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对武术与功夫的一些思考
“三尖相照”与“三尖齐到
擒拿格斗是有形的动作,练形过程中是动静之分。动时气擎不散, 静时如山岳难摇,这样在惊心动魄的击打格斗中才能来去无失。一些 人技击时左斜右晃,脚底无根,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不懂得“三尖相 照”和“三尖齐到”,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
什么是“三尖相照”呢?三尖指习武之人的鼻尖、手尖和脚尖。 动作时头、手、脚同时协调配合,上下一线,称为“三尖相照”。各 门各派习武者练功中都很讲究注意这一内容。技击中三尖相照,则身 正、步稳、重心垂直。静止的时候如此,运动中的各种动作招式也需 如此。但在动作时仅仅三尖相照是不够的,还应加上一句“三尖齐到”。 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分为上、中、下三节,手至肩为上 节,头至臀为中节,胯至足为下节。三节中又分为九段。上节,手腕 为上节之稍段,肘为上节之中段,肩为上节之根段;中节,头至主心 骨为中节之上段,主心骨至脐为中节之中段,脐至臀为中节之下段; 下节,胯为下节之上段,两膝为下节之中段,两脚腕(踝)为下节之 下段,合称“三节九段”。人体在肌肉、骨骼和神经的作用下运动, 运动中一尖不到,就谈不到三尖相照。三尖不照就不能稳定重心,就 不能保持平衡。尖不到,动作就会相互牵扯,动作必然迟缓也不能灵 快,击出去的拳或踢出去的腿就不会有速度和力量。拳谚有:“进步 需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脚去手不去必是偷来艺”“脚到手 不到等于瞎胡闹”,等等。
二、擒拿格斗中眼法的妙用
习武之人经过长期的武功锻炼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时,神聚于目, 眼睛会显得明亮而炯炯有神。有些老拳师到了八九十岁,不仅耳不聋、 眼不花,而且双目生辉,有一种特殊的神威。这正是长期坚持武术锻 炼的结果。
“心为元帅,眼为先行,耳为侦探,脚似战马,手似刀枪”“破 敌全凭一双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惊心动魄的格斗中眼睛 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因而不少武术门派都非常重视眼法的训练。
传统武术理论中,有神、色、声、气四字要领。“神”指的是眼神; “色”是神态表情,实际是内心世界的外现;“声”即是声音;“气” 说的是气质。功夫达到上乘的时候,还有一种“神色即可伤人”的说 法。乍听起来觉得非常玄虚,其实不然。通过拳法的练习达到周身“通 灵合一”“形气合一”“形神合一”的程度时,目光便显得格外明亮 有神,有使敌人观后丧胆的威力。技击的时候,用一双锐利的眼睛, 使对方从心理上受到威慑,产生畏惧胆怯的心理,从而起到了 “神色 伤人”的效果。
搏击中眼睛是审视对方的感觉器官。通过眼睛的“观察”能够洞 察对方的微妙变化,知进知退、知宽知窄、知上知下、知左知右,首 先在“情报”和心理上获得了优势。如果我们的眼睛没有经过锻炼, 两眼观察的能力差,观察不出对方微小的变化,或是虽然能够观察出 对方的动作变化,但总是比人家慢半拍,甚至出现观察判断上的错误, 敌人打东我防西,敌人打上我防下,这样在技击中必然会出现失误。 所以说,观敌是眼睛的第一功能。搏击中对方快速运动时,能够正确 地观敌,并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动作是很不容易的。平时不注意眼功的锻炼,没有很好的眼功,快速的应变能力就不可能养成。
练出了好的眼功,搏击中还要懂得眼法的运用。眼睛的细小变化, 神态上的细小变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先举个武术搏 击之外的例子。如果你在观看一场高水平的歌舞音乐会,演员在台上 正歌唱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随着灯光布景的变换,加上演员优美动 听的歌喉,你便好像真的来到了大草原上看到了牧民放牧的情景,有 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陶醉在大草原的梦境之中。当演员唱到牧民纵 马扬鞭远去时,随着优美的歌声,他的头转向舞台一侧,眼睛向远方 眺望。这时台下的观众静静地听得入了神,也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演员 的眼神,由舞台的一侧转向舞台的另一侧,向演员眺望的方向望去。 此时演员没有过多的手势或动作,仅仅是头的转动和眼神的传送,就 把台下观众的注意力从一方带向了另一方,甚至好像真的看到了纵马 扬鞭远去的牧民。演员为什么能在舞台上达到如此效果呢?因为眼睛 是“感情之窗”,演员的眼神引导了观众。
在搏击中也往往会因为眼神微小的变化使对方造成错觉,起到诱 惑、麻痹敌人的作用,达到进攻或防守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技击中运 用眼法的主旨。常用的眼法有“看上打下” “看东打西”……眼法运 用得好,就能够有效地麻痹、诱惑敌人,抓住战机、乘虚而入,取得 胜利。但是有些人会提出疑问:“眼睛既然是心之苗,那么当你观察 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在观察你。对方心里想什么干什么,会通过眼睛 流露出来,使我们捕捉到重要的信息,那么你自己心里想什么,要干 什么,不也会通过你自己的眼神流露出来吗?”这看似毫无疑问的。 搏击中双方都会用眼睛观察对方,不停地用眼法麻痹、诱惑对方。但 是应该清楚,随着习武者武功的不断提高,眼睛的观察力会更加敏锐, 同时眼神的变化会更加隐蔽,眼法的运用也会更加熟练。由此得出结 论,眼法运用的好与坏和习武者武功的深浅有关。
搏击中离不开眼法,眼法是取得技击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 眼法的养成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练习中应特别注重眼法的训
练。练习眼法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定视练习法” “余光练习法”“感 应练习法”“综合练习法”等。最好的眼法练习是与平时的招法动作 相结合,使每个细小动作都跟随眼神,步到身到、眼到手到。当出手 进招时,眼睛要顺着向前伸出的拳或掌凝神远视,做到眼前无人似有 人,尽量不眨眼,不低头,不昂头。在基本功训练中,做到脚随手出, 步随身换,神形相随,落点齐整。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眼法练习,方 可逐步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眼神、眼功、眼法、眼力将会随武功渐 臻化境。
二、四时行功需加减
中医专家于润书是我多年的好朋友。过去他在中医研究会看专家 门诊时,经常来我家做客,近两年他很少来了。今天他来看我,故友 重逢,谈性更浓。原来,他近年来在倾心研制一种叫做“八保巾”的 保健药品。我们的话题于是从“八保巾”谈起。这种“八保巾”是一 种保健湿纸巾,对骨质增生、劳损伤痛、颈椎病……都有很高的疗效, 通过涂抹人体表皮,药液渗透达到治病的目的。
我们从“八保巾”又谈到人体与季节的关系。于润书认为,人体 的气血运行,除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大自然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也 是相当大的,因此在辨症施药时,也需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而加减…… 一席话使我想起了武术的练功。梅花粧前辈老师常讲:“练功紧了崩, 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四时行功需加减”等。那么,什么是“四 时行功需加减”呢?它讲的是我们在练功时要根据四季及节气的变化 而增减练功的内容、方法及强度。
春夏秋冬四季,又分为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冬至),随着季节变化,人之气血也随之变化。春天和 夏天,人身气血活跃,这时练功的运动量应该逐渐加大。秋天到冬天 是气血收藏之时,练功者也应该随之保持原状或减少。遇到节气交接 时期,如果觉得身体过度疲劳,练功时的运动量应该减少或停练。习 武者长久练功而拳艺进展缓慢,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艺疲”。此时 此刻加大练功的强度,会受到“便觉眼前生意满”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效果。
习武者要想收到好的练功效果,只知苦练是不行的,要牢牢掌握 好练功的时间和时机、强度和节奏。在下苦功夫的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练功方法,才能将功练成。
我国古老的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而经久不 衰,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有很深的科学道理,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贺龙元帅在1953年曾经这样指示过,要“大力恢复武术的本来面貌 和作用”。他说,发展武术,要做四件事:一要“探明情况,发掘出 来”;二要辨别真假,“淘洗、整理”;三要“总结、提高、发扬光 大”;四要“大力推广”。概括为精辟独到的八个字,即“发掘、整 理、提高、推广”。
但是随着科学不断发展,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也需要我们不 断地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去进一步证实和研讨、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 善我们的传统武术理论。譬如:过去练功讲究练子午功,深夜到树林、 坟地去练功。说这样练习功力、功法才能长进快。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 人们发现植物经过光合作用才能吐出氧气,而光合作用必须在阳光下 才能进行,因此,早晨太阳出来后植物多的地方氧气和负离子才会充 实,这样看来深夜去树林练功大量吸进的是二氧化碳,当然这种练功 的时间和地址的选择是不科学的,是有碍人体健康的,需要改革。希 望广大武术工作者与武术爱好者携起手来,用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手 段,去研究我国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和技击原理,真正做到科学练武。

浏览8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