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的握法有手心向上的阳手握法,手心向下的阴手握法,一手手心向上、另一手手心向下 的阴阳手握法,虎口相对的对手握法,左右手交叉握法,一手上下滑动的滑动握法等。不同的 棍法及棍术动作间的变化,都是以不同的握法为前提,即不同的棍法必须有相应的握法,棍法 若变必先变其握法,握法娴熟才会迅速变换出各种棍法。如劈棍时,通常要两手满把紧握,一 手握住把端靠住腰际;云、拨等棍法,握法宜活便;崩棍、盖把动作须一手滑把棍;舞花棍时, 左手有时须仅以拇指和食指刁握棍;单手舞花有时还应脱手或交替握棍。握法活便是练好棍法 的基础和保障,所以要正确地掌握棍术握法及其变化。

乘势顺力:这是棍术中与力合的技法要则。一般指乘其势而发力,顺其力而变式。动作幅 度大、速度快,惯性亦大,所以棍的起动、制动、运转均不如轻小器械便利。因此,棍术练习 既要注意发挥人体腰臂的力量,又要善于驾驭棍的惯性力、重力、击地时的反作用力和崩棍等 动作制动时产生的反瘅力等外力。

乘势顺力就是驾驭这些外力的技法与方法,也是棍术动作间衔接连贯的关键。例如在做舞 花时,乘棍由上向下之势做下点棍或劈棍、摔棍、盖棍等;也可乘舞花时由下向上之势接转身 提撩棍;在做提撩棍时又可接做转身舞花;在做左右点棍时,可借点棍时地面的反作用力,顺 势转身舞花。总之,乘势顺力,借劲换势贯穿于棍术的起承转换之中,在乘势顺力中求得身械 合一、劲力顺达。

九、枪术套路技术分析

(一)概述

枪是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的一种,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 变而来。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杆的粗细,根据使用者性别、 年龄而异。枪缨的长度不短于20厘米。枪术主要以拦、拿、扎枪为主,配合舞花、劈、崩、 穿、缠等各种枪法和各种步法、身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结构,运动起来翻转自如、灵活多 变、节奏明快,有“枪扎一条线”、“去如箭、来如线”的特点,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人,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 人(缩、收)枪如猛虎人洞。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 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单扎、对扎的训练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与表演的效果。

(二)基本技法特点

枪术,由于拳种和流派的不同,其风格也是多样的。但基本技法还是比较一致的,概括起 来有以下几点。

持枪稳活:稳多指后手持枪要稳住,牢握如锁。活多指前手要灵如管。不稳则易脱把,不 活则枪难变化,这是持枪的基本法则:“前手如管,后手如锁”是最简洁形象的描述。持枪的前 手握于枪身中段,是枪的支点,一要控制住枪的高度和方向,二要使枪能在手中自由滑动。前 手握成管状,即使拦枪、拿枪时,手指扣得稍紧,扎枪时手指微松,也要手如管状套住枪杆, 不得松开或握死。稳定还表现在拦、拿枪的方法上,做好拦枪、拿枪的关键在于两手“阴阳要 转”。拦枪时,前手握住枪身外旋至手心向上(阳手),同时后手握枪把内旋至手心向下(阴 手);拿枪时,前手握住枪身内旋至手心向下,同时后手握枪把外旋至手心向上。两手既要稳定 握牢,又要拧旋灵活。扎枪对后手的要求是须握住枪把末端,将枪把置于手心中,如此枪扎出 时,一则可与上臂大体形成一条直线,二则使枪更长些,以求得“一寸长,一寸强”及出枪有 力的效果。正如吴殳在《手臂录》中所言:“持枪必须尽根,余谓枪根当在掌心中,与臂骨对 直,则灵活而长。”

势贵四平:四平指顶平、肩平、枪平、脚平。“四平势”即为枪术的基本姿势。顶平则头 正,头正则颈直,头正颈直精神才能贯注、两目才能有神;肩平则须保持肩肘沉坠状,只有肩 平才能身正,身正才能势稳,势稳才能法活;枪平则两手和枪尖成水平状、“三点一线”,枪平 才能做到“出如箭,来如线”,易攻守,生变化;脚平则两脚掌踏实,脚实才能步稳,步稳才能 姿势正确。

力达枪尖:枪术,以扎为主。凡扎枪必须将全身之力通过枪杆直送到枪尖,力达枪尖才能 发挥“透壁”的威力。做到力达枪尖是衡量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做到这一点,在扎枪时就 须挺腕、顺肩、拧腰、伸后腿、蹬后脚,直线向前用力。发力要快而柔,逐渐加速。当后手接 近前手时猛然用所谓“寸劲”将枪扎出,然后迅速收枪,这就唤做“去如箭,来如线”。扎枪最 忌甩腕,曲腕向前甩手则力浮而不沉,抢摇而不稳。扎枪还忌僵力,发力僵硬,出枪刚而不柔, 貌似有力而实际无力。“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为一”(《手臂 录》)。这样全身协调,何以用力,才能力达枪尖。

枪不离腰:“枪是缠腰锁”,枪术一般都将枪根紧靠腰部。这样,使枪有一个稳定的依托, 又便于从腰间发力。如果枪根不靠腰,“夫拿拦而枪根稍起,则全体皆浮”整个枪法就会漂浮无 力。所以枪根必须低于枪头紧靠腰部,出枪要从腰出,回枪也要回到腰间。

三尖相照:枪术强调“三尖相照”,即上照鼻尖,中照枪尖,下照脚尖。要求鼻尖、枪尖、 脚尖从上到下在纵面都处于一条垂直线上。三尖相照,在于使全身的力量凝结于枪尖,不偏不 倚地直透所扎之目标。

枪扎一线:枪之利在尖,枪术以扎为主,枪扎一线是扎枪的基本要求。扎枪时要求出枪直 线向前,“梢领跟定、中节顺随”,将全身力气通过枪杆贯达于枪尖。能否做到出枪疾快有力、力达枪尖是衡量枪术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扎枪时须蹬后脚、伸后膝、拧腰、挺挽,使 全身劲节节上传,逐渐加速,当后手接近前手时,发寸劲猛力直线扎出。力贯枪尖。切忌僵劲、 硬力及屈腕甩手,劲僵则貌似有实尤力,甩手则不能做到枪扎一线的技法要求一《手臂录》中 说:“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足以助身。乃合而为一。”

工于一圈:“枪总用之则为一圈”(《手臂录》)。枪术的主要防守方法是枪尖划弧或圆的圆转 运动,许多枪法无不出自一圈,如拦枪,是枪尖经上向左划弧;拿枪是枪尖向有划弧;圈枪 (缠枪)则是枪头重复绕圈的枪法。枪尖连续划圈称为“圈串”。枪尖划弧或圆的幅度以利于防 前与防后速攻为准则,一般拦枪、拿枪之弧不得超过本人体侧的宽度,圈枪虽有大、中、小之 分,但均要以枪法运用的技击意义来决定圈的大小。即应以圈转枪法与直扎枪法交融运使为度, 达到圈中求直,防中寓攻,因此须“唯下久苦之工于一圈”,熟而更熟,精而益精,枪术才能有 所提高。

第二节武术格斗的技术分析

武术格斗是武术的下位概念,在其文化归属上与武术同属民族传统体育范畴,在技术、技 法、礼仪、规则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根据武术格斗技术的表现形式, 可将武术格斗分为徒手格斗和持械格斗两种类型。徒手格斗包括散打、中国式摔跤、推手等; 持械格斗包括长兵、短兵等。本书以武术格斗中的散打为例,介绍散打的技术分析。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 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打是继承和表现中国武术中传统的徒手格斗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其中 最为突出的就是把传统格斗术中单纯注意“招法’’的观念发展成为把体能、智能与技能结合起 来,以突出其综合应用能力。比赛双方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而是根据对方的技击动作随机变 化,抓住对方的弱点斗智、较技。它不仅要求运动员熟练地掌握散打技术,还要有敏捷的应变 能力,从而明显区别于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由于散打自身的特性以及社会的某种需要,散打 这一运动项目突出地反映了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为了使散打招术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 致残的技击术内容,即所谓置人于死地的绝招,散打竞赛规则严格规定了后脑、颈部、裆部等 为禁击部位;另外,在技法上,不管运用哪种技术流派的击打方法,均不允许使用反关节的擒 拿动作,以及用肘、膝等部位的技法进攻对方。所以,散打的实用性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 按照竞技体育项目的要求规范散打已成为当前散打技术发展的主流,为大众所接受。

浏览2,1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