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复归成为了各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了顺应 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与伟大复兴,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不断地加强对传 统文化的复归。十七大报告提出了 “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的文化诉求,并进一步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 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 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加 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⑴ 笔者认为,文化的复归不仅仅要求我们在时间上的跨越,即从传统文化中 找到具有永恒意义的根基,更要求我们在空间上的并进,即审时度势,融 入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唯有如此,方能承载起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使 命。在中国所有的文化现象当中,没有什么如中国武术一样始终具有深厚 的底蕴与吸引力。人们对于武术的喜爱,早已超越了对拳种本身的躬亲实 践,是在内心寻求一种永恒的智慧。武术之理想运动,乃是宇宙万物以超 验心为终极依据的原始动力。⑵

郑怀贤武学(简称郑氏武学),是以郑怀贤先生一生习武与教学的生涯 为基础,穷其一生之力所凝练而成的武学行为体系。它包含了郑怀贤武学

 

思想体系和郑怀贤武学技术体系。郑怀贤武学思想体系以我们熟知的“武 医结合”为代表,郑怀贤武学的技术体系以郑老所推崇的“多拳合一,尤 重功法”为代表。当前,学术界对于著名武术家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不 乏独到的见解。但本文的观点是,研究著名武术家的武学内涵首先应当进 行文化的复归,即立足于传统文化语境这个必需的,永恒的落脚点。在立 足传统,研究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我们自身的解构,找到其具有永恒意义 的发展魅力。由此引申出郑怀贤武学(以下简称郑氏武学)内涵研究的新 视野。


  • “定身法,筑拳'势——郑氏武学身法内涵研究的新视野


太极拳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王宗岳所著《十三式歌》(一说武禹 襄,待考证):“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 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搠、履、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 盼、定也。搠、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冽、肘、 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 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⑶

也就是说,太极拳以阴阳五行作为主导思想,是由搠、履、挤、按、 采、物、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所组成的一种武技。但认真 分析以上论述后,笔者有了如下的疑惑:搠、履、挤、按、采、洌、肘、 靠,乃是八种劲法,即主宰运劲方式的“八门。”进、退、顾、盼、定乃是 五种步法,即主导移动方式的“五步。” 一边是劲法,一边是步法,两个单 位都不一样的数学量,如何能在一起相加形成运算呢?就如同“一公斤大 米+两米绳子=? ”既然这样,太极拳又如何“八种劲法+八种步=十三势” 呢?因为这完全是数学悖论,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怎样一种形式, 使得古人能将劲法,步法两种不同的东西形成数学整合,并统一在十三势 中的“势”这个最终概念中。郑怀贤先生认为:“势”并不是一个数学意义 上的单位名称,乃是一种贯穿于太极拳运动始终的原始动力。太极拳中无 论八门(劲法)还是五步(步法)都处在一种自然和谐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包含了太极拳运动所独有的阴阳的,刚柔的,内外的,动静的对 立与统一。不管是八门还是五步都必须包含这种太极拳独有的原始动力,

 

即都必须包含这种阴阳的,刚柔的,内外的,动静的对立统一。而主导这 种原始动力的正是“势所以说,不管太极拳运动是怎样的运动形态,都 必须要保持“势”的永恒存在,维系住“势”,才能维系住太极拳的灵魂。〔4】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势”呢?郑怀贤先生曾经对其学生讲“要守 住太极十三势中这个“势”,必须保持正确的太极拳身法,即“身法筑势,” 只有在身法正确的前提下,才能维系“势”这个力量的源泉。也就是说, 只有身法正确,才能一进步体会到无论是在技击,养生,演练等诸多方面 太极拳所独有的魅力。身法不正确,所演练的太极拳就是太极拳操,即使 习练时间再长也不会产生“绵裹铁”的功力,更不会改善练习者的身心健 康”(以上论述来自郑怀贤先生的学生吴兴与)o

由此观之,社会上许多人习练太极拳,但是真正能感受到太极拳健身 妙用的寥寥无几,其根源正是如此。关于太极拳身法,郑怀贤先生在教学 中明确将其总结为“涵胸,拔背,裹裆,护腌,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之身法八要。本章节所述的基本理论观点认为,维系身法八要,不是矫正 拳架,而是激发人体潜在的超验心与核心力量的源泉,即“势

  • “招无用,大而化”——郑氏武学技击内涵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武术之技击,特别以太极、形意拳、八卦掌为代表的哲理化拳派 的技击,一直以来都被中国人认为是代表最高功夫境界的实战状态。与之 相适应的是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发人于丈外的神功技艺。但是如果还原 到真正的打斗场景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哲理化拳派所彰显的运动形态根本 表现不出这些“神功技艺”,尽管人们出于对民族自尊心的维护,,不予以承 认,但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因为诸如太极推手的运动特征不符合人 体对抗的运动要求⑶,20世纪50年代轰动一时的“陈吴比武”,作为吴式 太极拳第二代嫡传的吴公仪先生在擂台打斗上所展现的拳脚功夫,远没表 现出传说中太极拳技击的神韵。那么对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玉女穿 梭之类的招式,我们究竟应该做何理解呢?众所周知,郑氏武学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便是哲理化拳派的集成,因为郑怀贤先生一生中最憧憬的师父孙 禄堂,便是倡导三拳合一的一代武学宗师。在跟随孙禄堂老师学武期间, 郑怀贤先生着重学习了孙氏武学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那么,郑怀

贤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些哲理化拳派的技击成分的呢?

2.1 一部口述史的研究

有学者曾说过,中国武术是草根文化,厚积的底蕴分布于中国大地的 若干个角落。因此,我们对于郑氏武学的研究,应把历史焦点转向普通的 人民大众,使其发展呈现出“人民化”的趋势⑹,如此才能解开郑氏武学中 那些最质朴而又核心的精华。近几年来,以口述史为研究方法的新视角逐 步渗透进武术研究中,如徐皓峰先生记录,李仲轩先生口述的《逝去的武 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中华武者的内心世界,还原了民国时期中国武 林的本来面目。又如上海体院戴国斌先生的课题“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 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从基层群众的口述中,寻找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诉 求。本着严谨性、民主性、合作性、动态性、跨学科性的科研态度,笔者 就郑氏武学技击思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若干口述史研究。

“拘泥于一招一式的彰显,是无法练出东西的。能打人的不是招法,而 是长年累月用这些招法练出来的东西,就是功力。通过郑氏武学套路、推 手和桩功的体悟,把自己的身体练松,练通透,练顺。这样,技击的时候, 任何动作都是在放松顺活的状态下发出,身体上参与发劲的肌肉群增多, 所有系统协调运作,就会达到郑怀贤老师说的'发劲如放箭'的境界”。

——郑怀贤先生徒弟,著名武术家吴兴与先生

“套路是练功的,推手是灵敏触觉的训练,但最后还是要回归对抗搏击。 举个例子,一个散打运动员,如果再进行些基本的太极拳功法训练,那么 这个运动员一定会进步很大。因为有实战经验的人,才能对太极拳的放松, 招法设计的借力打力有更深的体悟,散打的接腿涮摔,就是对四两拨千斤, 借力打力的最好诠释。”

——郑怀贤先生徒弟,著名武术家周东明先生

“我认为招法和套路是没用的,练习者一定要在思想意识上’化'掉招 法打人的执着。设计套路只是为了凸显这一拳种的风格,太极所体现的是 一种逆向思维,即首先在放松的状态下,通过套路的训练练出整劲,其次 通过技击的训练使这种整劲运用自如,最后以武入道,进修思想的修为。”

—郑怀贤先生徒孙,四川大学某教授

2.2理性的推求

以上口述史研究,虽然论述的视角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地表达了郑 氏武学的一个主旨,即“化去练习者对招法和套路执着”,也就是说不可拘 泥于一招一式。在笔者为探寻郑氏武学新视野所进行走访期间,所走访到 的郑氏武学后人无一例外地都表达着一个相同的诉求。以此观之,这也是 郑氏武学的核心诉求。即“套路是武术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技击是武术的 本质属性与灵魂,二者不可并列。武术的多种职能,是在以技击为核心的 本质属性上不断融合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故笔者反思,当今学术界将套路 演练和搏斗对抗两种形式并列起来的做法是欠妥当的。

郑氏武学既然冠之为“武”,理所应当具有技击性。但这种技击性绝不 是郑氏武学招法与套路所代表的形式。如前所述,所谓后发制人,四两拨 千斤只是一种对于技击最高理念的理想化诉求,这种诉求或许在搏击水平 极其高的那个点出现,但我们习练武术时刻意地拿这个状态来强求自己, 那么得到的结果必然如“陈吴比武”那般狼狈。“民物相攫而有武矣。”(《兵 迹》),郑怀贤老师反复在教学中强调:“武术之本源,仍旧是人类最质朴的 击打技术。”换句话说,套路和拳种的产生是人们对最质朴最实用的击打技 术的艺术化升华。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讲究程式,诗词歌赋、舞蹈戏曲 名、中国书画、园林建筑等都遵循一定的程式。”⑺那么武术自然也遵循这 种“程式”。招法与套路无疑是人们对于武术艺术化的加工,经过加工后的 套路仅仅具有攻防含义而不是最本质的技击动作。因此“套路的特殊本质 是技击含义”⑶儒家思想认为:“大而化者谓之神”,只有在思想上“化”去 招法和套路的束缚,才能回归武术最质朴的本源。因为,所谓拳术拳法其 实只是对人的超验智慧的一个权变形式,只是人们在搏击实战时的超验智 慧的发挥形式,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⑼所以说郑怀贤先生的武学理 念是正确的、闪亮的、科学的。郑氏武学以技击内涵为载体,理性地传递 着武术价值观。那么根据郑氏武学的技击内涵,以哲理化拳派为例,我们 可以推导出如下诠释:

  • 在放松并遵循传统哲理化拳派身法的前提下,通过套路训练出上


下内外贯通的整劲。

  • 将这种练出来的整劲与灵敏触觉施予搏斗对抗,做到在真实的搏 斗对抗中能保持这种整劲和灵敏触觉。

  • 入武入道,找到一种超验心,即体会自然运行规律的般若智慧。 这正好迎合了太极拳论中所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浏览9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