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三合肢体,体为大本营,肢为兵将。其中足为车,踩中 门;手为门,占中线,手足相合占中,可四两化千斤。

肘为锤,夹两肋;膝为峰,膝套膝,肘膝相合,穿透劲倍 增,可四两送千斤。

肩为锥,钻摆为用;胯为盘,摆打为放,肩与胯合除调动中 梢节外,还可用借顺滚靠贴敌体,为四两撅千斤。总之,练式式 相照,把把相扣,演练出外拳含实为目的。须注意的是在演练外 三合时,要有势、合规、顺和、相随。因有势则尺寸合规,劲道 疾生,顺和则全身齐进,一贯则六方互应,八面皆安。否则式乱 势散,肢滞体僵,难以促进内三合的环环相扣及内实有拳。

六合中的内三合练内实有拳,外三合练外拳含实,二者合一 才能显示出六合的威力,在道家《阴阳六合真经》一书中指出, 内外三合不能独立论断,只能相互作用。只有遵循道家这一原 则,本拳才能精神意气一贯,达到内外相合和前后左右中,顾攻 不悖、天衣无缝的境界。

六合内外具练时,必须心神贯注,意念随心,气力集中;又 须肩肘手胯膝足做相当的姿势。在做姿势时内三合要内中和,外 三合要外形顺;在技击时,内三合要内中紧,外三合要外形束。 内三合不悖于气血运行及射丹田,外三合不乖戾于肢体变化而相 随,方为内外相合的前提°如果内三合有悖于气血运行,外三合 虽无丝毫乖戾,也是徒有虚架。如外三合存在乖戾之象,内三合 虽无丝毫悖意,也是散气难凝,总无大用。

六合是本拳的规矩。六合中只要有一合不合,就会导致形迟 势散,暴而气乱,静不养灵根,动难敌良将。只有遵照上述之法 去修去练,才能避免以上弊病,才可修出心一动意便随,意一动 气便催,丹田一动肩胯相照,肘膝相应,手足相随,内收外束, 气敛体沓,内催外放,这便是练六合的目的。拳谱曰:“六合基 础在丹田,修内练外气为先,精神意气须一贯,内外相合心形 空。”以上谓六合概论,下述六合姿势。

六合姿势有熊势、鹰势和形意拳站桩下势,熊势六合与鹰势 六合的练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手法上略有差异,心意拳的六合与 形意拳的六合内三合相同,外三合的外形较有差异。

六合综合练法有两种势:

熊势。练熊势六合,在猴势舒势的基础上,左足前移,足 后跟超过足尖,所超尺寸为本人的一拳头,足向前,足后跟不离 地,足尖用力跷起。左手呈鸡手,手心朝里置于虎窝处,叠腕下

垂;右手呈金鸡登落手,手心朝里,置于虎窝处,上下两手皆占  中门线。这熊势六合为守法,亦称顾法。在旧时与人交手,如身 157 呈熊势不可进攻对方。

鹰势。鹰势六合与熊势六合基本同样,不同的是左手手指 略屈、略抱,肘夹肋,右手与肚脐眼齐。左手指指向前方呈45。 定势。这鹰势六合为攻法,亦称上法。在旧时与人交手,如身呈 鹰势必须进攻对方。

注意事项

做此势法,身须侧面立,特别是在练下蹲时,面积越小越 好。因小则容易自顾,敌难以攻进我中门;如面积大,极易被对 方所图。

以上六合无论何种势法,均要心一动,意先气后,意领气, 气先力后,气催力,沓腰屈膝伏身站,由内催外、根带梢。此意 是外形舒展导引内在吞吐,内在吞吐催动外形舒展,这样就可形 型与心神统一,由此来完成六合的要求。六合是本拳适变的大法 则,练好六合在运用拳法时就会灵、固、简。灵是变,是随它性 而变化;固是在他人变化不断的情况下,我却井然有序;简是由 于我运用以上二法,就能准确无误地了解对方的动向,无论对方 变化万殊,也出不了我心意之中。下附六合歌诀与拳经歌诀

内三合:心与意合立根基,意与气合暗力齐气与力合寸劲道, 催动外形射丹田。图片270

外三合:手足相合重心准, 肘膝相合身架稳。肩胯相合性情灵,神聚身团日月吞。

拳经歌诀:心意沉于中,内合无形,静心冷发,出手冰青,疾狠真。肢体行于外,外合方圆,动心突收,回手寒秀,工顺勇。

对以上之法要习之研之发挥之。笔者早凝传承志,愿尽余生 学心意。日蹲猴势三百回,细究拳理两三章。

第四节猴势三要

练三意相连。猴势三要是身法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20种, 158 它们是三并、三缩、三沓、三翻、三顶、三松、三和、三性、三

“ 到、三催、三扣、三圆、三曲、三挺、三抱、三毒、三进、三 盘、先三意、后三意等,均需从猴势中一一体现,缺一不可。

三并:足并,膝并,肘并。练振刷精神,集中神志,身似牵 柱

三缩:头缩,尾闾缩,手足心缩。缩练吞,展练吐。

三弯:腿弯,背弯,肘弯。练束屈弓叠,练浊气变清气,引 气上旋。也是进退裹合的主要势法。拳谱称三弯套,外练弓曲 束,内练气冲关。

三齐:鼻尖、膝尖、足尖三尖齐,为的是练身躯中正。拳谱 中称其为三尖照,拳经中称十二时钟降下池。三弯与三齐是不可 分割的,是最挨近的两项要求。练此法的目的是自身的中正屈弯 使体内产生压强,动作越到位,压强越大,爆发时可衍生出自身 身体数倍的力量,而且不累己,不伤己。此二法是猴势若干动作 中的纲。

三心:足心,顶心,手心,指的是涌泉、劳宫、百会三穴,
这三穴均是真气循环中转活跃的部位,是脉络、孙络最密集的部 位及真气中转吞吐的部位。三心缩是内吸的意思,也是收敛散气 的动作。三心沓是真气入丹田,聚养蓄凝的动作。三心吐是真气 爆发催外形做工的动作。

三沓:顶心沓手心,,手心沓足心,足心沓地。是练形松和引 浊气降下,迫使真气上旋的最根本的练法。

三翻:天地翻,阴阳翻,波浪翻。是练丹田养功发功的动 作,也是练真气循环和气与力合中的一个姿势动作。

三松:上节松,中节松,下节松。是练顺其自然和引布真气 的方法,也是蓄力爆发和练凝神聚气的必由之路。如上节松,可 以气达四梢;中节松,可以气入三心;下节松,可以气沉涌泉; 手脚松,则气到指尖;关节松,可以气养百骸;外形松,则润养 全身;内在松,则脏腑气充。松是紧的基础,柔是刚的前提。

三顶:足心下顶,手心外顶,顶心上顶。此三顶实为二顶, 二顶是足起到天门,气出关窍直达泥丸宫,展身时钉顶,此时的 泥丸宫犹如加压站,将真气输入任脉。练时可养聚,用时可崩 横。

三和:胯肘膝和,手足腿和。此法可外去悖逆,内去乖戾, 练静谨警。

三性:三性是指眼、耳、心。眼有明性,耳有灵性,心有勇 性。练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练到大智若愚,方为练出三性的内 涵。拳谱曰:“眼有明性,观六路;耳有灵性,听方;心有勇 性,放胆即成功。三性齐明,击顾果断。”

三到:心到,意到,气到。心到生勇意正,意到生法气腾, 气到如箭穿行,无论练动或练静,如不精通此法,则可导致内不 成拳,外拳不实。

三催:步催,身催,手催。步催是下节催,足进卷地风胜似 钢箭穿,腰催是中节催◎此处讲中节指上中下的中节,在心意拳 中,腰称为根节。拳谱曰:“树的根在下,人的根在腰。”腰催 束身直进,身直起,犹如熊出洞。手催谓梢节催。腕掌催指翻手 为云,覆手为雨,促使翻掌拨着有势。拳谱中称根节催中节,中 节催梢节谓之三催。

三扣:肩扣,掌扣,足扣。肩扣真气到肘,掌扣真气到手, 足扣真气贯满全身。凡扣均需阴阳翻转到位。

三圆:背圆,胸圆,虎口圆。背圆蓄劲充实,气路畅通;前 胸圆真气贴背,两肋力丰;虎口圆劲力外宣。

三屈:二肱屈,脊椎屈,两手腕屈。二肱屈力富,脊椎屈力 臻,两手腕屈灵巧。

三挺:项挺,膝雄,腰挺。项挺则精气贯顶,真气冲通玉枕 关,进入泥丸宫,项挺导引;膝挺撅撅;腰挺力贯四面八方。

三抱:丹田抱,两月寸抱,胆量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漏;两 肘抱肋,出拳不乱;胆量抱身,应变不忙.

三毒:心毒,眼毒,手毒。心毒如捉鼠狸猫,眼毒如扑兔饿鹰,手毒如猎食猛虎。

易筋的改变为轻动,轻动指的是肌肉和筋络的改变。练合入 顺字诀用清静无物,用意领气随去练,练出筋脉吞吐,练成小 圆。图片291

易髓的改变为灵动,指的是经络和气路的改变。练一贯入借 字诀,用绝象引气归根,练气催音发,练出骨髓吞吐,练出直圆 达到滚豆成圆之圆。

这三动均须同时体现百会、劳宫、涌泉三穴和浑身毛发也能 吞吐。无论哪种吞吐,吞吐时要外形随于腰,内气发于丹田,丹 田贯根节,根节催中节,中节追梢节,四梢皆惊。另一层道理, 三动主要是改变一种原有的运动轨迹和用力习惯,并重新练出一 个心意拳所需的新的运动轨迹和新的力道,然后运用这种新的产 物去做功。

三动的根本练法:一是以外引内,二是以内催外,三是内外 一贯。以上是三动的综合法则,下面对三动的内涵细则逐个注释。

重动:重动是拳练人,练精聚,练气与力,练出蹲搬砸的细 节,这是改变习惯肢体运动轨迹和习惯用力的开始,也是统一肢 体劲力,把浑身的散劲练成整劲,也是练凝聚精气和布气的法 贝。这重动多属取法,练时先用不出步蹲猴势进行。这种练法在 初练时外表要求苛刻,棱角必须分明,动作必须到位,姿势必须 合规。先以慢练为主,后以快练为要。初练一般不宜多发快劲。 这种功法普称易骨功夫。另一层道理,骨即力量,包括力的方向 和气劲运动的速度快慢,躯干和四肢用力配合的改变。因初学者 用力习惯的过程,就决定了这种改变必须是缓慢的、持之以恒 的,只有这样才符合重动的技术要求,只有对原有的运动轨迹和 习惯用力的彻底改变,才算打好下一步轻动的基础。对于练重动 一法,口传为慢练细节、快练劲节。慢练重动时,慢的不能再慢 了还觉快。练时,身法多练反弓法,以横为主,足重钉,头要狠 顶,身直起。手法多练拧旋翻转的动作和贴身下沉上提劲,全身

配合用脆决劲,着重体现抖擞劲。以上练法先慢练,因慢则规则 明,势法清,固根基,实力生。等慢练重动能够顶心沓手心,手 心沓足心,一沓到底后,气起到天门,便可转入快练重动。只有 快练重动,才能刚劲生,势汹涌,练到脆猛短疾,齐整稳沉,严 整壮重,出手兔惊,回手火烧,停似木鸡,动似枝摇,这就达到 了快练重动的目的。练重动时,无论慢练或快练,开始时均可苦 恒蛮拙,因蛮可势汹涌,拙可实力生。先慢练重动是为了与彼接 手交技不出现轻浮的弊病。若慢练重动过久又恐生滞僵,而出失 灵显呆的弊病,因此慢练重动后必续以快练重动,否则就是将下 盘练成盘根铁柱也不足以至用

在起伏转折的各种技术动作时身躯大缩大展。练四肢时,上

肢练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出洞入洞紧随身。练下肢时练并 膝,犹如剪子固。在以上二法的前提下,手脚的动作可大开大 合,鼻可大呼大吸,口可大出大入。同时还须做到定要静,动要

迅,桩功稳固,搬砸到位。拳谱曰:“重动视阳反阴去。”练到 疾速含刚,慢迟也含刚,并三心发热,这是重动已到火候的反 应,在这种情况下便可转练轻动。下附重动歌诀:练法是在易骨的前提下,用易筋八法将连接身躯、肢体、头 颅八大块的筋、韧带和骨肌拉松,拉开,拉长,特别是委中大 筋、腰脊正筋,更需要首先拉开,为易筋的主要练法,也是轻动 的内涵。这种做法是轻拉小缩,慢拉快缩,快拉慢缩,三拉互 易。这些动作可以从压腿、后弓腰等法开始。压腿法有高低两 种,开腿法有斜正两种,踢腿法有正起踢、斜起交叉踢、外摆里 勾踢、肚里掏腿踢、前后扫踱腿、连环腿、七叉八叉前后翻等 法。这些动作虽是软功的练法,可也是拉筋易骨的具体用法。在 练轻动中无须何种动作,均须松中含紧,慢中藏快。松,是松中 紧;紧,是紧中跟;慢,是慢中随;快,是快中顺。以上谓开筋 的方法,一直练到不紧而紧,紧而更紧。这方法不但是开筋的方 164 法,而且能同时达到上气下沉,下气上旋,凝聚于丹田,贯注于 全身,爆发于四面八方,传导于四肢四梢,并可力透肩背。易筋 术练成后,既能体现出外柔内刚,又能体现出内在混元和外形浑 圆的匹配。拳谱曰:“轻动上身投手举足之时,闪目转睛之间, 起伏转折之中,心意相印,缓疾突变,突阴突阳,松中突紧,紧 中突松,斜中突正,正中突斜,起中突落,落中突起,刚中突 柔,柔中突刚,动迅静定,快慢互易,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 在真气,突敛突暴,外形动作,自然而然,身随腰转,肢随体 动,膀随身斜,形随气抖,手随身擞,练到轻慢动生柔,轻快动 生刚,三心冒气,有了这种感觉,那是轻动练成的特征。
轻动:轻动是人练拳,练气腾,是重动的纵深,练心与眼及 顺随,练出气腾转练灵动,是提高自身对异物动向的感悟和劲力 运用的调配,普称易筋功夫。另一层道理是把重动练出来的新劲 道加以柔化,用意不用力,用圈不用拳,用化不用拔,用拔不用 拨,用拨不用碰,用碰不用思等法转化。练轻动也是用快慢二
法,此处的快慢二法,均可劲断意连。无须哪一种练法,皆须思 想放松,肌肉放松,全身动时以顺为主。练轻动时的动作,快的 不能再快了还觉慢。

下附轻动歌诀:灵动:灵动是心练拳,练神迁,练就心一动全身具备,丹田 一动浑身具动,练手和身。灵动是重轻二动的结晶。从疾狠真的 本能反射,转向勇猛短毒的条件反射,达到灵动。从阴阳相合到 刚柔相济,从丹田一动到浑身具动,从一触即发到无心无意,从 无心无意到无意无拳,从以上三无返归无极是真艺为目的,以此 提高处置各种情况的敏锐性,即先敌一步的反应,最终达到随触 即发,迂峰而化的层次。另一层道理,用行功之法将重动练出的 猝刚,轻动练出的潜刚,用灵动的练法合二归一,用养道之术, 练万气归根,养丹润田,培养一气裕充,便可重内不重外,重神 不重形。也就是说练拳时拳无拳,可是拳拳截拳;用拳时,意无妙中生玄心生勇,更换轻动练灵功。

意,可是意意截意。重内是真气滚腾,以内催外。不重外是内动

外随。拳谱曰:“武术却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汝要悟的 婴儿玩,才知拳法天生成。又深知悟的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真 形,及打人犹如婴儿吃奶。”

这灵动是内劲的体现,内劲是精气神的衍生物。只有蕴厚的 内劲才能体现出外形灵动中的特殊技能。练灵动时,无处不丹田。

练灵动先练静心,静心的练法是先找一处养静的地方进行静 养,或蹲或搬或砸或坐或睡,舌顶上腭,眼观鼻,鼻对脐,提肛 收臀,裹胯,缩尾,目视鼎,出入二气不闻声,用此方法进行静 养。静养时撤开二六连环锁,四象飞空,三心归一,用意念将自 身容入大自然。按拳谱中描写的,“茫若扁舟泛巨海,呆若木鸡 置庭中”,养练双修。这种练法称之为返本还源,回归无极。达 到这种境界就可调息,用吸至丹田、呼之肺经之法,练到耳不闻 声,心旷意畅,出现忘我,进入觉明,只有这样才符合入静的功 法。拳经曰:“静中寓意,意中蓄气,气中蓄动,动中气冲,气 冲意送,曰开气路,曰开气窍。”此法是入静的内涵,灵动的核 心。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动作的尺寸劲节劲道。以上动作看似肢体 动作,它实实在在的是天真一气在做功。无论练用养,只要三心

总之,重动练架筑基,练出势法清,练到实力生,用腹式呼 吸,练时大阳阴开或大阳阴闭,毛发涨。此法在束钻抖决中体 现,体现时要极端闭五行,劲气毒狠,身足弓催,用直刚劲,猛 踮劲,以劲颠人。

轻动练意要练出逆呼吸,练鸿毛不能加身,飞虫不能触肤。 鸿毛触我我顺随,飞虫触我我抖擞。混元真气走冲脉旋带脉,均 匀自如轻漂疾利,手法要滑活突变,轻灵奸毒;身法要翻浪续冲 浪,翻浪翻浪又翻浪,翻浪之中细思量。思量它外形慢柔,内在 强暴,暗刚突变,内劲追人,击敌于动静之间。

灵动练心显神练出意识呼吸,练虚实皆有和关节旋转的角度 加大,练轻快活跃,灵刚假虚,突脱随心,视彼如小草,并能做 到柔接刚送,丹田猛射。

三动的总要是紧凑圆滑借机行事,趁势压分一式多意,一势 多拳。对初练者重动谓有意,轻动谓随意,灵动谓无意。其三动 的共同特点有功法的封闭,打法的借顺,步法的迅捷,上法的敏 锐,腿与足的灵活,手与臂的巧妙,外形的工顺勇,内意的疾狠 真,又入无极要除意念,入太极两仪要明阴阳,入三才四象,要 头身四肢相呼应,从有欲生巧练到无欲生妙。此为三动的真正内 涵。

第六节十三劲

练沾随抖擞。十三劲是气和力合的产物,是前辈按道门调气

法修炼出来的。

拳谱曰:“然理亦可三焉,盖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存者,心动而即随之,气动而力即易之。”练力易劲需三分练七分养,此

法是静中养,静中修,静中练,练时稳中求速,速中求闪,练到 167 力随气透出肩背,力易劲就算成功了。戴氏心意拳总结出了人有十三拳,十三拳中有八十一式,式

于式之间都有明显的差异,它一式一劲,所以又称八十一劲。这 里先论十三劲,这十三劲的直劲、闭劲、开劲为帅;扑劲、裹 劲、决劲、摸劲、竖劲、点劲、搓劲、弹抖劲,这九劲谓将,其 余69劲为兵。而点劲却是诸劲的总要,因无论什么劲均须显现 于点劲。劲虽然繁多,练者掌握直劲、闭劲、开劲、寸劲即可。

直劲从字面上讲是显示外形动作直来直去的体现,以内催 外,丹田之气催腹,腹催胸,胸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气劲直 达四肢四梢不旋不横为直劲,也称子午劲。直劲是硬打硬进,四 两送千斤,多运用于手,主要是练重动使用的劲力 这种劲是通 过真气运行把拙力膂力催贯而出变成的劲力,最后体现在抖擞刹 的一瞬间,所做的功叫做直劲。此劲是筑基壮体,显刚露形之 劲。运用直劲出手疾刚,无论挑压裹挎扑决刁拿,啦一声,短 脆齐整,浑身力量随着呵音露于形,显于神,作浦于最后的颤 抖。这是直劲的用法。

直劲是由两种刚劲练成,初练用的是僵刚,随着功力的加 深,出现柔刚。僵刚是初学者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旧力以 去,新劲未来,一时抛不开自己原来本身的拙膂二力。在心意拳 中这种力称为僵力或僵劲,练或用作用出来后叫做僵刚,这种刚 劲在技击中是无法运用的。因这种劲是外强内弱,内在无实质东 西存在,更无柔劲的配合,只有外形的动作体现。练直劲须由内 着眼,由外着手,筑基增气合劲,随着功力的加深,然后出现柔 刚,这柔刚指柔中有刚,无论柔中带刚还是刚中含柔,均须练到 整而发,发而刚,自感不滞,那直劲也就成功了。

直劲的练法有二:第一肘尖要下垂,双肩要沉沓,一手在心 窝处,一手在丹田处,双手叠腕下勾,身呈猴势,尺骨^骨处的 肌肉皆要放松,手和肘的劲力向肩部转移退缩。第二,练用时, 劲力从肩催出,集中于掌根,大拇指伸展,但要略收,二拇指屈 成弓形,无论走架交技,此为主掌,此掌出入皆滚翻而出,翻滚 而回,翻掌时无论阴变阳或阳变阴,必须到位,且五指不可极力 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吞吐,不可过大过实,如拇指根部的关节向 外撑涨时,劲力不可过大,否则就会出现僵劲的弊病。练此法在 沉肩的同时还须松肩,因肩关节是上肢的根节,拳谱曰:“人之 气循环于任督二脉,人之劲发劲于井池双穴。

练时腹式呼吸,要大开大合,大阴阳开,大阳阴闭,血梢发 胀,自闭五行,束展一气,抖决猝刚。

直劲练成后,转练闭劲,因直劲消耗体力偏多,且断力,有 显筋、暴肌,极易显露本人一举一动的意图,到时若不换练闭 功,实实弊大于利。


  1. 闭劲


闭劲的练法有二:一为含,二为藏。含为意不外露,藏为气 不外泄。此劲出于心,潜于意,浅不在表,深不到骨。轻动中使 用此劲,是通过内气的调节逐步将直劲潜入筋,藏入脉,蓄积在 肌腱之中,体现于丹田之内。闭劲为四两撅千斤,作用于中节, 多用于肘,这种劲叫做闭劲。此劲动为合,静为藏,合是刚柔相 济,柔中有刚,刚中含韧;藏为劲不外溢,意不外驰,气不外
泄。合藏归意,松紧聚变,这就是闭劲的内涵,是感触对方来去 用意的重要一环。

运用闭劲时呈坐猴势,练时呈蹲猴势。闭劲是在直劲的前提 下又向深层次渐进的一种练功法,它是将练出的直劲向内侵润, 作用于“顺”字诀中。按心意拳拳谱的说法,此劲遇敌须连绵不 断,跟随彼劲而行,在运作过程中不得有劲力外显,时机一旦成 熟,一发复松,以着不出显筋暴肌为准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 闭劲真正的威力。闭劲又是长筋腾膜的法则,粗看轻柔,实是内 刚含韧,此劲既是克制对方的劲力,又是不易自身失益的劲力, 运用这种劲力可达到无丝毫显刚露脆之痕,柔弱断劲之迹。

练时胸呼吸,混元均匀自如,轻飘滑利,滑活突变,轻奸毒 疾,一波未定翻浪疾冲,出手在动静之间。

  1. 开劲


开劲是直劲闭劲综合体现的深入,去拙显灵,求巧,达到绵 里藏针的功效,出伤筋错骨的功力。开劲上身主随,多是在灵动 中使用,它是通过猴势,将入筋入脉藏于骨肌的闭劲随脉络出 肌,并可移位。开劲是四两化千斤,运用于根节,多用于身内化 手和臂胯的旋转化拔等劲节。必须是心一动浑身俱动,眼一动手 足齐到,才能心动劲聚,形动气催,形抖气暴,气暴劲出,传于 四梢。此劲势无定式,转动无常,出人无形,随形所需,来疾去 速,形动劲至,形变劲随,劲至时暴于四面八方,劲随时无声无 息。在动作中此劲运用于全身闪颠之中,又犹如入水的风翻浪, 翻浪再翻浪,吞吐再吞吐,一吞即聚,一吐即暴,前者是劲劲不 断,无心意,后者是一发即收,形停意不断。以上诸法纯熟自然 后,日久可达骨髓吞吐,开劲方为成功。

练时意识呼吸,混元舒畅,软柔绵脆,运用灵刚,高速轻 快,活跃突脱,顺借跟随,牵引闭送。

要领

出手疾架且虚假,实空软硬且刁奸,快慢随彼且送撅,三劲 显奇直闭开。

三劲总的概念:直劲运用在于借,显于手,发击对方;闭劲 运用在于随,显于肘,克制对方;开劲运用在于顺,显于身,四 两化千斤破解对方,此谓三劲。

以上三劲练时必分,用时必合。口诀曰:“练好化劲不愁 沾,练好闭劲不愁克,练好直劲不愁发广 此意谓,三劲不分, 则无心意所施;三劲不合,则无整劲所发。

练时总要将三劲互易演练,方能得心应手。若直劲明用则无 阴,闭劲暗用则无阳。前者是直劲中无闭劲所施,后者是闭劲中 无直劲所出,直劲中无闭劲不成法,闭劲中无直劲则不成拳,只 有直劲与闭劲混合才能衍生出开劲,这是三劲虚虚实实心生意, 实实虚虚三劲理。以上谓三劲合用。

劲法总要:混元悬上,心意沉于中;浑圆沉下,肢体形于 外,二者合一才可借机布劲,趁劲压分,练出万法无一法,以应 万变,一拳无一势,以应万拳,自身才能紧凑圆滑。还须知混元 不在运转过程中体现,浑圆也不在肢体运动过程中体现,二者是 在心意沉于中、肢体行于外及神聚形阻中体现。

  1. 搓劲


搓劲,是指出步猴势定势时所产生的劲道。此劲是足在前进 时足后跟轻轻着地,足前掌部与涌泉穴尽力离地,直到跷得不能 再跷时为尺度,俗称下口,简称阳口。足进时,犹如射出的飞 箭,有直穿的意念。足落地时,犹如临上靶的终点箭,有向下俯 冲受阻劲,此劲如用到足落地时,所产生的劲叫搓劲,此劲含卷 地风意念,快而沉稳,如踩搓毒物,这是足进时体现的搓劲。手 的搓劲有上搓、下搓、直搓、平搓、立搓、单手搓和双手搓,无 论何种搓法,只有方向上的差异,在劲力上差异很小,有所不同 的地方只是体现在正反阴阳之中,足是在落翻时搓,手是在起滚 时搓。

  1. 扑劲


扑劲为不挪闪,往前一直而去,形如狸猫扑鼠,猛虎扑食, 婴儿扑乳。

扑劲在运用时须意领、气催、后足蹬。此法分单手扑和双手 扑,单手扑称扑通掌,双手扑称虎扑双把,内含丢、搂、撞三 法。以上诸法的扑劲,起手在涌泉,调配在丹田,主宰在腰,上 提在脊柱,透发在胸。此劲从丹田发出由胸而肩,由肩而肘,由 肘而手,领向在于前足,调向在于尾闾,手随身向前出击。

练法

在预备势的基础上双手大拇指交叉搭住,左腿在前,左手大 拇指在前,搭住后从中门向前推出,推出时两肘夹紧,全身贯 住,犹如虎践马奔全身而进,谓扑劲。

  1. 裹劲


裹是收合的意思,犹如包包裹,含包而不漏之意。运用裹劲 一—

还须用横劲配合。裹劲来源于借顺滚,体现于束展中的斜正。裹 171 劲是用横旋顺拧产生的劲道,用于顾法,也可用于攻击。裹劲主 要是先顾后打,练时宜分,用时宜合。运用时根在步中,劲在腰 中,转换在胸中,裹挤调向在尾闾,所以在用裹劲时不能单凭上 肢运动,而是在臀胯腰的拧摆中才可缠沾旋拧,只有这样才能达 到真正的裹而不丢,包而不漏。

  1. 舒劲


舒即舒展,有伸长增大的意念,舒劲来源于撑劲,撑劲有伸 筋拔力的功能,舒劲在撑劲的前提下有伸长击远的功能。

&决劲

决劲也称寸劲,它由急刚劲、冷脆劲、撑钻劲、颤抖劲、抖 擞劲等组成。此劲是大水决口,水随异物而定自形,并有见缝而 人,迂阻而绕的随它形。决劲比其他劲运行短,所以爆发冲击力 比其他劲猛。决劲的特点果断凶猛,刚脆突暴。它的渊源从细节 方面讲,在于五节要成连,八节发勇气,九节带手弯,三三九节 合一节,四梢皆惊,五行具闭,六合一贯,在练用中龟尾急剧转 抖,丹田之气急聚吐发,下肢的钻搓,上肢的里押,皆一决无所 不绝。以上谓决劲之法。

  1. 横劲


横劲是熊腰拧转,发于双臂、体现于外胯的摆抖劲中,能破 直劲。此劲动步带横,起手有横,入手有横,身起有横,总之凡 动则由横形横劲所生,故横劲称为诸劲的起源。

  1. 竖劲


竖劲又称劲。竖劲的形成从上肢来说,是从肩井穴、曲池 穴到神门穴,三者相合为一,并向外发,谓之竖劲。从身躯的上 部来说,上至百会,下至尾闾,纵向发出的劲也称之为竖劲。从 下肢来说,从环跳穴至涌泉穴相合发出的劲也叫竖劲。拳经曰: “横劲主合,竖劲谓开;横劲主拨,而竖劲还主拔。”如重横而轻 竖,那是偏于保守,缺乏主动进攻的主观能动性。如重竖劲,不 重横劲,犹如门开一扇,产生有倚的偏劲,还会出现起落不连的 弊病。所以横竖二劲无论练用均须并论并用,才能做出横劲可 拨、竖劲可拔的劲节劲道。

  1. 点劲


点劲是用人体凸出部位,去打击对方经络转换接壤部位和神经敏感部位。运用点劲时一触即回。点劲往往表现在剪劲之后, 例如在破直来的双拳或单拳后,运用双肘、单肘或单手手指及手 指关节,去戳对方软处要穴,一触即回叫点劲。运用点劲时,就 是一指之式也要内外相合,精神意气一贯,集浑身之劲,在丹田 一动浑身具动的前提下,用射丹田之法将指戳出。

  1. 弹抖劲


弹抖劲是用丹田爆发时产生出巨大的震撼劲,颠击对方沾粘 触我之部位。这种劲触及对方某部位后才发出劲力。此劲速度 快,劲力浑厚,一经触及人身,会造成严重的内伤,即如拳谱中 描写的“架梁闪折不在重,秤小打起千百钧气以上劲节在灵动 中处处体现,在身法中多有说明。

以上是九劲的注译。

  1. 寸劲


寸劲也有人认为成寸拳,寸劲内含勇猛短毒疾,爰此劲时必 须在身抖手擞合二为一中才可运用。身落手起谓出手之寸劲,身 起手落谓回手之寸劲。上下进而中节攻谓全身之寸劲。无论发什 么样的寸劲,均须含熊坐鹰捉猴弓的劲道,才能将寸劲发出。这 寸劲,熊坐乃回手发寸劲之基,鹰捉乃出手发寸劲之基,猴弓乃 发全身寸劲之基。又束身发出手之寸劲,回手发展身之寸劲。拳 谱曰:“发寸劲动五心,寸劲发自身。要知寸劲真消息,只在眼 前一寸中。”

第七节十三拳

练各自为战。拳谱曰:“人有七拳,头为一拳,肩为一拳,

肘为一拳,手为一拳,胯为一拳,膝为一拳,足为一拳”,二七  共为十四拳。头为一拳却是十三拳,十三拳却是十四拳,因头左 173 摆右甩,前磕后碰算两拳。拳谱中有“头打落意人难防,起而未

起占中央,浑身具起是真强,足踩中门抢地位,就是神手也难 防。”此意为用拳时头不可前栽后仰,不可斜歪,用头领住身往 前一直而去,方为正,方为不偏不倚。

“头打落意随身起,动踩中门抢地位此说第一拳。

“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就在洞里藏,左右齐全盖世去,束 展二字一命亡。”(注:一命亡,一指束展一气,命指必须,亡 在古汉语指完或完成)此说第二拳。

“肘打去意占胸瞠,起手好似虎扑羊,或是左右一旁走,后

手就在肋下藏。”此说第三拳。

“手比箭身比弓,消息全在后脚蹬。起无形,落无踪,去意 好似卷地风了此说第四拳。

“胯打中节鬓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里胯抢身变势难,外 胯变势鱼打挺。”此说第五拳。

“膝打脐处人不明,好似怒牛闯木笼。浑身具动不停势,左

右横顺任意行。”此说第六拳。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二人交勇无虚备,去意 好似卷地风。脚起而翻落而钻,从束到展一气完。”此说第七拳。

浏览8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