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是人类谋求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天然使命;挑战,是
人类不断进化和不断创造的原始动力。人类探索自然和挑 战自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早在远古时期,那神奇 的自然中,山崩地裂、四季交替、风雪雷电等种种景象,就让原始 的先民们在无比敬畏中萌动着探索的兴趣和挑战的勇气。那无垠的 太空中,日月交映、流星陨坠、银河灿烂等种种奇观,更让远古的 人类在无限的惊奇中滋生着无尽的遐想和不停的追问。
千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凭借披荆斩棘的 顽强斗志,挑战着自然,探索着世界,创造着文明。
千百年过去,一代代传人继承了祖先的挑战传统,发扬着探索 精神,以前赴后继的不屈意志,借助智慧的头脑和科技工具,破解 着神秘现象,揭开着千古谜团,寻找着科学答案。
21世纪的人类,尽管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人们对大自然的 了解仍然十分有限,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待解的谜团,等待着新 一代的探索勇士去发现。而今天的每个青少年都是未来世界新的探 索者与发现者,都是新的科技高峰的征服者和新的奇迹的创造者。
展示在读者面前的这套《青少年科学探索文库》,是专为青少年 读者而编写的。青少年读者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神秘 现象有着浓厚兴趣,对未知领域有着自发自动的求知欲。本套丛书 汇集了当代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以新鲜而生动的内容,通俗 而有趣的介绍,为青少年读者奉献了一场丰盛诱人的精神盛宴,使 青少年在阅读中,读有所知、读有所趣、读有所益。全套丛书共20 个分册,每个分册都按不同的专题讲述了不同的科学故事,介绍了 多姿多彩、奇妙动人的科学发
绪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瑰宝。古往今来,一直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和“国之武 魂”。武术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练习、传授、使用、研究逐渐形成并不 断丰富和发展的。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也 流传着许多令人惊诧的神功绝学。今天,随着中华武术的宝库被打 开,奇招被揭秘,神功又重现,我们终于可以一窥中华武术世界的 真正原貌。
早在火药发明之前,人类的搏击处在一个漫长的冷兵器时代, 此时的武术,作为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实战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 域,无论是击鼓厮杀的战场还是风声鹤唳的江湖武林,都谱写着刀 光剑影、一战成名的传奇。历朝历代,从官到民,随着武术渐渐普 及,逐步演绎成一种人人敬仰的技艺。从统治者设武科纳英才,为 无数武术英才提供以武杀敌、建功立业的舞台,到民间的武术高手 靠武术行侠仗义;从力拔千钧、骑马射箭的校场比试,到飞檐走壁、 保镖护院的江湖恩怨,冷兵器让武术达到巅峰,而武术让中华武术 成为独具特色、世人皆知的东方神话与英雄传奇。
中华武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流派。武林中一直流 传着“北有少林,南有武当”的说法。其实在中国这片广袤无际的 土地上,武术就像神奇的星火,早以成燎原之势,在大江南北落地 生根,并繁衍出各具特色、各有特长的武术流派,百花齐放,争奇 斗艳,为风云江湖塑造了许多武术之王,增添了许多神话传奇。于 是,后人们看到了拳禅合一、济世扬名的少林武学,看到了玄功秘 练、行侠仗义的武当绝艺,看到了以内御外、以静制动的太极内功, 看到了刚勇势烈、裂碑开石的南拳外功,看到了永载史册、名垂千古的一代代武术大家、武林巨星。
中华武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武术文化的核心就是侠义 精神。谁说江湖本无情,无情哪有真豪杰。千古传奇今又现,侠骨 柔情尽风流。
武林江湖,本是侠义天下。千百年来,尚武崇德、仁义为先的 中华武术,始终信奉着侠义精神,寓情于武,寓仁于力,将古老的 文明在铁血江湖中演绎,将侠义的传奇在武林中延续:宗师董海川, 开创八封一门传承龙脉之魂;义士王五,侠肝义胆为救国难舍身取 义;大侠霍元甲,为国人扬威一洗“东亚病夫”耻辱;仁侠黄飞鸿, 救黎民苦难,以武济世……
可见,江湖从来不只是一个比武较技的赛场,更是一个施义于 人、以德服人、以武济人的大爱天地。当武林江湖的硝烟逐渐散尽 褪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感天动地,诠释武术的侠义英雄。
一、中华武术的起源
中华武术究竟始于何时,历史已无法考据。今天的我们只知道 在人与兽的相互搏击中,是武术把人类造就成大自然的王者。而在 人与人的战斗厮杀中,是武术成为了制服敌手的胜招。中国人,正 是从前人的智慧中不断汲取知识,从长期的演练中不断提高技艺, 才创造了今天令世界称奇的国术——中华武术。
- 武术探秘绵绵不息的中华国粹精髓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辉煌瑰丽的文 化宝库中,有一项历史悠久、绵绵不息的国粹更是盛名远播,这就 是中国武术。
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历尽沉浮坎坷,世 代流传,展示出她的雄姿。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中国武术今天已 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熠熠生辉,迸发出夺目的 光彩。
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武德并 举、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体育文化。而绝不是单纯的争斗,也绝 非简单的击打,挥拳舞棒,有武而无术。传统武术的表现形式一般 有两种: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因此,有人说,技击是武术的
“灵魂”。它兼有功法训练、套路演练和格斗方法三种训练形式。
在历史上,武术是防身卫国、进身入世、修身养性的人生修为 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中国先人始终把习文备武视为君子之业。 “武术” 一词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卷二十:“偃闭武术,阐扬文 令。”这里的“武术”只是泛指军事。1915年上海《申报》发表了 陆士谓写的一篇名为《冯婉贞》的文章,文章说:“冯有女婉贞, 年十九,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术,冯之技,女无不习,习无不 精。”此后“武术”就做为专有名词沿用下来。1988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给 “武术”下的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 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武术是功法、套路、技击术三位一体的运动。功法或称内功, 是套路演练和技击术的基础。技击意识是中华武术所有流派与拳种 共通的属性,技击意识使以表演为特征的套路演练有着一种独特的 美质,而功法的严格要求,又使武术较其他运动项目有着独到的养 生修身之价值,使武术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可以长于其他运动项目。 有的运动有着强烈的攻防格斗性质,如拳击、摔跤、击剑等,但它 们没有套路演练,不能进行个人表演。国外虽也有许多技击拳法, 但由于过于注重力量的实增,与中华武术的内功修炼难以比拟。正 是这种寓技击、养生、表演和功法、武德、技道于一体的特色,才 形成了中国武术鲜明的民族特征。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中国 古典哲学、伦理、中医理论和古典兵学思想,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 传统武林有句谚语:“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说的就是武术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关系。同时,由于武术与舞蹈、杂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在 其生成之始血肉相连,又形成了它与传统艺术的血缘和互渗,武术 文化作为一个起端甚早而定名颇新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为各界有识 之士所接受,这是任何其他体育运动所没有的特点。
武术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庞杂,各种民间拳法, 虽经不断挖掘,然而却如深埋的矿藏一样,越深入越丰厚,而且与
宗教、民俗文化和民族、地域风俗特色相依互存,更使其有了超越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体育的博大精深的特点,负载着民族文化的方方 面面。
今天,武术正作为中华民族一项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作 为民族精神的独特载体,在走向世界中不断赢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 尊敬。
- 人兽相搏
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生存的需要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起源上来讲,如同其他绵延不绝 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样,武术也同样有其产生的历史源头。对于有着 数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而言,若追根溯源,必然要从远古社会说起, 武术亦如此。
原始时代,人类生活在莽莽荒原中,“人民少而禽兽众”,生存 极为艰辛和危险。据考古化石发现,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 牙齿扁平锐利,十分凶猛。《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猛 兽食颛民,鸯鸟攫老弱。”《山海经》记有:“封稀(野猪)惰蛇, 皆为民害。”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首先是人与兽斗,而就是在这种严 酷的斗争中,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
技击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徒手,即拳脚肢体的运用;一是使 用器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奔跑、 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技能。而器械的运用,更是人类 在生存竞争中能战胜禽兽的特殊手段。早在六十余万年前的中国猿 人——“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原始石器,有石锤、石刀、石 尖嘴凿,还有不少骨器,有的锋刃尚锐。至于木棍,更与石器同时 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器械,只是木棍、木矛之类武器易朽不存。既有 徒手与器械的搏斗,必然有搏斗经验的累积,哪怕是极其原始的。 经过若干万年的逐步累积,终于形成了技击的技巧、攻防的姿态与 动作,伴随这些动作技巧的掌握,人们逐渐产生自觉运用这些技巧 的观念。于是,技击技巧与武术意识萌生了。这便是原始武术在生 存竞争中的起源。
工具及其使用,为人类进化的最重要标志。工具的制作与改进, 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原始时期,工兵不分,以木石击物 则为器,以之格斗即为兵。原始武器的萌芽,当从木石开始。考古 学家贾兰坡指出:北京猿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得力的狩猎武器 还应该是木棒和火把”。原始人生活于密林中,树枝最为易得,将其 磨制成木棒、木矛,成为人类最早的武器。考古发现:距今三万年 前,已有石制矛头加上木棒成为矛枪,这种复合武器的出现是巨大 的进步。
这些石器和木棒既可以采集、加工食物,也可以打击动物、保 护自己,既是简单的原始工具,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武器,工具与 武器在最初是合二为一的。但是随着战斗的频繁发生,兵器渐渐独 立出来,更具攻击力。《吕氏春秋》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 木以战矣。”蚩尤是传说中这一时期著名的“战争之神”,他发明了 许多兵器,《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 矛。”戈,是一种进攻时用的武器,是由镰刀演化而来,是当时颇有 威力的长兵器。殳,一种竹制的兵器,非常锋利。戟,一种专门为 战争制造的兼具矛和戈优点的武器,以矛为主体,侧有一横刃。矛, 一种长兵器,长度几乎是人体躯干的三倍,矛头有曲刃,顶端有尖, 两侧有刃。酋矛、夷矛大概是矛头大小、形状有区别。传说蚩尤发 明的这五种兵器,实用性很强,在战争中威力很大。在罗振玉考订 的《殷墟书契考释》中,甲骨文与钟鼎文中也涉及大量的武器,如 弓、矢、戈、斧、戟等。可见,不断地寻找能克敌制胜的武器,是 先民们不懈努力的一个目标。武器的不断创造和使用,.极大地提高 了攻防的能力和质量,为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古人类的 生存提供了具有优势的充分保证。
- 生存竞争
部落战争促进了武术的诞生
武术的发展史同战争的发展史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是密不可分 的。武术的根本特性就是利用技击而获胜,其产生也源于这种 需要。
原始部落时代,由于有了疆界的意识和族群生存发展的需要, 开始有了战争,“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易经》)。战 争的出现、战争中兵器使用的演变及攻防格斗技术的不断提高,都 促使武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 乃习用干戈。”轩辕即是黄帝。神农氏已经不能担当部落领袖,因此 轩辕取而代之。而轩辕成为领袖并能征善战的原因,就是“习用干 戈”。可见武器在战争中已广泛被使用,并且对提高战斗力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黄帝正是由于训练他的部落成员习用干戈,培养他 们的军事技能,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习用干戈的过程中,人类 学会了一定的攻防技巧,并自觉地运用武器,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 产生和发展。
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的战斗意识和竞争意 识的出现。《晏子春秋》载:“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 道应》中有:“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古籍的论述认为具有竞争 意识是血气男儿的本性。原始时期的战争,更强化了人们的战斗竞 争观念。有一则歌颂先民战斗精神的著名神话:“刑天与帝争神。帝 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传 说刑天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竞争被斩掉脑袋之后,仍不甘停止战 斗。故诗人陶渊明歌颂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 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中萌生了武舞,或 叫战舞。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 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数十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些少数 民族,也有类似的武舞。我国先民的战舞不仅是武术击刺的演练, 也还有武艺表演而达到宣扬武威的作用。古籍记载,虞舜时期三苗 族反叛,舜帝三次打败他们,仍不降服。后来禹带领军队表演手执 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给三苗族民看,这个武舞表现的威武雄壮 的气魄与高超的武功,使三苗族民既感动又害怕而终于降服。
在现今存留的我国各地原始岩画中,也可看到一些原始武术的 图像。如云南沧源原始岩画中有一幅画面,战士呈横列状,右手高 举短戈,傲然挺立。画中多人一手执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 武器,双腿弯曲呈马步下蹲式。这是现代能够看到原始武术形象的 一个生动例证。
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中华武术,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 巨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发生、发展紧随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发 展历程,成为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克敌制胜
冷兵器的发明推动了武术发展
武术作为一种定型的系统技击术,其最初的产生应是在原始社 会后期的冷兵器出现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 冶炼技术的出现,冷兵器时代开始了。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武器, 武器随作战需要而不断改进,弓箭、投掷器、刀斧出现了。而人类 在战场上的搏斗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在胜利或休息时,人们把战 斗中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为示威或炫耀而重新表 演一番,这便是原始武舞的重要起源之一,也是武术发展的原型。 在军事格斗中武术用于战争的同时,统治者们在各种祭祀与庆典活 动中,为了炫耀武力和渲染气氛,经常组织士兵组成阵势,演练编 串起来的格斗技术。随后,为了表演的效果与气势,加进一些“花 法”,可使动作程式化。这可以说是武术套路表现的最初形式。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冷兵器的出现,人类的技击能力大大增强。 但尽管人类已有了石链、石刀之类的亦器亦兵的工兵器,但离以 “克敌制胜”为目的、将战斗要领、技击动作形成套路演练和传播的 武术,还有一段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是在人们长期徒手搏击 或运用兵器进行技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人类一开始使用武器,便同时产生并积累使用这些武器的经验, 这是技击术的萌芽。刀是人类最早制作和使用的武器之一。在北京 猿人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原始石刀及骨刀。约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 器时代,原始石刀制作出现多种形态,有长方形、半月形、条形的。 如刀背钻孔,有多至七孔,加上长柄,可做战斗砍杀大刀。新石器 时代出现多种石兵,除石刀,还有石枪、石矛、石戈、石斧、石镑、 石铲、石槌等。这些兵器都让使用者在猎杀与争夺中占尽优势,成 为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越绝书》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些传说。
弓箭的发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恩格斯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 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 的武器”(《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射的技艺在春秋时期已有很高的要求了,“百步穿杨”就是这个 时期提出的。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远古时期人类弓箭与射的人物或技 艺。这也证明此时的武技本身已有了完整的技、理、道的文化内涵。
说到剑技,比射艺包含了更深厚的武术文化内涵。卧薪尝胆、 终报会稽之耻的越王勾践也广招列国名匠,铸成宝剑八把,并按其 性能分别命名为“掩日”、“断水”、“转魂”、“悬剪”、“惊貌”、 “灭魂”、“却邪”、“真刚”。这些传说并不只是出自文人墨客的夸 饰,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197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一 把镌有“越王勾践用剑”字样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而且锋利无 比。出土后,有人做了试验:将十九层叠成一扎的白新闻纸置于剑 上,不加力可一一拖而断之。其剑身经过硫化处理,呈菱形花纹, 它被埋在地下两千年,重见天日时依然光洁如新。这种硫化处理技 术,西方国家只是在20世纪中叶才被发明,科学技术水平最高的德 国是1937年、美国是1950年才分别被列为专利的!勾践剑的考古 发现当时轰动了世界。冶剑技艺的高明,也旁证了古籍记载的中国 古代的剑术与武术的形成是可信的。
- 神赐的力量
——原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
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常常是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些多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均与武术的发源有紧 密联系。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崇拜,都常凭借原始 武舞来体现。据《说文》记载:“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 神也。”说明巫就是以舞降神。在原始巫术活动的舞蹈中,武舞占有 重要地位。人们在狩猎、战事等活动之前或之后,要跳武舞,幻想 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恐吓对手和 “战胜”敌人。
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群以表现战斗的 舞蹈来供奉其部落的始祖神物。
在原始宗教活动中,还出现了与巫术相结合的比武内容。据 《世本》记:“巴郡南郡蛮……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挪剑于石 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这个部族以掷剑比赛的方式来乞神显 灵,并以此确定部落首领,似可称是武术竞赛的萌芽。在原始宗教 活动中,也常有寓教于娱的作用,祭祀活动的武舞,亦是教育的主 要内容。《周礼•地官•舞师》说:“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 祭祀。”这虽是西周的活动,也反映了远古原始时期的遗风。《史记 •封禅》中有:“自五帝以至秦……冬赛祷祠。”索引云:“赛,报 神为福也。”这个记载表明自远古黄帝以来,即有在冬季举行竞赛活 动作祭祀。竞赛有些什么内容,古籍虽没具体记载,但与祭祀有密 切联系的武术活动成为竞赛的内容,则是必然的。在原始时期多位 一体的文化形态中,武术得以在其中萌发而共生共长,构成了原始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某些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风俗中,还可看到原始宗教 与武术的联系。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跳”,数十上百 人,手执武器狂舞。云南傣族某些地区每年祭佛大会上,人们持刀 而舞,与兽搏斗而胜之。在原始祭祀活动中,还有一种模拟野兽形 象动作的武舞。《尚书•尧典》记载,有一个名叫“夔”的首领说: “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是说:“啊!让我们敲打起石 鼓,大家模仿百兽动作跳起来吧!”这或许就是武术中象形拳的原始 形态吧。
二、中华武术的传承与演变
国运兴,武术兴。中华武术,自秦汉时期成型之后,先后经历 了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由盛而衰、民国时期的逐渐没 落、新中国成立后十多年的日趋式微、改革开放后的再度昌兴,这 样几个历史阶段。所幸的是,中华武术的国粹精华未因历史沿革而 埋没。可喜的是,中华武术随着今日中国的日益昌盛而走出国门, 扬威四海。
- 角抵手搏的艺术
——先秦两汉的促进,武术成型
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武术文化体系,这点从 我国现存古籍中亦可觅得踪影。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 先秦、西汉的兵家五十三家,论著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内 “兵技巧”之类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手搏》六篇、《剑道》 三十八篇、各家射法共八种五十一篇。虽多数遗失,但班固仍肯定 这些都是论述“习手足、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 著作。有了如越女之剑的高超之技和如此众多理论著作的先秦武术, 怎能不说它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呢!
概括起来,先秦武术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有三个重要 特点:
其一,与帝王武功结合形成纪功武舞,它既成为周代国学的重 要内容、社会文化的中心,又成为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了原 始武术的舞练性质。
其二,与诸子百家的学术结合,产生了射艺与剑道的文化特色, 增加了武术的哲理、伦理内涵。
其三,先秦之士,特别是游侠与刺客对武艺的影响,使中国武 术自古与义侠相连,为后世武侠文学和武戏的兴起的先声,影响 深远。
《稗史汇编》称“秦武王好做角抵戏”,这说明秦末一统天下时 已经将燕赵地域的角抵戏引入西秦。秦始皇承先人之好,倡导此艺 自然很好理解。当然,他把宣扬三代武功的武舞,改为游戏性的角 抵,是为了突出他始皇帝的威风的政治目的,但对于武技向体育文 艺方面发展,却实实在在起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效法前皇,大兴角 抵,并称之为“百戏”,反映了当时的角抵已远远不止三五人相抵触 的角力。可能古人把一切带有武技的争斗、竞技的活动,都归于角 抵范围,当然也有可能是众多的百戏节目中,角抵一项最吸引人, 最具代表性,因此以角抵代称百戏杂技。不管怎样,武术在汉、唐 时代,除一部分军事武技外,大部分在宫廷和民间的角抵百戏节目 中,得到了交融发展。这从大量汉画像砖关于飞剑、跳丸、戟盾对 练的百戏刻绘中可以看出,这是民俗武术的一个特点。东汉末年出 现了 “武艺”之说,说明武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 十八般武艺全面发展
标志着武术成熟的唐宋盛况
隋唐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时期,武术也从两晋南北朝时
期的缓慢发展转而逐渐崛起。先秦时期出现的角抵活动在晋代改名 为“相扑”,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相当兴盛,这种兴盛之风延续 到了隋唐时期。角抵活动在唐代宫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唐代 统治者招募了很多角抵好手以备用,“内园恒排角抵之徒以备卒招” (《角力记》)。朝廷还专门设有管理角抵相扑的机构,叫“左右军”, 亦称“二军”。另外,朝廷也会通过角抵活动选拔武术人才。
从隋代开始,中国有了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 续到清代,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科举制度主要是取“士”,选拔的 是文官。与此相对应,在唐代武后时期创立了 “武举制”,是专门为 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立的一项考试制度。
隋唐也是古代兵器发展的繁荣期。这个时期,兵器形制多种多 样,有刀、剑、枪、棍、矛等。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刀已成为军队 中最基本的武器装备。到了唐代,刀出现了四种形制:仪刀即仪 仗用刀;障刀即御敌之刀;横刀即佩刀;陌刀为长刀,即“古之斩 马剑”。
中国古代的剑形基本定型于唐代,而且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在军队中,剑逐渐被刀取代,朝着个体强身健体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剑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发展出了具有表演功能的 剑舞。
唐代的枪技较之前代也有很大进步,发展出了 “避枪”、“夺 枪”等技能。唐代出现了很多善使枪的人,如秦琼、尉迟恭等人。 五代时会使铁枪的人也很多。隋唐五代还有其他的兵器出现,如锤、 鞭等,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宋代延承了唐代的武术表演之风,“相扑”表演仍十分流行。在 宋代宫廷生活中,只要有重大的节日或宴会,就会有相扑表演。宋 代诗人杨万里在《角抵诗》中就形象地说出了当时的盛况“角抵罢 时还罢宴,卷班出殿带花回”。
宋代的剑舞表演亦有所发展,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这项活动,以 宋太宗为最。李煮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记载,宋太宗选拔 勇士,“教以剑舞,皆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 惧”。从这段话中还可以看出,宋时的剑舞较唐代有所发展,比如剑 舞不仅要“掷剑于空中”,还要能“跃其身左右承之”才行。
武术发展到宋代,已经十分繁荣,尤其是“套子”的形成,更 促进了武术朝规模化发展,形成了许多武术团体。虽然统治者不断 进行镇压,但是这种武术团体还是层出不穷。《水浒传》中描写的 “梁山好汉”就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反映。

宋明时期武术已趋成熟,其中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生了以拳 术为主体、配以十八般武器的训练体系,十八般武艺和十八种兵器 实际是相近而不同的两个概念。最早出现十八般武艺之说是宋代南 戏《张协状元》戏文中,是泛指各种武艺俱精通的意思。后来在文 学作品中都有各不相同的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施耐庵的《水浒全 传•第二回》说:“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 并戈戟、牌棒与枪扒。”这里却把《水浒》中使用最多的兵器朴刀 忘记了。明万历年间谢肇涮《五杂俎》称:“十八般:一弓、二弩、 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 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又、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 白打。”“白打”指的是徒手格斗,显然这十八般中除“白打”外皆 有艺有器,可称“武艺”。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兵器已不止十八种之
多。一般说法是九长九短,也有一种说法为“武艺十八般,兵器三 十六”。即使三十六之数,也只能说是中国武艺的概貌,如蛾眉刺、 鸳鸯钺、阴阳锐、子午概等尚不在内。
文人谈兵、武将著书,更为武术文化的成熟和丰富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北宋仁宗皇帝命大臣曾公亮、丁度等人用了五年时间编写出一 部大型兵书《武经总要》,共四十卷。这部书是由朝廷出面编写的第 一部兵书,气魄宏大、影响深远,又非私家著述可比拟。
南宋名将岳飞对武术的贡献主要也表现在他的兵学思想中。岳 飞有“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思想, 直接被形意拳家引为造拳之据:“夫一本者,心意之灵也。”故而岳 飞素被形意拳家奉为祖师。
浏览7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