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1907—1996,图5-1 ),河南 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 辍学,唯每日散步,见北京《实报》刊登 名武生杨小楼从陈家沟陈发科拳师学拳后 身体转健.能演重头戏的消息,遂拜陈发科 为师。

洪均生自幼聪颖过人,善于思索,博闻 强识,通音律,工诗词,文武兼修,随陈图片18

发科习拳不久,即对太极拳的缠丝劲颇有心得。为使习拳者走上便

捷之路,洪均生将拳的奥妙及多年的心得著成通俗易懂的歌诀,对 太极拳的缠法、眼、手、身、步、双重、推手等内容作了详尽的解 说,习者容易诵记并得到完整明确的概念。

洪均生为人忠厚诚实,视师如亲,随师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

即使时隔六十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洪均生在太

极理法上,主张讨论、实验,对有些著作及观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 观点;对那些弄虚作假的现象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他重视教学相长 的原则,并指出“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主”O

洪均生技高艺纯,快拳进攻,略一抬手,来人便跌出很远。日 本的曾阡出弘写道:“观看了洪老师的示范表演,真正看到了我们 所倾慕的东西,感到在他身上仃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极高雅的武术气 质,而他就像一位杰出的哲人,蕴藏着人类的奥秘……洪老师具有 天才般的反应、速度和精彻度,有人曾试图推动他的身体,但在欲 推的瞬间,突然好像力量被什么东西给带走了,自己反而被弹出

甚远。洪老师的身体就像装有机械装置,在本人尚未意识到的一刹 那,就自动做出反应。再者,洪老师在击溃对方中心时,其手的精 确度可以毫米计,我们称他的手为’魔手’,在我与洪老师门下的 学生练习推手时,无论我使出什么招数,他们都纹丝不动,洪老师 见状走来,只轻轻地将其手放在我的手上,我的对手就被弹出,令 我惊奇不已“我这才亲身体会到内家拳的功夫是日积月累、不懈努 力得来的……”

洪均生一生坎坷,少年多病,幸遇明师,身体转健,但中年丧 偶,子女又多,生活条件艰难,最初由学生们资助,原住济南东巷 一陋室°至20世纪8()年代初,因日木学生来济南学拳,洪均生被 政府安排到济南菜市新村一两居室的房子,才得以安居。

1961年,正值自然灾害,生活极皆,几乎难以支持,幸受著名 学者刘子衡的鼓励,洪均生决心整理太极拳及自己的心得,《陈式太 极实用拳法》三易其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陋室里完成的,一直到 1989年七次易稿,由学生资助才得以出版。洪均生一生著作颇丰, 述若有《陈式太极拳》《十三势心解》《太极拳式名考释》及诸多论 文,并编有三路剑法 路游龙,二路翔凤,三路飞虎。

洪均生积极传播太极拳,几十年如一日,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 世界各地。前几年,其再传弟子在全国太极推手比赛上几乎囊括全 部金牌。众多弟子继续为传播太极拳做出贡献C

洪均生在太极拳理上首次提出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 豚、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根据“腰为车 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 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绷劲,动作走螺旋”,对 绷劲做出了更具体的说明,并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这些 理论都是创造性的见解,对后学者研练太极指明了方向。

洪均生于1996年1月23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0岁。

洪派太极拳门规:尚武精神、尊师爱幼、团结同道、继承师 艺、刻苦练功、发扬正气、不辱师门。

洪派太极拳基本功

一、 手型——掌、拳、

掌的指部要自然伸开,拇指根节靠拢左掌部,梢节自然松开。 在动作时,五指自然随着顺、逆变化作螺旋转动,一般总是转动 45。〜9()。,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加大角度“但绝无正面向着上、 下的形状。

拳要旋转着握实,握拳的方法是从小指依次至食指旋转着紧贴 掌心而握,拇指则斜扣于食指、中指的中节,呈螺旋形。

勾手则是食指与无名指合于中指下旁,再以拇指合于这三个指 尖的下边.小指亦合在拇指与无名指夹缝间,如鸡头、鸡嘴状,但 腕部不许允弯而向下,,

手腕是随着顺逆缠法的变化而活动的不论是掌或拳,凡史顺 缠,则腕应略向里转.外开则掌的中指、拳的食指中节都向外上斜 转;向里收转,则掌、拳侧向前下斜角转回。走逆缠,则腕部略向 外转,开时走向同侧前上角,收时走向同侧后下斜向都要做螺旋 运动。

二、 正手圈

假定用右手(左手亦然)练习,它的线路如下:手高齐右眼 角,角度为胸前45。处。第一动,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 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为挪捋法。对方手在上面为棚 法,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动作的侧棚;二路右单云手等..

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捋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 捋法匚第二动,身仍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 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搠法,肩、胯部为靠法,如拦擦衣 第三动作的下半圈(不拘顺缠收手或逆缠收手,当手收到手心斜 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搠法,而肩、胯部即为靠法); 应知道的是,第二动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大一左肩既要与 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 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 15° ) c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的立体形式和角度,右腰 部不仅不准凹进去,胯部更是随身体的左转形成往右前进的力。 第三动,身略左转一点儿立变右转,手顺缠随腰的左转往上托一 点儿为冽法,如一路第二十九式上及手第三动的冽、靠、肘、 挤、按法(此例为左手。肘法使用起来,小臂部顺逆皆可用,侧 面贴近我偏前一点儿的人,我方肘法小臂应用逆缠;贴近我偏后 的人,即用顺缠。不拘小臂部顺逆,手腕部必须略扬起,不许下 垂。还有句话叫“打肘不见肘”,是说不许把肘高高抬起或肘部 离开肋部单独击打,而是用全身松沉之力发劲)。单手捌法兼靠 法如一路第十三式右转身捣碓第三动作。第四动,手继续沿胸前 45。,走右前上弧线为按法。手由顺缠变逆缠,应随腰的变化而 变,不是手的单独翻转,而是手走S形(因是左右手,因此有正 S与反S之分);第五动,身仍右转,手继续走右前上弧线,手 领肘,肘领肩回到原来的角度,为探法,如一路第六式白鹤亮翅 的第二动作和第一捣碓第三动作等。正手圈完成后的图形,如一 椭圆形的鸡蛋,大头在外,小头在里(图2&~④)。

三、反手圈

假定仍依右手为例在原处:第一动,身左转,收肘齐乳.手指 上扬,对方手在上面为挪法,如一路第八式初收第一动,对方手在面为捋法,如再收第二动(此例为左手,不拘左右皆可用),与 -路第十五式底图片20 图片19身捶的第三动。第二动,身略左转立变右转,手随 身体的右转回到胸口前,手指上扬,为搠法,肩部为靠法,肘臂部 为肘、挤法,手部为按法。如庇身捶二、三动作与一路第十式十字 手第二动的右靠法;与正手圈的第二动一样,肩与胯部都不许转 大,要合住。第三动,身继续右转’手变逆缠,沿腹部、胯部走外 上弧线.为挤法,如二路第六十一式第二动左进步挤;一路三十九 式右转身蹬脚第二动;(此例均为左手)一路十字手的一动右下挤 法。第四动,身继续右转,小手指上弗上在胸右前继续走外上弧线 回到原处,为挤、探、按法;第四动与第一动转换处,为按法、小 捌法,如一路第七十八式退步跨虎第三动。手走外上弧线时,一定 要手领肘,肘领肩,不许亮肘。反手圈完成后,亦如椭圆形鸡蛋. 不过大头在里而小头在外(图5-2⑤〜⑧)。

四、步法

步型大略有马步、弓步、盘步、虚步、独立步五种。

马步有小正马步,两足距离一肩宽;左右侧马步,前膝弓得少 些;内八字马步,而足尖内勾,只用于招式转换之处,一转而过。

弓步分左右弓步及反弓步。它的姿势是前膝弓住,后膝展开,足 尖向左或向右方,弓步要求蹬展膝部须略放松,特别是后腿的大筋更 不许绷紧。这样做不但步型转换灵活,而且能避免双重。反弓步亦名 仆步,它的姿势是后膝弓塌,后脚尖外摆45。,前足向内斜勾,以足 踵贴地前进,膝部斜向里方展开,式子走足时,则腿肚可以贴地。盘 步分左右、大小及半盘。它们是从左右侧马步或弓步变化而成的。从 侧弓步起,则后膝向里下松垂,前脚尖外摆9()。;从弓步起,则扣膝 向里下松垂,同时前脚仍以足踵为轴将脚尖外摆9()。,而后脚尖为 轴,后膝则原式不动-虚步分左右、前后两种,实脚斜而虚步正,在 承受重量上,只有轻得之分,绝无纯虚、纯实之别。

独立步要求实足尖向外略摆,膝不伸直.虚腿的膝提平裆,小 服松垂,脚掌平伸(不可绷紧脚面,使脚尖向下:因为这样,只能 暴露将要前踢,不如垂直小腿,则左右前后均可日山变化)。独立 步有左右之分O

五、眼法

眼是仇贵观察地势、敌情,以指挥肢体因敌变化的器官。它的 注意方向经常是只前进而无后退的。它观察所及范围角度为15()。左 右。而且在注意点的范围内,还自然包含有而。俗语“眼观六路” 应当是“一目了然”,是不可能把眼球转移六个方向的。因此,极I三势中“左顾、右盼”应理解为左顾的同时应有右盼;反之, 则右顾的同时必有左盼。顾处是视力的集中点,是眼法的实处;盼 处是集中点外视力所及范围的面,是眼法的虚处

六、身法

身法负责带动步、手,因敌变化。它的规律是动中的中正安 舒,而非呆板的中正。陈式的全体运动,即以螺旋为主,所以身法 也同样应当是立体螺旋的。只要眼看固定方向,则身向左右旋转 时,自然形成立体螺旋之状。但应注意,在•般率式中的旋转方 向,经常是45。,而躯干旋转上下配合,又经常是胸以卜可以随裆 劲的下塌转得略多于45。。当然在步法进退时,身法可以随势加大 角度°而身体旋转中,肩部可以一边略高,一边略低的倾斜,才能 形成螺旋主体。但不可走得太过,使腰劲折断。

单元三洪派简化二十四式套路

一、 动作名称

1.金刚捣碓2.拦擦衣3.六封四闭4.单鞭5.上云手 6.前后招7.野马分鬃8.左转身六封四闭9.单鞭1().中云手 11.单鞭12.左转身捣碓13.十字手14.庇身捶15.双推手 16.三换掌17.肘底捶18.倒卷肱19.白鹤亮翅2().搂膝拗步 21.初收22.斜彳亍拗步23.掩手肱捶24.右转身捣碓

二、 技术动作详解

1.金刚捣碓

预备式(图5-3 )

第一动

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 图5-3

 

身左转下蹲,松裆弓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手 顺缠走里左上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后上 斜角,中指扬向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同时 逆缠走外右上弧线转到下颊前方的一尺位置, 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图 5—4 ) o

第二动

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右转,胸向右前斜角。 右腿变顺缠弓膝,松塌裆劲以右脚跟为轴.向右 前斜角外摆脚尖45。;左腿同时变逆缠,以左脚 尖为轴,向左后斜角旋转脚跟,成右小盘步。同 时右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斜 角上转,高与口齐,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 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顺缠,在原处 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里右小弧线,手心侧向 右前上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肩 宽(图5-5) o图片21

第三动

眼法不变向北。身继续右转,右腿仍顺缠 弓膝,松塌裆劲.左腿提膝经右腿里侧,勾起 左脚尖,以脚跟贴地逆缠,走里前弧线,向左 前方前进约两肩宽(最大三肩宽),成左仆步。 右手同时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继续向右上斜角 上转,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仍侧向右前 下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 手顺缠,走里右上弧线松肩收肘,肘尖收到胸 前,手的高度不变,手心仍侧向右后上斜角, 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仍保持一小 臂宽(图5-6)o图片22

第四动

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左转,胸仍向右前斜角。左 腿变顺缠,弓膝塌裆劲,落下脚尖。右腿变逆缠,膝 仍弓住,脚不转动成左侧马步。同时左手变逆缠,以 腕为轴,沉肘走里左下弧线转到胸前,距心口半尺 许,手心侧向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 配合左手变顺缠,松肩沉肘走外左下弧线转到脐前. 如推物之状,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 斜角,双手距离一小臂宽(图5-7 )。

第五动

眼法不变向北。身继续左转,胸略向左前斜角。 左腿仍顺缠,松裆弓膝,以脚跟为轴,脚掌贴地向正 前方外摆脚尖;右腿仍逆缠,提膝走里前弧线,将右 脚进到左脚步的右前斜角约一肩宽落卜,右脚平踏地 面成右前虚步c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里前上弧线转 到下额前,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后上斜 角;右手配合左手继续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 走里右下弧线,转到左腕外下侧,手心侧向左后上斜 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第六动

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右转,胸向正前方,左腿变 逆缠,弓膝塌裆劲。右腿变顺缠,提膝走里上弧线到 裆前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变顺缠,松沉肘部走里左 下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 右前上斜右手配合左手继续顺绑,松沉肘部,以 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并贴左腕上侧向里旋转到左 掌心上方五寸许,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 前上斜角

第七动

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

左腿变顺缠,弓膝塌裆劲,右腿变逆缠,将右 脚旋转踏在左脚的右旁约一肩宽,弓膝塌裆成 小马步。落右脚时,也可以发劲有声,成震脚 动作,同时左手顺缠从胸前下转到脐部,变小 逆缠,手心略偏向右后,中指略指向右前t.斜 角。右手配合左手变小逆缠,贴左手掌心落 下,拳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前上斜 角

2.拦擦衣

第一动

眼视右前方东北。身略左转,胸仍向正前 方。步型不动,左腿仍顺缠,右腿仍逆缠。同时 右手变顺缠.肘不离肋,随腰而转将拳变掌走里 卜弧线转向下前方,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 变向左前下斜角。左手配合右手仍逆缠,从脐前 走外下弧线略向下按,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 指仍扬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变右转,胸略向右前 斜角。步型不变,右腿变顺缠,左腿变逆缠松 塌裆劲。同时右手变逆缠,松肩沉肘,走外右 上弧线转到右前上斜角,高与眼齐,手心侧向 右前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仍逆 缠,走里左下弧线,从脐前向左下斜角转出, 高与左胯齐,手心侧向左后下斜角,中指扬向 右前上斜角

第三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变左转,胸向正前 方,左腿变顺缠,弓膝塌裆劲。右腿变逆 缠,向里斜勾起右脚尖,以脚跟贴地向右横 开约二肩宽成右仆步。同时右手变,顺缠,松 肩沉肘,走里下弧线收到胸前,手心侧向左 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左手变顺 缠,从左胯外侧走里上弧线向胸前收转,合 于右肘里侧,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 向右前上斜角

第四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变右转.胸向右前 斜角。右腿变顺缠,落下脚尖,左腿变逆 缠,左脚尖向里扣转,脚尖指向右前斜角成 右弓步。同时右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走外右 上弧线向右前斜角转出,高与肩齐;手心侧 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 配合右手仍顺缠.左掌贴在右臂弯里侧随右 臂转出,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 前上斜角

第五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略左转,胸向正前 方,步型不变,左腿变I顺缠,扣膝塌裆劲。 右腿变逆缠塌下裆劲。同时右手略变顺缠, 松肩沉肘在原高度旋转手腕,手心侧向左前 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 手,走小顺缠,随身左转时,松肩膀沉肘走 外下弧线,收到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下斜 角,中指垂向右前下斜角

3.六封四闭

第一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再略左转,胸仍向正前 方。右腿逆缠,仍弓住。左腿仍II确松塌裆劲。左 裆松开,膝略松垂,成右侧马步。同时右手沉肘继 续顺缠,走1左下弧线将肘收转到右肋旁,手高与 胸齐,手心侧向左后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 角。左手配合右手在脐部以指嗨下转,手心侧向 右后下斜角,中指垂向右前下斜角。

第二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变右转,胸向右前方匚 右腿变顺缠,弓膝塌裆劲。左腿同时变逆缠,松 裆垂膝成右半盘步。同时右手变逆缠,松肩沉肘 以领小臂走外上弧线,斜向右前上斜角领转,手 高与口齐,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左前 I二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逆缠.肘不离左肋, 手走右上弧线,把左掌贴在右臂弯上侧随右臂转 出,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后上斜角

 

第三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变左转,胸向正前方。

左腿变顺缠,弓膝塌劲,以脚跟为轴把左脚尖向 左外摆。右腿变逆缠,松塌裆劲下坐成右仆步。 同时左手变顺缠,松肩沉肘走里左下弧线收转到 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垂向右前下斜 角。右手变顺缠,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里左下 弧线,将右肘收转到肋部,右手离右肩尺许,高 齐下颁,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

第四动

眼法不变向西北。身变左转,胸向左前斜 角。左腿变顺缠,弓膝塌劲。右腿变逆缠,向 里扣转右脚头尖,脚尖指向左前斜角成弓步。同 时左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肘领肩地走外左上弧 线,斜向左前上斜角转出,高与肩齐,左臂不伸 直,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 角。右勾尖转向右前下斜角

第五动

眼法不变向西北。身略右转,胸向正前方。 右腿变顺缠,左腿变逆缠,步型不变。同时双手 松肩沉肘在原处变顺缠。右手勾眼转向左前上斜 角,勾尖转向左前下斜角。左手心侧向右前上斜 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5.上云手

第一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变左转,胸向左前斜角。 左腿变顺缠,右腿变逆缠,松裆垂膝成左盘步。同 时左手变逆缠,沉肘旋腕走里左下弧线,转向左前 方,手高齐心口,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扬向 右前上斜角-右手继续顺缠,将勾手变掌,松肩收 肘贴右肋,手走外左下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 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图5-26 ).

第二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略右转,胸向正前方。双 腿缠法变为左逆右顺,步型不变。同时,左手变 顺缠走里右下,弧线向胸前收转,手心侧向右后上 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右手变逆缠走外右 上弧线向原来勾手的位置略上转,手心侧向左前 下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

第三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变左转,胸向左前斜角 左腿变顺缠,弓膝塌劲,右腿变逆缠,提膝带右 脚向左腿脚跟进约一肩宽,成右后虚步。同时, 左手变逆缠走左上弧线向左前斜角上转,手心侧 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变 顺缠走里下弧线向胸前下转.手心侧向左后上斜 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

眼法不变向西。身变右转,胸向正前方。右 腿变顺缠.弓膝塌劲;左腿变逆缠,用左脚跟里 侧贴地向左横开一步(大约二至三肩宽),落正 卜脚尖成左侧马步

第五动同第二动。

第六动同第四动。

第七动同第三动。

第八动同第四动。

步法双腿缠法变为左逆右顺;右膝弓塌, 左腿随身右转收而不进,成左前虚步。

6.前后招

第一动

眼转向左腿里侧西北,身略变左转,胸略 向左前斜角。双腿缠法变为左顺右逆.步法变 左半盘步。同时,左手变逆缠走里左下弧线向 左上开转,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右 前上斜角。右手沉肘仍顺缠变掌走里下弧线腕 部略向里收转,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扬 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

眼法不变。身变右转,捆腿变顺缠.弓膝 塌劲,足先外摆,左腿逆缠向左前收转半步成 左前虚步。同时,手法同上云手第四动,但旋 转角度较上云手为小第三动

眼法变向东北。身先右后左转,胸向右前 斜角。双腿缠法变为左顺右逆,左腿向左前斜 角进一大步,弓膝塌劲。右腿随左腿跟进到左 脚的右后斜角约一肩宽,成右后虚步。双手动 作参照上云手第三动的双手动作,但眼法相 反,手法较小

第四动

眼看右后方、东方。身变右转,胸向右前斜角。双腿缠法变为左逆右顺,左膝弓住塌劲, 以右脚尖为轴向里拧转脚踵,平踏地上,成右小 马步。同时,左手变顺缠,走外右下弧线收转到 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 角。右手变逆缠,走外右上弧线,肘不离肋,以 手向右前上转.高齐颁下,手心侧向左前下斜 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图5-33):

7.野马分鬃 第一动

眼法不变仍向东。身变左转,胸向东北方, 双腿缠法变为左顺右逆。左腿弓膝塌劲,左脚脚马步。同时,右手变顺缠,走里下弧线,沉肘贴 肋,手经腹前再向右前方外转,手高齐肩,手心. 右前方进一大步(约两肩宽),落下脚尖成右侧

■ 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左手变 逆缠,走外左上弧线,向左前上斜角上转,手高 上、齐眼,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

第二动

眼不变仍向东.身变右转变18()。,胸向东 南。双腿缠法变为左逆右顺,右腿以右脚脚跟 为轴,外摆脚尖.弓膝塌劲。左腿同时提膝向 右脚的左前方进一大步(约两肩宽),成左侧 马步。同时,左手变顺缠,走里右下弧线,沉 肘贴肋。手经心口前再向左前方上转,高与启 平,右手变逆缠,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转,高 齐右眼,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

8.左转身六封四闭

第一动

眼法不变仍向东北。身变左转90。,双腿缠 法变为左顺右逆;左脚尖外摆,右脚提进到左脚的 左前方尺许,成右前虚步C.同时,左手继续顺缠, 肘不离肋,手走外左「卜抓线,向左外转出,手心侧 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也变顺 缠,走外左下弧线向左前斜转,高齐额下,手心侧 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图5-36)。

第二动

左腿弓膝塌劲,右腿提到右脚的右前方一大步.

成右侧马步

第三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仍右转,胸向右前斜角: 右腿顺缠,弓膝塌劲,左腿逆缠跟进约一肩宽成左 后虚步,同时双手变逆缠,经颁下走外右下弧线 斜向右前下斜角按出,手高齐胸,两手指相距约半 尺许,左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 角。右手心侧向左前卜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

9.单蹶

第一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继续右转,胸向右前斜 角。左腿仍逆缠,右腿仍顺缠,步型不变。同时右 手变顺缠,松沉肘部走里右下弧线向右肋收转.手 高仍齐腰,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垂向右前下 斜角。左手继续逆缠,从右手上方走外上弧线,向 右前斜角按转,左手距胸尺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 角,中指扬向右后上斜角

第二动

眼先看东北后转西北。身变左转,胸向正前 方。左腿变顺缠,右腿变顺缠,步型不变。同 时右手变逆缠,勾手走外右上弧线向右前斜角转 出,高仍齐胸,右臂不伸直,手心侧向左后下斜 角,勾尖侧向左前下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顺 缠,沉肘走里左下弧线,将手收到心口。手心侧 向右后下斜角,中指垂向右前下斜角

第三动

眼法仍向左前方西北。身略右转,胸向正 前。右腿变顺缠,弓膝松沉裆劲。左腿变逆缠勾 起左脚尖,用左脚跟里侧贴地向左横开一大步, 约二至三肩宽,落下脚尖成左侧马步。同时,右 手在原处逆缠.转到手心和勾尖都侧向右后下斜 角,左手顺缠,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

第四动

眼法不变向西北。身变左转,胸向左前斜 角。左腿变顺缠,弓膝塌劲。右腿变逆缠,向里 扣转右脚头尖,脚尖指向左前斜角成弓步。同时 左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肘领肩地走外左上弧 线,斜向左前上斜角转出,高与肩齐,左臂不伸 直,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 角。右勾尖转向右前下斜角

第五动

眼法不变向西北,身略右转,胸向正前方匚 右腿变顺缠,左腿变逆缠,步型不变。同时双手 松肩沉肘,在原处变顺缠。右手勾眼转向左前上 斜角,勾尖转向左前下斜角左手心侧向右前上 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10,中云手

第一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变左转,胸向左前斜角° 左腿变顺缠,右腿变逆缠,松裆垂膝成左盘步。同 时左手变逆缠,沉肘旋腕走里左卜-弧线,转向左前 方,手高齐心口,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扬向 右前上斜角。右手继续顺缠,将勾手变掌,松肩收 肘贴右肋,手走外左下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 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略右转,胸向正前方。双 腿缠法变为左逆右顺,步型不变。同时,左手变 顺缠走里右下瓠线向胸前收转,手心侧向右后上 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右手变逆缠,走外 右上弧线向原来勾手的位置略上转,手心侧向左 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

第三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变左转.胸向左前斜角9 左腿变顺缠,弓膝塌劲,右腿变逆缠,提膝带右 脚向左腿脚跟进约一眉宽,成右后虚步。同时, 左手,变逆缠,走左上弧线向左前斜角上转e手心 侧向左前卜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变 顺缠,走里下那线向胸前下转,手心侧向左后上 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

眼法不变向西。身变右转,胸向正前方。双 腿缠法同时变为左逆右顺。左腿弓膝塌劲,右腿 以脚尖贴地向左腿左后斜角进步,右脚尖点地, 右脚跟斜向左后斜角成右小盘步

第五动同第三动。

11.单踱

第一动

眼法不变向东北。身继续右转,胸向右前斜 角。左腿仍逆缠,右腿仍顺缠,步型不变。同时右 手变顺缠,松沉肘部走里右下弧线向右肋收转,手 高仍齐腰,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垂向右前下 斜角。左手继续逆缠,从右手上方走外上弧线,向 右前斜角按转,左手距胸尺许,手心侧向右前卜-斜 角,中指扬向右后上斜角

第二动

眼先看东北后转西北。身变左转,胸向正前 方。左腿变顺缠,右腿变顺缠,步型不变。同 时右手变逆缠,勾手走外右上弧线向右前斜角转 出,高仍齐胸,右臂不伸直,手心侧向左后下斜 角,勾尖侧向左前下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顺 缠,沉肘走里左下弧线,将手收到心口“手心侧 向右后下斜角,中指垂向右前卜斜角

第三动

眼法仍向左前方西北。身略右转,胸向正 前.右腿变顺缠,弓膝松沉裆劲,左腿变逆缠勾 起左脚尖,用左脚跟里侧贴地向左横开一大步, 约二至三肩宽.落下脚尖成左侧马步。同时,右 手在原处逆缠,转到手心和勾尖都侧向右后下斜 角,左手顺缠,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图5-5()),

第四动

眼法不变向西北。身变左转,胸向左前斜 左腿变顺缠,弓膝塌劲。右腿变逆缠, 里扣转右脚头尖,脚尖指向左前斜角成弓步.

 

同时左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肘领肩地走外左上 弧线,斜向左前上斜角转出,高与肩齐,左臂不 伸直.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 角。右勾尖转向右前下斜角(图5-51 )。

第五动

眼法不变向西北。身略右转,胸向正前方。

图 5-51

右腿变顺缠,左腿变逆缠,步型不变8同时双手

松肩沉肘在原处变顺缠。右手勾眼转向左前上斜 角,勾尖转向左前下斜角。左手心侧向右前上斜 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12.左转身捣碓

第一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变左转,胸向左前斜角。

项目五洪派太极拳

左腿变顺缠,右腿变逆缠,松裆垂膝成左盘步

同时左手变逆缠,沉肘旋腕走里左下弧线,转 向左前方,手高齐心口,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 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继续顺缠,将勾手变 掌,松肩收肘贴右肋,手走外左下弧线转到胸 前,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

眼法仍向左前西方。身变右转,胸向北方。

右腿变顺缠,弓膝塌劲,向外摆脚尖,脚尖冲向右 前方,左腿变逆缠,松膝塌裆成半马步-同时左手 变顺缠,肘尖向里收到左乳下寸许,手下塌外碾, 走里右上弧线到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 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变逆缠,走外右上弧线斜向 右上斜角转出,右手高齐右眼,手心侧向右前下斜 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

第三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变左转,胸可左前方。 左腿变顺缠,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外摆脚尖, 脚尖冲向左前方匚右腿同时变逆缠,松裆垂 膝成大盘步。同时左手变逆缠,走里下弧线 转到胸前,左肘贴左肋,左拇指贴心口,手 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 右手配合左手变顺缠,走外下弧线转到脐 前,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 斜角

第四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继续左转。左腿仍顺 缠,弓膝塌劲。右腿同时继续逆缠,提膝带 脚走里前弧线落在左脚右前斜角约一尺远成 右前虚步。同时左手继续逆缠,以腕走里前 下弧线在胸前旋转。右手继续顺缠,走外前 卜弧线转到胸前合在左手外下方交插成十字 状;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 角

第五动

眼法不变向西。身略右转.胸向:前方 左腿变逆缠,弓膝塌裆劲。右腿变顺缠,提膝 走里上那线到裆前成理峥。同时左手变贩 缠,松沉肘部走里左下弧线,转到胸前,手心 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 配合左手继续顺缠,松沉肘部,以小指领劲依 次旋转握拳,并贴左腕上侧向里旋转到左掌心 上方五寸许,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侧向 右前上斜角

浏览8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