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教
广东南拳有洪、刘、葵、李、莫五大流派。可是流传到广东汕头地区也 有一个“李”,他就是李家教。
李家教拳法源于少林寺,其主要传人李铁牛的祖先经商于闽浙一带,与 少林寺武僧相交亲密,习得此拳。当时流传于梅县一带,因此也有称客家拳 者。李氏后人为发展此拳,先后都来到潮汕一带,其中贡献最大者首推李光 壬大师。光壬大师少小时随父亲来到潮汕,少壮时武功已人佳境,为传授武 功先后住过汕头市、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安、潮阳等市、县。
1935年前后,平远县人黎华通大师深得李家教真传。为弘扬李拳,研究 各派精华,跳出原有功架,大胆创新,风格自成,使套路“活泼多变,沉马 长桥,开放大方”,形成李家教的一支新流派。
后学为纪念黎大师及方便分别新老套路,在黎大师所传授的套路上都加 一个新字。如现在流传于汕头、普宁一带的“新吞吐”、“新驰步”等等,形 成了新老两支李家教。二李本同根,形活法理一,共扬李家教,英武华夏魂。 套路有:
以手法命名的有:“吞吐”、“双山月’’、“鹅剪”,有“三年吞吐”、 “四年鹅剪”之说。
以步法命名的有:“驰步”、“接步”二种。有“吞吐练得起,驰步练到死”的说法。
以劲法命名的有:“插挤”、“吊插”、“软打”这三个套路,是主要修 炼挤、吊、插及柔化的功夫。特别强调中节(丹田〕之劲。有“吊地支”、 “插下盘”、“吊肛门”、“插丹田”、“吊腰背”、“插肩膀”诸功法。吊为升
为发,插为沉为蓄。
李家教拳的套路可单练,又能双接(对练〕,尤重视排打等硬功的训练。
特点:(1)虎颈、石碑身、瓦楞腰。
(2)不丁不八、空胸、固中节。
〔3)沉肩落节,短桥。
三盘四变、吞吐连环、刚柔相济。
【歌诀】
虎颈碑身瓦楞腰,沉肩落节手短桥。坐下不丁不八马,三盘四变自主张。
空胸沉气固中节,一吞一吐两相宜。诙得其中精妙法,勤磨苦练得天机。
1福建南拳
福建南拳吸收了河南少林寺和广东南拳的特点,突出了福建少林寺拳法 风格,形成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拳种。
步法讲究:落地生根与落地不生根之分。
手法讲究:基手(又称桥手)有单基、双基之分,基手又有长、中、短 之别。双基有四六基,即一长、一短。长基讲究防搭(擒〕、防断(砸〕、防 崩(因势进身
主要套路有:五祖拳(包括白鹤、猴、罗汉、达尊、太祖拳〉,动作刚健 有力,很讲究双手抖动,同时急速摇身晃膀,使肩腰部左右转动,发出一种 抖动。
身法讲究:“团呷脱肩,拱背含胸,前臂猛击,配合闭气,气沉丹田, 中节催发。曲肘谨防,多矮桩腿,9滚18跌。”尤为讲究9滚18跌,地犬法 的配合。
(工)南枝拳
据南枝拳前辈讲,当年福建少林寺被清兵烧毁时,有些死里逃生的武僧 流亡他乡,有一名武僧一路化缘来到广东,住在海丰碣石传武谋生。所传徒 弟中有三人得到少林真传,一人在上四府;另一人在下四府;另外一人便是 著名的南枝大师。
南枝大师姓陈,又名鉴山,广东海丰碣石人(原籍揭阳南山,现是揭 北:)。南枝大师志在弘扬武功,是师兄弟里成就较高者。初到揭阳河婆,后住 普宁钟堂、揭阳榕城、丰师汤坑等地。因住榕城时间长,在榕城求学的徒弟 所学内容丰富,成就也很突出,因此名噪一时。当时南枝所到之处流行朱、 李等拳,其他拳种也很多,南枝所传少林拳法风格独特,内容全面。实是前 所未见,只有南枝传授影响很大。求学者多因闻其名而致,习后又习惯称 “南枝拳”。少林师法讲究随缘,因此就以“南枝拳”为名代代相传。
套路有:四步、削竹、三角、倒节、穿针、悖忤、云肩、龙车水、踏四 桩、美女梳妆、百鸟朝凤等十七八套。
四步:削竹属于小拳,是基础,着重练刚强之力;
三角:倒节等属于中拳;
踏四柱:百鸟朝凤属于大拳;
云肩:悖忤等套路动作比较绵柔,着重练柔化之劲;练功久的人和中老 年都比较喜欢。套路动作最长的有一百多个,最短的有30多个。
架势有:直马(弓步〉、横马(马步〉、三角马、丁字马、坐盘马、倒插 马、单阖马等。
技击特点:以拳掌为主〔一般攻防范围,上齐眉,下平脐〉,次用肘节、 小臂。脚用于协作(步法闪躲,灵活多变〉,指爪用于擒掌。
拳法风格:第一,马步低阔。第二,直马横肩、正坐薄发。第三,凤眼 拳。第四,拿钹手。第五,单手长枝,直冲拳。第六,板弓射(少林派直冲 拳第七,住手、聚力。第八,脚手配合。第九,插脚、刮脚、倒套脚、筛 脚。第十,先抵御后进攻。第十一,八卦玉环步。
总之,南枝拳是:大马大式,不躲躲闪闪,硬力慢拳,手脚配合灵活, 变化莫测的实战拳派。
[练拳歌诀]
直马坐(成骑马坐)扳弓射;下如铁桶,上如巴郎鼓;
手要住,脚要插;出手似铁钳,回手吸把儿(像盾牌一样防守,见机出 招,防中有打,打中有防,使敌不能轻进泛)鸣鹤拳
鸣鹤拳是福建南拳“鹤拳”中的一种。
清朝康熙年间,有位方七娘与其夫曾四罪谪福建永春(原福宁府〉。七娘 父亲原是浙州府丽水县的著名拳师,善搏击、精医术,七娘是其独女,得父 亲精教,武功、医术均卓然不群。
其父已故,七娘心情沉重。一日溪边洗衣,闻对岸离鹤悲鸣,更添愁怀, 掷石击鹤,惊见白鹤鼓翅反弹,石丸凌空远射。思之,再振臂挥拳假做掷石 状,鹤又鼓翅发力。何也?日常观察鹤的起居、寻食、振翅等动作效仿之, 乃创“白鹤拳”。
当时有永春和风里大羽人郑明与七娘交手不敌,受伤致病。临终命其子 礼拜七娘为师,七娘感其意诚,授其术与郑礼、林榷、姚虎等人。
郑礼等弟子以“白鹤拳”为宗,有所继承和发展。再演为四种拳路:宿宗(鹤;|、食(鹤;|、飞(鹤〉、鸣(鹤〉。
流传于福建永春、福州、连江、宁德、长乐、福清、蒲田等地;港澳、 印尼、新加坡等地也有练者。
鸣鹤拳是由郑礼之侄传于福州盖山盘屿乡潘二。潘二精勤不懈,功力深 厚,一日游春踏青,至福州乌龙江附近竹林寺,见寺门虽设而常关,苍苔润 滑,不似有人出入者,而后院虽高墙屹立,而墙头光滑,知此寺和尚多是由 此墙头进出,定是功夫不浅。次日以赠二百光洋修整寺门为由,结识和尚, 恳求见知拳脚,和尚推辞不下,以足扫殿前大柱,居然可以一脚扫歪,一脚 又可复正。潘二见状,言说:“柱是死物,扫可动,如我站鹤桩试之如何?” 潘二站三角马,待和尚脚往,运一暗劲,沉气下踩,两脚如生根,和尚尽全 力一扫,只见脚到处似遇顶劲,反弹回。二人互相仰慕,交流拳脚。潘二将 和尚所传拳术浓缩为28罗汉(又称28英俊)纳人鸣鹤套路。故至今鸣鹤拳 有28宿(即28罗汉)套路,近似罗汉拳,其源在于此也。
潘二得意之徒长乐鞋匠谢宗祥,绰号麻伙。麻伙在世时精传独子谢阮东 及乡邻黄性贤。
五祖鹤阳拳
相传五祖鹤阳拳为蔡玉明大师所创。白鹤拳法形象,取法于白鹤的展翅、 啄食、独立、用爪等等,但因五祖白鹤拳吸取了五种南拳的技法和北拳的长 处,制定了练法八式。即:“鹅头、蜻蜓腰、獅嘴、凤眼目、鸟脚、洞宾手、 夹大肠、束大腿。”
0〕鹅头:要求虚灵顶劲,头正项直。
(之)蜻蜓腰:腰要细才能轻灵。
(丑)狮嘴:近人改用闭口咬牙。
(“凤眼目:要求眼睛如丹凤之眼,神清气秀。
〔5〉鸟脚:鸟脚趾鹤脚,类似虚步和捉膝独立。
〔6〉洞宾手:要求手法灵活善变,于醉态朦胧之中,伺机进击敌人。
上虚实相因,奇正相生,声东击西,引上打下,佯攻实取,姿态万千。
〔7〉夹大肠:指肛门括约肌。为南少林练气秘诀之一,又称“桶子劲”。
〔8〉束大腿:即“紧裆抿胯”,要求“落臀”,与“兜前足以固膀胱”相配 合,形成“紧裆窄马”的架势。
主要特点:十趾朝天、不丁不八、摇肩颤胛、收腰夹肋、送肩夹肘、收 发同力、声出丹田。
技术内容:①手型:拳、掌、勾(同长拳)爪分三种爪型:
,鹤爪:握拳后,突出食指、中指两指节。
匕龙爪:五指分开,屈曲二三指关节。
0,虎爪:五指并拢屈二三关节。凤眼:握拳突出食指节。龙珠:以尺侧 腕骨突出部为着力点。骈指、单指等。
②步型:俗称“马”,有正马(按前后足承担体重比例分为两种:前足三 分力、后足七分力称“三脚虎”,或“半丁半八步”,或“不丁不八步”;前后 足各五分力称“两肢坠地”)、四平马(类似歇步、倒插步〉、坐莲〔类似坐 盘)等。
③手法
1双手长技:有双竖插、双月插、双挡手、双拳手、双竖拳、双弹手、 双批手、双开摇、双坠拳、双串拳、双八挂、双展手等。
13.双手短技:有双挑手、双钩手、双摇手、双桥手、双盖手、贯中拳、 '双標手、双破手、双扛手、双关剪、双捎手、双搜手等。
匕单长手技:有单手插、反马插、单手拳、反马拳、挡手、托手、切手、 截手、钗手、开手、斩手等。
丄单手短技:有擒手、按手、盘手、杠手、挑手、盘手、掀手、琢手、 盖手、鞭手、打节、割节、沉节等。
④步法:有直进、直退、踏步、退步、平马步、换步、翻转步、踏转步、 塌转步、叠进步、叠退步、叠转步、前跳步、后跳步等。
⑤腿法:有踢、蹬、踹、铲、钩、绊、踩、低挂脚、前扫堂、后扫堂等。 其动作要领如长拳,只是名称有所不同。
⑥闪屈法:有闪身屈、力士挡、屈马挡、双揹屈、开弓屈、坐莲屈、指 地屈、屈马搜、屈马擒、白马翻沙、落地金钩剪等。
⑦掌上功夫:练掌上硬功,重点是练内、外五珠。内五珠,即:龙珠与 掌心二、三、四、五掌指关节突出处;外五珠,即:凤眼与掌背二、三、四、 五掌指关节突出处。
传统套路:三战、祖战、天地人战、玄女战、十字战、龙头战、凤尾战、 瑞华战、五虎战、平马战、二十拳、打角、双随、双爪、双鞭、挑截、中绾、 对桩、千字打鼓催鞭、走底、清风、三角摇、四马摇、玉步摇、六合、连成、 朕头、二节、三才、四凤、茵藤踢、孩儿抱、狮子翻身、双龙抱、八挂连环 扫、三十六夹罡、七十二地煞等。以单练为主,其中有些套路既可单练,又 可对打。
人门对打套路有:“五技操手”,俗称“扛五拨”,应用对打套路为“八 法”〔共八套〕。
浏览2,2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