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徒


  1. 招生对象


武馆弟子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

庄头武馆:庄头武馆之弟子,多半具地缘关系,尤其农 业为中心之生活形态,所有活动均需与农业生产时程相配合。当 时更无便利之交通工具,于是形成弟子和武馆定着,而师傅四处 流动教拳之形态。也就是当地有意学拳的人,于乡里间觅一场 所,定时集合练习,组成各地狮阵(团)或武馆,而师傅则到各 练习场所授拳。一位师傅可能同时于数个不同武馆教拳,更可能 先后在不同地方成立狮团。此类武馆可四处林立,而招生对象多 限于住家附近。只要集合足够学员,请得动师傅,则各乡里都可 能成立。因此这类弟子的地缘性和地著性最强。

国术馆:武师可能择地开设武馆,公开招生,吸引学 员。此类武馆往往设于都市中,或交通便利处,因此除招收附近 邻居外,也可能有远地学员慕名前来投师。

亦有学校利用社团或校队选手训练名义聘请武术家至学 校教授武艺,这种学校自小学、国中至高中高职均有。若是小学 生则学习期时较长,学习态度一般而言亦佳,且从小打下较扎实 基础,就读中学后若继续练习,成果自然可期。若国中、高中才 开始学习,理解力较强,生理较成熟,体能亦较佳。然而学习期 间相对较短,且如果全无基础,则悟性因人而异,再加上课业压 力,半途而废者亦相当普遍。

各地小区活动中心或社会团体亦有举办各类“国术 班” “养生气功班”等,学员则为小区居民或团体会员。这类学 员多半年龄层分布较大,且以“气功” “太极拳”等柔性健身功 法较受欢迎。

招生方式

武馆的招生方式,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方式。主要为:

地方人士主动招集:地方人士有喜好武术者,或希望子 弟学习武术者,往往于汇集相当人数后聘请知名拳师前来授拳, 因此拳师并不参与招生事务。地方人士招集习武者,当然也以当 地人士为对象,并不需要特别形式之招生,只要针对乡里青年略 加通知询问即可。

亲戚朋友介绍:武馆招生的另一种方式为亲友介绍。这 种方式对传统武馆有其便利处,一是由亲友子弟关系转变为师生 关系,较为容易,不像陌生的学生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 因此师生关系容易建立。再者若不需要太多弟子时,只要以此途 径即可招募足够人数,省事方便。此外,亲友弟子背景较易掌 握,较可信赖。因此亲友介绍亦是重要招生方式。

弟子介绍:年轻人对于新奇有趣的讯息,经常都能快速 流通传递,且同侪间的说服力极大,又非广告宣传所能及。因此 弟子往往介绍邻居或同学一起习武,以增加练习的趣味。

以名气吸引:知名武师亦往往能吸引喜好武术者,慕名 而来投师学艺。但是此类靠知名度招生者,限制条件较多。如武 师必须有固定地址才能使慕名者有处可寻。其次,若由地方人士 招集组成之地方性武馆,成员都是邻里子弟,对外来陌生人较易 抱持戒心。又,武师的名气亦无适当传播管道,若非特殊机缘能 扬名立万(例如比赛、驱赶匪徒或斗殴等场合),就要等长时间 累积知名度。

医术名声:推拿接骨医疗工作是武馆经营及宣传的重 要工作。医疗工作的宣传功能可分为三层意义。一是在医疗简陋 的乡村或小市镇,医生的身份可提高武师的社会地位。武师、拳 头师虽亦称“师”,毕竟舞枪使拳,似属以武犯禁之流,乡人畏 惧有之,却未必尊重。看病推拿的医生,纵属江湖郎中,总是 较易获得病患者的感恩与尊重。且救人济世形象比起打拳练武 的武夫,社会地位自然提高不少。二是部分弟子习武的动机是为 习得治病技能,尤其一窥师傅“祖传秘笈”。不少人仍相信拳头 师的治病技能来自一本(或数本)祖传的药册或药簿秘笈。秘笈 当中记录如何接骨推拿、诊断治疗、药方炼法、毒药解药,甚至 内功、点穴、轻功等不传之秘。这些对部分年轻人而言,亦极具 诱惑力,最好能习得不世出的绝技,最少也能学得医术,也算一 技之长。三是有些人习武的目的就是为治疗疾病或改善体质。港 仔尾振兴瑞狮团现任团长林清朗的习武动机,即因二十一岁时为 鼻病所苦,听说练武可治鼻病,故于罗东开源市场勤习堂拜吴金 河为师,学习鹤拳。现任宜兰县国术会理事长余添泉,亦是为改 善体质,强健体魄而拜师德义堂李忠信习武。可见弟子对习武与 治疗疾病二者间的关系有特殊的期待。他们通常认为,跟师傅练 拳,不但可锻炼强健体魄,师傅的“练功散”更对练功者的身体 大有帮助。四是医术的口碑当然亦是最佳的宣传方式。医疗可以 建立良好社会关系,治疗酸痛扭折的推拿针灸,原本即需与病患 长期接触,并与病患密切互动。因此每次医疗,都具宣传作用, 即使武师无心利用,医疗的口碑也自然流传,成为最佳的人际传 播宣传管道。

学校:有些学校为致力传统文化之传承,于校内成立武 术社团或武术队,聘请武师指导。平时属学校校内社团活动,对 外亦可代表学校或地方,参加国术或武术比赛。一学员均为在校 学生,招生事务由学校或社团干部负责,指导老师不必参与。

社团(小区、社团):小区或社团举办之国术班、养生 气功班、太极拳班等,招生事务由小区或社团统一办理,老师或 教练亦无须过问。

(-)经费来源

  1. 推拿接骨


推拿接骨是传统武馆经费的主要来源。尤其在宜兰地区早 期医疗设备并不发达时,民众如果筋骨酸痛或跌打损伤,乃至于 气闷郁积、肠骨不适,都可能到武馆求诊。武馆拳头师主要治疗 的病症,为跌打损伤等骨科及伤科。因为推拿接骨是某些武馆的 主要经济来源,所以白天的主要工作即是推拿接骨。至于习武练 拳,是夜晚饭后的活动。招收来的弟子,其主要工作也是帮助师 傅熬炼药品或协助推拿,工作之余才能练拳。而此类武馆由于弟 子参与工作,亦可能不另收习武学费。

  1. 授徒学费


如果武馆师傅以授拳为主业,则当然以学费为经济来源。不论 是传统在各地自行聚集再聘请老师的地区性武馆,或在学校、小区、 社团的武术班、武术队或武术社,学生和老师都以传习武术为主要 目的,教拳收入亦是老师授徒的主要收入。(虽然老师同样可能在教 导武术过程为学生治疗疾病,或另有武馆以治病为主业,但是在此 类以授拳为主的团体中,其主要经济来源仍是学费。)

  1. 表演比赛


武馆的活动,除平日演练传习之外,亦可能受邀参加各项 表演或竞赛。如庙会、私人宴会、公家庆典或各式比赛等。其 中庙会活动常配合神佛诞辰等固定节日,私人宴会则如谢神还 愿等非固定活动,公家庆典如为庆祝“国庆节”、光复节等而举 办之庆典活动,竞赛则如县运动会、省运动会及后来改成的区 运会、全国运动会、全民运动会等等。以上各类表演比赛活动 中,庙会及私人宴会,多半支付表演团体演出费。若是公家举 办的活动,则视主办单位编列之经费而定,如果是大规模活动 则通常会编列车马补助费。至于比赛,则有比赛奖金。

  1. 排解纷争之谢礼


传统武馆具武力,于社会中扮演特殊角色。以往乡里之间若 遇到难以排解之纠纷,经常邀请地方上有名望者出面调解,出名 的武师亦可能因帮人排解纷争而获得当事人之谢礼。但是这类收 入当然无法预测何时发生,礼金多少也全凭对方心意,因此并非 固定收入。

五、武馆的社会角色

习武者在社会上处于黑道与白道之间,亦正亦邪。官方欲借 以平乱保安,又须提防挟武犯禁。既是民变械斗的主角,也是维 持地方治安的力量。据武馆耆老所述及文献所载,武馆在宜兰社 会上曾扮演以下角色:

(-)乡勇民壮

汉人开垦喝玛兰,以武力为后盾,为对抗平埔族原住民,必 须雇募乡勇,组织自卫力量。乡勇操拳练武,形成宜兰尚武之 风。嘉庆十七年(一八一二年),清廷设置喝玛兰厅,隶属诸罗 县。唱玛兰厅之差役中即有“民壮”名额二十名。民壮本为召集 学习武艺者,调用于守卫仓库、监狱,防卫盗贼,解款、解犯, 护卫地方官,或从事皂快或粮差职务。可见当时已有学习武艺 者,并依恃武艺协助官府处理公务。

(-)为民除害、维持治安

陈木水先生(港仔尾振兴瑞狮团第五任团长)提及一件武 馆师兄弟痛击土匪、为民除害的故事。他说二次大战结束,台 湾光复初期,正是时局最乱、盗匪四起的时候,有些饥民一变 而成强盗四处抢夺稻谷。有一次当时著名的匪徒“臭狗添仔” 带着“黄仔水”在邻近村庄打劫农家,十来个匪徒每人带着两 把刀出没,弄得人心惶惶,有一日抢到光武村(玉由村附近) 时,遇见陈木水师兄弟,遭陈木水师兄弟打倒。这正是习武者 为民除害、保护农家安全的最佳代表。林金狮国术馆长黄培基 先生亦提及借武馆威名克制黑道故事,是说曾有一师弟遭遇无

赖拦路行抢,这位师弟客气地说:“我身上没带钱,钱放在武馆 里。”对方遂问:“是何武馆?” “林金狮国术馆。”无赖一听说此 人来自林金狮国术馆,知道招惹不起,连忙赔笑放行。可见武 馆在各地方与黑道间形成互不侵犯的“恐怖平衡”关系,亦多 少压缩了黑道活动范围。

(三)械斗

西皮与福禄只是音乐派别不同,各自发展,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后因相互竞争而时有摩擦,继而结党争斗,势同水火。其时 官府亦曾严格禁止双方攻击,但光绪七年彭达孙任宜兰知县,虽 禁止西皮、福禄演戏,却放任双方自由演奏音乐,于是自光绪八 年、光绪九年起,双方各结党众,聘请武师教授拳法及十八般武 器用法,从此两派之械斗益烈,兵器拳法亦日益讲究。至同治 十三年(一八七四年)西皮、福禄两派,各集党两千余人争斗甚 烈,可见械斗规模。

六、宜兰县武馆发展的困境与展望

(-)武馆发展之困境

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宜兰武馆的发展遇到极大困境。其 一是传统习武动机消退。早期习武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强身或 防身。就强身而言,在现代医学知识普及、营养及卫生条件改 善、医疗技术及设施进步的情况下,大多数年轻人并无强身之 需要。且想强身、健身的人,也很少以武术为主要选择,其他 节奏快速、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一样能强身,却更具吸引力。 对年轻人而言,篮球、羽毛球、舞蹈、游泳等体育活动,不但 入门容易,不须忍受枯燥的长期学习过程,且练习即是玩乐,比 起练习武术所附带的“严肃” “正经”,当然较随兴而无压力。因 此当年轻人选择强身的体育项目时,极少想到武术。会以武术为 健身运动的,以中老年人较多。但是中老年人所练的武术,多半 选择动作和缓安全的太极拳或八段锦、外丹功等等,宜兰传统武 术如白鹤拳、金鹰拳、五祖拳等,均太过激烈,较不宜中老年人 学习。就防身的目的而言,武术原本的功用即在技击攻防,但是 现代社会形态里,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不宜以武力解决,武术已无 施展机会,真正需要保护的弱小族群,又不是武术能帮得上忙的。 因此不论以强身或防身为目的的传统习武动机,都在现代社会中 快速消退。

传统武馆发展的第二项困境,是在各类现代体育及室内外活 动的竞争下,武术的定位并不清楚,且无明显优势。如上所述, 武术的根本功用原在技击攻防,但是这项特色已逐渐消失。年轻 人可选择的娱乐及活动种类繁多,且日新月异,于是武术便随社 会环境而朝几个方向变迁。一是发展成适合中老年人练习的“气 功” “武术体操”或“武术舞蹈”;再是以比赛和表演吸引年轻人 投入,因而发展成比赛或表演用的“武术运动”,或称为“运动 武术”,表示此为无技击作用之武术。前一路向发展相当成功, 聚在一起聊聊天、做做操、跳跳舞,轻松愉快的和缓运动,确实 适合老人家,只是如此一来,与其称之为武术,不如称为体操或 舞蹈。后一路向的发展,努力将武术与其他体育活动置于相同的 基准线,以成为现代体育的一环,但是同样的也使武术失去原有 “武”的特质,只能隐身于众多运动项目之中。为了适合表演与 比赛,传统武术不得不改头换面。

例如传统宜兰流行的武术,每套拳演练的时间多半只有 二三十秒,顶多一分钟,但是这样的长度用于比赛或表演显然太 短暂,于是只好将三五套不同套路凑成一套,或重新编排,反复 演练部分招式或加入新招式,修改结果的良麻,差异甚大。大如 表演讲求动作花哨夸张,武术中许多细微的讲究都因派不上用场 而遭忽略,反而要向现代体操、地板运动、拉拉队、特技表演、 舞蹈等领域借用动作,武术表演成为地板运动的变形。而此项 发展的极致,则是大陆推行的“武术竞赛套路”。在亚运会接受 “武术竞赛套路”为正式比赛项目后,这几年来已逐渐成为武术 的主流,宜兰武术界学习此类套路的人口也快速增加,更严重压 缩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

武馆发展的第三项困境,是武馆经营形态与武师社会地位的 改变。传统武馆经营的主要收入为接骨推拿及授拳的学费,但是 社会民众就医日益方便之后,愿意上国术馆接受治疗的人本即不 多。加上综合医院普设中医部,及中医院广设复健部,传统国术 馆的竞争力更形下降,医疗收入锐减。同样的,授拳学费收入也 因为学徒人数减少而下降。而且,现代愿意学武的人,亦未必拥 有“拜师学艺”的心态,多半喜欢无心理负担的短期课程,对武 馆的授拳收入亦有所影响。此外,这种短期课程的学习,师生关 系也由以往“师傅一一徒弟”近乎亲属的师徒关系,改变为类似 研习营、补习班、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老师只是教练,不是“师 傅”,学生只是学员,不是“弟子”。师生的接触也只限于课堂, 学生对老师只要“尊敬”,不必“孝顺”;老师对学生,只有“教 学”,没有“栽培”。武馆中的师徒关系,由类亲属团体的扶持 关怀,改变成为现实的商业机制。

武师不仅在学生眼中不再享有崇高地位,于社会上的角色也 大不相同。武馆于传统社会因为汇集医疗、武术与徒众之力,社 会地位十分特殊。身为医者,自然易获得众人的尊敬。武术与徒 众形成的势力,又令黑白两道均不得不顾忌三分。但在现代法治 社会中,武馆与武师已无法再扮演这种角色。

(-)宜兰武馆之展望

展望宜兰武馆之发展,有几项契机与方向。分别是:

  1. 小区化、学校化之传习


小区意识抬头后增加许多小区活动项目及机会,武术的传习 可以普及且深入小区,此种小区化国术班,可视为传统庄头武馆 的新形态。

学校计划性推动国术社团或国术队,既可发展为学校特色, 更可参加比赛为校增光。对武馆而言,也可以不必参与招生、经 费、管理等行政事务,专心从事武术教学即可。且在学校较单纯 的环境里,学生家长较可放心,学生亦较专心。

武术在小区化、学校化的传习方式,当可为武馆发展开拓新 形态。

  1. 正式比赛之激励及套路标准化


自民国四十年举办光复以来“全省运动会”的首次国术表演 大会开始,每年均有多场国术表演或比赛。但是国术比赛只是众 多运动项目之一,并未获得大众普遍重视。加上国术门派众多, 南拳北腿、内家外家各有特长,评比不易,因此比赛纠纷屡见不 鲜。虽国术界努力制定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如杨长宪所研拟之 比赛规则即普受好评。但是始终难以普及。直至一九九。年在北 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将武术列入正式比赛项目,武术普受重 视,武术套路也有共同规范与标准。这种竞赛武术与传统武术虽 然相去甚远,但却提供习武者新的目标与动机,吸引更多年轻人 学习武术,也给予学习武术的人努力的目标。更可作为台湾推行 国术之借鉴。今后,学习竞赛套路新武术,且以参加国际比赛, 必然成为武馆传习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1. 养生、气功、整复等武术新路向


传统武术的另一项发展,是配合现代人重养生的需求。现 代人由于普遍营养摄取过剩,缺乏足够运动,普遍有所谓“文明 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忧郁症、失眠等等阴影, 不断威胁大众健康。因此养生即成为社会热门活动,只要与养生 有关的事务,都能受到大众的注意。传统武术正可在养生方面着 力,发展出养生气功、养生武术。这本是武术原即具有的功能, 另一方面也合乎“练武可以强身”的传统观念。

此外,由接骨推拿转变成整复,也为武馆另辟生路。整复本 是传统武馆最擅长的技能,其疗效更广受肯定。但是即使无病之 人,也乐于接受以“推拿” “按摩” “放筋络”或熏灸来纾解身心 的紧张与疲惫。

因此养生、整复已是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1. 本土化、民俗活动之热潮


在本土化的风潮下,政府及民间均着力提倡民俗活动,武馆 也可以民俗重新定位。武馆的武术教学属民俗传承,出阵舞狮即 是民俗表演,而武术是民俗表演艺术,器具(如狮头、兵器等) 当属民俗艺术品。例如一九九五年宜兰县礁溪乡玉田村所举办的 “玉田弄狮”活动,及设立“弄狮文化馆”,曾造成观光热潮,亦 是文化盛事。武馆若能乘此风势,持续前进,当可形成民俗文化 耀眼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礁溪乡志编纂委员会,《礁溪乡志》,礁溪:礁溪乡公所,一九九四年。

  2. 《兰阳史迹文物图鉴》,宜兰:宜兰县立文化中心,一九八六年。

  3. 台湾惯习研究会原著,吴文星、郑瑞明编译,《台湾惯习记事》中译 本,台中市:台湾省文献会,一九八八年。

  4. 宜兰县国术会第九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大会手册》,宜兰:宜兰县国 术会,一九九三年。

  5. 宜兰县国术会第十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大会手册》,宜兰:宜兰县国 术会,一九九七年。

  6. 宜兰县体育会国术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宜兰:宜兰县 体育会国术委员会,一九九七年。

  7. 宜兰县体育会国术委员会《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特刊》,宜兰:宜兰 县体育会国术委员会,二二年。

  8. 勤习堂源流武术联盟会《第六届第二次会员大会手册》,宜兰:勤习 堂源流武术联盟会,二O。二年。有一年,我准备办个道家武术博览会,拟想邀请海内外少林 拳系统以外各道家武术门派名家来参加,在太湖三山仙岛上摆设 水擂台。其事未果,故亦没啥好说。但原初拟想的名单里,有合 气道,当时想请台湾陈达弘兄来与会。合气道,不是日本的武术 吗?为什么我竟将它列入中国的道家型武术中?

    陈达弘兄的合气道,称为中华合气道。他在台北温州街的 道场,门匾就是我题的。挂在门口及道场内部,跟那儿的日本气 味有些不协调。因为日本武术的道场,一向都带有日本文化的徽 纪,例如榻榻米、道袍、战裙、日本刀、日本人的书法、日本合 气道祖的照片、日本颁发的证书,等等,唯独陈达弘这里,除了 我的字,还有另一些诸如“武禅”的挂轴、中国绘画或达摩像之 类,与他中华合气道的中华二字相呼应,透露些不一样的讯息。

    他的合气道,当然也是从日本学来的,早已晋身六段,算得 上是此道中高手了。我的合气道知识,除少年时期一些经历外, 主要也咨询于他。

    合气道的出现

    据我所知,在武术中的合气道,有点像宗教里的新兴宗教。 比如传统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近年糅合各教别创一 派的,则如天帝教、天德教、慈惠堂、弘化院、德教、天理教 之类;或由某一宗教里变化出来,如太极门、清海无上师之类, 均可称为新兴宗教。此类教团,崛起的时间均不长,久远者不 过清末民初,而大部分则为二次大战后之产物。合气道也仿佛 于此。

    它的创始人叫植芝盛平,生于-7kHO年(明治十六年)。成 年入伍,曾随军出征“满洲”,参加过日俄战争。但抵达我国东北 时,战事已结束。我怀疑此时已具备武术底子的植芝盛平,在东 北必曾借机考察了我国流行于东北与蒙古的摔跤术和擒拿术。由 他回国后即开设相扑场来看,这个推断,恐非臆测。后来他的武 术就一直顺着这个路数走,去 柳生流的道场学柔术、向大东 流武师学合气武术、跟讲道馆 武师学柔道。到一九二。年 (大正九年)终于将所学综合起 来,在京都开设“植平塾”,自 称其武学为合气柔术。

    日本武术,基本上可分三 个系统,一是以力量为主的相 扑,二是以技巧为主的柔术, 三是以击打为主的拳术。这些

    都是徒手的格斗,称为“体 合气道“开祖”植芝盛平
    术”,与刀剑杖法器不同,自成一大类。

    相扑源于中国古代的摔跤,柔术源于明末陈元赞之东渡,拳 法则源于中国流传到琉球的“唐手”。在植芝盛平以前,柔术一 脉已形成不少次级系统。

    一种据说是创自义清太子的,叫大东流合气武术。特点是以 巧制胜,擒拿手法高明。因为太子有充分条件可以解剖死囚来观 察,所以对人体结构非常了解。但我认为此派其实是明治维新以 后才发展出来的,以前的历史,均诿称“御留技”,属于义清后 裔武田家的秘传。

    另一种便是将陈元赞所传柔术进一步发展为柔道,代表人物 是号称“日本柔道之父”的嘉纳治五郎。他大约在一八八二年创 立讲道馆,推广柔道。大东合气武术,也约在此同时,由武田撼 角在社会上普传,称为大东流柔术。植芝盛平早期办过相扑场, 后由军中退伍返乡,接上的,就是柔术这一脉。

    相对于老柔术,或新的柔道、大东流柔术,他所开创的合 气柔术当然更是新东西,所以我说它像新兴宗教。而事实上,当 时三十几岁的植芝盛平之所以能或敢开宗立派,也是因为得到一 个新兴宗教大本教的支持。此教大本营在京都绫部,主持人是出 口王仁三郎。植平塾就设在大本教本 部。一九二四年(大正十三年),大 本教受日本政府镇压,出口王仁三郎 出逃蒙古,植芝盛平随行。因此很可 能植芝盛平在大本教担任的就是武术 护卫或教练角色,所谓植平塾,或许 旨在培养大本教之信徒或护卫,与这 个新兴宗教是共生的关系。

    大本教覆灭,对植芝盛平当然是

    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 一大打击,但也是一个转变的契机。

    图片19 图片20他在东北又重新投入军旅,准备在军中找机会崛起。可是他参加 的蒙古军队跟张作霖打仗时几乎全军覆没,死里逃生的植芝盛平 这才体会到:在新的火器时代,个人或武术都太渺小了,柔术的 柔,除了作为打击的技巧之外,更应强调心术之柔。后来合气道 强调爱、和平、不争的基本形态,即奠定于此时。把武术的技术 面和人生哲学的修养面结合起来,合气道这才正式成型。

    合气道的发展

    但在发展其武术的策略上,植芝盛平仍然要如过去依托大本 教一样,有所依托。当时他获得海军大将竹下勇的赏识,在东京 大力发展其道场。又在一九三。年,请嘉纳治五郎到道场指导。 嘉纳治五郎对他十分欣赏,还派了门下弟子武田、望月去接受植 芝盛平的教习。这不啻双方结盟,对合气道作为一种武术产业来 说,实在太重要了。尔后日本柔道道场所在之处,往往也就出现 着合气道的武馆,柔道高手同时也常兼习合气道,他们本是同 源,后来也一直携手合作。

    此时植芝盛平还有一个发展策略,就是依托上文所述那个 秘传的体系,号称其技艺本诸皇室,以此投合日本人高涨的效忠 皇室情绪。一九三一年他在东京开办的道场就称为“皇武馆”, 一九三九年(昭和十四年)又成立了财团法人皇武会,一九四。 年正式运作,首任会长就是竹下勇,日本首相近卫文磨也是会 员。这种依托贵室、拉拢权贵以求发展的模式,事实上也是新兴 宗教迅速崛起的标准做法。

    说合气道源出皇室,为皇家秘技,当然是假的。这门技艺是 在吸收日本及中国柔术一脉的历程中逐渐发展成形的。本来叫合 气柔术,一九三六年改名合气武道,一九四二年植芝盛平儿子植

    芝吉祥丸就任皇武 会本部道场长,才 又改名为合气道。

    这段时间,也 正是日本侵华战争 时期。合气道之崛 起,且受大日本武 德会接纳认可(若 不被认可,就会如 某些新兴宗教被视为邪教那样),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战时的特 殊气氛。

    可是日本战败了,原先与皇权贵胄相结合的合气道,岂不也 将随日本战败而衰微吗?

    植芝吉祥丸的作用在这时就显现出来了。他采取的是与其 父不同的策略,重在普传。不但发行合气道刊物,在各大学设立 合气道俱乐部,办座谈会,而且还为各道场确立仪式、规则和教 材,设立各种日常训练课程。因此合气道迅速在社会上流通,并 发展到海外教习。

    普传和秘传是不同的。植芝盛平是创教者,创教者不免要搞 神秘,以树立权威,它传播的圈子也只集中在权贵少数人之间。 植芝吉祥丸是继述者,则志在推广普及,所以办演武公开大会, 并广设分支机构。

    其不同,可举一个例子:合气道本来是不公开演武的, 一九五五年以后才开始公开。但演武时,也只由植芝盛平独演, 门下生徒不能进行演武。这即严格体现了开祖的权威,一切技艺 以此为标准,演武只是示范。后来植芝吉祥丸把它改成门下生徒 男女老幼一同演武,开祖坐在最高位置观看;最后才由开祖演示 其精髓。这种所有人共演、共同参与,而由开祖评判、指导的形 态,自然与从前迥然不同了。

    由此看来,合气道两代道主不只是武术家,也是十分杰出 的经营者,都能针对他们的时代与社会环境找出发展其产业的策 略,它能在战后短短二十年间就在欧美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广泛流 行,殊非偶然。图片21

浏览7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