)。

最后说说“湿邪”。湿症多见于雨季和夏季,潮湿异常之时,四季 均可发病。

湿邪之症,亦分为外湿与内湿两种。所谓外湿,指常淋雨行走, 水中劳作,住处潮湿,出汗自干等外来湿邪所致。染上湿邪,便会有 头胀、关节酸痛、四肢浮肿、身体困倦等症,还常伴有胸闷、上腹胀、 食欲不好、口不渴、脾胃功能减退等现象。再如湿疹、疥疮等,也由 外湿所引起。

所谓内湿,一般为过量吃生冷瓜果或嗜好茶、酒而致。由此而使 脾胃功能障碍,脾阳虚损,不能运化水湿,故而导致水肿、腹泻、消 化不良、恶心呕吐、胸膈胀满、多痰白带、淋浊、脚肿、头重、面黄 等。

湿邪由外入侵者,以体表、经络的病占多;湿邪从内而生者,以 脾胃病居多。

湿邪,往往影响机体之功能,损伤阳气,阻遏气机,导致气机升 降失常。湿邪也与风邪一样,并不满足于唱“独角戏”,而是常常与其 他邪气“勾结”,上演“风湿”“寒湿” “热湿”等“闹剧”,搅得人体 不得安宁。故而“湿邪“之症,较为复杂。

湿邪致病,常感沉重、秽浊,其症多见头重如裹,身体困倦,肢 体沉重,面现垢色,有的还有皮肤病。

从病性言,湿邪缠绵,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且湿邪致病广泛, 可发生于人体的各部,遍及脏腑、经络、肌肉、皮肤,可谓固于一处, 留着难移。

风、寒、湿邪,初起时入侵人体的体表、筋脉等,天长日久,如 重复感染风、寒、湿三邪,邪气就会由体表逐步深入到脏腑、骨骼。 如深入到心,便成为心痹;深入到肝,便成为肝痹;深入到脾,便成 为脾痹;深入到肺,便成为肺痹;深入到肾,便成为肾痹;深入到骨, 便成为骨痹。心、肝、脾、肺、肾、骨之痹的形成,也与身体脏腑内 部的虚弱有关,这就叫病邪“乘虚而入”。

中医认为,凡是疾病,由外往内入的难治,由内往外冒的易治。 再者,患者本元之气虚的难治,本元之气实的易治(这是因为,元气 为诸气之根本,邪气虽然深入,但患者本元之气充实,抵抗力强,故 不受邪气所害,练功再加上用中草药之力去推动,邪气就不难排除于 体外)。

中医所谓的病邪,实质上大都属于外邪(即外环境因素)的范畴, 这是疾病发生的条件。而从对付外邪的“风、寒、湿”而言,桩功的 “麻、热、胀”三感与“三层功夫”(即皮下肌肉通,五脏六腑通,骨 骼骨髓通),正是“对症下药”的良方。实践证明,桩功的“麻、热、 胀”三感,有驱风、散寒、除湿、活络的作用。“麻、热、胀”三感, 有时单一出现(即或麻、或热、或胀);有时双双出现(即或麻热,或 胀热,或麻胀,或温热,或高热等);有时则同时出现(即麻、热、胀 三感均显著、强烈)。也有少数习练者的三种功感,经过一段时间会突 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应该说,上述状况均为人体运动的自然现象,故 不必惊喜、恐惧,也不必追求、执着,一切顺其自然。即以自然的心 态,去对待人体自然的运动感应。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道者,圣 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遂阴阳则死。”

当然,练功要明理,就麻感而言(其中含有微热),其对人体的神 经系统有显著的兴奋作用,可刺激肌肉的收缩,可改善血液循环,对 神经麻痹、肌肉萎缩等有防治作用。

热感,往往以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形式在身体内外运动着。人体 越热(指功感的热,而非病态的热,如发高烧等),其所发出的辐射能 也就越强。高热感,可改变癌肿瘤的生存环境,在抑制其生存增长的 同时,使其变性、消散。当练功者体温升高至42.5P以上时,便足以 杀灭癌细胞,这就叫透热治癌法。

在热感中,以温热为舒适。温热中和,能使红细胞数目增加,骨 髓充血,并增强其造血功能。通过温热作用,可使体内的抗体和协同 抗体杀灭病毒或溶解细菌的补体增加,因而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所 谓免疫,乃是一种自我稳定的生理保护性功能,免疫功能正常时,能 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认识 到人体的自然免疫力,远胜于高明的医术。而古老的中医则有“人体 自有大药在”之说,这“大药”二字即免疫力也)。

热胀感(有时会胀得痛),是指修炼者的身体通过“热”而膨 “胀”起来,“胀”则意味着经络、血管变粗、变大,从而使气血运行 畅通,血流加速,皮肤温度上升,促使肌肉、骨骼产生收缩与扩张活 动,还能使新陈代谢的产物及致痛、致炎的化学物质加快排出体外, 有利于炎症的消散,还可促进细胞的生长。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强调桩功的“麻、热、胀”效应的同 时,也不可忽视有些桩功修炼者的不麻、不热、不胀但同样有治病健 身效应,尤其是不热效应。所谓不热效应,并非绝对无热感产生,如 果真那样的话,又和冰冷僵硬的死尸有何异?人活着,就意味着人体 内的热能之存在(气在呼,血在流),只不过有强弱大小的区分而已。 你感觉不到“热”,但“热”还是存在的。再者,修炼者的微热感,有 助于血管和组织器官营养代谢的改善,可降低炎症病灶的兴奋,阻断 或减轻病灶冲动的恶性循环,有利于炎症的逆转,加速炎症伤口的愈 合。所以,热感与不热感,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应。

注意,如时值冬季,修炼者想加强热感,除了站桩前与站桩后 的全身拍打外,还可一边原地踏步,一边双手拍掌(要拍响)500至 1000下。这对增强热感及治病健身均有好处(因为手掌、脚掌、肚脐、 耳朵等部位,都与人的整体有完全相同的信息,可称之为“生物全息 律”。拍掌是通过局部的震动来带动全身的气血畅通,同时还可排除体 内的毒素)o

我们的人体,是一个极微妙而又精细的系统,人体内外的矛盾纵 横交错,呈现出极为复杂的运动形式。众所周知,自然界中没有绝对 孤立的事物,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会跟其他事物相互影响,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

因而,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人们研究黑箱, 无非是想通过研究它的输入与输出来达到研究它本身之目的。比如, 它的输入是别的事物对它施加的影响;而它的输出则是它对别的事物 的反作用。一个黑箱的打开,只不过标志着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某一 层次(人类对自然与人的认识不可能穷尽)。

由于时代的局限,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不得不接触一 些当时还不可能打开的黑箱(也有例外,那就是几千年前,中华祖先 早已认识到的“经络”现象,控制论所注重的是,在不打开黑箱的条 件下,去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中医学正是把我们的人体,当作一个黑箱来研究的。中医通过 “望、闻、问、切”,去获取人体黑箱所输出的信息。

请注意,这种独特的获取法,并没有干扰人体本身的生理和病理 活动,没有破坏人体原有的结构状态。

而中医对人体黑箱的输入过程,即控制过程,是根据“有诸内必 形诸外”这一学说,即通过对症状变量的控制来控制人体;也即先获 取人体输出的信息,尔后对人体输入“论治”之指令(如服之于中草 药、施治于针灸、按摩等),采用的是一种不打开黑箱的控制方法。

在控制论中,我们可以根据对黑箱的了解程度及黑箱自身的复杂 程度,机动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调节黑箱的方法,如常见的随机调节、 记忆调节、负反馈调节等;而这些方法,恰恰在中医学里千百年来被 广泛地运用着,对中华民族的康复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有资料报道,澳大利亚记者约翰•默逊曾和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 瑟,就中医问题有过一段对话。

默逊说:有趣的是,中医在并不借助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情 况下,却能够获得如此有效的医疗效果。

李约瑟回答说:当然,他们没有使用现代科学理论的术语来解释 它。问题十分明显,如果你坚信现代科学要到伽利略时代才开始产生 的话,那么,试图在中国的历史中寻找现代类型的科学理论是毫无意 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理论……因为在他们的医学理论中有 关于身体中的阴阳平衡受到干扰,各种不同的器官内脏之间失去平衡, 或者说“气”在体内的循环出现紊乱等观念……

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用西方医学理论来套释东方 的中医学,总不免会难尽人意的。但,东西方文化交流总比隔离要好。 “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取长补短,对东西方文化而言,彼此都有益 处,又何乐而不为呢?

早在1959年,美国的维舍申在其《灵智医学和治病》一书中,就 曾指出西方医学的缺点,尖锐地批评了西方人对药物陷入了迷信,他 主张要寻求东方医学思想。故而,他在“中国古代的中医术” 一章中 指出,中医并非迷信(笔者注:20世纪50年代的中医,正是遭贬受压 的时期),其“望、闻、问、切”四诊是“灵感诊断法”,在治疗过程 中,十分讲究心理治疗的效果。

日本著名医学家相见三郎,则在其《精神医学领域内中医学的作 用》一文中,用“中医身心医学”之术语来论述中医学的特点,指出 中医重视心理现象,本质是关于人的治疗。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现代人健康的标准包括四个方面:即 躯体健康、心灵健康、道德健康和人际适应健康,这四项健康的获得 靠简单的体育锻炼是难以达标的。

中医学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两大特点(重 视心理,也是这两大特点的表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十分强调“形神合 一”,也即身心的统一,主张站在综合分析的立场上去对待生命及疾病 过程的一切现象,因而重视心理便成了整体观念的必然结果(中医认 为:人一生气,气往下行则变成寒;人一着急,火往上行则变成热。 阴阳失调,寒热均伤人)。辩证论治,则强调治病要因人、因时、因地 制宜,而时间、环境的影响也是通过人的心身表现出来的,故而因人 制宜是三因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绝对与心理无关的疾病是不存在的,心理与疾病共存的现 象贯穿于防病、治病、康复的始终(笔者注:许多死于乳腺癌的患者, 因受精神刺激使神经功能紊乱诱发癌症的达95%以上。人体细胞的新 陈代谢是由神经控制的。肿瘤的形成与人的精神有很大关系)。

中医学认为,疾病产生于阴阳的不平衡,故能中和,则疗疾健 身(所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 间”)。因此,要注意人体的内环境和心神的安宁(所谓“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天人合一出发与自然保持协调, 心平气和可治病养生,站桩练功可健身养心(所谓“提挈天地,把握 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为只要人体内部的正 气旺盛,外界的各种致病邪气就不容易侵袭干扰。《黄帝内经》云:“百 病皆生于气也”。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各种致病邪气可说是无时不在 的,要想绝对避开除非是生活在真空里。所以,邪气入侵人体,无论 是否致病,都会对正气产生影响。然而,正气受到邪气的刺激,反而 会被强化,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而进一步加强,这就是所谓邪能助正 的效应。

当然,人体因气候的变化而与自然产生同步感应,当某部位有了 疼痛的反应时,说明身体告急的警报拉响了,这就要引起我们的注重。 该服药就服药,该针灸就针灸,但无论服药(指对症而下的中草药) 还是针灸理疗,都别忘记每天定时定量的站桩练功。

因为貌似不动的桩功,能加速气血循环,可活血化瘀,固体培源, 扶正祛邪,健脾补肾(1991年11月12日的《健康报》报道:血瘀是 癌症主要病因之一 )o

由此可见,修炼桩功,不但能加速气血循环,还可以增强心脏之 功能。

俗话道,“年老体衰,百病会来““医得头来,脚又转坏”。应该说, 这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单一服药而产生困窘的真实写照。

大凡患病日久者,均难免脏器功能衰退,故而使用药物治疗,因 吸收、排泄的缓慢,很容易出现由于药物的沉淀而产生的毒副作用 (尤其是西药)。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安德鲁•韦尔,是一位从 事自然和预防医学的专家,在其撰著的《不治而愈——发现和提高人 体自我康复能力》一书中(该书为1996年全美畅销书之一,中文版 于1998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指出,人体存在固有康复系统,人 的许多疾病是可以自然康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就是自己的医 生)。

他还提出了有关饮食、环境因素、锻炼(其中包括道家的养生之 道)、身心放松、维生素、进补及草药等有助人体祛病强身的详尽建 议。韦尔博士在该书中说:“中医在探索中发现了许多具有增强人体 抗病能力的天然物质。虽然西医许多年来一直行之有效,但是其长效 恐怕不及东方医学的好。西医注重对付疾病的武器,而武器总是危险 的。它们可能会向后爆发,误伤使用者,也可能促使战事升级,加重 患者病情。事实上,世界各地的传染病专家现在都对爆发无药可治的 抗药性微生物瘟疫的可能性而一筹莫展……然而,中医使用的草药却 不会产生抗药性……中药能提高免疫系统细胞的活性和效能,提高患 者抗各类感染的能力,而不仅限于提高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抗生素只 能有效地对付细菌;而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西医对艾滋病苦无 良策就是一个明证。那些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人接受草药疗法后,效果 似乎好得多。”(注:1993年,在旧金山州立大学举行的第一届艾滋 病毒和中医国际会议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医学专家承认,就全世界 100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而言,目前比较可靠的办法是中 国的气功、中医、针灸、按摩以及食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旧金山总医 院艾滋病专家南希•哈里斯说,在感染艾滋病初期,中医能加强抵抗 力,减少服用西药引起的恶心、呕吐、贫血等副作用,特别是对某些 症状一虚弱、怠倦、盗汗、消瘦、睡眠效果不好等,中医都有对付 的办法,中医在治疗过程中,还具有保护医护人员避免偶尔受到病毒 感染的作用。中医可以治疗艾滋病的看法是中国专家首先提出并论证 的)。

2003年5月28日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 的“经济新观察”栏目中报道: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治疗 “非典”疗效明显。

所谓“非典”,就是中医所说的瘟病。中医防治瘟病的历史悠久。 所以在防治“非典”期间,中医乘势而上,一般病人三天就可以退烧, 并排除了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童小林介绍 他所管的病区,56%的“非典”治愈者,均用中医药治疗。

报道感慨中医药没有得到应有的注重,中成药没有得到应有的开 发和专利申报。

韦尔博士认为:“治疗依靠外界的力量,康复则主要靠内在的因 素”。因为“我们体内存在的自我诊断、自我修复及再生机理,一旦需 要就随时会被激活”;“自我康复是普遍现象,而不是罕见的”;“康复系 统最不寻常的正是平凡无奇的奉献”;“我们越进一步接受康复系统的 概念,我们一生受益就会越多,从而放弃不必要的、有时是破坏性的 及耗费大量钱财的医疗手段。面向康复的医学会比目前的医学体系好 得多,因为它不仅更安全有效,而且更便宜”。

笔者双手赞同韦尔博士的见解(笔者要补充的是,“是药三分毒”, 草药也不例外,但比西药要好得多)。并认为,选择练桩功,不失为一 种安全可靠的治病、康复之良法。

修炼桩功,对改善中老年人的骨代谢,增强骨质密度、治疗骨质 疏松症疗效甚好。

《黄帝内经》云:“肾主骨”。中老年人经常腰酸腿疼,而这种症状 十有八九均为骨质疏松。中医认为,中老年人多虚症,其中又以肾虚 较为突出。所以,中老年人的“缺钙”仅为表面现象,实质上是“肾 虚”。由于没有“对症”,故采取“补钙”措施,效果往往不大。现代 医学研究证明,中医所说的“肾”,不光包括肾脏的排泄功能,而且还 包括不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骨骼系统的功能。中医 的“肾主骨”,说明了肾与骨髓系统的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骨骼的强健与否在于肾,肾旺则骨骼强壮有力,肾虚 则骨骼退化衰老,骨骼衰老退化的病态表现即“缺钙”所引起的骨质 疏松。补肾的方法较多,除了药物、食物之外,修炼桩功则是不可忽 视的良法。骨科专家指出,运动可以助钙吸收。笔者以为,站桩功加 拍打法、加补肾食物,三管齐下,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则可达最佳 效果。

有一句话叫“十人九病夫”。这些“病夫”就包括了许多自感为 “健康”而实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尽管这些人自我感觉良 好,但“未病”现象就如同一座尚未爆发的火山,潜伏的危险并未消 除。因为中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低下,动脉血管会硬化,加上骨质疏松, 所以“未病”时如不提前预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有病” (并且往往是“病来如山倒”)。

防病如防洪,如果等到洪水来了,再去筑堤,那就晚了;而应 事先筑好坚固的堤岸,预防洪水的来临。那么,该如何去治“未病” 呢?

不外乎要注重养生、健身之道,所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环境 清新,避开邪风,心情乐观,并做到“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即 动静相兼,阴阳平衡。国外医学专家认为:运动时肌肉产生热量,可 杀伤癌细胞;可使体内的一些致癌物质排出体外;可加快骨髓生成白 细胞的能力;可使大脑产生能引起人体身心愉快的物质,并抑制不良 情绪的侵蚀)。

我们都知道,中医不仅讲经络,还讲气化。这是因为,在天地大 宇宙中,各种各样的气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浑圆之气,并井然有序地 按照宇宙的规律而运动着。此聚则彼散,彼聚则此散;合则为实,开 则为虚;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气聚则刚,气散则柔。一动一静,一 阴一阳,一聚一散,一刚一柔,一开一合,一升一降,你来我往,变 化无穷。此乃气所显示的生化之机。就人体小宇宙而言,也是这样。

谈到疾病,人体内的癌肿瘤,形成之初,仅为气体状态,医院里 的一般医疗仪器还无法检查出来,所以有不少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 得了癌症;然而时间一长,患者的病气渐渐转化成了液体状态,病情 已然加重;又过了一段时间,液体状态发展成固体状态——可怕的癌 肿瘤形成了。这时再用CT或B超等仪器就能查到了。

许多癌病患者正是在医药无效的情况下,怀着“死马当作活马医” 的心情,将生还的最后一线希望寄托于练功治癌上。确实,经过练功, 有的患者的肿瘤变软了,变小了,消失了。这就是用练功之气把处于 固体状态的肿瘤转化成液体状态,再将液体状态转化成气体状态,最 后将病气排出体外的气化效应。疾病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疾病的治疗 也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个练功自疗的过程较长,患者要有顽强的毅 力和战胜病魔的信心。因为“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之人如何能 活?而当初如能在防病、健身上下点功夫,就不会有日后得病并忍受 病痛折磨的苦果,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那么,癌病的固态、液态、气态这“三态”的转化靠什么呢?答 曰:靠练功的“麻、热、胀”功感,靠“三层功夫”(尤其是高热感, 就如同炼钢一样,通过高温高热,将固体的铁熔化成红红的液体)。固 态、液态、气态的形成与消失,均靠练功者的热感效应。

总而言之,笔者以为,未病要防病(要注重养生、健身之道),有 病速治病(指采用练功、针灸、按摩、中草药等综合治疗方法消除疾 病),有病不想病(指情绪应乐观,不将疾病挂心中,较好地采取淡化 处理),病去更须防(防病如防洪,千万不可消极对待),防中保健康 (预防在先,不受病害)。图片38

浏览6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