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摆脱长期封闭的状况,向改革 开放迅速过渡,传统文化的氛围也在改变,作为传统武术的封闭性, 无疑也面临改革的大趋势。随着文化交流的范围在开放中扩展,传 统武术接触了拳击、空手道、泰国拳、截拳道、自由搏击等搏击技术, 使传统武术的观念和技术都受到冲击,由此人们认识到,武术的技击 技术是可以作为竞赛的项目,作为体育文化,来开拓人的潜在能力 的。由此开始,武术界开始以谋求一种新形式来表现武术技击术的 实用价值。1978年原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成立了武术对抗项目 调研组,在同年的全国武术套路比赛期间听取了部分教练员和工作 者的意见,尔后又通过对个别武术家的访问座谈,向原国家体委递交 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原体委对报告进行了研究,并 提出了开展武术搏击要“积极、稳妥”的方针,从而为现化散手运动奠 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也可称为现代散手技术萌发的先期。

现代散手从萌发到基本成形,此间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全国众 多武术工作者进行了数以千百计的各种试验和尝试。19793月, 原国家体委决定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 武术散手项目的试点训练,以便取得经验后逐步向全国推广。同年 5月,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试点单位作了汇报表演,9月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原国家体委又调集浙江省和北京体 院散手代表队赴石家庄赛区,与河北省体委选拔组成的散手队进行 了公开表演,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了散手的竞赛办法。在19805 月太原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较 前增多同时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进行了内部技术交流和座谈,为武 术散手技术的规范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同年10月,在昆明举行 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原国家体委调集散手试点单位的负责人及 有关人员,着手研究和讨论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的工作,并拟定了《全 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15月北京体院和武汉 体院进行了第一次公开对抗表演赛。1982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 国散手竞赛规则研讨会,确定了《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 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个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 对抗项目(散手)邀请赛。自此,武术散手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 性的武术对抗性项目(散手)表演赛。在不断进行全国武术对抗项目 表演赛的实践中,采用了设台比武的办法,从而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 特色的武术对抗性项目的竞赛形式。也正是在这艰辛的实践中构筑 了散手理论和技术的框架。1989年原国家体委把散手列为全国正式竞赛项目同年出版发 行了《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并依照规则在江西宜春市举行了第一次 散手正式比赛——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1990年,原国家体委正式公布实施了《武术散手技术等级标 准》,同年批准了 14名散手武英级运动员。中国武术散手栽判员队 伍,经历数年的实践和努力初步形成体系。同年,经过考核,原国家 体委又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武术散手裁判员。而且散手比赛的评分 也采用电子计分器。1991年,全国武术散手比赛分为上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手锦 标赛(团体赛)和下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个人赛),1993 年散手比赛被列为全国运动会竞赛项目1998年散手比赛被列为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2届亚洲运动会竞赛项目,武术散手运动的发展, 必将推动和加快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

第三节散手运动的特点与作用

散手运动经过二十多年的总结、改革和发展,已成为现代体育的 竞赛项目,它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步与国际 竞技体育接轨。目前,散手运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七 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和普及。散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 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特点

1.体育性

散手运动从初步研究到试点开展,从经验总结到全国推广,直至 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曾经历过困难、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 问题是:散手比赛与人们想像的武术徒手搏击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 至认为散手不是武术,而只是“拳击加腿击”。因为民间流行的武术 博击,一般都认为是防身自卫,一招致敌;或像电影、电视、武打小说 中描述的那样出神入化、风雨不透。这是武术在许多形式上给人以 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不能让散 手在狭窄的拼杀中去生存,应把武术之精华溶入简单易行的运动形 式,不仅能自卫还能强身,这样才能有广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 社会,走向世界。于是,原国家体委武术院经过试验、论证后,认为散 手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 点,从传统武术搏击中取舍动作,使散手成为体育,即竞技击于体育 之中。

从现在散手运动形式来看,与其他运动项目原本相同,属于体育 的范畴。但它突出地反映了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然而它又 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内容,即所谓的致人于死地的绝 招妙计。散手规则严格规定,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档部进行攻击,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运用武术各流派的 技法。


  1. 对抗性


散手运动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以相互对抗的形式来表现,所 以,散手的基本形式就是对抗性。这种对抗,是在双方掌握了散手的 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经过一段的训练,在没有固定格式的情况下, 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较技、较勇、较智。它不仅要求运动员熟练 地掌握散手技术,还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从而明显区别于武术套路 运动形式。

  1. 民族性


武术散手是中体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 散手不同于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用头顶、肘撞、膝击的泰 拳和不能用脚,只能摔、拌、擒方法的柔道等对抗项目。

尽管散手与世界各国技击术在技法上有某些共同特征,但却有 着各自发展模式,中国散手是在继承武术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逐步发 展起来的体育竞赛项目。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为只是 “过去形式”、“历史形式”、“传统形式”。民族形式有鲜明的时代性, 因此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发展的。

散手运动发展过程中即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自 大主义,要善于不断从世界各国的技击项目中,取他人之长为我所 用。使散手技术不断得以提高和发展。

二、作用

  1. 有利于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的形成


从事散手运动,从开始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练习,到条件实战 以至实战的练习过程中,每个阶段和每个层次都对人良好性格的形 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自制力及勇敢顽 强、果断坚毅的精神,锻炼人摒弃软弱、怯懦而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 良好思想品德。

  1. 有利于促进健康,健身防身


散手运动是全面锻炼和健全体魄的良好手段,是全民健身活动 中一项行之有效的体育运动项目。经常从事散手运动,可以提高人 们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并能使人的高级神经 活动得到改善,增强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的功 能,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同时散手通过攻防技术的练习,在交手比 试中不断体验战术的运用,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功力,提高人们克敌 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

  1.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散手运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善爱,人们在从 事散手运动中得到情绪体验,在观看散手比赛中得到享受,在谈论散 手中得到思想交流,散手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人 们的生活质量,散手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武德,同时也要求观 众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1. 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


散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散手运动走向世界是全国 人民的共同心愿,每一次国际竞赛运动员取得胜利,都能激发全国人 民团结进取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鼓励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社 会主义建设中振奋民族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 斗。

  1. 有利于人际交流和国际交往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进,各种各样的散手竞赛频繁,许多比赛 可以发展社会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单位或社会的凝聚力,有利 于创造安定团结、民主和谐、健康文明、生动活泼的社会环境,将中国 散手推向世界,能使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扩大文化交流,增进友好团 结,促进世界和平,为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起到应有的作用

浏览9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