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通臂拳
通臂拳又称通背拳,在我国北方各省流传较广,种类多,与通备同音而有别。
通臂拳是一种吸取“天降石猴”、“六耳猕猴”、“赤背马猴”、“通臂猿 猴”等臂长通肩,放长击远,双臂轮番进攻而保生的独特拳种。拳理以“熊 径、鸟伸、雕泰而已”作基础。
通臂拳历史悠久,据明末人黄宗义(公元1616~1677年)在《南雷文 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六路歌诀”记载有“佑神通臂最为高”。清咸丰年 间,有游方武僧传授静海县独流镇看瓜人李汉爷通臂拳术。据说谭嗣同之师 胡致廷大师善通臂拳法,有“通臂胡七”美称。清末通臂拳繁衍丛生,京津 流行“白猿门”、“行门”,据传是白猿所传;劈挂通背拳,是齐伦大师创始; 少林寺通臂是李镜源大师所创;五形通臂拳是明末韩姓道长在北京白云观时 传给了王占春。山西广传“洪洞通臂”,浙江人祁信及其子祁大昌传“猿猴通 臂”与“六合通臂”,产生了 “老祁派”与“少祁派”通臂拳;辽宁人修健池 为东北通臂拳大师;河北省沧县一带还流传“24式通臂”、“两翼通臂”,各 地通臂拳在技法上大同小异,在风格上各具特色。
当代流行的通臂拳套路有:五行通臂拳、六合通臂拳、白猿通臂拳、劈 挂通臂拳、少林通臂拳、通臂螳螂拳、通臂拳、猿鹏奇势、小连环、大连环、 拆拳、五马奔槽、六路总手、琉璃河通臂、猿猴通臂、十二连环拳等等。
基本拳法:摔、拍、穿、劈、钻等五种。
基本腿法:明、暗、奇、绝、翘、撩、点、撞、戳等。
基本身法:黏、连、挨、贴、随、吸、化、省、解等。
〈1〉基本发劲“缩小绵软巧”、“冷弹柔进脆快硬”,俗称九工劲,即急如抽鞭;
〔2〉硬快猛烈;〔3〕择如弹钢;〔4〉摔长大开;〈5〉含蓄待发;〔6〉虚柔和缓;〈7〉捣翻 挑撩;〈8〕缩防严谨;〔9〉脆快瞬间。
表现出别致的运动特点:探腰拔背,放长击远,冷弹柔进,坚韧不拔, 闪展灵活,步内含腿,猿目鹰神,气势完整。可称:“进攻快如雨,防守不 透风,髙挑低搂中间缩,里格外滚绵软攻。柔似皮鞭快如电,五护八断松活 变,大开大合响如雷,闪展如飞腿似箭。”
例:山西洪洞通臂拳的特点:
1〉缠绕:得手而缠,随势而绕。故通背拳又称通背缠拳,缠绕即:随 机就势而进,以缠绕求化、求进、求胜。
(2)侧身而进:他拳多横身而上,此拳侧身而进,横身手短,侧身则手 见长,有助于闪展腾挪。
〔3)虚实真假:虚实在自身,真假施于对方,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其 实质是配合虚实,丰富虚实。
(4)一身如棋:与对方对阵,势如棋局,不可疏忽。其势为:头为帅, 肩为士,肘为象,拳为炮,膝为马,足为车,指掌为卒。出势先看士马动, 千军万马在一身。
(5)借人之策,用人之力,“近靠缠绕我接衣”,顺存之势,以对方之势 而接进、攻击,以对方之力而助我之化、击。
〔6〉闪惊巧取:鱼龙之变化皆在于腰,闪惊巧取全在于腰之上下起伏, 缠绕抖化,气机充实,方能如拳诀云:“练时起伏翻江海,波澜壮阔会风云。”
(7)臂如藤条刚柔共:要求有柔有刚,不可死硬,亦不可无力,弯折中 亦有弓劲滚动其中,若滕条之弹抖劲。
(8)轻重劲玄:此为内四法之功,即气功。要求练,用时不可平平淡淡, 要驭气而练,以达到重如泰山轻如云,轻功撼山玄通神。“神”是指:“化 发自如,神速灵妙。”
(9)眼与声力:拳诀云:“眼似闪电光千里,声如疾雷惊敌魂。”用力发击时,眼、声、力俱聚不可散乱。
(10)其他同于太极拳者,不赘述。
目前传到第八代:一代郭永福大师(河南镖师二代贺怀壁大师(洪洞 贺家庄〕、张秀德大师(洪洞韩家庄三代施续文大师(洪洞万安镇〉、吉书 升大师(临汾苗家庄四代施根林大师(洪洞文子五代乔柏大师(洪洞
万安镇〕、杨如银大师(洪洞万安镇〉、陈七业大师(洪洞万安镇〉;六代郭秀 清大师(洪洞辛村〉、樊一魁大师(洪洞高公村〉、姚凤翔大师(洪洞姚头〉; 七代许方庆大师(洪洞辛村〉、徐克明大师(洪洞辛村〉、王四旦大师(洪洞 万安镇八代梁德元、刘学邦、左维堂、樊汉武、陈国锁、徐凤山。
洪洞通背与陈氏太极拳的血缘联系而别具特色。
(四十九)劈技拳
劈挂拳又名通备劈挂拳。古称披挂拳、批挂拳,俗称劈拳、挂拳等。拳 谱云:“通劈加劈挂,神鬼都不怕。”
在明代,戚继光就曾在《拳经捷要》三十二势长拳中记有“抛架子、抢 步劈挂……之说”,清代咸丰年间,在河北盐山县与皮县武风至盛,有位李林 彪大师精劈挂,后传徒黄伟严,黄大师传马莫图等,该拳在沧州一带与通臂 拳结合“融于一体”。故有劈挂拳源于沧州之说。
共四路:一路:劈挂拳(也称劈拳二路:青龙拳(也称挂拳〉;三路: 飞虎拳;四路:太淑拳。
拳除套路外,附以12个大赌子,是它的基础,调动练习。
拳理注重:理象会通,体用具备,通神达意,备万贯一。
技击强调: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摸、 探、弹、砸、擂、踢,共18法。灵活运用,发拳均以理、法、势贯通。
主张:收拉架子,快打拳,涵挺闪展急遮拦。
身法要求:吞、吐、伸、缩、虚、实、往、返,共八法。
劲法讲究:翻子劲、辘辘劲(即翻扯辘〉、吞吐劲和劈挂劲。
劈挂拳是一种突出两臂交劈、挑、挂、贯、摔,吞吐开合,闪展搂抱的 快猛拳术。在技法上要求:长短兼用,大披大挂,髙来挂,低来劈,横来拦, 顺来搬。“滚肋披挂掌,斜肩摔两膀,出手莫贪,贪者力猛,两手快变,合 肩溜腕,斜身进击,攻其不备”。
特点:“以长拳为主,兼容短打,伸则大,收则短,开大全,劈带挂, 含则缩,冷弹疾,横拦斜,搅靠重,鹰翅击,蛇行急。”故以对、好、妙、绝
为主要风格。
(五十)孙腺拳
又名“小架拳”,或称“三十二手”和“二节腿”,属长拳类。
孙膑拳是齐国大军事家孙膑所创,孙膑故乡山东阳谷练此拳者很多。当 代武术名家王子平先生和杨明斋先生曾习过此拳。
套路:共有33手、64手、96手三段套路。
练法:以“二节胳膊”、“二节腿”著称,风格独特,技巧精高。
劲力:以“十字劲”、“深坠劲”为主。由腰发力,以肩、肘、腕这三个 关节依次屈伸,以下向上进行挑拳,从而出现孙膑拳的“三节胳膊”的独特 风格
技击:以蹬、弹、劈见长。有“蹬弹劈打带挂式,双手搁捶带反背”
之说,打防结合,善于连发制敌。
特点:多是一侧手脚同时进攻或防守,发劲强猛霸桿,攻击力强,畅通 无阻。
意识上要求:龙腰、鹰眼、猴相、独腿、燕相似。
手型:多用“锥子拳”、“挫拳”。
步型:以“弓步”、“四六步”突出。
脚法:多出现“侧伊脚”、“尖子脚”,节奏分明,以刚勇为主。
(五十一〉陕西红拳
红拳相传为宋朝赵匡胤创编,流传后世有36手。在红拳盛行区,有36 路之说。
红拳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如今经过数朝多民族的发展,已经不止36 路。
因民族而异有:“回红”、“苗红”等。
因地域不同有:“川红”、“陇地高红”、“关东红”、“关西红”等。 红拳尚有多种器械套路:例如:“红门”刀、枪、棍、剑、锏、镰、锤、 鞭,以及红门独有的器械乌椎爪。
红拳流传的地域十分广阔,西至甘凉,南跨泰巴,以至川楚,北蹈流沙、 晋中等地,竟达十余省。
拳路由36路,发展到百路之多。早有“红拳自古出关中”之说。因此, 陕西以红拳套路为最多,流传为最广泛。以其独特劲力、劲律、功力、功架 和形态行气,形成别具一格的陕西红拳。
陕西红拳的宗家历来授徒盘功甚严,一向有腿不盘柔,筋不盘软,不予 教拳之说。
拳谱载:红拳主要以“撑斩为本,钩挂为能”。
套路练习:撑、斩、钩、挂、缠、拦、沾、挎八种打法,贯穿始终。
常见招式有:左右单双云撑、裆拦靠山、旋风掌、金刀锁项、夜叉探海、 丁膀七星、猴子扮桩等。
陕西红拳:善于偏远击长,出手必须伸肩探膀,拧腰捩髋,它以闪展腾 挪、刁打巧击、发劲脆快见长。
陕西红拳是一种技击方法丰富,与其他各种红拳相比,有着许多特异的 拳种。
浏览2,9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