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分析 郑怀贤的武德思想,研究得出,在郑怀贤武德的思想中,武德具有为国争 光、克服困苦、成就自我等重要价值,文章分别从艰苦学艺、弘扬国术、 传承武术、武医结合视角彰显其武德思想内涵。郑怀贤武德思想对后代习 武者、教育者、医者等都有重要影响,对新形势下我国武术发展,武德传 承和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郑怀贤;武德思想;影响
【前 言】武术,是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其技巧成熟、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流传至今,其传承始终是把武术技艺与武德教化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力图培育文武兼修的人才。武德是中华民族精神于武术运 动的集中体现,是武术习练者用于约束自己行为的一种准则和道德规范,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亦云“习武先习德”,便可见武德的 重要性和弘扬中华武术精神的必要性。当今武术的传播偏向竞技,忽视了 对我国传统武术武德的教育,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提倡武德教育,提高习 武者武德修养。郑怀贤是我国闻名中医骨伤科专家、武术家、教授。在几 十年的武术从教生涯中,郑怀贤武德思想高尚,始终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 的武德思想观念,坚定不渝地把武德教育放在武术教学的首位,是习武者 的光辉典范。本文从武德价值层面对郑怀贤老先生的武德思想进行深入分 析,从其拜师习武、为国争光、艰苦斗文革、甘为孺子牛、转战医学等方 面进行阐述,深入发掘郑老先生武德思想的深层内蕴,彰显其武德特色, 为研究郑怀贤武学思想研究扫出一条前进的道路,也为武德思想研究开辟 一条新的方向。
1郑怀贤武德思想内容构架
1.1艰苦学艺、锻造品格
郑怀贤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读过两年私塾,天资聪颖,但因 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机缘巧合下报名学习了飞叉。郑怀贤先是拜“飞叉大 王”李洱庆为师学习飞叉,后因其身手敏捷被魏昌义看中,经得李洱庆同 意后跟着魏昌义学习戳脚翻子,魏昌义见其技艺成熟便介绍给好友魏金山 学习鹰爪翻子,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他学到了魏金山的功夫的同时还学 到了魏金山接骨的本事,魏金山觉得郑怀贤是可塑之才,天赋过人,于是 又把他介绍给了著名武术家孙禄堂的门下继续学习。郑怀贤在孙禄堂处学 习了几年,于1928年南下上海跟随孙存周老先生学习孙氏八卦掌。郑怀贤 因自身的不懈努力,师傅的精心教授,在技术方面练就过硬武艺,武功因 此大进。郑怀贤在学习武术技艺的同时也继承了这些武术大家优良的传统 美德,锻造了自身的武德品质。学武先学德,是我们习武者的历代传统, 郑怀贤拜各大名师学习武术的过程都是经受武术家考察历练的,师傅认同 他,觉得他是德行兼备之人才将其技艺传授于他。魏金山,人称“铁臂金 山”的魏师傅,武艺超强,豪侠万丈、注重情义,郑怀贤跟其刻苦学艺, 受其熏陶养成不畏财权、行侠仗义、扶弱济贫优良品格。魏金山传授郑怀 贤技艺之前考验其为人品德、武德修行,认为郑怀贤为人忠厚聪颖才把本 领全授于他。郑怀贤曾于魏金山床前下跪指天盟誓:“异日扶危济困,仁义 为人,事师如父,孝敬终身。”于是郑怀贤终于学得“天下第一”名师的看 家本领⑴。郑怀贤在此后的学艺及生活中虚怀若谷、师事百家,凡遇有一技 之长之人便虚心学习,这些武德品性是成就其自身造诣,成为武林大家所 必不可少的,也是我们后辈需要推崇和学习的武术精神。
1.2 弘扬国术、为国争光
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与抗倭爱国将领,在戚继光的思想中, 武德具有成就将帅、引领人生、辉煌职业等重要价值,爱民保民、练胆习 艺、爱卒善俘、严明赏罚,从不同的视角彰显了武德体系的灵魂、手段、 要求、保障⑵。武德的精神不仅是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体现,也体现了对祖 国的保卫爱护。郑怀贤师承爱国武术家孙禄堂,在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下,蒙发爱国主义思想,为旧中国披荆斩棘。在郑怀贤思想中,武德便是 身先士卒,为国争光、宣扬民族文化精神。旧中国发展落后,体育滞后, 时常受到外国人讥笑讽刺,为改变这种情况,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时, 时任政府派遣除了参加田径、篮球、足球、游泳、拳击等奥运项目代表队 外的国术表演队奔赴德国,想趁此机会宣扬国术,使中华武术亮相世界舞 台,把武术推向国际。郑怀贤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选拔,经过层层筛 选,最后以其杰出的武术功夫特别是飞叉表演入选国术表演队。在十一届 奥运会期间,郑怀贤与武术队同仁在德国各大城市进行了数场武术表演, 他们精湛的武艺,特别是郑怀贤表演的“飞叉”,获得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 评,使西欧观众为之振奋、倾倒。希特勒也观看了飞叉表演,希特勒这位 一向宣传“日耳曼种族至高无上”的法西斯魁首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武术 表现出极大热情,看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赞叹,在中国国术队完成表演 后,希特勒委派秘书代他赠送了纪念册等礼物。沈朋良、王正廷、宋如海 等中国体育官员喜出望外【3】。这使郑怀贤深刻感受到中华武术的无穷魅力, 为自己苦练出来的武术技艺能在世人面前展示,彰显中华文化精神、弘扬 国术,为民族增光而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郑怀贤的武德精神在此的表现 便是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
1.3 矢志不渝、传承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怀贤虽年过半百,却继续坚持自己的武术 事业,受聘于武术竞技赛场和学院课堂,不留余力地传授自身技艺,即使 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文革”冲击和压迫,也始终坚持自己的 武术教育思想,坚守武德,遵循“善良为本,宽容为怀”,为武术事业发展 奋斗终生。郑怀贤在武术教育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对待 技术训练一丝不苟,要求严格,在武术教学中非常强调武术技击本质,强 调攻防含义,讲求实际应用。郑怀贤的严谨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计划当中, 还体现在武术套路的单个动作当中,严格要求学生以认真学习作为出发点。 邹德发口述道:“郑老师不喜欢偷懒的人,你越练得好,你越刻苦,出的汗 越多,他越喜欢(2012年3月7日)Hl。”对待武术教学,郑怀贤对自己高 标准、高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教学方式多变,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条件的听众,应用不同语言风格 进行用语诱导,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 学生技术提升。对待学生不轻看、不蔑视、不忽视、更不偏爱谁,所有学 生一视同仁。作为教师“知道教师的使命,不在教书,在教育整个青年; 不在追求物质的报酬,在得到精神上的快乐” l51o郑怀贤上课时对学生十分 严格,但是平日里对学生爱护有加,全方位地关心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 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次资助贫困学生,慷慨解囊。郑怀贤身体力行,一 生习武深得武德精髓,真正实践“习武先习德”,道德情操高尚。郑怀贤拥 有不惧困苦,坚强的意志品质。一方面,自己每天坚持武术晨练,即使是 在身体不便的情况下也每天准时6点起床习练;另一方面,在身体不适的 情况下仍然心系学生,关心下一代成长,平时组织学生训练,每天还坚持 看书、读报,不懂就咨询,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心态,做到不耻下问。 郑怀贤的武德品性优良,是后代学习的榜样。
1.4武医结合、开拓创新
自古习武之人多谙医术,武术与中医骨伤科学联系紧密、互参共荣。 郑怀贤被后人称为“武医宗师”,是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与骨伤科专家。郑怀 贤青年时代师承骨伤武术家魏金山,习得不少治疗秘方,后因其自身刻苦 钻研,不断进行临床实践,很好地总结和发扬武医结合的传统,使得武医 结合自成体系,并成立我国第一家运动医学院,成为骨伤科界的一朵奇葩。 郑怀贤本不是医学科班出身,为使得武艺与医道精益求精,他从头开始学 习现代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知识,为使传统骨伤科 的医学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他克服学习困难,艰苦卓绝,获得显著成效。 1958年开始,他虽主要从事武术教学工作,但业余从医,看病逐渐成为附 带工作;1960年办起运动保健系,郑怀贤担任院长与系主任,除做好领导 工作、临床工作、教学工作外,他还和同事们、学生们一道潜心整理临床 经验并逐渐将其编撰成为系统讲义〔6】。从此,郑怀贤便专门从事运动医学的 教学与研究工作,培养运动创伤医师和武术教学骨干分子,且先后出版《按 摩学讲义》《正骨学》《伤科诊录》等书籍,造福人民,其事迹可以说是家 喻户晓。在医学学术研究方面,郑怀贤充分发挥自身武德精神,冲破艰难险阻,以顽强的意志品格建立创新型医学——中医运动创伤学。
浏览1,7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