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社会上流行的功法,都宣称自己的功法为上乘的高级功法。 这也难怪,卖瓜的谁不说自己的瓜甜呢?
但笔者以为,衡量一门功法的高与低,并不在于该功法的形式, 而在于该功法的内容与效应(是越学越觉得深奥无比还是相反)。凡功 法简易,功理深奥,且又顺应生理,合乎天道者,都可称之为高级功 法。
还要看到,功法的高与低,在于各人修炼情况,有些人即使学了 高级的功法,但却松不下来,静不下来,入不了定,那么,再高级的 功法也等于低级。
有些人学法并不高,然而,他们一站桩就能很快由松入静,由静 入定;因此,尽管所习功法不高,但收效颇大,低功法对他们来说, 也就变成了高功法。而这些人又恰好修炼的是高级功法的话,那当然 是锦上添花的大好事。
如此看来,功法的高低与否,与各人的修炼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键在于,你能否松,能否静。
在这里,笔者谈一谈学练浑圆内功会遇到磨难。所谓磨难,无非 是困难的重创、厄运的袭击、重病缠身等。
有很多站桩者在站桩过程中,由于经受不起大大小小的磨难,动 摇了站桩的信心,结果中途而停,前功尽弃。其实,按照佛家、道家 的理论,在修道站桩过程中遇到磨难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艰难困 苦,玉汝于成”。正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去取经一样,就曾遇 到九九八十一难,但由于他们有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后终 于取得了真经。常言道:好事多磨。修道站桩也同样如此。佛家有言 “无磨不成佛”。我们说,人们站桩的目的,无非是通过性命双修的方 法和要求,去自我净化身心,有效地调整生理机制,尽可能顺应自然 法则,并做到天人合一,使我们的生命运动趋于最佳状态。
但要练到这个状态,并非一件易事。由于人们长年沉溺于纷繁的 世俗社会之中,就必然会出现许多难以自主的现象,诸如杂念纷呈, 难以入静;在站桩入静时,或被美女俊男引诱,或有恶鬼饿虎袭击, 使你惊心动魄;在站桩过程中,家庭纠纷不断,使你心烦意乱,甚难 坚持;如果再加上同事亲朋不理解,你会感到自己似乎处于四面楚歌 之中。环境的干扰,使不少站桩者难过这一关。如何渡过这一关,前 面已经详细谈过了。至于说到生病,很多站桩的慢性病患者也存在这 个现象:站桩后,不但旧病复发,而且还加剧了。这是体内正气与邪 气相斗的必然反应。随着功感的不断深入,体内浑圆正气越聚越多, 并以燎原之势彻底压倒逐渐减少了邪气,人也就基本得以康复。
按照佛家的观点来说,人类的疾病主要来源于“业报”(也就是现 代医学讲的,来源于人类自己的情欲、不良言行和恶习),加上有些人 体质较弱,先天的体感功能较强,比较容易受到别人的生物波的干扰, 常常得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到医院又检查不出什么毛病,结果有的人 往往由于心理恐慌而真的有了病。懂得这个道理,心胸坦荡些,情绪 乐观些,也就不易生病了。
由于修道站桩能够调动、培聚身心机制的能量,提前激发病症出 现,故而即使修炼有素的大气功师、大武术家也不能保证完全无病。 佛祖释迦牟尼在得道之后还患过背痛;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以崩拳称雄 武林,然而晚年却得了足疾,行走困难;不少哮喘病患者通过长期的 站桩习练,治愈了此顽症;然而站桩功的创立者王芸斋先生的哮喘病 却始终未治愈;有些气功师能治好别人的近视眼,但自己戴着的眼镜 却老也去不掉。由此可见,气功并非万能……站桩者通过修炼行善, 把潜伏的大病大灾提前转化为小病小灾,这正是“除障消业”和增进 功力的好现象。现代医学界有人曾提出“以病治病”的理论,就是用 人为地制造小病,来使大病得以抑制。
笔者认为,站桩者从站桩的那一天起,就应抱着不以病为“累”的 心情,超然无忧,刻苦站桩;有病不想病,努力“自造健康相”,相信 自身的免疫力和站桩后的能量,可以彻底战胜病魔,赢得身心之健康。
站桩贵在专一精进。不管哪种功法,其目的都是帮助人们达到身 心健康,并调动人的潜能。
因此,每门功法都好比是渡河的工具。当然,工具很多,差别也 很大,有竹排、木排、皮筏子,还有船等。但不管工具有多少种,它 的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修炼者从此岸渡到彼岸;一旦到达彼岸, 就说明修炼者已进入了较高层次的功能境界,种种外在形式的修炼法 门也就自然不需要了,所谓行站坐卧皆修行。
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选择哪种功法入门都无关紧要,不必过于 挑剔,所谓“攀山千条道,同仰一月高”,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同时 习练几种功法行不行呢?俗话说“百川归大海”,但是,如果你划船每 一条水路都走上一段又返回头再换一条水路,可想而知,就是走上十 年,也到不了大海。况且,功法不同,要求不一样,硬要将方法相反 的功法强行合在一起练,反而容易出偏差。
有一点须要说明,现在有不少流行功法,动作太多,意念太繁, 这样容易把人的神经意识搞乱。《周易》云:大道至简至易。也就是说, 简单易学而又富有成效的功法,才符合大道之理。当然,在精通一门 功法的同时,再去汲取别家功法的精华,取长补短,也是完全可以的。
现代人站桩,可以说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容易,这是因为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信息灵便,传播面广,几乎可以足不出户便能学 会一门或几门,甚至于十几门拳种、功法。
即使走出家门学功,也有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代步,十 分便利。
然而,现代人学功却又很难,难在何处?并不全难在物质条件上, 而是难在生活节奏快,个人心情难静上。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大 环境中,在争名夺利的心态里,在卡拉OK的狂歌曼舞的刺激下,在 “修长城“的麻将诱惑声中,在企业不景气、个人收入受影响的长吁短 叹下……你能排除内外干扰,用顽强的毅力和百倍的信心练下去并练 出成果来吗?实践证明,这许许多多难以逾越的难关,曾使多少修炼 者自暴自弃,败下阵去。
因此,现代人站桩要想出成果,就必须要有三国时代关云长那种 “过五关,斩六将“的精神才行。
所谓“过五关”,即第一,思想关。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习练 浑圆内功对治病健身、益智延年、防身自卫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增强 学练浑圆内功的自觉性。
第二,方法关。练浑圆内功有练浑圆内功的方法和要求,只有严 格地按照浑圆内功的方法和要求去做,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才能收 效。
第三,时间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病健身也好,防身自 卫也罢,并非十天半个月便可达到;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练练 停停者,是不会有收效的。只有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者,才能品 尝到站桩的甜头。
第四,吃苦关。站桩开始时,往往会感到很不习惯,腰酸胳膊疼, 站桩一分钟,如同站了一个小时般漫长,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 站桩者要有能吃苦的精神,顽强地坚持练下去,绝不半途而废。
第五,困难关。站桩过程中,时时会遇到各种困难,既有主观上 的干扰,也有客观上的难关。站桩者只有迎难而进,勇往直前,才能 克服种种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
所谓“斩六将”,第一,斩“杂”字。站桩贵在专一,然而有不少 人站桩贪多,杂七杂八地学了不少功法,结果非但没获益,反而出了 偏差,或收效甚微。
第二,斩“疑”字。站桩中,出现“病灶”反应时,不要心存疑 虑,而应坚定不移地练下去。
第三,斩“急”字。当站桩没有出现功感,或站桩不上功时(其 实,这是站桩者正处在量变阶段),不要焦急不安,而是循序渐进;到 时,自然会水到渠成。
第四,斩“怕”字。只要你按照浑圆内功的方法和要求去习练, 就用不着去怕这怕那,也肯定不会出现偏差。
第五,斩“满”字。习练浑圆内功有了成效,不要故步自封,更 不能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取长补短,力求不断升华。
第六,斩“邪”字。不断用科学的道理解析功能现象,绝不搞封 建迷信。
只要我们在习练浑圆内功的过程中,闯过“五关”,斩掉“六将”, 就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一位学生在来信中,向笔者叙述自己在习练浑圆内功过程中的奇 特感受。
1994年10月的一天中午,他在家中练卧桩,就在似睡非睡之际, 眼前出现了一位慈眉善目的道姑,微笑地看着他……十几秒钟后便消 失了。
1995年11月22日中午1点30分,他在工程工地处午休,当时 躺在床上练卧桩,约20分钟后,全身突然猛地一紧,双手跟着不住地 颤动,如同有轻微的电流通过了全身,麻酥酥的,很舒服;紧接着在 他眼前突然出现一对黑洞洞的眼睛,当时他是闭着眼站桩的,所以对 “看”到的这对眼睛有点害怕。他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努力想 去看清“那人”的长相;然而,除了这对眼睛以外,他只看到两道浓 眉……整个过程约持续了 30秒钟。
他在来信中说道:“说实话,这些现象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 很难相信是真的,但这些现象我又解释不了……”类似这样的信,笔 者还收到不少,诸如有的学生看到所谓仙阁庙宇、菩萨神仙之类的景 象,这是真妄相攻的关口,是长功与出偏的关键。
由于站桩时精神入静了,随着静的层次逐步加深,便出现了气化 反应,有了颇具诱惑力的“幻觉”(这既有心理作用,又有生理作用, 或可说是心理和生理的综合作用),犹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录音带 一般,释放出这种“画面”和音响,令人真假莫辨,神魂颠倒。一般 而言,幻觉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人体“内环境”的放松入静, 和站桩者“外环境”的宁静安谧;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站桩者平时 耳濡目染而残留在深意识层里的“记忆痕迹”,便气化闪现了出来。再 就是,由站桩者的祖先所摄取的佛、道、儒等信息,通过一代又一代 的遗传基因沉淀在你的潜意识之中,一旦受到气化而显现了出来。科 学家们发现,人的右脑有一个隐蔽得很深的重要功能,即保留和储存 通过遗传因子留给子孙后代的全部信息,因而被称为“祖先脑”。做 梦、顿悟、灵感等“无意识”心理为右脑的功能。而左脑是“有意识” 心理,它是储存出生以后所有信息的“自身脑”。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即功能态的显现,等等。
但不管是出于哪种情况,都应一身正气,不理不睬;亦可“来者 不拒,去者不留”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见奇不奇,见怪不怪”“不 去回顾,不去追求”。佛经有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又云:“一切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而无形无象,无 奇无怪,浑圆一体,自然而然才是真景。笔者有一位姓卿的师兄弟, 曾习朱砂掌9年,后拜王安平先生为师修炼浑圆内功。由于站桩刻苦, 功力深厚,他执迷于“幻觉”不能自拔,每日里烧香磕头,不再站桩, 加上频频发气治病,神与气向外耗散太多,结果不到50岁就去世了, 实在可惜。我们站桩者,应以此为鉴才是。
无论是站桩还是盘坐,到了一定程度或入静甚好,有些人往往不 免会在功态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幻景,如佛祖菩萨、神仙道士、青山绿 水、死人活人,等等。如此幻景,实为幻觉也。乃修炼者大脑皮层在 进入深度抑制后,自然产生的现象。它与我们做梦之理相似,二者都 是以往的所见所闻、留在大脑中的痕迹与印象,再说得玄妙些,则是 前尘幻影。
那么,对此种种幻景该如何处置?首先不必惊奇,其次不必追求, 再者不必害怕。如同对待杂念一般,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对境无心, 顺其自然,离魔祛偏,安然无恙,身心怡然,妙处难言。如此而已, 其有他哉!
前不久,师弟马奎来电话告知,宿迁有些练大成拳(意拳)桩功 者,心脏都出现了毛病。
何以会如此?
我以为,皆因意念过度、过重耳。
意即力也,意到力到,力到人倒;但求力过多、过度,意念假借 的杀气太多、太重,反而对身体不利。
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故古人云:“仁者寿。”孟子曰:“心之官则 思。”然而,“思”之过度,“思”之过重,都必然造成人体心脏的超负 荷运动,从而产生因负累而带来的病患,甚至于导致英年早逝,故切 不可掉以轻心!练功讲究“火候”,“火候”者,乃恰到好处也,乃无 过无不及也,乃中和之道也,乃不走极端也。意念以若有若无,淡淡 之感为妙也。
拳谚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为真”,实乃妙言也,岂 可不悟?人活精、气、神,此乃人体内的三宝也,岂可无故外泄、任 意消耗!故就养生治病而言,在意念上,应多内视,少假借。明代大 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曰:“内景遂道,唯返观者能照察 之。”这是内视的奇迹,这是人体经络发现的谜底。“神返身中气自回”, 此言不谬也!即便是技击性的假借,也应少搞或不搞将远方的大山、 铁塔等,拉过来、推过去的高强度意念活动,这是耗神之举也。
再者,应少搞发力。发力亦发气也,消耗体内能量也,而且易导致 心脏紧张与供血不足;发力过多者,寿命必定不长。举凡注重养生、意 念平和的大成拳(意拳)名家如王玉芳、秘静克、于永年等,均寿至 九十多岁,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故应七分站桩,三分发力,多养少耗。
就站桩而言,正确的练法应为虚其胸,实其腹;要练整体,而非 局部;不要去关注身体的某一点,而是意注全身,要让气血上下、内 外全都畅通。此即意到气到,气到病消也。
另外,不要老用两手掌的“劳宫穴”对着胸口的心脏部位,应手 心稍微朝下一点,这也是避免心脏出毛病的方法。站桩时,须在彻底 放松的意识下,让轻灵之气上下流动,内外感应,注意小腹要常圆。 站桩是体道悟道之基,故气凭感化而相通,道成于自然无为。道以有 无相生铸体用,功以自然显现为上乘。有道是,定能生慧,慧能遵道, 慧能悟道,慧能利道,慧能得道,循而往返,慧能成道也。
站桩者,应多读老子的《道德经》与《黄帝内经》。
1770 ~ 1778年,在法国巴黎的郊外某风景区,曾有一位孤独的 老者,几乎每天都在葡萄园和草地的小径上,在空气清新的树林中一 个人边散步边沉思……这位貌不惊人的老者,就是被德国大文豪歌德 称为“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让•雅 克•卢梭。
卢梭晚年曾对他的友人说:"……人们脱离社交界后几乎总是对自 己或对别人有着许多的不满。我却带着安详和对孤独漫步的满足感回 来了!”他曾对妻子说过:“当你发觉我病得很重而又没有救活的希 望时,请叫人把我抬到一片草地的中央,看见草地,我的病一定会好 的。”这位一生热爱自然,热爱真理的哲人,在身体患病期间,对自己 实行禁食,而且希望独处独居。他认为,闲静和孤独对于身体和灵魂 都是必要的。
直至临终,卢梭在健康方面所实行的制度,一直使他保持精神饱 满,身体健壮而心情舒畅。
“只有崇高的人才能领味真正的孤独。”这话,据说出自于一位哲 人之口。一个处在孤独中的人,在自然的环境下才能返璞归真,起天 人合一的遐想,出超凡脱俗的潜能。
释迦牟尼孤独地在菩提树下“坐禅”,获得了大智大慧;老子孤独 地隐居在草木繁茂的沛泽,一心“悟道”,立下五千妙言传之千古;孔 子孤独地“坐忘”,与大道相合相通,创立了名重后世的儒家。由此可 见,孤独是船,孤独是桥,没有孤独的经历,就永远到达不了修道者 心目中理想的彼岸。
人生寂寞好读书,人生孤独好站桩。当然,寂寞与孤独,并非只 是修炼者的专利,科学家、作家、书画家等也同样对之钟情。
大家知道,人体是一个和宇宙相似,既复杂又精细的开放系统, 人类通过站桩静坐等,就能和宇宙信息交流。但这种交流,要在排除 外界各种干扰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悟道入静也好,修行冥思 也罢,没有一个封闭似的“孤独”状态,那一切都无从谈起。
刚开始修炼浑圆内功时,人人都有从众心理,人多在一起站桩兴 趣高,劲头大;而且从效应来说,人多形成了较强的浑圆气场,这对 治病长功都有很大的好处。然而站桩是讲阶段的,到了一定的阶段、 具备一定的功力和境界后,许多人往往就不愿再混杂在人群中站桩了, 而是一个人独练独悟;他们在孤独的修炼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明代《呻吟语》一书的作者吕坤,自号抱独居士,他认为:“天地 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唯静者能看得透;天地 间真情景,唯静者能题得破。”形单影只的孤寂,常常会使人处于一种 自我发现的状态,灵魂受到过滤,潜能得到挖掘;人在孤寂中,才能 存于尘俗而超于尘俗,才能图得天道之功。
还是抱独居士说得好:“独字就是意字。”此言绝妙!笔者不才,想 再加上一句,独者,静也,意也,气也。人的意念在其生命活动过程 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修炼桩功,起核心作用的因素也正是意念 (但在高层次的站桩境界中,则要去掉人的主观意念,尽量减少消耗)。 所谓调意,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意定神凝,使人体与宇宙信息相交流, 产生“天人合一”、神动天随的巨大效应。功夫的修炼过程,正是人体 积蓄宇宙信息能的过程,由于修炼者将宇宙信息能吸收于体内,这就 增加了人体的高能物质,而当这些高能物质聚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 很自然地产生某种或多种潜能。
诚然,身处现代喧嚣生活中的人们,想要独处觅静,确实较难。 人们只好退而求其次,来一个闹中取静,居尘修道,尽可能地摆脱来 自五光十色的外界和甜、酸、苦、辣的内心的种种干扰,去追求宁静 淡泊、出神入化的意境。“盘山千条道,同仰一月高”,这种人世修炼 法,虽显艰难,但同样能入大道之境。
其实,修炼者想要“孤独” 一番,在一天的24小时内也是能找到 的,如:夜半更深之时,黎明到来之际,正是“孤独”者的天下。你 尽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此时此际的修 炼者,飘飘然,欣欣然,恍兮惚兮,不知是我在站桩,还是功在练我。 其乐其趣,难言难语。
在修炼过程中,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一有追求,则不免执着。 练功当然要静,但你去追求静,却反而静不下来;你要排除杂念,可 杂念纷呈,欲罢不能,让你哭笑不得,无可奈何。
据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对弟子柏拉图说:“请看看天 上的月亮吧,你愈是拼命地追它,它愈是不让你追上;而当你一心一 意地赶自己的路时,它却会紧紧地跟着你。”苏氏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说出了不求自得的道理。故而,作为一个修炼者,你只须去辛勤地耕 耘,不必过多地去关注最后的收获成果是什么。因为只要你洒下了辛 勤的汗水,就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叫“皇天不负有心人”。
所以,不求静反而自静;不求愈反而病愈;不求功反而长功。凡事不可强求,有言云: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不得,不 求自得。妙哉!
“难得糊涂”,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悟出的一句名言。对于这句 话,各人理解不一,就像一百个人读过《红楼梦》后有一百种看法一 样。笔者以为,如果从积极方面去看待这句话,可以将“糊涂”理解 为“豁达”,即以理智的“糊涂”去待人处世。
“养生不如养性”,许多病都是因为心情不佳,郁闷压抑,悲伤过 度,妒忌心强所致。相反,乐观开朗,豁达大度,心境淡泊,品性善 良却是健康长寿的根本。再者,一个人如果将精明用在贪欲上,往往 也就将健康和寿命“典当”出去了;整天绞尽脑汁地想得到不可能 得到的东西,心弦绷得太紧,难免有那么一天会将弦儿绷断,落一个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损身折寿,何苦来哉!人来到这个世 界,小手儿紧握,似乎想抓点什么,而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双手无 奈地撒开,什么也没有,连同“臭皮囊”的尸身也将消失成“空”。这 一生一死的现象,应该使人有所省悟。
从理智的“糊涂”观出发,清代人石成金的养生《乐志歌》值得 现代人借鉴,其歌曰:“世人各有志,唯我听自然。我也不思量去为王 为霸,我也不思量去成佛成仙,我也不思量黄金白米仓箱满,我也不 思量家舍田园阡陌连……有时候薄酒饮几杯,有时候好书读几篇,有 时候散步明月下,有时候高歌好花前……”这首歌,可用六个字去概 括,即:去贪欲,获解脱。
生活中,物质享受越多,为之付出的精神开支和体质健康也越多 (现代人通过室内空调的冷暖调节,改变了所居住的内环境。由于违反 了自然外环境的规律,故而使现代人适应自然界的能力不断降低,人 变得越来越娇气,免疫功能也就减退了)。天地间有形与无形之间,物 和人是相互占有的。人消耗物质,物质消耗人的精神(亦包括人的健 康);所谓“玩物丧志”。人与物要把握好“度”,太过就会走向反面, 受物累的最终结果是损身殉物。古人说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富贵无止境,为富贵而奔 波之心也同样无止境。因此,怎样去贪欲,获解脱,尽人事(努力奋 斗,事在人为。尤其是青少年站桩,应旨在强身健体,开发智力潜能, 在学习和事业上要勇猛精进,不甘落后),顺天道(逆天行道,天道难 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道则昌,逆道则亡。我们不去奢望成为 道德上的完人,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对人有益,于己欢心 的小善之举则是完全可以的。那么,让我们不妨在小善之中去培养自 己的道德感吧),便成了人生的一大课题。笔者以为,“豁达”的“糊 涂“观不失为佳法之一。
王釜斋的恩师郭云深,原为儒林奇才,他通老庄,明《周易》,精 《五经》,读兵书,可谓文武双全。只可惜怀才不遇,才一生逍遥武林。
后王普斋万里求学期间,在四川青城山遇川水道人陈铁舟,习练 了道家功夫,这可在王苔斋的处女作——《意拳正规》中获悉道家功 夫的痕迹;在嵩山少林寺与恒林禅师结为好友,他们不单在拳学上相 互探讨,而且在禅学上也共同研究;故而,在拳学与禅学两方面王苓 斋先生都受益匪浅。所以说,意拳包容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功理功 法之精华,并非是凭空杜撰之言,而是实有其事,功有其理的证明。
“禅”,本来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修禅,讲究入静,忘却 物欲,进入一种超然、空明的心理状态,使人无牵无挂,无我无他, 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入静中,有时修炼者感到自身消失了,好像整个 宇宙就是自身。
自古以来,有“拳禅一体”之说,也即从根本上讲,拳法与禅法 的高级境界,都要做到无我忘我,这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再者,无 我才能勇敢,忘我才能无畏,才能使人体本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在心 若明镜的境界中,达到炉火纯青的武功造诣。
拳禅一体,才能借武以喻禅,亦可借禅而导武。拳本无法,有法 也空,无拳皆拳,不法皆法。这是拳禅合一的高深境界。所以,习拳 者修禅,以禅导拳,才能使武功精进,精神纯净,德行高超。
1770 ~ 1778年,在法国巴黎的郊外某风景区,曾有一位孤独的 老者,几乎每天都在葡萄园和草地的小径上,在空气清新的树林中一 个人边散步边沉思……这位貌不惊人的老者,就是被德国大文豪歌德 称为“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让•雅 克•卢梭。
卢梭晚年曾对他的友人说:"……人们脱离社交界后几乎总是对自 己或对别人有着许多的不满。我却带着安详和对孤独漫步的满足感回 来了!”他曾对妻子说过:“当你发觉我病得很重而又没有救活的希 望时,请叫人把我抬到一片草地的中央,看见草地,我的病一定会好 的。”这位一生热爱自然,热爱真理的哲人,在身体患病期间,对自己 实行禁食,而且希望独处独居。他认为,闲静和孤独对于身体和灵魂 都是必要的。
直至临终,卢梭在健康方面所实行的制度,一直使他保持精神饱 满,身体健壮而心情舒畅。
“只有崇高的人才能领味真正的孤独。”这话,据说出自于一位哲 人之口。一个处在孤独中的人,在自然的环境下才能返璞归真,起天 人合一的遐想,出超凡脱俗的潜能。
释迦牟尼孤独地在菩提树下“坐禅”,获得了大智大慧;老子孤独 地隐居在草木繁茂的沛泽,一心“悟道”,立下五千妙言传之千古;孔 子孤独地“坐忘”,与大道相合相通,创立了名重后世的儒家。由此可 见,孤独是船,孤独是桥,没有孤独的经历,就永远到达不了修道者 心目中理想的彼岸。
人生寂寞好读书,人生孤独好站桩。当然,寂寞与孤独,并非只 是修炼者的专利,科学家、作家、书画家等也同样对之钟情。
大家知道,人体是一个和宇宙相似,既复杂又精细的开放系统, 人类通过站桩静坐等,就能和宇宙信息交流。但这种交流,要在排除 外界各种干扰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悟道入静也好,修行冥思 也罢,没有一个封闭似的“孤独”状态,那一切都无从谈起。
刚开始修炼浑圆内功时,人人都有从众心理,人多在一起站桩兴 趣高,劲头大;而且从效应来说,人多形成了较强的浑圆气场,这对 治病长功都有很大的好处。然而站桩是讲阶段的,到了一定的阶段、 具备一定的功力和境界后,许多人往往就不愿再混杂在人群中站桩了, 而是一个人独练独悟;他们在孤独的修炼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明代《呻吟语》一书的作者吕坤,自号抱独居士,他认为:“天地 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唯静者能看得透;天地 间真情景,唯静者能题得破。”形单影只的孤寂,常常会使人处于一种 自我发现的状态,灵魂受到过滤,潜能得到挖掘;人在孤寂中,才能 存于尘俗而超于尘俗,才能图得天道之功。
还是抱独居士说得好:“独字就是意字。”此言绝妙!笔者不才,想 再加上一句,独者,静也,意也,气也。人的意念在其生命活动过程 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修炼桩功,起核心作用的因素也正是意念 (但在高层次的站桩境界中,则要去掉人的主观意念,尽量减少消耗)。 所谓调意,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意定神凝,使人体与宇宙信息相交流, 产生“天人合一”、神动天随的巨大效应。功夫的修炼过程,正是人体 积蓄宇宙信息能的过程,由于修炼者将宇宙信息能吸收于体内,这就 增加了人体的高能物质,而当这些高能物质聚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 很自然地产生某种或多种潜能。
诚然,身处现代喧嚣生活中的人们,想要独处觅静,确实较难。 人们只好退而求其次,来一个闹中取静,居尘修道,尽可能地摆脱来 自五光十色的外界和甜、酸、苦、辣的内心的种种干扰,去追求宁静 淡泊、出神入化的意境。“盘山千条道,同仰一月高”,这种人世修炼 法,虽显艰难,但同样能入大道之境。
其实,修炼者想要“孤独” 一番,在一天的24小时内也是能找到 的,如:夜半更深之时,黎明到来之际,正是“孤独”者的天下。你 尽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此时此际的修 炼者,飘飘然,欣欣然,恍兮惚兮,不知是我在站桩,还是功在练我。 其乐其趣,难言难语。
浏览7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