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一抻一沓的沓为三沓, 此三沓是顶心沓手心,手心沓足 心。顶心沓指束身时头发、头皮、 天门穴用意念内收。手心沓,手 心内收。足心沓,重心置于足后 跟,十趾抓地,足心上提。舌顶 上腭一为搭桥,二为增多口内的 津液;然后放下舌尖,将增多的 津液下咽,可起到引气下降及润 喉的功效。以上诸法除手抱丹田 外,其余均动心不动身,或小动 不显形(图3-3、图3-4) o

歌诀

手抱丹田早柱形, 此谓太极阴阳分。 抱丹渐入无极势, 二目平视要微睁。 心定神宁去杂念, 轻松自然返混沌。 外无动形三际断, 内无动意四象空。 舌顶上腭备引气, 三才四象不显形。 外形庭中置木鸡, 内意扁舟泛海中。 抱丹敛意虚入静, 无我无异置太空。 拳法简称预备势, 阴阳之理谓无极。

束身法

束身之法属阳,从外形讲,是身落手起,起为阳;从内讲, 是依据身落气升,气走督脉上行而定。此法依据《易经》八卦阴 阳升降说,以明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和升降的次序,拳谱中的“束 身好似离中虚,为两阳一阴。展身好似坎中满”,为两阴一阳。 在本拳束身为气升,属阳;展身为气降,属阴,故束身之法属阳。

束身法外练全身紧凑协调,内练气聚循环。外练还须明白裹 松垂缩和形形论等法,练内还须掌握心意养气学、心意养气之功 用和心意养气之法则;内外合练时又要加入八字诀,束身之法才 算完善。

身法要义

身法是本拳众法之首,是本拳中的道,这道就是理,是本拳 中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也是阐明本拳知变、应变、适变 的大法则。从细讲,它又是练本拳细则要义的总概括。身法要义 依照拳谱是一沓腰,二缩肩,三扣胸,四顶,五提,六横顺,七 起翻落钻。沓腰时尾闾上提;缩肩时两肩向回抽劲;含胸时空胸 实腹;顶时头顶、舌顶、手顶;提时谷道内提;横时用起,顺时 用落,落为横之始,起为横之终;起翻,丹田向内翻,落钻,丹田 向外翻。

身法姿势

姿势即抱肩、裹胯、缩尾。抱肩则膀合,胯裹则裆合,尾缩 则内实,如此则胸如屋瓦而身法出。又用力吸回谷道,用力勾回 尾巴骨,一为内实,二为通关,还可避免出虚恭。此法最关键的 是真气打通督脉三关。

身法六要素

鸡腿,熊腰,猴背,鹰膀,虎抱头,龙身,也称六形合一 势。虎抱头最为要。

鸡腿:鸡腿练摩胫与剪子固,主练稳与灵,在束身中练膝尖 与脚尖齐,展身中纯用腿劲将身躯顶起,无论行走' 独立、站 停、遛腿走步均要进退有序,身躯平衡,提高步法的稳定性和灵 活性,在瞬息变化中既可肚里掏腿,又可利于变位,更重要的是 敌不易插入我中门。鸡腿在六要素中谓“下思动而上要领,上思 动而下要随”。

熊腰:熊腰练沓腰拧旋,主练直与拧,取沓腰一法臀坐时有 力,扎势时稳固,拧旋时四肢随腰转而动。腰在进身定势或退身 变势中,既是运作的枢纽,又是肢体动作的劲源部位;既是内外 天地阴阳翻的坐基,又是技击中杠杆撅劲的支撑点。学熊腰在练 用中谓“上下动而中节攻”(此处的中节指腰),也叫上下动而 腰先动。

猴普:猴背练弓背吞胸,主练弓与吞,是练外象猴势的中心 动作,可促进虎抱头动作到位。这种姿势可配合沓腰时内天自 收,内地自翻,外地自出,外天自收,促进阴阳翻时有序,射丹 田时有劲,并且是练空胸实腹气贴背,压缩身躯体积和束身弓背 的主要姿势。弓背吞胸能加大人体不动肌功能和能动肌功能的运 动尺度。弓背使胸脊骨挺起,促使真气贴背而上。吞胸使胸部呈 瓦形之状,促使真气入泥丸JI顷畅。

鹰膀:鹰膀练上根节拧旋成圆,练颠旋,为的是加大肩的旋 转角度,并取其颠簸有势,起落流畅,促使抱肩到位,有助于通 经络、畅气路。

虎抱头:练阴出阳收,主练惊警。此意谓若言其静未露其 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存机警而应变。虎抱头外练虎备势,内 练通督脉。此法外形取进击前的动态,内意取进击前的心态;也 是备势的要法,目视鼎的姿势,动击的前提。虎抱头左顾右盼似 灵猴,仰头上瞅似乎熊,俯首下瞅形同鹰,也称英雄头。

龙身:龙身练顺随和合,主练和,变势运化柔韧与猝刚相 合,擞骨抖鳞一气,是六形合一势的主要势法。本法要练出腿学 鸡腿有跪意,腰学熊腰有坐意,背学猴背有弓意,臂学鹰膀有滚 豆成圆意,头学虎抱头有警惊欲扑意,身学龙身有三摇二旋擞骨 抖鳞意。图片120

(7)身法底稿

内天地翻与外天地翻。内天指胸上腹,内地指小腹;外天指 额头(天庭),外地指下颌(地阁)。所谓翻,看阴而有阳,看阳 而有阴,翻时要做到内外齐动,又舒势好似离中虚,展势犹如坎 中满,身下足起同乎舒,身起头下同乎展。舒势好似离中虚,展 势犹如坎中满,舒势为猴势蹲,展势指猴势展,舒指舒服顺当, 展指舒展展放。

离和坎是伏羲时代八个官的名字,他们是其中两位,管火的 官叫离,管水的官叫坎。离中虚和坎中满,入到卦中指离卦由两 个阳爻一个阴爻组成,画作三叫离中虚,引用到猴势之中为空 胸。坎人到卦中指坎卦由两个阴爻一个阳爻组成,画作三叫坎中 满,引用于猴势之中叫实腹。人的胸腔与腹腔上下不通,犹如离 坎对立互不相射,所以本拳用猴势一法取坎填离,此意是取水置 于火之上,再借离炼坎,也就是用火烧水。如不借坎填离,就会 形成火在上水在下之势,此法是借鉴《易经》义理,取坎中一阳 填离中一阴之法来构成水火相济,乾坤相媾的状态。借离炼坎按 现代语言讲是调动可控制的先夭信息,按《易经》中的义理讲为 知白见黑我自守的运作。

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

从此变为金刚体,潜藏雌雄总由心

此意是二者连环运作时肾水在下调上,心火在上调下,肾水 的温,心火的限,对内是内气上下循环一气,对外是外形束展吞 吐一势。以上之法前者健本身,后者顺本性。

身下足起同乎舒,指蹲猴势浑身内外同时叠曲弓弯为身下, 叠曲弓弯成形后,真气从脚底上升到头顶为足起。

同乎舒:无论束蹲展起,外要舒展不抽扯,内要顺畅不悖 逆。

又束身之法主练五弓,五弓现齐时用意念将身躯逐渐放松, 下沉,沓住,松是思想松,肌肉筋骨松,松到自然自在有舒服的 感觉。沉是用意念将身躯内外放松下沉,犹如浊水澄清的概念。 静思慢沉。脊椎缝沓,沓到犹如缥纸湿后少隙无缝粘在一起,并 体现出肌肉百骸处处无僵,阴阳万气气气无逆,骨关节节节无缝 的意念及动作来。此动作还要依据婴儿状为楷模去练,练时两肘 下垂要并,两肩下沉要抱。

(8) 不动姿势

“凡事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效,静者动之储,舍动言静其 失也枯,离静言动其失也相,然静为动之源。”此意练本拳者必 先致力于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气内充而劲力外硕。此为不出 步束身行气法,也是本拳入门必须知道的法则。

(9) 裹松垂缩

裹松垂缩均在以上九法中体现。

裹:两手往里裹劲,势如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

松:松开两肩如拉弓,不使膀尖外露。

垂:两手往外翻时两手极力往下垂劲。

缩:两肩两胯裹根并极力往回缩劲。本拳谱之意此四劲最为

要,故录之。图片130

十字法

弓、曲、合、垂、松、弯、缩、束、裹、收。

弓:肱弓、背弓、前腿弓。

曲:臂屈、脊屈、项屈。

合:内外合一。

垂:肘垂。

松:思想松,皮肉筋骨松,毛发松,内外五行松。

弯:膝弯、肘弯、腕弯、指弯、背弯。

缩:顶心(百会)缩、毛发缩、手心(劳宫)缩、足心(涌 泉)缩。

束:臀束、肩束、四肢皆束。

裹:臂裹、肘裹、胯裹。

练法

在手抱丹田身躯正,入无极预备势的基础上,首先做内外天

地阴阳翻,并双手指尖随身躯的弓屈下垂至膝尖,此时二目平 视,双脚相并,足后跟离开少许,以不磨足踝关节处为度。双膝 双肘均要相并。此时身躯下蹲,下蹲时一要沉肩垂肘,二要吞胸 吸腹,三要仰头拔背,四要抱肩裹胯,五要沓腰坐臀,六要提谷 道撩阴,七要收臀勾尾。勾尾时尾骨中正,此法可使身躯不前俯 后仰,左歪右斜,在拳法中称谓不偏不倚,也就是整个身躯以尾 骨为中轴。以上法则皆在丹田一翻,浑身具束中体现。此要意是:

沓腰能气顺并上下连贯,坐臀也称臀坐,能稳下盘,给 两足增力。尾骨中正也称尾闾中正。谱称尾如称准(称准指秤 驼)。尾骨中正气贯顶,尾闾中正才可转身调头灵活。拳谱曰: 船家调头在尾不在头。沉肩垂肘指人身体运动时有耸肩习惯,犹 如寒冷时双肩内收而上耸,此动为拳法重病。无论出拳接掌,如 带有寒肩寒身动作,迟滞有加。

束蹲时,肩随身落自然沉,肘随肩沉自然垂,手随肘垂 自然翻。又抱肩要抱到胸如瓦,收臀裹胯要体现出尾闾上兜,双 腿夹紧要如剪子固,虎抱头要目视头顶,鼻尖、膝尖、脚尖相照 对齐,上下三点成一线。舌顶上腭,舌要弯成90。上顶天盆。舌 上顶时,舌不可顶住齿根,而且要闭嘴合齿。在射丹田不张嘴发 呵声才舌顶齿根。张开嘴发呵声,嘴不闭,唇不动,舌不动,将 气吸至丹田,呼之月市经,通过十二重楼,将月市经之气用发呵音的 方法喷出。

外象猴势蹲好后,两眼正光还是盯住手抱丹田时的目标直视 不移,眼珠只做上下翻转即可,两眼余光集于鼻根。此时脚的十 趾微微上跷离地,和两脚十趾抓地要循环练习。练习时虎抱头要 仰到两耳过肩,顶心与胯及脚的中心成一上下直线,并将全身重

体似婴儿弓龙身,三尖照齐三弯成。

三沓意念到足心, 真气上升到天门。

意存消息气后旋,十二重楼降下池。

外象猴势诸形顺, 内站丹田气归根。

此谓束身养气法,要想技击练展身。

拳经曰,重动束裹心中藏,轻动自然意中含,灵动缩束一团 合,自我空空一念抱。

(二)展身法

展身之法属阴,此法是在束身的基础上展身,此定义又是依 据身起手落、身起气降的循环规律而定,因降下之气属阴,所以 讲展身之法属阴。展身之法练反弓一力劲,从外形讲犹如弯弓复  原。此练法是在蹲猴势束身的基础上展身,展身时用挑担劲,全 73 身的重量皆在头领中用腿中之劲顶起,起时猴背展伸反弹复原, 双臂拧旋犹如拧绳返回,与此同时,足心、手心、顶心皆用吐 劲。此法又称三紧,足心紧,手心紧,顶心紧。此紧练时松中 紧,用时舜松舜紧。无论练用皆要松而不散,紧而不僵。如与对 方技击争斗,彼紧自松,彼松自紧,左松右紧,右紧左松,展身 时真气从顶心降到脚心。此法练时用束身法产生的压缩劲来催动 身躯的起展,起展时要劲劲不断,徐徐起展,势圆劲柔,慢得不 能再慢了还觉快,不过要慢而劲不断。如运用或射丹田均疾如反 弓。此劲要随彼劲而定我劲,随彼速度决定我的快慢。如要击倒 对方,须加射丹田的法则。射丹田时,势大劲直,快得不能再快 了还觉慢。以上二法无论练用皆要慢而不僵,快而不飘。此势法 入两仪势谓动心者击,入无极势谓静心者养。练展身法练举柱 形,如纳入卦中谓坎中满,着重体现钉顶,练射丹田按两仪的义 理去练,练养丹田按无极势的义理去修。

练法图片1

展身之法在束身之法的姿势上起展,起展的劲力全部用腿中 的力道将身躯顶起,在起顶中要将抓地的十趾松开,足心要吐, 手与臂贴身,两月寸不可炸开,臂不自抬,随身起而起,起展的速 度与下蹲的速度相同,起展后两手返回到虎窝前抱丹,并手心展 吐,顶心用意念上吐,然后返回预备势。



起展中要体松心静,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圆活无滞,上下 相随,内外相合,协调一致,束展有序,劲断意不断,尚意不尚 力。在起展的过程中要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灵稳健,外示安 逸,内实精神,发劲于丹田,显形于四梢,只有这样在抖擞时劲 路才能畅通,身躯四肢才能富有弹性,才能将自身劲力倾泻到对 方躯体。

(三) 不出腿射丹田

无论练哪一种桩功,双足相并,直落直起;丹田吸气,肺经, 发气,发气的同时,口发呵音即可。

(四) 束身法与展身法共同练法

束身法称舒势,展身法称站势。束身属阳谓钉,展身属阴谓 74 顶,钉的意念柱地无限深,顶的意念通天无限远。束身法练外像 — 猴势以圆构形,练内站丹田以气通脉。如不射丹田谓养,是静心

者修道的练法;如射丹田谓动,是动心者敌将的练法。束身法与

展身法的基本练法:阴叠手、’贴身手、引气手、双阴手、布气 手、抱球手、千斤掌、连斗手等。


  1. 阴叠手


亦称预备势,与预备势动作相同(图3-6)

  1. 贴身手


亦称束身法,与束身法动作相同(图3-7)

  1. 引气手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左手手心朝下上起,起至腮部停住,右 手手心朝上拖至肋下,左手朝前伸出并伸直。然后左手拖回到腮 部,同时,右手从肋下伸出伸直,并双手大翻转,右手拖回到腮 部,左手拖回到肋下。左右互练即可(图3-8、图3-9)

  1. 双阴手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双手手背相靠,从丹田处上升起到下颌
处,双手翻转下甩,甩到腿上, 反弹到丹田部位(图3-10)。

  1. 布气手


在阴叠手的基础上,左足向 左横迈半步,与肩同宽。右手向 右伸直,然后向上呈160度向左 肩窝部下插,沿左臂下面伸出; 左手搭在右手臂拖回,拖到肩窝 部顺乳拖到左乳部停住,右手伸 出伸直。双腿拧地盘。左右互练 (图 3-11~图 3-13)。

  1. 抱球手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右手贴 身上起,左手贴于右臂上起,起 至腮,两臂交叉,双手手背贴脸, 呈护腮掌,然后双手手心贴身下 滑,从丹田处向前伸出,手呈抱 球状。同时,右腿抬平,手腿平 行。然后上抬之腿落地呈弓形, 双手抱回丹田。左右互练即可 (图 3-14~图 3-17)

  1. 千斤掌(为船指航手)


在贴身手的基础上,左手指 并拢向前点剌(图3-18)

  1. 连斗手


在为船指航的基础上,左手 手背朝上,右手手心朝上,叠于 一处对齐,右手向前伸出,来回 翻转。同时,下地盘,一起一落, 左右互练

搬丹田用翻丹田出步和加寸步射丹田去练,其法也称进身 法。练时足起而翻,足落而钻,此意是束而钻,身直进,步先手 后。上思动下为随,下思动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练出上下 贯注一气进。此法从束身而钻,展身而击练起,练出钉顶毒狠弓 催放,束身直进虎扑羊的劲节、劲道、劲气。

无论催放劲还是猛扑势皆要在内外天地阴阳翻中进行。进身 时,进步足疾提,因提则弥低,踩步灵。技击踩步高,因踩高弥 深,贴则稳。进步寸,卷地风,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行如槐虫 用足钉,起如挑担用头领。

接前式,将右足拖一步或原地不动,如进右足,左足以足跟 为轴,足呈外八字形,左足提起向前伸出,伸时膝屈而伸,伸而 成曲不可直,因直必有僵劲。左足在前伸的过程中,足尖尽力跷 起,涌泉穴尽力外露,足后跟擦地向前滑进,足后跟靠在右脚大 拇趾根关节处停住(图3-22〜图3-24) 0

左腿膝内扣,腿弯套住右膝盖的十成之七定势。定势后,左 足随腰进而进,进到本人一足半,足后跟先着地,足掌脚尖以次 着地,足落地后,左腿膝峰弓出,膝尖与足尖齐,鼻尖与大腿根 部齐,步形呈长三虎步型。此时如出右足,首先内外天地阴阳 翻,在翻的同时还要沓腰,裹胯,坐臀,腿跪,体现阴出阳收, 左足前寸,右足足后跟擦地向前滑进与进左足同样,足后跟靠在 左足大拇趾根关节部位停住定势,呈虚灵步。在前的左足变为后

足,也是遵循上下进中节攻的要 法,将右足迈出呈长三虎步型§ 要求与进左足相同。

不停势,如此连环往复,一 束一展,这就是拳谱中的“行如 槐虫,一波未落一波生,好似神 龙水面行”的象形比喻。

洼 

束身下蹲,提肛不提腹, 呈虚灵步,提脚不提膝。束身下 蹲,内外天地阴阳翻,皆阳收阴 出到位。进身时催足不催膝;定 步时松身不松肛。

束身上瞅像熊。屈身时 屈如伏虎,用虎抱头取惊警,沓 腰取中节有劲,坐胯取稳,并取 防守中有攻击之意。

展身下看像鹰。展身时 展似腾龙,用猫头形取疾攻。

以上二法为进身之法,这进 身之法既是动心的开始,又是步 法最初的起点;既是练有手作无 手的方法,又是练步打七分手打 三的功法。练此法还要突出纵横 高低的技法,纵是极其钻身一往 而不返;横是裹其力,开括而莫 阻;高是扬其身,且有冲长之意; 低则猫伏身,且有捕捉之形。总 的概念进身要当进则进,殉其身 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领其气

而回转,回转时伏敛静守,进前顾后,闪左顾右,且内实气劲, 外察形势。内实气劲在于意,变通势法在于心,外察形势在于 眼,运用势法在丹田。以上法则还须在头领、足随合周身共动之 意,统全身而进,具无抽扯,才能体现出从束到展反弓一力之 劲。沓腰时要浑身放松,臀坐时坐而不坐有坐意,腿跪时跪而不 跪有跪意即可。出步时,足起而翻丹,足落而全钻,不钻不翻, 以寸为先,足起钻撑,进步踩刹,足落踩时丹田回翻,寸步全凭 后足蹬,后足一蹬前足进,前足前寸后足跟,前足带后足,平起 复又进。又进步时足生两个吃口,称阴阳口,亦称夹子,张阴口 时,后足跟离地,足掌与地合;张阳口时,足尖离地,后足跟与 地合,足面还须与连韧骨合,足起而翻为阳夹,足落而钻为阴 夹,阳夹为强进,阴夹为截破。

下附展身歌诀:

双手济丹束曲弓, 丹田催射心生勇, 杠杆撅劲起左足, 沓腰翻丹呈猴形, 前弯紧套后膝峰, 重心前移出左足, 熊腰猴背鸡腿弓, 去意吸吞须沾阴, 束离展坎连环势, 手翻阴阳虚步形, 内外皆合丹为根, 束弓静练精气神, 起如挑担劲在根, 足起而翻落而钻, 直进直起钉

臀坐腿跪撅劲生。 出腿虚悬动静中。 足跟要挨前足梢。 前足虚悬后足承。 抱肩显出屋瓦形。 左足踩出右足蹬。 足弓反涨缩束钻。 阴阳反弓一力劲。 前足先寸后足进。 步眼尺寸一足半。 天地翻转阴阳中。 蹬绷起展练真形。 行如槐虫屈展循钉顶崩横足踩中。 长三虎步起展攻。 如射丹田喜鹊蹬。 膝屈而伸虚与灵。

伸而成曲应万变, 丹田后扣藏五弓, 穷身而入一意进, 谱名荣冠三才势, 虎践马奔势不停, 此谓蹲搬进身法, 进身之法蹲搬砸,

拳经曰:“足起而翻,足落而钻,钻而行,行而搓,搓而 抓,搓抓,抓而钉,钉而涨,曲弓反涨,背项强直,穷身而入妙 也。

三、砸丹田

砸丹田由斜正法和射丹田组成。砸丹田亦称斜正法,是猴势 的综合体现。本法练内,是练带脉和冲脉的真气循环法;练外, 82 是练斜看正却是斜,练正看斜却是正,练起斜落正谓击顾之法,

一 练起正落斜谓截击之法。这二法既是练出步出手,又是练出拳出

肘,出步出手是正中击,出拳出肘斜中砸。此法先是束中进,后 是展中击,束中进紧凑势小,入阴而负阳;展中击丹田鼓荡,脾 气往上参。练时外形集鞭之柔,五节要成连;内气集钢之韧,八 节发勇气,内外合一,阴阳相合,刚柔相济,九节带手弯。步法 的配合:如斜正中的进身进手,或挑砸或拨砸,谓放长击远,用 梢节步配合,谓身手心一动,手足便连环。斜正中的进身出手或 粘或靠,谓口对口粘阴,用中节步配合,谓上下来走势,内藏三 战计。斜身进步槐虫行,技击就在斜正中,足踩中门抢地位,靠 贴拔拨斜身攻,拳头翻滚砸下丹,露出肩峰随腰转,用根节步配 合,此谓未曾动后手,气沉后腿弯,阳气落额角,阴气落枕骨。

练法

站预备势(图3-25),身落手起肘拐心(图3-26),身起手 落手随身(图3-27),身落时束吞,身起时展吐(图3-28)o斜 正束吞一势,正斜展吐一气。还须做到慢中求快,快中求稳,稳

五、养丹田

做以上动作时不射丹田,束身下沓,略停片刻,徐徐起展, 展后略停片刻,再徐徐束蹲,周而复始谓养丹田。养丹田在外像 猴势中看似简单,但练好并不容易,它除对身体各部位有严格要 求外,还有许多细节的东西也十分讲究,这些讲究对入拳十分必 要。昔戴师曾曰:“此法初学者技也,所动者力也,而精心磨炼 十年后便可心静而养神,心动而身随,动之以身而随之以心,至 于身架则忘矣。”本法又宜精求一艺,忌务博求繁。昔戴师用 “务博而荒,求繁而乱”的古训来教诲后人,所以练本拳又提出 了 “一艺求精百倍功”,此处的一艺指的是练猴势养丹田的法则, 也就是说只有先练好丹田,才能对本拳继续深造。因此,即便是 老拳师,每练拳前也要用严格的标准姿势练习猴势。因猴势不仅 是一种简单的起落动作,此动作蕴涵了整个戴氏心意拳的底蕴, 此法既是本拳的底架,调气的姿势,也是练本拳动与静、虚与 实、养与击全身性的课题,于小而言,可修身正自;于大而言, 可谋势谋局。这看似简单的练猴势养丹法,简而不率,少而不
疏;从拳理方面讲,却又是密而不繁,多而不乱;如从生理角度 讲,它囊括了修身养性,激活和改变人体生理极限的势法;如从 心理角度讲,却又是双管齐下的练法,真如前辈所言:“练就猴 势养丹法,为难当头显猴势,猴势一显身自明。”用猴势一法来 练养丹田,看似难练,但只要有路对并不怕路远,就一定能练 好,之后即可得艺忘形。猴势养丹法的练习及运用,有代代相传 的十二句口诀。

口 诀

心宁意守劲断意连, 站定入静混沌忘形, 缩束叠曲夹含抱裹, 节节贯穿活跃圆敏, 入静定慧心动神威, 极静心练练则工顺, 心动意随意动心审, 三心吞吐脊骨反弓, 拂引伏牵真假带奸, 心意连绵抖擞外宣, 展而未展阳起阴盖, 束而未束翻丹弓曲, 沓腰裹胯提肛坐臀, 舌顶上腭钉顶展绷, 丹田一法竖立卧倒, ,慢练均匀快练突脱, 柔中居九刚中居一, 养气导引练气循环, 寒暑易节苦练真形, 身法之基蹲搬砸循,

式简势单理精法良。 如入太空绝象觉明。 双夹蹲定舒松阴静。 寂静幽雅空虚广大。 收裹悬顶翻浪排岸。 丹田催动动则疾狠。 外动内催内外一贯。 一气聚贯气行滚滚。 虚实莠化负阳抱阴。 展节舒长海涛翻浪Q 蹲而未蹲阴出阳入。 斜而未斜舟田旋移。 老虎抱头气养泥丸。 气走任脉降池下行。 上下来复左右旋调。 微顶微扣混元悬上。 柔顺不弱刚脆不折。 借送追变技击良方。 一处拜师百处取经。 三法合一身法始明。

猴势蹲:“一叶扁舟泛巨海,呆若木鸡置庭中了练锁心猿、 拴意马(木鸡,来源于《庄子达生》一书,纪消子为王,养斗 鸡,虽有鸣者,望之似木鸡,谓基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

矣。古人称木鸡是贤德具备,修养到家的人。入本拳喻无物绝象)。

猴势束:外自整饰,内自印合。练六合,真气入泥丸。

猴势展:外像举柱,内气鼓荡。练钉顶,真气归海底。

猴势搬:踩扑裹舒绝,束钻抖擞刹。练知老知嫩,知近知 远,知宽知窄。

猴势砸:工顺勇,疾狠真。练束展斜正、一阴反一阳的到位 与发劲的淋漓。

猴势奔:进步提,踩步高。练如踩毒物,足底搓。

猴势养:“束长二字一命亡。”练入静之极,犹如命不在身。

六、身体各部位练法及注意事项

身体部位单练,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身部位动作的协调,有 聚沙成堆、滴水成河、小巧集大智的底蕴。此法根据拳理三动十 二劲的规矩,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入格式的一种练法,也是为 以后拳法的组合做准备工作和初练三捆三放的分解动作。练身体 各部位的单独动作是拳术开始的基础动作,也是拳术走向最高境 界的必由之路。

单练是激活各部位生理极限最佳动能的一种特殊练法。初练 要求各部位能各自为政,练熟后百法归一动,一动百骸随,全身 内外高度统一,内强外壮,提高了人体综合素质。此法将人体分 成三节,练每节具体部位的连贯动作。

下面的表格主要指人体三节之中的三节。

部位练法是将人体分成六大部,这六大部从全身讲为三节, 上节指头,中节指身,下节指股。头的上节指天庭,中节指鼻, 下节指地阁。身的三节上节指胸,中节指腹,下节指丹田。股的 三节上节指胯,中节指膝,下节指足。胸的三节上节指肩,中节 指肘,下节指手。手的三节中下节指指,中节指掌,上节指手 腕。头包括面、眼、耳、鼻、口、齿、舌、颈。上肢包括肩、大 小臂、肘、腕、手。手又包括掌和指。中部包括胸、腹、肋、 腰、背、臂。下肢包括胯,膝、足腕、足等。

以上部位单个练习时均须阴阳分明,重轻灵三动分明,刚柔 分明,棱角分明,虚实分明。练熟后继练意松,气松,形松,可 是松而不懈。还须重轻灵三动一势,刚柔韧,三法相济,练时圆 活,用时滑利,心身相随,上下内外协调一致。静如处子,动似 山摇,一枝动百枝摇。

头练内,静思时把所学的一招一式用心去排练,并分析与拳 理拳法是否吻合,贵在何处;头练外,练领和目平视,练时无论 起、落、进、退、挪、闪,皆要鼻对脐。又头为一拳,指头用于

遇,不遇就不去。头的用法可用三字概括:守、等、遇,这其中

包含着摆、顶、撞、磕等法。无论大动还是小动,皆要头正而 缩,缩后而用。又头可生拓骨之威,冲天之雄,练功或运用时, 头不可前低,低则身前俯;亦不可后仰,仰则身后倾。

头圆像天居中央, 全身若进头先钻, 低头歪斜是大忌, 灵光吊眉额显神,



面是表达内心事物的镜子,七阳窍的所在地,外五行的大本 营。练自然正色,不卑不亢,含而不露,威而不怒。变色时,喜 怒哀乐均可表现得淋漓尽致。练拳时宜凝神壮面,用拳前宜不卑 不亢,面陈和善,肌肉放松,表情自然,神不外驰,意不外露。 就是练到拳无拳、意无意的境界,也不可流露出丝毫心不在焉或 紧张呆板的表情,或将其他表情显现于对方。交手之时,表情跟 随动作而改变,以神态自然为主。



眼是观察、鉴别事物的视觉器官,并有传神达意的能力。俗 话说,“眼观六路看得真,眼到手到紧随跟,如若手到眼不到, 浑身上下乱章套。”拳谱曰:“眼照应,眼到亦可手到,手到眼 须盯随。”高低远近和诸多搏击宗法,无不用眼做出应急策略, 所以,应锻炼眼要注手,目要注彼,目与心合。

眼有淡然、威慑和眨眼三种眼神特征,其淡然是心想技藏于 内,观其彼变之法,再施法去破其势;威慑是用锐利的目光去攻 击对方,用咄咄逼人的眼光直射对方,导致对方望而生畏,肝胆 俱焚,心烦意乱。古拳谱曰:“大亦见人,比枪、比棍、比刀、
比拳,或于十目不合,或于十三路有违,可急为指点,眼为先 行,信息反馈。若比枪、比棍、比刀、比拳出自什么样的人,何 势何样,今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经校正,令人佩服服从。眼 是心之苗,心为拳之魁。”眼和心合多一明,和对方交手时,眼 与目合,势动身随,眼保持平视为规矩°古拳谱曰:“击敌切要 有三,而首为眼,两眼必须射敌,身法才可以从容不乱。眼是身 之主,着意与心合。”也就是说,两眼要聚精凝神,并认手、认 身、认势,视顾前后,察防左右,上下相顾,兼视一身。所以 说,眼不可不毒,更不可不精。百拳之法,以眼为尊。拳经曰: “一眼二快三不善。”全凭双眼定守防。摩摸二劲中也提到摩则 明,摸则灵。明为心和眼,灵是手和身。拳谱中的练眼,是引用 了飞卫论眼法。人之一身,运用在于心,而传神却在于目。无论 练用,务必凝神注视,外示安逸,内含慑光。

浏览6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