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亦值得称道,堪为师表。至于武林败类,轻者逐出师门,重者废 去其艺或受到惩处。


  1. 舍己从人


见利思义的高尚品格

“舍己从人” 一语来自《尚书•大禹谟》,这是舜帝向大禹宣扬 尧帝的大德时说的话,“见利思义”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原 话是“居利思义,在约思纯”,见到利益钱财,要想是否合乎正义; 在生活贫困、经济匮乏之时也要保持纯洁真诚人格。这里不是空洞 的道德说教,而是在实践中的要义。这一点可以从武林中的尚德崇 德中得以体现。武术的伦理道德不只体现在门规总论中,而且许多 原则都在具体的技法中有机地融汇着,如太极推手有两条原则:“见 利思义”和“舍己从人”。从技击上讲是太极拳理的核心要义,而 将这八个字作为人生修为,岂不也是包含至深至大的道理吗!太极 拳在推手中体味“见利思义”,不只会证实人际关系中这一至理。推 手实战中的失着者,往往是“见利”而“忘义”,忘记了太极推手 不丢不顶的拳理要义,而被引进打空,导致失败。人生中许多“多 行不义必自毙者”,不都是从见利忘义开始的吗?两千多年前中华文 化的典籍中就有告诫,而太极拳的技击中做了形象的表现,可谓 深刻。

“舍己从人”也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重要论点。真正 做到舍己从人,才能发挥太极拳技击术的精髓,是“牵动四两拨千 斤”、以柔克刚的不二法门。武术搏击是对抗性技术,“舍己从人” 看来是与对抗不相容的,然而世界上一切事物正反相成的道理、阴 阳相互转化的规律,却是真理。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正是 在舍己从人的原理指导下借劲使劲的技击妙招。如果把“四两”和 “千斤”做对抗理解,自然“四两”是绝对胜不了 “千斤”的,这 里重要的是“牵动”二字。其实这里的“四两”与“千斤”都是比 喻,根本要义是“舍己从人”。

“见利思义”和“舍己从人”在现代社会不也是成功者的高尚 品格吗?不少有权有财者的倾覆,差不多都是见利忘义的结果。

  1. 然诺必诚


诚实守信的习武大德

人们常把重“然诺”作为一种武德,“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乎 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其中所阐述的正是武侠 们的然诺精神。《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 诺,千里诵义。”从中可以看出,重然诺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美德。 “言必信,行必果”,语出《论语-子路》,孔子在评价“士”的品 质时说:“言必信,行必果,轻轻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是 说说话有信用,办事果断,这种人只不过是小人,但也可以算是三 等的士了。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又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可见所谓“信”,所谓“诺必诚”,在中国古代同样是人们共同的道 德准则,而不是“武德”特有的内容。所以说,然诺必诚虽然是一 种“武德”,但却并不是习武者所专有的。

十二、除强扶弱的侠义文化

侠,是武德精神的浓缩,也是练习武术的终极目的。侠义文化 始终贯穿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中,是始终被代代武林中人奉为圭 臬的武术规则。习武人都深知并遵循这一规则:无论何时,尚武崇 德的侠义精神都不能丢。

  1. 豪爽过人


侠义精神的由来 .

武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它承载了传统 伦理和道德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灵魂之 中,已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组成部分。

武侠,顾名思义,有武有侠,以武行侠。武即武力、武术,侠 即行侠仗义。“武”反映出了人们习武并用武力、武术征服社会、获 得认可的一种渴望;“侠”则体现了人们对完美社会道德伦理的期 盼。“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 天下不平事”。“侠”是目的,“武”是手段,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 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自司马迁的《史记》单列“游侠列传”开 始,中国就有了崇尚游侠的传统。“游侠”之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 期,推崇的是平等交游、知恩图报以及为义死节的精神价值,司马 迁赞其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 困。”游侠的“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品质精神也一直为武术家 所传扬,成为武德。游侠皆尚武,即为武侠。

《吕氏春秋》中有一则鲁莽勇士的故事:齐国有两个勇士。一 天,两人不期而遇,于是坐在一起喝酒。喝了一会儿,两人似乎都 有些醉意,于是一人提出,要去买肉下酒,另一人止住他,说你我 身上有的是肉,还买什么肉。于是两人抽出刀来,在自己身上割肉 下酒,至死而止。

这两个勇士给人的感觉,一是悲壮,一是鲁莽,这大概是中国 历史上最早的武侠形象,尽管有点夸张,却十分生动地反映出这类 人物的风貌:他们性格豪爽,有着过人的勇敢,视死如归。

南朝时的王筠曾写过一首名为《侠客篇》的诗,诗曰:

侠客趋名利,剑气坐相矜。

黄金涂鞘尾,白玉饰钩膺。

晨驰逸广陌,日暮返平陵。

举鞭向赵李,与君方代兴。

诗中的游侠,仗剑南北,来去迅速,装饰豪华,意气风发,无 疑诗人对这个侠客的精神是极为心仪的。

古代武侠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做出惊世之举以前, 多是混迹于市井中的无名小民。如战国时的朱亥是魏国都城大梁 “市并鼓刀屠者”,聂政以屠狗为生,荆轲是一介游民。他们的抱负 不同世俗,平时的言行举止也不同于常人,虽然社会地位低下,然 而自尊自强,卓然傲立,平交王侯,不为权贵所屈。如信陵君曾多 次邀请朱亥,朱亥却置之不理。

由于武侠可以承担重大使命,而且这些使命常关系到君王的身 家性命、社稷国祚,权贵就是利用他们重气节轻性命的品质,降尊 折节,对这些人礼遇有加,结为心腹。如战国四大公子(齐孟尝君、 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养必死之士,以供他们政治上的 需要;吴公子光善待要离、专诸,以便让他们为自己登上王位行刺;

魏国严仲子交结聂政以刺丞相侠累;燕太子丹为行刺秦王,尊荆轲 为上卿,以山珍海味、车骑美女相待,而且每天亲自登门拜访。一 旦武侠感到自己得到尊重和信任,便为知己者去赴汤蹈火,必要时 不惜一死,以报知遇之恩。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武侠以生命为 代价,为报“知己”的事迹在历史上写下了惊心动魄的篇章。

春秋战国时的武侠,给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人格品 质为后世所颂扬,为人们所景仰,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无数后人模 仿的榜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成为千古绝唱。

  1. 文武双全


——尚武任侠的理想人生

文武双全是中国古人的人格理想,文人以武学为好,武人以儒 侠为尊。中国历史上出色的武术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诗人和文学家, 而以文学著名的士人往往也是武术“练家子”,或者对武术有着浓厚 的兴趣。这种文武交融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称。李白早年爱好的是学剑求道, 他曾经在成都青城山和道士学剑,又在山东齐州领过道教的道录, 也就是正式成为道教的弟子。魏颍的《李翰林集•序》中就说李白 “少任侠,曾手刃数人”。李白的诗也有许多是以剑为题材的,如: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怀 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 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南宋的岳飞是历史上的抗金名将。岳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可他的文学功底也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他写的《满江红》中看出, 无论是他的辞章还是语境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绝不是一般水平能够 写出来的。同时岳飞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从他所留下的作品《前后 出师表》中可以看出,他的草书铁画银钩,酣畅沉雄,便转流行, 任笔挥就,浑然天成,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

南宋还有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与苏东坡 齐名,历史上称为“苏辛词”,其词风格豪放,词境瑰奇。辛弃疾武 艺十分高强,所以他创作的词许多都是描写战争和武功的,如《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中用许多具体的形象写出了战场的壮阔,并透露了词人对战 场情思的留恋和回味。这种壮阔的战场背景以及豪迈而悲壮的情思, 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

  1. 仗剑行侠


剑与侠的不解之缘

中国的侠客自古以来就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仗剑行侠,伸张 正义,正是中国侠义精神的体现。这从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李白在《侠客行》中写道:

赵客绶胡缨,吴钩霜雪明。银安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

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 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千 秋二壮士,炬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这“侠骨香”三个字,给了后世多少侠者以精神鼓舞。尤其值 得称道的,在他的诗作中,把侠者救弱扶倾、反抗强暴、为知己者 死的精神,升华到反对强权、维护正义的思想高度上。一句“脱剑 膝前横”则是把侠客那种高大威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白在《东海有勇妇》中,描写了一位满怀忠义肝胆、持剑为

夫雪恨的女侠:“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 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跳跃,三呼二交兵

杜甫诗中亦有许多吟剑之 作,如:“舞剑过人绝,鸣弓 射兽能,镭锋行惬顺,猛噬失 矫腾……”

杜甫写剑吟侠之作虽不及 李白多,但他的一首《观公孙 大娘舞剑器行》却彪炳千古, 在中国武术史和艺术史上留下 了珍贵的一页。

他还专为这首诗写了一个 颇为详细的序: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 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 元三载(公元715年),余尚童稚,记于邸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教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 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 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 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从上述这些诗词中的侠与剑的叙述,可以看出,侠与剑似乎已 经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仗剑行侠,已经成了古代侠客的形象 的代表。

  1. 侠隐精神


——事了拂衣去的侠客行

侠者中最受欢迎、传颂最为广泛的还是那些有奇技异能而不以 技恃强者。如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曾记述了一位兰陵老人的 故事:

唐时黎干做京兆尹,在曲江池画龙求雨。当他带着衙役赶到时, 围观的群众纷纷让路,唯独一老人站在街头不避。黎干大怒,一怒 之下杖责了老人二十棒,奇怪的是杖落在老人身上却似打在皮鼓上, 老人也不求饶,也不喊痛,杖后扬长而去。黎干明白遇到了异人, 便派手下跟踪。当晚,黎干便前往老人的住所兰陵巷拜访,见面即 拜伏于地,先自责有眼不识泰山,后为自己的杖责辩解:“在下做京 兆尹,若不得百姓尊敬,就要坏了规矩。老丈义士,千万不要因白 天之事怪罪,否则就非义士之心了。”

他这番话倒说服了老人,老人拿出酒菜款待黎干。夜深,谈到 养生之术,老人言辞精奥,黎干又敬又惧。老人说:“老夫有一小 技,在大人面前献丑。”于是入内更衣,发结红带,身披紫衣,手持 长剑短剑七柄,“舞于中庭,迭跃挥霍,拽光电激,或横若裂帛,旋 若规天”。有一口二尺余的短剑,剑锋时时欲刺黎干衣襟,吓得黎干 “叩头股栗”,拜伏曰:“今后性命,皆丈人所赐,请准随侍左右

老人却说:“君骨相无道气,不能传我术!”揖手而入。黎干回到府 衙后,气色如病,照镜才发现胡须被老人用剑削去了寸余,衣袖也 被划破了。第二天,黎干再去兰陵里寻访,老人已不知去向了。

这个故事从身为京兆尹的黎干对老人的前倨后恭,可以看出当 时人们对武林侠客的惊惧。这兰陵老人在舞剑时削黎干之须而使其 不觉,取其性命则易如反掌。中国人崇拜奇异技能,又崇拜隐士风 度,这位兰陵老人可谓是善艺而会隐者。在这个故事中,还讲了黎 干与兰陵老人谈养生术的情节。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 具有表演性、特技性和养生性融于一体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 人重视和崇尚“隐侠”的倾向。

康骈《剧谈录》中也记述了一个类似“隐侠”的故事:军士张 季弘力大,能捉驴四足过溪。一次外出,闻听有一新媳妇,悍泼欺 凌婆婆,张军士怒,上前教训她。那新媳妇矢口辩解,一边说一边 用手指在石头上画着,好像是漫不经心,毫不用力,那石头上却画 出了数寸深的条痕,军士吓得“汗落神骇”。

这些异技奇能却藏而不露的隐侠,确实堪称“传奇人物”。

  1. 富情于武


老少咸宜的武侠文学

随着武林侠客的出现,武侠文学也随之出现了。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西汉初期的二十多个游 侠,其中对郭解的描述较为详尽生动,其次是朱家、田仲、剧孟等 人。于是,郭解、朱家等人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在文人笔下 的侠客形象。《游侠列传》中描述郭解的那一部分很像一篇完整的短 篇小说,对后来的武侠小说起了某种奠基作用。但严格来说,《史 记》属于历史传记,还不能算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此外,《游侠列传》 着力渲染的是郭解等人的侠义之道,而丝毫没有提及他们自身的武功。 从这一点来说,《游侠列传》与后来的武侠小说又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真正的武侠小说出现在唐代中晚期,均为短篇,史称“唐 人传奇”,流传至今的有十余篇,如《聂隐娘》、《红线》、《昆仑 奴》、《虬髯客传》等。唐人传奇为其后的武侠小说提供了一套写作 模式。例如,神出鬼没、匪夷所思的神奇武功,侠义行为与神怪方 术的相互结合,侠义之道与尽忠观念的合二而一,佛教的轮回意识 与道家的羽化思想的相辅相成,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武侠小 说的基本特征。

到了宋代,话本大量涌现,短篇小说趋于繁荣,而武侠小说却 是颇受冷落。这种情况与时代风气有关,因为唐人恢弘锐进,盛行 尚武之风,而宋人文弱柔靡,耽溺游宴之乐。

明初,长篇小说《水浒传》问世,标志着中国武侠小说走向成 熟。行侠与武技的结合,对武技侠道的工笔重彩的描绘,成为《水 浒传》的一大特色。《水浒传》把血性男儿之间的江湖义气写到极 致,让此后的所有作家望之兴叹:《水浒传》的憾人之处在于对义气 的张扬,其传神之笔则多是对打斗场面的描绘。《水浒传》之所以不 朽,实得益于此。

到了清初,先后出现了《水浒后传》、《隋唐演义》、《说岳全 传》等长篇小说,它们都明显受到《水浒传》的影响。迨至晚清, 长篇武侠小说再度繁荣,比较著名的有《三侠五义》、《儿女英雄 传》、《小五义》、《七侠五义》、《绿牡丹》等。另有《施公案》等 “公案小说”,其中多有描写侠客者。

民国时期,天下动荡不安,三十余年间几无宁日,而武侠小说 却畸形繁荣,出版数量多达665部,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题材的小 说数量。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王度庐的《宝剑金钗》和宫白羽的《十 二金钱镖》,向逵的《江湖奇侠传》和还珠楼主(李寿民)的《蜀 山剑侠传》等。

  1. 神话英雄


新派武侠小说的三剑客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武侠小说在 中国大陆迅速销声匿迹,一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作者从此从文坛消失。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金庸从地处海隅的香港悄然崛起,成为武 侠文学的一面大旗。

除了金庸以外,这一代新人中还有梁羽生、古龙、东方白、卧 龙生等,还有一位侨居美国的萧逸,他们构成了一个新的作家群体。 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

金庸的小说拥有上亿的读者,这个数还是仅仅就中国大陆而言。 可以这样说,在世界的华人圈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金庸的大名。

在金庸的小说里,作者对生命的参悟、对历史的洞彻、对作品 情节的巧妙设计、对语言驾驭的罕见功力都能跃然于纸上。

驾驭语言、设计情节是作家的基本功,凡在这两个方面有些功 底,都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来。但是,倘若作者缺少了对生命的参 悟、对历史的洞彻,则其作品无论情节如何巧妙,语言如何优美, 都会让人感到缺少了生命的力度和历史的深度。而金庸在感悟人生、 透视历史这两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正是因为金庸的作品具备了 上述四个因素,才使得他的作品光芒四射,傲然步入不朽之列。

金庸作品的主题是人格与命运的冲突。金庸笔下的主人公们又 无不是在追求武学至境的同时,逐渐参悟到人生的至境,而其生命 的光辉又在卓越武功的辉映下显得更加璀璨夺目。金庸的小说,既 是人物的性格成长,又是人物的武功修炼史,同时又是人物的人生 磨难史。金庸特别善于设计浓重的悲剧氛围,让他笔下的英雄们在 这种悲剧的笼罩下逐渐成长,去经历人世间的种种磨难。杨过、萧 峰、张无忌、胡斐、陈家洛、袁承志、狄云等,无不是怀着无法弥

补的人生大缺憾,空有一身绝世武功,而壮志难酬,蹉脱岁月的。

金庸笔下的武功,如《连城诀》中的唐诗剑法,《倚天屠龙记》 中张三丰的书法拳路,《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的落英神剑掌,《神 雕侠侣》中杨过的黯然销魂掌,等等,均是把武技升华到美妙的艺 术境界,又不乏哲学的思辨性,给人以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金庸 对人生境界的深层开掘,以及他笔下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令其他作家相形见细。

梁羽生(1924—)写有40余部作品,他的作品书卷气颇浓,风 格古雅而富于韵味,不乏意境之美,多有对女性的出色描写。梁羽 生作品的缺陷,在于或失之于过实,或失之于矫情做作,雕琢有余 而韵味不足,时而描写颇为精彩,时而又略显滑脱之态。其代表作 有《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和《大唐游侠传》。

古龙(1936—1985)的作品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推理小说和暴露 小说的表现手段,也经常借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较为“洋化”,比 较迎合青少年读者的口味。在古龙的80余部作品中,以《绝代双 骄》、《多情剑客无情剑》、《陆小凤传奇》、《楚留香》等最有代表 性。古龙文笔冷艳,风格神秘诡峭,冷色多而暖色少,凄苦多而欢 愉少。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对人生长旅的哲理思索,也可以看 出对人生经验的深沉概括,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断和生动的形象,但 草率疏忽、行文平庸之处也屡屡可见,使得珠玉之光与稗莠之色并 存,睿智与肤浅同在。他的作品纯以奇诡取胜,人物性格缺乏发展 变化,更缺乏历史内涵与生命内涵,这与古龙本人的人生经历是分 不开的。

从古龙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古龙自己的影子。古龙长年孤独, 生活凄迷,以酒为伴,只活了四十几岁便不幸辞世。《多情剑客无情 剑》中的那位名满天下的“小李飞刀”李寻欢,人到四十,孤苦如 游魂野鬼,日日以酒浇愁,不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吗?

十三、行侠仗义的侠客

侠客,是对武功武德双绝之人的最高赞美和褒奖。回首武术发 展史,许多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王者名流早已成匆匆过客,被人 遗忘,而那些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许多小人物却被后人铭记。 其中那些武功卓绝的仁侠义士,他们的事迹至今仍历历在目,他们 的传奇将永远被传颂。

  1. 太极陈王廷


创自农家武林泰斗

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生卒年不可考,陈王廷出身于 地主官僚家庭,擅长武术,据《陈氏家谱》所记:“在山东称名手…… 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陈 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 子儿孙。其在《遗词》中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 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 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 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载,陈王廷所造拳套,有 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受戚继光的影响很大。陈王廷吸取 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光是 “长拳”,就汇集了一百零八个不同姿势。《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 衣”为起势;陈王廷所造七套拳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甚至 《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继光的《拳经》。

陈王廷创立陈氏太极拳,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其取法导引、 吐纳之术,使人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 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结合了经络学说;阴阳、虚实、柔刚俱 备的拳理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陈王廷创造的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 的方法,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 成为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方法,取得了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1. 宗师董海川


八卦掌门的开山祖师

董海川(1797—1882年),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董海川自 幼习武,不治生产,性好田猎。少年时即以武勇称著乡里,年轻时 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董海川曾到过峨眉山,相传他的八卦掌绝技 为道士碧云、静云所传;也有说是游方道士避灯侠道人所传;一说 为安徽青阳县九华山毕露澄清人(又云红莲长老、云盘道人)所传。 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董海川的拳技承自道门绝技 转掌,他所创八卦掌是在道教武术和道教义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董海川曾与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比试武功,成为武术史 上的一段佳话。据说两人连续斗了三天,但两人都是内家功夫,其 听劲懂劲的功夫都是一流的,因此,三天这后,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还有一种说法,两人斗至正酣时,杨露禅突然跳出圈外,一揖之后 转身扬长而去。后来,别人问他什么原因,杨露禅说,他董海川若 为阴,我能够对付,若为阳,我也能够对付,但他不阴不阳,我对 付不了。有人说这是杨讥讽董是被阉割的宦官,实际上,杨是指董 的武术已达到化境,无阴无阳,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毫无破绽可 寻。太极拳理论中的“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之后,精于罗汉拳的尹福,擅长摔跤术的柱延华,善用连腿的 史继栋,以大枪著称的刘德宽等,都相继败在董海川手下。

董海川所创八卦掌,刚柔相济,招法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其 术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区别于以往的拳术,武坛人士称之 为“平日所未闻未睹者”。

  1. 大刀王五


侠肝义胆的英豪侠士

大刀王五,清末时期京城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 北沧州,回族。

王五出身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 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 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 李凤岗为其所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 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 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 名。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 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五不负师父期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图片2

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 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 师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 局当了镖师。

在镖局任镖师期间,因其武艺高强,声名鹊起,特别在北方, “大刀王五”这个名词几乎无人不知,而对他的真名:王正谊,知道 的人反而不多。王五为人豪爽,因与镖主起矛盾,遂脱离镖局,浪 迹天涯,行侠仗义,后被人请去在一私人武馆任教师。

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 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顺源镖局 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靖江浦。他规范从 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 鹊起。

王五不仅在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 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 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 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 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 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 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 京,参与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 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 受捕。

原来,谭嗣同完全有机会逃走,他事先已获悉自己将被捕的消 息,而他的好友大刀王五及当时日本驻华使馆中的几个日本友人, 也都表示愿意帮助他出逃,但他都一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 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被捕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将自 己所有的文稿、书信等物整理好后,交给当时避住在日本驻华使馆 的梁启超,请梁保管和处理。第二件事是与他的武功老师又是至交 的大刀王五诀别,把随身佩戴的“凤矩”宝剑赠送给王五,并希 望王五能继承他的改良事业。第三件事是在自己的居住地给自己 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以他父亲的身份而写,信中都是责骂自 己的话,什么大逆不道,什么不忠不孝,什么变法改良是逆天行事 ……并最后表示要与他脱离父子关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 的父亲免受牵连。果然,后来就因为有了这封信,他的父亲仅被撤 职了事,家属也未受连累。待信写好不久,清兵即来到他的住所将 他逮捕,时为1898年9月25日。仅隔三天,即到了 9月28日,他 就血洒菜市口,年仅三十三岁。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 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终未果,但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 此更加强烈。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 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 镖局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八国联军将他枪杀于前门,死时 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 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当天 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现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

当年王五在北京颇有威信,众人赠有“德容感化”和“义重解 验”两块匾额,挂在门的东西两侧,后来院里的人搭建房屋,匾被 取下来当了床板。门前原来有个轩豁空场,高高飘扬着源顺镖局的 杏黄大旗,现在已经被改作他用。据说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 龙偃月大刀” 一直保存到1958年,在“大跃进”时期进了炼钢炉。

讲述大刀王五的事迹的文艺作品很多,小说如:平江不肖生 (向恺然)的《近代侠义英雄传(大刀王五•霍元甲)》,王和的 《大刀王五》,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传统说书,于枢海(于德祥) 的《大刀王五》,还有不少连环画。王五的故事还被拍摄成影片 《大刀王五》、电视剧《大刀王五》等。

浏览1,3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