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特色鲜明的武技体系
一、博学众长的武术技法
(一)万招归一的技法本原
武术技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必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引导,无论是它的运动形式、技击原理、 训练手段,还是它的拳理拳法、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乃至对技击方法 的理解和招式技艺的运用中,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光辉,涵 盖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智慧结晶。“武术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为 中华民族对武技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 质,包括思维特点、欣赏习惯、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观等,这些不仅 影响到了中国武术技术的风格的特点,并且影响到了武术技术体系的形 成。” ®因此,对于武术内涵精髓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必须深入地探求 浸润其中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意蕴,用以全面而精确地解读武术 技法。
关于事物本质的辨析,道家学派经典代表的老子认为“道”是宇宙 万物之本源,是世间万物发展所遵循的自然法则。中国武术在发展过 程中,汲取了老子对于“道”的认知与解析,也将其认定为武术的本质 与发展规则。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宗。中国武术的认
知中,有着“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的理论思想。而这种认识正是建 立在对于“道”的领悟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一招变万招、万 招归一”的思想认识即是到武术对于“道”的归一思想的阐释:武术的 技术动作是将原始单一的进攻防守动作,按照一定的运动路线,而演变 成千万个技术动作,后经这些动作的千锤百炼,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内外合一、精神传意的“神韵”。这种神韵不仅是武术训练到至高胜境 后的表现与证明,也是习武者将攻防意识、劲力发放,以及动作招式等 融会贯通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意境。不单单说明了拳技之道中的形神结 合与不可相离,而且也说明了招式寓神而化万招,万招归一神的特点与 追求。
郑怀贤教授是中国近现代卓有成效的武术名家之一。纵观郑怀贤教 授的武学生涯,他将“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的武学思想贯穿始终, 并且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西南地区,郑怀贤教授以孙氏八卦拳的技 击功夫而享誉盛名,更是被同道称赞为西南五省八卦拳之第一人。他的 八卦拳活步推手、八卦拳散手、快摔、擒拿为西南武林中的技击绝技, 他一生最珍视的三大技击绝艺就是孙氏八卦拳、飞叉、擒拿。在西南 地区四十余年间,以此三大绝艺而享誉“武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八卦拳控人技艺,是孙禄堂先生独创的太极、八卦融合之技,郑怀贤教 授幸得真传并加以完善,运用起来闪转腾挪随心所欲,走沾控人得心应 手。郑怀贤教授又善接骨、打穴、擒拿、摔跤和戳脚翻子,与八卦拳合 用,进一步增强了其技击功底,为其超群的技击实力奠定了扎实的技艺 功底。
由于郑怀贤教授自身武技阅历丰富、勇于实践,加之他在习武过程 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长此以往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技术特点:从 容淡定、劲力深透、身法灵捷、打法精确,一招制敌与游斗走控两种技
法的融合与运用可谓巧夺天工,把沾、闪、走、透、跌、拿的技艺发挥 得淋漓尽致。同时,郑怀贤教授结合自身习武经历与亲身体悟,总结出 一套自己独特的训练体系。他以形意、八卦、太极三种拳术的技法特点 为基础,融戳脚、翻子、八极、劈剑、大枪等技法为特色,创新形成了 集多种拳术于一体的训练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 “万招归一”的融会 贯通,将诸多拳种技法融熔铸为一个训练体系,总结为无中生有、刚柔 相济、长短兼备、动静如一的劲力结构。郑怀贤教授以高尚的武德修 养、对武医结合的开拓发展以及对武术训练体系的熔铸与探索,奠定了 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武术家的至高地位。
(二)师承百家的技艺功底
1897年9月15日(农历十月十五),郑怀贤教授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 白洋淀新安镇北辛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幼年按照父母意愿,到私塾 读过两年书,郑怀贤天资聪颖,塾师所教的书,他过目不忘,颇得塾师 喜爱,后因家庭变故而辍学在家。当时因为白洋淀上芦苇很多,收割下 来垛成垛的芦苇最怕失火,因各家苇垛相连,若一旦失火必将“火烧连 营”。为此当地有着正月十五去火神庙祭火神的习俗,到这天下午,新 安城里的少林、五虎、龙灯、跑旱船、高跷等各路花会都要出动,而打 头阵的却是叉会。舞叉的动作花样极多,包括“十字披红”,即叉从前 胸滚过,转到后背;穿裆,即耍叉人左腿抬起,叉从裆下穿过去,又从 右腿下穿过来;撩叉,即把叉腾空拋起,耍叉人翻个筋斗,正好叉落下 来,接住再耍……1907年的正月十五,新安城里“出会”,这给童年的 郑怀贤教授以很大的震撼,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改变。
十一岁的郑怀贤追随着叉会看得出神,不由得跟着叉会转了一下 午,第二天就去叉会报了名学习耍响叉。十三岁时又跟安新号称“飞叉
大王”的李而清学飞叉,兼学接骨治伤本领。十八岁那年,郑怀贤跟李 而清一边靠卖鱼、跌打药膏维持生计,一边忙里偷闲学习耍叉的技艺。 这时,他耍叉的本领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涞水、易县一带人们为 看他耍飞叉,涌上前去买他的鱼。由于郑怀贤教授天资聪颖且身手活 便,后被途经此地的武术名家魏昌义看中,经过师傅李而清的同意,被 魏昌义收为弟子。魏昌义擅长戳脚翻子,在北方很有名气,经常游走各 地切磋武艺。尊师重道的郑怀贤教授不仅聪慧好学,而且刻苦钻研、勤 学苦练,跟着魏昌义师父兢兢业业的学艺,仅仅经过三年夙夜匪懈的学 习,就把魏昌义师父倏忽纵横的戳脚翻子功夫学有所成,与此同时还掌 握了魏昌义接骨的真传,为日后成为武医结合的一代宗师奠定了扎实的 技术基础。后来魏昌义年迈,见郑怀贤戳脚翻子的功夫已经出类拔萃, 便将郑怀贤教授介绍给他在北京的好友魏金山,让郑怀贤向魏金山学习 鹰爪翻子,进一步精进翻子拳的技艺。
翻子拳是我国现今流传较为悠久的传统拳种之一,也称“八闪 翻”、“翻拳”。明代杰出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曾经在《纪效新书》 中做出这样的论述,“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就其发展 而言,翻子拳兴起于明代,因为其动作特色,而自成体系与风格而流行 于全国各地。现在主要以河北、东北、甘肃、陕西等为主要代表。传统 翻子拳的套路内容丰富,动作短小而精悍。随着时代的流传最基本的拳 套为站桩翻、萃八翻、轻手翻、掳手翻、健中翻、六手翻、燕青翻、鹰 爪翻、龙形翻、一字翻、八盘翻等等。其风格特点:东北打法注重于脆 快一气,而西北所传经过通备劲的演化却若重于雄厚道劲,更加显示出 翻子拳的技术风格与特点。
戚继光曾说:“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长短打。”因此演练中要求 拳密如雨,捷短脆紧,可概括为:闪、翻、冲、靠、脆快、硬和势长
捷短,手固步坚、翻生不息。其意所在如下:八:指翻子攀有主要招势 有八下或八势。闪:指其快之意,犹如风驰电掣,迅雷不及掩耳。翻: 指上而翻下,下而翻上,首尾相顾前后兼施翻迭不止。身法上则采用: 前、后、左、右、上、下、中、双的八种闪翻法,因此名称的由来其奥 妙在于八种“翻转”、“闪翻”的特点广泛流传至今活跃于民间。翻子 拳每一动作还可以单势单操,有时如胶似漆以倏忽纵横的势态,时而左 右打招,时而前后吃招,诈出诈进引斗击战以利再战。充分发挥了“以 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招势”。在翻子拳的演练过程中,不仅可 以培养演练者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还可以培养其灵活、快 速、敏捷的实战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
魏金山觉得郑怀贤天赋过人,在武学方面颇有造诣,于是就把郑怀 贤推荐到当时最负盛名的武术家孙禄堂门下,让郑怀贤在孙禄堂处学习 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法。遂郑怀贤又拜孙禄堂为师,继续深造武 技兼习医术。在孙禄堂的精心教授下,郑怀贤在太极、形意、八卦方面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提高了之前所学的擒拿、飞叉和戳脚翻子 等方面的技术,不仅如此还掌握了孙禄堂师父治疗骨伤的独门绝技。至 1926年,孙禄堂认为郑怀贤学有所成,为了让他通过社会实践更有效 的锻炼个人能力,建议郑怀贤独自闯荡。郑怀贤觉得自己还没有把老师 孙禄堂的武功学成,犹豫着不肯离去。孙禄堂对郑怀贤说:“你去上海 吧,存周在那里,你想学拳可以跟他学。”于是郑怀贤就前往上海,先 后在交通大学和中华国术研究会教授武术,同时跟随师兄孙存周学习孙 氏八卦拳。数年后郑怀贤教授武功大进,尤其在实战技击方面开始崭露 头角。
浏览8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