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2鸪奉
亦称白鹤拳,主要流行于福建福州、永春、福清、长乐、 莆田、港、台及东南亚一带,据传该拳为福建福宁(今霞浦 县)方七娘于清代康熙年间所创:方祖籍浙江丽水,其父方振 东(亦说“方掌光”“方慧石”)精于少林拳法,方七娘自幼随 父习武。成年后,她将自己平时于溪旁细心观察白鹤的寻食、 飞鸣、宿立、击翅、跳跃等动作,融人其少林拳法中,通过不 断研习、创新,遂独创“少林白鹤拳”,后人称其为白鹤拳或 鹤拳。方七娘和其弟子常于永春、福州、福清、长乐一带传授 鹤拳,在当时福建威震一方。其得意门徒有郑礼、林榷、姚虎 等,他们及其一些拳师在鹤拳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实践经 验,代代相传。至清末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拳理技法各自成 体系的纵鹤、飞鹤、鸣鹤、宿鹤、食鹤五种流派的鹤拳。
(1)纵鹤拳:清朝同治年间,福建福清县馆口茶山村八方 世培(字徽石),于茶山天从寺苦练武技,造诣颇深。时见古鸟 鸟栖息枯树之梢,自鸪鸣树颤之状,悟出鸪鸟之气为哈气;见 奸于水中弹跃,悟出虾之身法弹力;又以落水狗纵身上岸抖水 之状,悟出颤抖之劲。尔后,将所悟得之气、力、劲融贯于所 练拳理、拳法之中,称之为“纵鹤拳”。此拳讲求纵横走圆, 松身软臂;出手伸直,全身用力;劲发抖弹,重在意举。套路 有朝身三角战、二十四招法、承技对练等。
(2)飞鹤拳:清中叶,永春白鹤拳师郑礼所传,该拳讲求 仿鹤之飞、跃、展、拍、行、立的形象,动作舒展,象形逼 真。上肢动作较多,善变灵活,遇刚则柔,遇柔则刚。拳术套 路有三战、四门(与食鹤拳的“四门”不同)、三鹤、全鹤、捆鹤等。
(3)鸣鹤拳:晚清年间,为永春白鹤拳师林世咸及再传弟 子谢崇祥在白鹤拳的基础上所创。后i射成为福州鸣鹤拳一代宗 师,并在福州南禅设馆授徒。该拳讲求出箭(出掌)有力,横 直顶的(的为擒之意);吞吐浮沉,搓摩撞击。套路有中框 (中栏)、二十八宿等。
(4)宿鹤拳:据传于清末由福建连江县石门寺觉清和尚传 授。后由福州城门人林传务人寺投师习练宿鹤拳五载,艺成后 在福州三保油行等地设馆授徒。该拳讲求似睡非睡,意在诱 敌;隐蔽快速,手法密疾;步法稳健,鹤爪凌厉;听力、借 力、招招紧逼。套路有七步莲花、鹤爪展威、对练二十四 招等。
(5)食鹤拳:清末民初,闽清嘉蒲师擅此拳,并传福州北 岭下方水官,方再授福州仓山叶绍陶,叶终身苦练并传徒授 业,成了食鹤拳一代宗师。该拳讲求手型以爪、掌、指、勾和 单珠拳为主;步法善用“三点五梅花”;马(步型)实身动, 腰动如轮。
鹤拳的共同特点是:头顶项稳,拔背松腰,提裆吊肚,步 法稳固,讲求“落地生根,五点金落地”(即指及五趾用力抓 地);手法要求“天对地”(即手足相对),强调两臂能发出强 烈的弹抖劲,摇身骏胛。拳诀云“鹤法全靠摇宗手”,“摇”为 柔,主化劲;“宗”则刚,主弹劲。要求刚柔相济,见力生力, 见力化力,“收手软如绵,出手弓送矢”。鹤拳讲求精、气、神 的高度统一,练时凝精铸神,同时尤重运气,以意行气,气沉 丹田,以气催力,劲发于腰。
3.2两广南拳
这里说的两广南拳指的是流传于我国广东、广西一带的南 拳,在南拳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在两广一带,两广南拳流 传范围之广、流传的年代之长、拳种之多,在我国南拳中堪称 第一。广东南拳主要有“五大名家”、“十三名拳”。五大名家 主要指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及莫家拳;十三名拳 则包括蔡李佛拳、侠拳、白眉拳、咏春拳、南枝拳、儒拳、佛 家拳、刁家教、朱家拳、岳家教、昆仑拳以及练步与练手拳。 广西南拳主要流行的有:周家拳、屠龙拳、洪门伏虎拳和小策 打等。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紧靠广东以及大部分地方方言与广 东相通,实质上,广西南拳主要还都来源于广东南拳,有一些 只是由于地方和流传人的变化,微做了一点变化而已,如洪门 伏虎拳就是来源于广东洪家拳。故此对于两广南拳,我们这里 也只以介绍广东南拳为主。
就广东南拳的起源来说,上述我们已阐明其大多来于少 林。至于其发展,从大量的传说来看,广东南拳多从邻近省市 传人,在广东落地生根,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如梅 县的刁家教从江西传来,岳家教从湖南传来,汕头的南枝拳、 惠阳的莫家拳、广州的咏春拳则是从福建传来,丰顺的昆仑拳 来自河南,广州的白眉拳、侠拳来自四川峨眉山,广州的孔门 拳则来自湖北。时至今日,广东南拳在广东各地已演变成为多 种拳种和拳术流派。如汕头地区有薛江仔派、刘凤山派、连城 派、西仪派、罗浮山派、南枝派等;梅县地区有刁家教、岳家 教、李家教、钟家教、朱家教等;惠阳地区有莫家拳、蔡家 拳、刘家拳等;佛山地区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伏虎拳、
二龙争珠等;肇庆地区有咏春拳、梅花拳、小四门、大四门 等;韶关地区有少林拳、八卦中掌、单坐拳、十形拳和猴拳 等。广州市是省会所在地,是广东的中心,南拳除洪、刘、 蔡、李、莫五大名家外,还有侠拳、白眉拳和佛家拳等。此 外,海南省的洪拳,黎、苗少数民族流传的虎豹拳、蛇拳,都 是从湛江、汕头一带传过去的。
3.2.1洪象奉
俗称洪拳,广东五大名家之首,最初流传于广州、佛山、 湛江和韶关等地,目前不仅限于广东一地,福建、湖北、湖 南、江西、江苏和浙江一带都广泛流行此拳。相传福建南少林 寺被清兵火烧后,逃出少林弟子至善禅师传授福建漳州茶商洪 熙官少林拳法,后洪氏根据自己所学和经验创洪拳,并于广州 一带开始收徒授艺。也有传清朝中叶,反清复明组织因明朝开 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随以“洪”字立门,称洪门,推 行与从事洪拳练习,以武为名,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 想。如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三合会《洪门问答》中,列洪拳为 首学之艺,称学洪拳的目的是“普天之下归洪姓,相扶明主定 乾坤”。洪拳动作浑厚朴实,刚劲有力,步法稳健,上肢动作 多,腿法较少。在练习时要求挺胸、塌腰、收腹、敛臀、沉 肩、垂肘、沉桥、坐步。含蓄发劲,先收后放,多桥法,擅标 手,故有“桥来桥上过,马来马发标”之说。洪拳要求发力出 拳时,蹬腿拧腰,腰腿发力,使拳猛力迅速击出,也可因势发 出喊声,以助发力。洪拳内容较多,主要代表性拳术套路有铁 线拳、三进拳、二龙争珠、夜虎出林、三战铁扇拳、工字伏虎 拳;较高级的套路则有撞打拳、虎鹤双形拳、万字拳、五形拳 和十形拳(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和彪)等; 主要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棍、铁包金棍、八卦棍、洪家伏虎凳、青龙刀、洪家双刀、雪花盖顶双刀等;对练套路有十二 连拳、南少林洪拳对练、六合棍对练、棒对练、棒对凳等。
3.2. 2到東奉
广东五大名家之二,主要流行于广东钦州、中山、廉江、 高州等地。相传系广东刘三眼师从少林和尚学艺后而创编的, 亦有传是下四府刘生传授或是刘青山所创。20世纪80年代前 后,此拳流传已不多见。近年据广东武术调研组的调查,中山 石岐镇长洲村黄友鸿练习刘家拳,据说是其祖黄金(系清廷侍 卫官、武进士)所传。刘家拳步型高、步法活,出拳后肘微 屈,含胸蓄气,擅发短劲,以短小精干见称。多用拖马、吊 马、侧闪等基本步型,身法突出一个快而灵。短桥短马、灵活 多变、步走四面、拳打八方是它的基本特点。刘家拳主要拳术 套路有:大运天、小运天、十拳、天边雁、八图功和刘家五形 拳等;器械套路有刘家棍和刘家刀等。
3.2. 3蔡彖奉
广东五大名家之三,主要流传于广东中山、湛江、化县、 花县、台山、新会一带。据传为少林和尚蔡福自福建传入广 东,或说由蔡伯达所传授。又据《少林拳术秘诀》所述:系明 崇祯年间广东蔡九仪从少林寺一贯禅师学艺后所创。故此,吴 图南《国术概论》中曾有“及九仪段后,莫氏专心致志于师 法,……至今广东拳派有五,蔡莫居其二也”之说。蔡家拳擅 长“长桥大马”,发长劲,动作幅度较大,步法稳健。进招时 讲究沉肘护夹,势势相接,招招相连,犹如暴风骤雨一般,以 打乱对方马步,使对方无法可退,而猛力攻击。防守时以退步 侧身躲闪,或连削带打,边走边打,拳打脚踢来回击对方。蔡 家拳术套路主要有:十字拳、拳肘手、六连拳、柳碎梅、百鸟归巢、两仪四象等;器械套路主要有单头棍、双头棍、蔡家三 矢大钯、双刀等。

浏览2,3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