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加上在当时“国势衰微”背景下武术 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认同和武术活动的低物质要求等原因,很快在全国城 市中普及开了,一时间学校纷纷开设武术课。1936年柏林奥运会结束后 郑怀贤教授回国担任黄埔军校国术教官,培训了黄埔军校第17、20、 21、22、23期学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忧国忧民,自强不息, 积极投入到抗战当中,随中央军校迁往重庆,1938年又随中央军校迁往 四川,定居成都。1940年前后被聘中央军官学校教官,教授实战技术并 从医。

《江南经略》@中曾载道:“中国武艺不可纪胜,其秘法散之四方, 师徒相传,各臻妙极。”可见师徒制是保证传统武术传承纯正的重要原 因,它可以使“学习者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继承了前 人,也有了向下传承的接点,使学习者不再感到茫然,也有了著力感, 促使传承者不可再心有旁骛,要专心为这个借承贡献心力,连带促进文 化继续流传” @在一定程度上使郑怀贤教授诸弟子对其武技传承不停留在 形态的表层上,也体现了承者对传者所传之技艺思想和传者对承者所受 之技艺思想的反馈过程,并通过交流的方式直接地表现出来,使传承者 积极做出反应,达到对技艺思想领悟的共鸣,使有价值的技艺思想得以 升华,这必然极大地推进郑怀贤武技的发展。

是在随郑怀贤教授学习过程中,形成其武技体系尤以太极、形意、八 卦、锁口枪、形意对打、太极对剑等为擅长。自1959年起,李毅立多 次担任四川省、重庆市武术代表队出席全国武术比赛、观摩交流大会和 四川武术比赛的教练和领队工作。1983年任四川省武术挖掘整理组副组 长,参编《四川武术大全》。1984年被评为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先进 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1986年起担任重庆市武术馆名 誉顾问,1992年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 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选为中国当代“中华武术百杰”

吴兴屿,1943年秋开始从学于郑怀贤教授,最初学习中央国术馆创 编的初级拳、中级拳和八极拳,以后又练习劈剑。14岁后开始学习孙派 形意拳,以后又学孙派八卦拳和孙氏太极拳,直到1951年3吴兴屿武 艺出众曾被四川大学武术协会聘请为教练,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原华 西医科大学)义务传授孙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及八极拳等拳械。 他对学员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深受广大青年学员的喜爱与尊敬。其拳理 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孙禄堂老师的拳著和郑怀贤教授的指导,通过其体悟 摸索出来的几样发力技术是化劲、软劈拳、零距离发力、转带脉,尤其 是化劲与郑怀贤教授所讲“出手要后发先至,最好能顺势发力”,如出 一辙。

台湾的孙氏太极拳主要就是出自郑怀贤教授传下的一系。在贺顺定 编著的《八卦拳学之现状》结束段写道:“抗日之战兴起,郑怀贤教 授随军入川,在成都传授内家之学,八卦为主科之一,从学者甚众, 盛极一时,来台者亦多,计有‘洪懋中、张世荣、周继春、张庆余、 李伯敦’(图1-9)、李灿等人,其中或以专业开馆授徒,或于公余苦 心琢磨,数十年来默默耕耘,不遗余力,从学者遍及全岛,编者(贺顺 定——笔者注)曾因出国探亲之便顺道前往美国加州,德州受聘教授八

卦拳,从学者亦不少……目前台湾除文化大学国术组设八卦课外,尚有 部分人士或则开馆或则业余授课,是故目前仍然弦歌未断者,率皆彼等 发扬之功。”由此亦可佐证,周剑南、洪懋中等人都向郑怀贤教授系统 学习孙氏太极拳和孙氏八卦

周剑南(1910年3月〜2008年7月),名继春,字剑南,安徽无为人。 1937年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任教时,结识与朱国祯,当得知周剑南欲 深究学习八卦拳,所以介绍结识了孙氏八卦拳传人郑怀贤教授,三人结 为“代师授艺”的盟兄弟。在当时“抵御外侮”的历史风云和“保国强 种”的民族信念思潮中,从不放弃对中华武术的追求,且与“三人为师 武艺高”的盟兄郑怀贤教授的理念相同,在成都期间将盟兄怀贤传授的 “燕形剑”的笔记整理成文字以传世。周剑南下笔慎重,有凭有据,旁 征博引,不厌其详,尤其是从1980年,他自台湾致函郑怀贤教授询问其 师从技类和人名、地名,郑怀贤教授都复函告知,可窥一斑。周剑南与 贺顺定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术系编写的《八卦拳学》教材,亦是依据 他俩在蓉期间跟郑怀贤教授学习整理出的笔记创编而成。

张世荣(1903年5月〜1989年7月)河北安国人,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

工作期间,随郑怀贤教授苦练太极、形意、八卦拳术及刀枪兵器。1948 年底迁往台湾,在台南创设中兴国术馆,任成功大学、市警局等十余机 关团体国术教练,国术馆学员不下二千人,其中不乏佼佼者,如张少泉 等,并以国术养生治疗多名慢性病患者,尤其在国术器械制作上口碑

甚佳。

贺顺定(1916年8月〜至今)湖南湘潭人,1940年秋,随政府西迁,留 四川成都工作,而得识郑怀贤教授,并拜其为师,学习武艺。在此期间拜 郑怀贤教授为师而学习者众多,在其1948年迁往台湾,经常与郑怀贤教授 所教弟子叙会,以武会友,数十年来,不断学习与钻研。1974年夏,贺顺 定应中国文化大学之聘,担任国术系教授并兼任中华国术会咨询顾问,中 华国术会第九届理事,该会教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总教练。于1985年夏应 中国文化大学之聘,担任国术教授,1986年任中国台湾国术教练委员会主 任委员兼总教练,撰写著作《形意拳学》《八卦拳学》等书。

李伯敦(1906年4月〜1969年11月)湖南长沙人,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研究数理,成绩卓优,1938年因抗战投笔从戎入川投效空军,讲授数理 课程,迁台后兼任台南成功大学、市警局、机关学校国术教练。

洪懋中(1909年12月〜1975年2月)福建人,早先国术从学福建金三 峰之纵鹤拳,1929年任公路交通和通讯工程技术人员,1937年来蓉筹建 成都空军机械学校(校址:老南门汉昭烈祠附近,现今之武侯祠大街89 号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写有《师门回忆录》《纵鹤拳理(金三 峰口述)》《国术漫谈》《中国武术在中国医学方面的价值》等文章。

此外还有李灿(女)也学于郑怀贤教授,在台湾多有传人。

(二)武技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土洋体育”之争掀开了中国武术科学化发展的帷

幕。1957年武术被列为国家竞赛项目,1958年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正式 出炉,从而掀起了现代竞技武术发展的狂潮,武术代表队是培养武术人 才的重要基地,各省市的武术代表队无疑在武术技术的发展和武术传承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郑怀贤教授择徒严,育才更严,郑怀贤教授在 教授武术方面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态度,对于授徒的原则恰好印证 了传统武术一直延续至今的传授武艺道德规约。《礼记》指出,“道德 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蛾眉枪法》提及的:“不 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自古以来,武术界坚守“未曾学艺先学 礼,未曾习武先修德”、“欲练武,先修德”、“习武宜以德为先”等 以道德为标尺的条例规约,也是中华武术延传至今固有的人文信仰和传 承理念。郑怀贤教授不仅针对学生传授知识、传授技术,更重要的是传 授方法,启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传统的精神和终 身学习的观念。郑怀贤教授亲手培育的一大批学生,例如习云泰、邓昌 立、叶道清、郭洪海、杨世杰、吴大才等大批有卓有成就的继承者,已 然成为当时推动我国武术事业发展的骨干。

(三)武术代表队传承与发展

1948年,郑怀贤教授进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现成都体育学院) 担任武术教师。由于曾拜师魏昌义、孙禄堂等武术大家,对于戳脚、翻 子、太极、形意、八卦等拳,这也为郑怀贤教授后期在成都体育学院 武术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郑怀贤教授站在较高的武学视角和技艺立场 上,提倡摒奔门宗派別和门户之见,不拘泥于形式,真正做到了融会贯 通,在传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才有了如今以基本功训练为核心、 技击练习为本质、套路演练为表现形式的郑怀贤武技体系。在经过长期 的武术教学与潜心钻研下,把自身所学拳种糅合一起,博采众家之长, 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策指引、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在郑怀贤教 授的率领下,与其众弟子共同改进和创编了一些拳种套路,如“八卦连 环掌与连环拳”、“形意拳对练与对擒拿”、“八卦龙形剑与八卦散手 刀”和“三人对练”等套路的个人演练与多人对练,如冋郑怀贤教授 所言:“所谓传统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但是又一定要突出它的时代性,只 有把传统的东西通过现代的方式去诠释它,那才具有传统的生命力” (邹德发口述,郑怀贤教授武学思想研讨会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 交流会谈话i己录,2010年10月16H )虽然,郑怀贤教授根据时代所需, 在高校教授武术以套路教学为主,但他一直坚持认为“武术的本质是技 击,如果把武术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它的根就是技击,繁茂的枝叶 为艺术等(习云泰口述,郑怀贤教授武学思想研讨会暨武术非物质文化 遗产学术交流会谈话记

浏览1,0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