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重发力
任何一门拳术步法实为关键,而步法之妙,在于形体重之调 配也。据我数十年来练功与实搏之经验而论,三七步单重发力实 技击胜人诀窍也。此种发力形式,须沾其身始纵力,抽我身劲即 发,否则难得其妙。须用意支配我身全体之筋肉松和空灵,刹那 间一紧,而力已逆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紧不滞,力断意不断, 意断神犹连,枢纽稳固。此种发力方法,别门拳术得之者盖寡 也,实为古代拳术之精华。我之所谓"欲复古,元始"者即此类 也。非单重发力,均整之力无法回囹逆至彼身必也。所谓紧,即 争也;所谓松,即敛也。争敛致用,松紧互为。争敛松紧之关 键,在于虚实相互为用。前进发力,两足重量前三后七,前虚后 实,后退发力,则前七后三,前实后虚。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 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两足非"丁'’非“八",其支撑 范围一尺七八,大则滞,小则虚,以能轻松开跨为度。前足大趾 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发力时,要利用呼吸 之弹力,小腹充实,臀部力稳,坐裆提旋,稳定重心,增强两足 力量,与地心争力,利用地心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须 记坐裆时要收敛臀部,使之成为上体的支座,稳定重心,以增加 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发之力才能实而透,切记两足不能站在一 条直线上,前足不许直线弓出,后足不许直线后坐,须以三角螺 旋形迂逛进退,拧摆横摇,若鲸之游旋,如浪之起伏。进则能占 势,退则能避锋。此即擦拉步之妙也。
发力之际,腰与裆是调节劲度、重心和增强力之均整的关 键。我力亦至彼身,对方因受力而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为克服此 种反作用力,以控制己身之平衡,故我须使重心下降,始终保持 下体稳固,上体虚灵。
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体之下部,故也。即使 我发高拳击对方之头部,发力时亦须重心下降。断手多用退步打 法,敌方出手发招,亦多用踏重穿裆之术,如敌已向我发起踏重 穿裆之势,此际我须退步断其手,发力始能通当,故退步打法较 之进步打法更为重要。技击断手之目的,实际即以暴力迫使敌方 丧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我之重心始终放在一条载七之实足 上,以载三之虚足护卫之。其势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 倒,一则因其重心下降,二则因其重心始终在一个点上,其重心 点外之面积,当其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位置时,随时可改变为 其临时的重心点,故重心点外之面积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起护卫 其实际重心之作用。单重发力之奥妙,此其一也。再则弹簧力在 身抱三角之情况下,非单重不能出之,只有单重发力,才能做到 遍体弹簧似,使全体成为一大弹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无执而 使彼亦无执时,所生之来回劲,非单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 有在单重发力之情况下,才能以同一发力动作发出二次打击,此 其四也。但须切记,随时调整两足虚实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 证力之均整。尤须切记,发力时两肩不许贯劲,始能源动腰脊, 劲贯四肢,力随足出,三角蓄劲,直线发力。如虚实不清,则犯 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技击大忌,学者不可不察。
四、无法即法法在无念
实搏不许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缚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败 挨打之道。大成拳之断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蛮用拙力。用法则 无异做茧自缚,将本能活力纳入框框之中,而无由发挥,用力则 己身必有执着点,犯形破体而为人所制。故断手亦是一法不立而 发挥本能之学也。然后可谓无微不法,因动静皆依一定原理法 则,而此种原理法则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别门别派之拳术者 然。各项原理法则极其高明深刻,而体现此种原理法则之形式又 是极平庸,形简意繁。所以大成拳之学实为极高深而蹈平庸之学 问也。
关于大成拳之原理法则,昔日我曾于其它文字中有所论述, 此处不再重复。然有一点须再扼要重述者,即无法即是法之义, 亦即道家"无为无不为",佛家“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之义。 盖技击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实质上不同于 浑击蛮打。因大成拳技击唯恃本能活力之自然反应,而此种活力 之反应是经过各种原理法则严格训练之触觉良能,微动亦循法。 此种循法而动之本能活力实亦成为人之条件反射,生理功能矣。 其动必循法,实出于无意识。实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 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势,有意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无念,触 觉良能也。
各派技击,不管其自觉或不自觉,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即降 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欲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 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 意赅,待蒋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候时,须将自己之精力,专注 于一两项打法,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寻 天籁”者是也,如能达此境界,遇敌时自然不烦拟仪,不假思 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五、提顿吞吐沉托分闭
断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 讲,是断对方所发之力。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断手所运用之力与 物体运动时所产生之机械力相同,亦有三个特性,即重量、方 向、打击点(即作用点)。断手之目的,即断对方所来之力,实 即打乱力之此种特性也。上兜下坐,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 作用力,有拔地欲飞之势,旨在截击敌力以改变其方向,此法谓 之提、蓄、弹、惊、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 斜中寓正,斜正互争,劲由脊发,力从足出,旨在抵消敌力之重 量,或震撼敌力之源,即敌之形体,此法谓之顿。提顿为一来回 劲,提为顿之来,顿为提之回也。敌我交接,我无执着,令敌亦 无执着,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敌丧失作用点(即打击点), 此法谓之吞,吞之同时,顺敌力而逆行之,敌力已丧失其作用 点,而我力已至其作用点,此法谓之吐。吞吐亦为一来回劲,吞 吐无间行者是也。惊弹如抛扬,支点似滚丝,螺旋力缠捧,坚 涨于无形,旨在借断肢以震撼敌力之源,即其形体,此法谓之 托。惊弹似粉砖,滚错叠坠,螺旋力裹拧横摇于无形,旨在令敌 力改变方向丧失作用点,此法谓之沉,敌力来势迅猛,我则不躲 不闪,不丢不抗,顺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夺其力之作 用点,进步占势,退步避锋,借急促之动作来牵动对方之重心, 使敌拔根提气,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谓之闭。接着乘对方重 心不稳,而突然发力,全身炸力直射,随高打高,乘低打低,手 无空型,意无定向,困囹逆体,力如炸药,触点如弹,这是突然 的一发一放,此法谓之分,分闭之法须借呼吸之弹力,始能发力 透达也。
八法乃断手时用力之原理法则,非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法 运用之适当,须借对方之力,敌我两方缺一不可。交接之时,切 审敌意,则十分必要也。
八法之运用,非心领神悟实未易有得。然于身外求之,庶乎 可矣。故在己身之外去求取体认八法之妙,实为切要,见性明理 后,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于操之无念。无念即本能,有念 即是法,是法则精神即被束缚矣。故习学大成拳欲臻化境,实非 唾手可得也。
六、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 之地。暮年他曾总结出一条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 意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 之规。"此真千古绝唱也。钻、裹、践三拳,做成一个动作,即 三种力之归一也。我青年时曾随郭云深先生习学形大成拳,每日 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椿,将钻、裹、践三拳操练数十下,下下如气 锤,观之大有震地欲鸣之感,功力实臻于化境也。有见于此,故 大成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综合而归 于一,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 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日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 到人翻矣。
鉴定一门拳术是否高明,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效率而已, 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高明在于精简。查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 形简而意繁,当初形大成拳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也只有 单双换掌。故习学任何一门拳术,大成拳也不例外,学者本人须 根据个人情况对所学之拳术进行一番筛选工作,对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方法都要用“奥砍剃刀”削减一番,以求归 一。姿势确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然姿势若繁多,则 神意不易统一,活力不易果速,故对于姿势应提出下列质疑: 一、能不能将这一姿势取消?二、能不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 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之姿势取代这一姿势?昔日我 曾用此法对中国古代拳术进行过筛选,结果倡出大成拳。习学大 成拳者,同样也可用此法对大成拳进行筛选工作,以求得形力归 —也。
浏览7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