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从本质上是研究事物(对象)的功能的。功能是事 物系统存在的标志,没有了功能,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明晰系统的功能,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知道某个系统为什么存在, 更可让我们清楚某个系统存在的意义有多大。

(一)为规划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开端,现实环境更需要太 极拳的发展。要使太极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它的规范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比如国家体育总局 武术管理中心,来制定一系列有关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规划、方案 和标准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必须切合太极拳的发展实际,有的放 矢。以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为平台,充分考虑到各要素性质,要 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可以为有关规划、方案和标 准等的制定工作的周密进行提供有力的理论参照依据。

(二) 为管理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工具

太极拳国际化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规范,更需要管理。管 理更需要全面系统的开展。运用系统方法和传播学的有关知识建 立的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全面地反映出太极拳国际发展的构 成要素。处理好每一个构成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外 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从整体上达到最 佳化,从而也就实现了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优化。

(三) 为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构架

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为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提供理论参考和理论工具的同时,也给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科学 研究提供了方向。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的决策和管理要建立在一 定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的环境、要 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研 究,将对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产生切实的意义。

澳洲武术的发展是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一部分。在力争竞 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促进武术运动广泛进入国际体坛的今天,考 察武术在澳洲的发展现状,研究推动澳洲武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不仅是澳洲武坛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国际武坛值得关注的课 题。为此,笔者借担任2002年澳洲第4届全国武术太极比赛总 裁判长之便,对参加这次比赛的运动员及其参赛情况进行了调 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裔属(澳裔或华裔)、参加项目、 获奖情况以及赛会概况等。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制成 赛会基本统计表;基本参赛项目的项次、人次及裔属统计表;成 人组、儿童组和40岁以上组各组单项参赛人数、项数、裔属统 计表;平均年龄表;单项获奖运动员数及裔属统计表,进而将原 始数据、统计结果结合与之相关的因素和社会情况进行综合分 析,围绕武术活动在澳洲的传播情况及其受众的分布等展开讨 论,试图通过这一研究探索促进武术在澳洲全面发展的对策,也 为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全文包括赛会概况、调查数 据与分析讨论、结论与建议三个部分。

澳洲全国武术太极拳比赛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举办,至今已举2002年8月25日在墨尔本大学体育馆举行的澳洲第4届全 国武术太极拳比赛,共有来自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新南威尔 士州和首都堪培拉的12所武术(功夫)和太极馆、校的运动员共 120名参加比赛。报名参赛的项目,按拳种和器械类别分为20 个赛项,每人参加项目不受限制,参赛项次共214项次,参赛人 次共238人次。其中有2名运动员各报5项参赛,成为本次赛会 参加赛项最多的人。参赛运动员按年龄分为儿童组(14岁以 下)、成人组(15-39岁)、40岁以上组三组,其中年龄最小的 10岁,最大者55岁。赛会共设38个奖项,含101个名次。裁 判和名次录取方法,以中国1981年版的《全国武术竞赛规则》 为基本标准。同时依据本地武术发展的状况和各项目参赛人数, 对赛项分组和名次录取等做了必要的调整及修改。本次赛会倡导 澳洲武术同仁通过竞赛、交流等形式宣传和发扬中国武术,增加 团结,增进互动,获得了各界的好评,提高了当地各界对中国武 术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对促进中国武术在澳洲的普及和发展发挥 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运用这次赛会获得的调查材料,从参赛项目的类属分布、参 赛运动员的裔属分布、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三方面,进 行综合分析,基本能看出武术在澳洲的发展概况。

(—)从参赛项目的类属分布,看武术在澳洲的发展

报名参加这次比赛的项目,共分为20个赛项。参赛项次共 214项次,参赛人次为238人次。其中,参加太极拳类拳械比赛 的项次和人次数最多,其次是参加长拳和南拳类拳械者,再次是 参加其他传统武术类拳械者。具体统计数为:参加太极拳类拳械 (24式太极拳、42式和48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和竞 赛套路、陈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 和竞赛套路、集体24式太极拳,以及太极拳类器械)的共92项 次、115人次。参加长拳和南拳类拳械(长拳、南拳以及该类短 器械刀术和剑术、长器械枪术和棍术)的共80项(人)次;参 加传统武术类拳械〔八卦掌(含对练)、形意拳、通背、劈挂、 象形拳、地躺拳、查拳、花拳、炮拳、红拳,以及单、双、软器 械等传统器械〕的共42项次(43人次)。依据这组数据,对此 三类项目在澳洲的传播情况进行下述分析和讨论。


  1. 太极拳类拳械项目是澳洲人最为喜爱的武术运动


在本次赛会中,太极拳、械项目达92项次、115人次,分 别占总额214项次的43%、占238人次的48%。严格点说,太 极拳仅是武术的一项,参赛项次和人次却远远高出其他项目的参 赛人次,几乎占到了其他项目参赛项次和人次总数的一半,说明 太极拳械项目备受澳洲民众喜爱。从当地社会对太极拳价值的认 识和当地锻炼者的需求来看,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澳洲人看重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1999年11月23日的“澳大利亚医生周报” (Australian Doctor Weekly)上转载了一篇美国“US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研究人员 Dr Steven Wolf 和 Dr Lesly Wolfson 的调研报 告。报告说,200位7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15个星期的太极 拳练习后,有47.5%的人在身体和心理测试中,减少了对跌倒 的恐惧和担忧。练习太极拳6个月后的测试数据证明,这组老年 人在力量和平衡觉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基于类似认识, 澳洲有线电视台FOXTEL,自2000年3月起在其健康频道每天 早晨7: 30~8: 00播出“跟我学太极”电视讲座,连续播了 6个 月。此外,在当地电视台的广告画面中,也常能见到以太极拳比 喻健康的镜头。例如,2002年5~10月间,澳洲第7、9两电视 台每天有一个15秒的巧克力饼干广告。广告画面是一位强壮的 澳洲建筑工人,既喜欢练太极拳,又喜欢吃这个品牌的巧克力饼 干。使强壮、太极拳、巧克力三个画面在观众脑海融为一个健康 概念。来自媒体的这些研究成果、教学讲座和广告画面足以说明 澳洲人宣传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推广太极拳的主要目的是看重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其二,澳洲人看重太极拳的文化价值

在2001年11月澳大利亚联邦选举前三个月,澳洲政府为 宣扬澳洲“多元文化”政策,每天在第7、9、10、28四个电视 台的不同时段连续播放一个介绍多民族文化的专题节目。该节 目总长60秒,包罗有代表生活在澳洲土地上众多民族文化的镜 头(澳洲共有120多个民族)。其中,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镜 头,是墨尔本澳大利亚武术太极学院一位华裔女士练习太极拳 的画面。这组太极拳镜头,长达15秒,占了整个节目的1/4。 澳洲电视节目制作者如此表现,正说明澳洲人不仅看重太极拳 的健身价值,也同样看重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将太极拳视为中 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作。

其三,澳洲人看重太极拳的广泛适应性

柔和轻缓的太极拳运动,是一种适宜任何年龄、体质和不同性 别者采用的终身锻炼方法,而且对练习场地和器材设备没有任何特 殊要求。对于那些不宜选择激烈运动的人而言,均可视之为十全良 方。据“澳洲讯报”(Asian Mutimedia) 2003年5月16日报道 《澳洲肥胖人口 20年增加一倍以上》,据参与这项调查的三所大学 及国际糖尿病研究所的报告,在11247位被访问者中,有39%体重 超重,28%肥胖。澳洲人体重超过平均值已经是一种影响身心健康 的普遍现象。身形的庞大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运动项目的 选择。在澳洲人看来,太极拳既有助于预防体重超标可能引起的疾 病和损伤,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太极拳的运 动特点符合他们现时身体锻炼的要求和长期锻炼的需要。

总之,太极拳的独特的健身价值、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广泛的 适应性,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澳洲民众投身到 太极拳锻炼活动中。

  • 长拳和南拳类拳械项目顺应着竞技化方向发展


在本次赛会中,国际武术联合会颁布和推广的长拳和南拳 类拳、械竞赛套路的参赛项次和人次也较多。参加长拳、南拳、 长器械和短器械竞赛项目的项次(人次)共80人次,占总参赛 项次的37.3%,占总参赛人次的33.6%。出现了新编长拳和南拳 类拳械竞赛套路参赛项次和人次远高于传统长拳(查、花、炮、 红等)和南拳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同样与澳洲人的价值 取向、项目的适应性有关,当然与教练员的特长也有一定的关 联。

首先,这类竞赛项目,是国际武术联合会颁布的世界武术锦 标赛的规定项目,自然也就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下属洲级和国家与 地方会员协会组织武术比赛的规定项目。运动员练习这类项目, 有望先在国内,继在洲际,再到国际比赛中去争金夺银,展示自 己的武术风采。

其次,这类竞赛项目套路结构相同,动作标准一致,适宜 用于公开、公平的竞赛活动。其评分方法与西方竞技体操相近, 易被澳洲青年接受。而且,南拳在澳洲已有上百年的传播历史, 有一定的传统南拳基础的人转攻竞技南拳(教学或练习),即使 不算轻车熟路,也并不算太难。加之,这类套路动作活泼、美 观,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和观赏价值,对青少年具有较大的吸引 力,这也应是这一类参赛者中无40岁以上组运动员,而在参赛 运动员中成人组平均年龄为23.6岁、儿童组平均年龄为11.3岁 的重要原因。

再次,在12个参赛队的教练中,邵照明、唐来伟、朱多娟、 柳德明、刘金芳5人,原来都是中国国内优秀武术队的运动员, 还有一位是中国国内武术运动员韩劲松教授的学生,另有2位来 自广东的拳师。也就是说在12个队中,有8个队的教练不仅熟 悉,而且擅长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竞赛套路和南拳。他们培养出来 的运动员,擅长国际武术联合会颁定的长拳和南拳类拳械竞赛套 路,符合技艺传承的一般规律。

  1. 传统武术类拳械项目大有发展潜力


在这次赛会中,参加传统武术类拳械比赛的项次共42项次、 人次共43人次。占总参赛项次的19.6%,占总参赛人次的18%。 相对于总参赛项(人)次而言,所占比例并不算多。但是,从本 次赛会规模、参赛的拳种男武术在澳洲的传播历史来看,传统武 术类拳械项目在澳洲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从参赛拳种来看,参加本次赛会的拳种包括八卦掌、形意 拳、通背拳、劈挂拳、象形拳、地躺拳、查拳、花拳、炮拳、红 拳10个流传较广的拳种。而且,在传统武术器械赛项中,包罗 有单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三类不同形制的器械套路。在历史上 以南拳为主要传习拳种的澳洲,在近几年的自然传播中,出现如 此众多的传统拳术和器械,说明内容丰富的传统武术有着极大的 发展潜力。

在参加传统武术类拳械比赛的运动员总数43人中,澳裔运 动员为29名,华裔运动员仅14名。澳裔运动员比华裔运动员多 出了一倍还多,占本类参赛总人数的65%。这一数据说明了当地 人对传统武术项目的热情。通过对这一部分参赛者的访问得知, 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渗透其中的哲学理 念所吸引。他们渴望通过外部形体的学习、锻炼,逐步领悟中国 传统哲学思想,进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去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他们 还将这一学习和领悟的过程,视为学习汉语、中医、针灸等与之 相关专业的一种知识积累。此外,传统武术类项目多无翻腾、跳 跃动作,在较大程度上减低了发生运动损伤的机率,而且对练习 者的年龄、身体条件和场地设施等也无甚过苛要求。这些都是澳 洲人选择和坚持传统武术练习的依据。依此看来,随着传统武术 的传播,澳洲定会出现一个人数众多的传统武术习练群体。

从赛会规模和竞赛规则来看,这次赛会仅有12个武术学校 的120名运动员参赛,规模不大。澳洲见传的一些传统拳家没有 参加赛会。例如,在当地早有传统的咏春拳传习人就未报名参 赛。这次赛会采用的竞赛规则是以中国1981年版的《全国武术 竞赛规则》为标准制定的。这一规则适于对以长拳为代表的竞赛 项目的评判,并不一定适于对众多传统武术拳械的评判。这是导 致一些传统武术流派未参与到比赛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此 外,一些传统武术传习者注重自己练功,甚至有“闭门造车”的 习惯,也是影响他们走进比赛场的原因之一。如果在抓紧武术竞 技项目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同时,将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上议事日 程,理顺管理网络,制定出适合传统武术比赛的规则和适合这类 比赛的组织程式,通过宣传武术竞赛的意义等方式改变“闭门造 车”的锻炼观念,那么,一个百花齐放的传统武术发展局面一定 会早日来到。

(二)从参赛运动员的裔属分布,看武术在澳洲的发展

在这次赛会中,参赛运动员共120名,其中华裔运动员65 人,占总人数的54%;澳裔运动员55人,占总人数的46%。刚 接触武术的澳裔运动员的参赛人数已接近对武术不仅熟悉而且有 着文化亲缘的华裔运动员数。在参赛项次、人次、录取名次以及 裔属分布的统计数字中,我们通过对一些相关数据(表2、表3、 表4、表6)进行比较,获得下述三点信息。

其一,将参赛运动员的裔属分布和参赛项次、人次相较,发 现华裔运动员占总人数的54%,澳裔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6%, 华裔运动员比澳裔运动员多8%。但在参赛项次、人次和获奖数 额上,澳裔运动员都大大多于华裔运动员。从参赛项次看,本次 赛会参赛单项项次共210项次,其中华裔运动员参与了 68项次, 占总项次的32%;澳裔运动员参与了 142项次,占总项次的 68%;澳裔项次数多出36%。从参赛人次看,本次赛会参赛人次 共238人次,其中华裔运动员参与了 69人次,占总人次的29%; 澳裔运动员参与了 169人次,占总人次的71%;澳裔人次数多出 42%。从单项奖录取名次看,本次赛会共录取101个名次,其中 华裔运动员夺得36个,占总名次数的36%;澳裔运动员夺得65 个,占总名次数的64%;澳裔名次数多出28%O

这些数据比较说明,澳裔民众对武术运动有着较为广泛的兴 趣,他们一旦接触武术、参与到武术锻炼活动中,就会逐步爱好 上多种武术项目。

其二,将各类拳械项目参赛运动员的裔属分布进行比较,在 长拳和南拳类拳械竞赛套路的参赛项、人次中,华裔和澳裔运动 员均参与了 40项、人次,正好各占50%。在传统武术类拳械比 赛的42项次、43人次中,华裔运动员参与了 14项、人次,占 该项总项、人次的33%;澳裔运动员参与了 28项次、29人次, 均占该类总项、人次的67% (百分数按四舍五入计)。澳裔项次 和人次数均多出34%。

在太极拳类拳、械比赛的92项次、115人次中,华裔运动 员参与了 14项、人次,占该类总项次15%、总人次的12%;澳 裔运动员参与了 78珈次、101人次,分别占该类总项次85%、 总人次的88%O澳裔运动员比华裔运动员多参与了 70%项次、 76%人次。

显然,相对于华裔运动员的参赛情况而言,澳裔民众较为喜 爱传统文化特色浓郁的太极拳和其他传统武术类拳械。而对在奥 林匹克竞技原则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长拳和南拳类拳、械竞赛套路 的喜爱程度,反倒不如前两类。因此,我们既要继续引导他们喜 爱太极拳和其他传统武术类拳械锻炼的热情,又要有意识地加强 竞技武术套路的推广工作,以便有针对性地为促进竞技武术进入 奥运会而努力。

其三,参加24式、42式、48式太极拳三项比赛的运动员共 48人,其中只有3名华裔运动员,其余45名均为澳裔运动员。 如此大的差距,起码可以说明澳裔民众对中国武术协会新编的太 极拳套路具有广泛的兴趣。在他们眼中,新编套路动作简捷、结 构清晰,易学易练。尤其是动作规范,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标 准,有利于教学、训练、交流和比赛。

(三)从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看武术在澳洲的发展

笔者通过对这次赛会的120名运动员的年龄和性别进行统 计,从中发现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鉴于本次赛会的参赛条件, 并未对报名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限制。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和性别 分布情况,很可能就是澳洲习武群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概况的缩 影。

1.在年龄分布方面的问题

在本赛会中,按年龄分儿童组、成人组和40岁以上组3个 年龄组进行比赛。15~39岁为成人组,此组共105 A,占赛会总 人数的86%o 14岁以下为儿童组,共4人,仅占总人数的 3.3%,其中澳裔1人;40岁以上组共11人,其中华裔1人。

在这组年龄分布数据和他们的裔属分布情况中,儿童组运动 员少,且仅有1名澳裔;40岁以上组中则只有1名华裔,都值 得我们思考。

在40岁以上组中,澳裔运动员众多,华裔仅1人,似乎可 说明澳裔中老年太极拳锻炼者有着把竞赛视为体育锻炼一部分的 西方文化观念,步入中老年后仍然具有普遍的竞争意识。华裔中 老年太极拳锻炼者,不一定把竞赛视为锻炼的一部分,多是注重 个人锻炼,有着崇尚“中和”不尚“竞争”的东方文化观念。这 与当地的传统武术传习者未能积极参与武术比赛活动,有着相似 的地方。

儿童组人数小且仅1名澳裔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澳 洲儿童对当地流传的武术项目兴趣不大。儿童是未来的希望。 不论哪种体育项目,如果引不起儿童的兴趣,没有儿童的参与, 都会局限其发展。要扩大澳洲参与武术活动的人口,要想促进 武术在异国他乡的本土化发展,要力争将竞技武术推入奥运会, 都必须重视儿童——尤其是本土儿童,这一最富活力、最富希 望的群体。

2,在性别分布方面的问题

参加本次赛会的120名运动员中,男运动员共81名,女运 动员仅39名。若从参赛项目看,在总共210个参赛单项中,男 运动员占151项次,女运动员仅60项次。两组数据说明女性运 动员数和她们参赛的项目数都较男运动员少了一倍多。当前国际 奥委会致力于推动男女运动项目和同一项目中男女运动员的平衡 发展。有必要借助武术运动具有的广泛适应性,推动武术在女性 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

上述调查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已较为广泛地传入澳洲各地, 成为当地人的一种锻炼方式。其中,太极拳独特的健身价值、鲜 明的文化特色和广泛的适应性,获得了澳洲政府、媒体和社会民 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长拳和南拳类拳、械竞赛套路以其接近奥 运赛项特色,已进入在西方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澳洲青年的运 动领域。八卦掌、形意拳等其他传统武术类拳械正以其多姿多彩 的运动特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拓展着它们的传播内容和锻 炼群体。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武术项目在澳洲的发展并不平衡。其 中,澳裔儿童和女性群体对武术运动缺乏兴趣,传统拳种传习者 缺乏竞争意识和参赛行动等,都关乎到走出国门传到他乡的武术 运动,是否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逐渐形成一个社会化的运动项 目,并且逐步完成其“本土化”过程成为一个“落地生根”的运 动项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看似遥远。但是,如果将其与 国际武术联合会正致力于推动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一道进行考 虑,则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少年儿童 和女性群体的运动兴趣,研制和推广适合他们锻炼需要的运动项 目,拟定和实施将武术推入海外中小学的计划和措施,有针对性 地组织适合少年儿童和女性群体喜爱的竞赛活动或交流活动。吸 引各国少年儿童和女性群体加入到武术活动中来,必将广泛促进 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促进海外长拳和南拳类竞赛项目训练水平的 提高,并从根本上保证国际武术的持续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诸多传统武术的拳械训练方法早已随着中外 文化交流和人员交往传到国外,并有着为数众多的传习者。他们是 推动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成力量,也是支持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 会的基本力量。从这个角度说,有必要在继续引导太极拳爱好者的 锻炼热情、有意识地加强竞技武术套路推广工作的同时,将有计划 地推动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上议事日程。从本文的调查分析, 发展传统武术应注意引入时代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保持 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研制出适合传统武术比赛的规则和适 合这类比赛的组织程式。同时,以国际武术联合会为主干,广泛团 结世界各地的传统武术传习者,建立起国际武术联合会领导下的传 统武术组织网络。有了组织保证,才能有计划地推动传统武术的发 展,有效地发挥传统武术传习者的积极作用。

总之,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全面考虑 制约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和制约武术在整体上实现国际化发展的 因素。避免顾此失彼,更不能挂一漏万。只有与武术国际化发展 相关因素得到了协调发展,才能迎来武术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和全 面发展。

在中国,武,泛称干戈军旅之事,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属 军事范畴。现在所谓中国武术,为中国体育项目,旧称“国术”, 亦称“武艺” “武功”。由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 动作,按一定运动规律组成。是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手段。

古代中国武术随着佛教等文化早已传入日本。本文所论及的 是二次大战后中国健身武术中最为普及的一种——太极拳在日本 的传播和发展的情况。

当今,太极拳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其他中国武术项 目,除在影视节目上看到的武打功夫片,一般人却知之甚少,甚 至有人误以为太极拳与中国武术不是一回事。更有甚者误认为中 国武术中的其他项目是太极拳的一部分,也就是他们的理解以为 太极拳的概念外延更广。

现代日本的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大致陆续 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日本的太极拳爱好者(以下简称“日 本爱好者”)把从台湾、香港学来的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介 绍到日本。70年代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来往频繁地增多, 太极拳开始走出国门,为更多的日本人民所了解和传习。

现今日本爱好者人口约100万人,其中女性70万人左右, 男性30万人左右;参赛人数有45000人左右,其中女性31500男性13500人。现今日本的太极拳比赛已经相当有规模,可 以说日本的“竞技赛事、段位资格”考核等都已形成一套系统的 制度。

回顾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对太极拳在日本的流传进行 一次梳理、分析,总结日本在推广太极拳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 验,同时找出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为在日本和其他国家更广泛地 普及太极拳寻找规律,为中国武术早日进入奥运会是本文的最终 目的。

查阅静态文献资料及网上资料,并通过实地访谈观察分析等 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自己39年的武术经验,尤其在日 本17年的教学实践。

据1990年春季日本《中国武术》杂志介绍,“全日本 中国拳法联盟”于1958年由该联盟会长佐藤金兵卫先生开始在 日本传授在台湾、香港学得的中国拳法,包括太极拳。

(二) 据“全日本柔拳联盟”的网页介绍:太极拳最初传到日 本时,为1959年,由移居台湾的武术家王树金先生从台湾传到 日本。随后在日本成立了分会(中华国术总会下属),即现在的 全日本柔拳联盟,并由他的日本学生地曳秀峰先生任会长。

(三) 据“日本健康太极拳协会”的网页介绍,I960年旅日 华人杨名时先生开始在日本指导普及太极拳,至今有50多万人。

(四) 据介绍,“全日本太极拳协会”代表三浦英夫先生于 1973年作为第一位日本人在中国正式学习简化太极拳。1976年 以后,随着日本人访问中国的增多,他们把在中国学习的太极 拳、长拳带回日本,从此太极拳在日本开始传播。

据1994年2号日本《武艺》杂志记载,1956年以黄 耐之(杨澄甫的长子守中和杨澄甫的高徒董英杰的徒弟)在日本 表演杨式太极拳为开端,日本人初识太极拳。随之,1959年中 国武术家李天骥先生奉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教授当时访问中国的 日本政治家松村谦三、古井喜实等习太极拳。尤其是古井先生为 了做促进中日友好的工作,自1962年起多次访问北京,在京期 间珍惜一切机会向李天骥先生学习太极拳。1966年由古井先生 牵头成立了日本太极拳协会,以黄耐之、永富博道(居住中国 26年的日本人)为指导。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王英儒(杨澄 甫的弟子)、大流一雄(日本独协大学教授,八十八式的指导者) 以及杨名时等都为教授宣传太极拳做出了贡献。

(二) 另外,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一书作者)、笠尾恭 二(《太极拳技法》一书作者)等在日本的著书立说,对宣传中 国武术(太极拳)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交流趋于频繁。1977年 应已故横滨市长飞鸟田先生的邀请,上海派出了太极拳专家顾留 馨先生等去日本讲学。当时日本人不仅目睹了专家的简化太极 拳,而且更多的人认识了传统的太极拳。可以说70年代太极拳 在日本的部分区域开始得到推广。

(二) 80年代尤其是1980年,一批武术名家,其中有李天 骥、张文广、沙国政、何福生以及一批年轻的全中国武术比赛的 冠军、民间拳种代表等对日本的访问,使得日本人领略到中国武 术的丰富内容及名家们的精湛技艺。从而使接触太极拳的人逐渐 增多。

(三) 1983年陈式太极拳名家王西安、陈正雷应“全日本太 极拳协会”理事长三浦英夫先生的邀请去日本讲学,以及1988 年杨式太极拳名家傅钟文的访日,使得许多日本人开始更深层地 认识太极拳。但是这一影响面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中国老师 去不到的地方就很难宣传。图片1

浏览6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