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能可贵的是,当自己的弟子在全国闻名、有关领导请 他出山时,老先生却婉言相拒道:那是他们自己努力的 结果,我就免了吧!……当王安平先生几次想写介绍自 己恩师的文章时,老先生却始终不肯答应意拳宗师王芗斋逝世后,王斌魁先生为继承先师的 遗志,协助师兄姚宗勋,为意拳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 献。几十年来,老先生默默地在教学园地里耕耘着,先 后培养出了像崔有成、王安平、王永祥、王永利等一批 后起之秀。老先生心知肚明,人才是事业的保证,没有 一大批承先启后的意拳人才,意拳事业就有可能中断, 又何谈去发扬光大。……笔者以为,王斌魁老先生的言行,体现了我们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反映出来的“古井”风格, 正是时下武林界、气功界所缺乏的荨师畜道古今中外,无论是书画家、文学艺术家、气功家或 是武术家、思想家或是军事家,不管是一代伟人还是一 代名人或是普通平民百姓,曾经流传过多少尊师重道的 佳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老师的 责任太神圣了,而教育之目的则是高远宏大的。荀子曰: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所以,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 生知识,培养学生才能,其工作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国家 的命运和前途。荀子还说:“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老师,是知识和技能的导师, 是道德的楷模,是承上启下,发扬光大的启蒙者,故有老师的教诲,是人的幸运,反之就是灾难。

1990年11月11日,《中国体育报》发表了一篇 《关于“武术也应实行师徒制”的讨论》的文章,文章 说:“不久前,新华社报道了北京为中医老专家举行拜 师会的消息。这意味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更加从 实际出发,更加实事求是,而不像过去,把师徒制说成 封建迷信,保守,等等。”文章还认为:“历史上那些为 民族争过光的高手霍元甲、王子平、韩慕侠,蔡龙云等, 无一不是由师徒制培养出来的。即使是董海川、杨露禅、 王芗斋这些独创一门的大师也恰恰在得到师傅的真传之 后,加上个人的苦心孤诣与悟性才成功的。笔者十分赞同文章作者的观点.•师徒制是中国传统 武术的有效教学方法。正因为如此,尊师重道的品德修 养,只能加强提倡,而不能贬低削弱“师徒如父子”,决定了老师对学生不但要传知识授 技能,而且通过长期的教与学而建立起来的不是父子, 胜似父子的深厚感情,这感情设有金钱的铜臭味,这感 情闪现出的是心心相印的火花在恢复师徒制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高扬尊师重道的 大旗,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而尽 心尽力师生之网王芗斋先生在《拳道中枢》一文中说:“学拳既入 门,首要尊师亲。”这说明,传功授业的老师,理应受到 学生的尊重然而,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 学相长。”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长与短的关系;在专 门技能之内,学生应该而且必须学习老师之所长,否则, 拜师学艺所为者何?而在专门技能之外,或许学生所长 的技能为老师所不具备。即使是专门技能之内,带艺投 师者,说不定也会有他的长处以截拳道的创立者李小龙为例。他的第一个弟子名 叫伊诺山度,为美籍菲律宾人,出身于菲国的武术世家, 有“菲律宾棍王”之称。自投师于李小龙之后,在武功 方面虚心向李学习截拳道;另一方面又将自己最擅长的 双节棍与短棍技艺,毫无保留地向师傅奉献……李小龙与伊诺山度的这种肝胆相照、亲密无间的师 徒情谊,一直保持到李去世。而伊诺山度却始终以李小 龙传人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为传播和发展截拳道竭 尽全力。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称道的亦徒亦友亦师的新 型关系狄竿观思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在古城扬州曾出现两位杰出 的武学家,一位姓潘名佩言,一位姓曹名竹斋曹竹斋乃福建人氏,由于生活贫困,故以卖卜为生。 当时游走于江淮之间的武林高手,凡与其比武试技者, 均莫能当其一拳,于是人们敬服其拳技精妙,送雅号为 “曹一拳”。曹竹斋虽然武功高强,生活贫困,却不肯轻 易教人,即便要教也总是寻找规矩的弟子曾有一阔少慕其武功,不惜出重金请他传授,却被 他一语回绝。有人甚感奇怪,问他为何不教,曹答曰:
“他是地痞无赖,我岂能传授他武艺助纣为虐?拳棒,这 是古代前辈的舞蹈演变留传下来的,君子学习了它,可 以调血脉,养寿命,它的皮毛部分才是用来御侮的,一 定要在受到侮辱时才能以武防御。……这些无赖是靠着 血气方刚欺负人,其气浮于上,而立脚虚,所以就趁他 奔扑之势,略一借力,他就会倒。人一身只有两个拳头, 拳头只有数寸大,怎么能保卫五尺高的身躯?而且还要 应付四面的攻击?这只有培养自己的正气,使正气周游 于全身,当敌人的手足接近自己,自己的拳法即在其拳 脚接近之处,用自己静定之气去接敌人虚嚣之气,那他 们必败无疑。”这话高妙,的确不能与一般武夫同日而 语。而另一位潘佩言,也有一段可圈可点之语传于后世, 他说:“我的本领,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只有十分之三, 另外十分之七是教徒弟时自学的。古人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的 “困”是由学的“不足”而来,这是因为“不教之时,谓 己诸事皆通;若其教人,则知己有不通,而事有困弊, 困则甚于不足矣!”但能困而学之,析疑解难,勤于实 践,在教学实践中求真知,则往往大启茅塞,并——扫 除教学中的障碍,使教者和被教者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和长进。清代文人袁枚在其所著的《随园诗话》里有这 样两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此话怎讲?就是说不 论学什么,都要从本身的条件出发,有的可以“取”,有 的不能“取”;不论师法何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 的要“学”,有的不一定“学”。任何一个有造诣的人, 都不能老在老师所画的框框里打转。王芗斋先生说得好: “师古不泥古,仅守师法未易有得。”要想破突,就必须在“功法精一”的修炼中,通过教学实践的渐悟达到顿 悟,加上“博采众长”,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再者,有造诣的武功老师都是在传授学生技艺时, 通过亲自示范动作,令学生在一旁观摩与领悟,而后再 叫学生去慢慢体会与感应。王安平先生在教功作示范时,刚开始是不许学生跟 着比画的,而是要学生们好好地看,将老师的形与神通 过自己眼睛的“观”,深印于脑中,然后再去仔细回味与 默想。并说,他自己当年在王斌魁先生处学拳时也是如 此。实践证明种“观”与“想”的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观”与“想”,实际上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带 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信息感应。学拳之始,先跟着老师依 样画葫芦,亦步亦趋,尽力模仿,先求其形,再求其神。随师学拳日久,老师的形与神都了然与胸,深藏于 心,以后尽管离开了老师,但由于心中有老师练拳的形 象,自己练起拳来也就自然会有老师的神态教学中的“观”与“想”的过程,也就是日后的模 仿与继承的过程。任何一个看书学拳、无师可观、无神 可会者,都难得拳学精髓之真味(有过一番观师经历, 再去看书深造者,则另当别论虽然,录像机的问世,可以代替既死又硬的书本图 像,从某种程度上说,解决了师资的不足,使武功进人 了一个电子教学的新时期;但不要忘了:师生之间“教” 与“学”的语言与心灵的交流感应,是缺乏人的感情的 录像机所无法替代的。四*^功法浑圆内功的训练步骤是分阶段而不讲套路,这是与 社会上一般拳种有截然的区别。

《易》云:“简易,天下之理得,又曰:“大道至 简至易。”无论是气功还是武功,其古法本来就是简易 的拳术套路之所以越来越多,招式越来越复杂,都来 自于后人的编造。,王芗斋先生曾有言:“凡高深之学术, 皆形简意繁,而形式复杂者,绝少精义。王芗斋的高徒韩星樵先生则认为:“芗斋先生(对 拳学)的创新,就是高层次的复古。当今意拳名师王永祥先生,在其《意拳的魅力》一 文中也曾谈到:“意拳以其独到的理论、简易的方式和 极其丰富的内涵蛇立于中华武林之中。”然而,有不少习练别门别派具有一定功底者,通过 与意拳好手切磋后,总不免佩服意拳好手的打法,而又 怀疑真心诚意教给他的练法。这真是“一天能卖三担假, 三天难卖一担真”啊太简易平常了,反而使人无法相信。看来要想学点 真东西,必须来个观念上的改变才行;否则,不免被社 会上的假艺所惑。君不闻“惟名山能留仙住,是真传只 说家常”么?家常话可谓平常矣!王安平先生根据自己 的练功实践,将整个浑圆内功的训练步骤浓缩精简成四 部训练法。他认为,武术讲的是力量,力量就是“武”, 经验和技巧就是“术”在日常生活中。

浏览5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