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论文以文化冲突作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 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发展、冲突的演进等问题进行了 粗浅的分析和探讨。围绕研究主题,主要探寻了文化冲突与武术门派的联 系,以及门派之争背景下武术本身的分化与整合等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 文化的兼容与分化是促使武术门派产生、发展、相争的重要原因。

  • 宗法、传统文化以及武术技术的个性特征是文化冲突的主要内容,是 造成门派之争的主要原因。(3)武术的门派传统,奠定了武术的分化与发 展并行不悖的特点,武术门派之争促进了武术技术与文化内涵的拓展。通 过研究门派的“冲突”与“认同",进一步论证和描述武术门派之争的社会 本质问题,试求为武术门派的发展以及武术门派文化的深度认知提供学术 上的参考和共鸣。


【关键字】武术;文化冲突;门派

【前 言】武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在农耕 文明的环境下将中国传统哲学、宗法文化与武艺技击相结合,创造出种类 繁多、风格各异的武术拳种门派。邱丕相认为"以拳种流派为单位,呈现 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格局是中国武术最突出、外显的文化现象"⑴。同时,陈 华文提出:“文化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文化模式中存在较 大差异,产生了文化认同上的障碍,继而导致文化间出现的交锋、紧张与 对抗。"⑵门派的产生与相争是文化冲突推动下的产物,不同门派之间的每 一次抗衡都是两种文化之间碰撞的结果。从文化冲突视角对武术的门派进 行解读可以更理性地看待武术门派存在的合理性,贴合实际地还原中国武 术传统文化。

1文化冲突与传统武术门派之争

1.1 文化冲突的含义

人类文化的产生伴随人类文明的始终,而自人类开始自己的文化历程 起,人类文化的冲突就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一般来讲,文化冲突是指 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 的竞争和对抗的状态,或者是某一历史阶段某一个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模式或文化精神由于不再有效地规范社会和个体的行为而陷入了危机,”⑶ 与此同时,出现了新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并遇到了旧文化模式或文化 精神的排斥和抵制。

“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由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价 值理念和价值取向,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于是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文化 差异和文化矛盾,因而产生文化冲突。”〔4】而在历史长河中,武术门派走的 就是一条不断在差异中并存、在矛盾中前行的逶迤道路。

1.2武术门派之争的动因

泰勒曾对文化作经典下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 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 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⑶由此可见,武 术的门派分化其实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传统中国社会 中蕴藏着武术门派之争的社会动因、文化动因和技术动因。

1.1.1宗法社会下武术进入秘密传承成为武术门派产生的社会动因

在宋代,武术发展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当时的武术派别分 化并不明显,基本上还处在以刀、枪、剑、棍等器械门类作为分类依据的 初始阶段。元代作为武术传播与交流机制易道的“分水岭”,元朝统治者进 屋力度空前巨大,但冷兵器时代的人们不可能放弃武术这样的防身和攻击 技艺,武术的习练、传承只能进入了地下状态。习武者由于难以获得宽松 的环境进行技法较量,“在以宗法制度为社会结构主体框架的中国传统社会 环境下,武术在宗族内部、结社组织内部、师徒之间狭小范围和纵向单线 的传播,使武术母树伸出的根须,互不相连地越伸越远,终于形成众多的 门派” [61o在重视血缘传承而又缺乏横向交流的态势下,武术的攻防技术只 能通过不断地纵向接力和研习而日趋精湛,因此武术门派观念不断强化。

1.1.2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促使武术门派之争产生的文化动因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影响着武术门派之争的产生,同时,宗教文化对传 统武术门派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小觑。现在武术门派中被奉为“泰山北斗” 的少林和武当正是宗教文化与传统武术结合的产物。少林因为立足于中国 最大的佛教流派禅宗的祖庭少林寺,禅宗佛理与武术并传显然丰富了少林 武术的理论基础,更是加大了少林武术的影响力。此外,宗族文化对武术 门派相争的催化作用同样明显。随着宋代理学的发展,理学强调宗族文化 甚嚣尘上,武术文化也受影响颇深。特别明代时期,武术文化与宗族文化 的契合尤为明显。明代武术中出现了许多以人名姓氏为称呼的武术类别。 这类记载在明代的相关著述中所见颇多,仅何良臣《阵纪》中的一段记述 就很能说明问题:“……温家之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 八闪番、十二短,此又善之精者。吕红之八下、绵张之短打、李半天曹聋 子之腿、王鹰爪唐养吾之拿、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⑺文中所提到 的温家、绵张、王鹰爪、千跌张等称谓显然已经自觉将姓氏与武功专项技 法紧密联系起来,表明了某种独特的武术技法在某家族中得到特别重视并 成为绝技的事实。对姓氏的突出正是宗族文化强调的重点,可见,宗族文 化对武术门派之间的分歧影响是确实存在的。

1.1.3武术理论内涵和技术精进是武术门派分化的技术动因

任何一项具有操作性质的技术活动都必然要经历自身的技术发展和进 化过程才会逐渐成熟。武术作为一种带有极强技术特点的身体活动形式, 同样要经历长时间演进才可能得到理论上的完备和技术上的精进。目前, 据现有明代的武学著作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武术技法中踢、打、 摔、拿等攻防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且按技术路线产生了技术分流,武术 家精通某项绝技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谈论中国传统武术“起于易、成于 医、附于兵、扬于艺”。明清之际,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典哲学理论 和经络、中气、穴位等传统医学理论融入武术功法之中,提高了武术的理 论性和文化内涵。一旦自成系统的武术理论与特色鲜明的实战技法形成系 统的结合后,武术门派的分化也就理所当然了。

2武术门派之争对武术文化的能动影响

2.1促进“身体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塑成身体语言学的本质是门户想象的求新立异,表现为对身体别样想 象的新探索。例如,在技术风格上,当其他拳种在“不跌不仆中求胜⑻”想 象身体语言时,地趟拳、狗拳(地术)又从倒地躺着“打”的别样思想中 想象出身体的新语系(如地趟拳的“九滚十八跌”四、福建少林地术犬法的 “踢打捆绑擒”),或者说,福建少林地术根据“力弱者或古时缠足女子在敌 手的强攻下往往会跌仆”的特征"叫以“地趟术取胜或设势诱胜”别样利 用身体的可能性发掘出力弱者和女子等弱势群体的身体语汇。在技击策略 方面,当形意拳等想象正面直来直去技击身体语言的时候,八卦掌等又从 侧面“避正打斜、以正驱斜”的别样想象中通过形成“走转”避开对手正 面攻击,并以己之正面顺势击彼斜面劣势的技击语言。在运动特征上,太 极拳等从“慢、不用力、尚守”等武术未思内容的想象,勾画出与“快、 用力、尚攻”拳系不同的身体语系。

2.2 夯实武术文化的理论架构

武术相对秘密和封闭状态的传承,却有利于习得者人格品德的选择和 拳种技术创造的纯洁的保证。尤其是对后者的作用不容低估。保密状态固 然不利于互取所长,然而却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和智慧,使 创造向纵深和深层发展,并使一拳种形成区别于它拳种的独特风格。这个 道理很简单,太极、少林如果始终处于一种开放交流的状态,那就既不会 有刚暴猛烈的少林拳,也不会有柔化静凝的太极拳,而只会有一个拳法。“各 个拳种是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的,风格迥异,正如形意拳基于 五行、八卦掌又基于八卦、太极基于八卦加五行而号称十三势等等不一而 足,这些在不同认识论基础上衍生的技术体系、拳理拳风、道德规范也有 所差异。”汇集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浩瀚之海的那些风格迥异、精妙 无比的众多武术流派,正是这样形成的。不少中国武林先贤高人,淡泊仕 途,隐居山林村泽,甘于贫穷寂寞,穷尽毕生精力,用尽一身心血探索。 成就中国武术这一瑰宝,他们是功不可没的。

浏览5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