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弓箭最早的国家之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射箭体系,包括了从制作到实用的技术系统,还有从射 艺中延伸出的一系列其他社会功能,产生了许多射箭著述。
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军事体育文化,内涵丰富,流派众多, 最终转化成为重要的现代民族体育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 遭遇长时间的冷落,目前,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潮推动下, 起,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热切参与和关注。古代射书佚失了很多,但保 存下来的仍然不少,明清两代的尤多。古代射书内容丰富,史料与文化 价值都很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文化遗产。本文是对中国射箭和射 书的综合研究之作,全文扼要阐述了中国射箭的历史进程,提出不少探 索性的见解;又对古代射书的目录、内容和存佚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与 考证。
射学 射书 礼射 射不主皮 主皮之射 贯革
马明达,1943年生,回族。河北沧州人。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委员会副主席、香港中华国术总会荣誉会 长、少林寺武学指导、甘肃省马氏通备武学学会传承总监。
多元一体的中华射学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这在全世界任何国家 和民族都是如此,中国自不例外。
弓箭是冷兵器时代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是一切武器和武艺之首,所以古人 有“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的说法,可谓至理 名言。①同时,弓箭也是渔猎生产的重要工具,古人除了用于攻守野战、克敌制胜 之外,还用于射猎飞禽走兽,用于强身愉情,抒发胸臆。古人为射取飞禽而创造了 带有绳索的“弋射”,也敢于以强弓劲弩下海射取巨形鱼类。唐代诗人李商隐《射 鱼曲》称:“寻潮背日伺泅鳞,贝阙夜移鲸失色。”这虽是用典,亦见射的威力已 从陆地延伸到了海洋,勇敢的射手在海上背日伺鳞,强弩攒射,就连庞然大物的鲸 鱼也“惧为所射也” O °
弓箭的材质拣选、制作程序、装备配置、保管维修以及制式化生产,还有发射 技巧的经验传存和训练检阅等,不仅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政权存亡的军国大事, 也往往是民族与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故而从来都受到国家、军政长官及个体 武艺家的高度重视。此外,在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中,射箭又孳衍出教育、体育、 游艺、交流乃至用之于军国族群之间征伐盟会、邦交聘问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又从中延伸出一系列的附加内容,如礼俗、装饰、佩服、馈赠、竞技、考试,以及 相关的著述、诗文、图画、工艺、歌舞、典故等。总之,射箭的文化容量一直在不 断增大,文化覆盖面不断拓展,最终融会成为古代社会一个结构繁复的弓箭文化体 系・其社会价值早就超出了军旅与战争的狭隘范畴,突破了兵器和“兵技巧”的特 定属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弓箭作为战争利器和生产工具的 作用一步步黯然衰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曾经的辉煌逐渐削减,直至日益落寞, 归于冷寂。但射箭并没有就此消亡,它继续被人们所珍爱,不愿意将它彻底抛弃。 这不是视弓箭为“古董”的收藏把玩而已,而是因为“射”的运动趣味、文化意蕴 和健身强志的效应,仍然令人神驰心往,乐此不疲!因此,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 射箭活动一直都顽强地存续着,弓矢仍然为人们所爱不释手,甚至于奉为神器,受 到礼敬和供奉。1900年,在法国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上,射箭被确定为正式竞赛项
- 明唐顺之:《武编》前集卷5,《兵书集成》影印明万历刊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 757页
@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卷3,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目,标志着古老的射箭终于在现代体育的最高殿堂里对号入座,完成了自身价值的 历史转型和新的定位。当然这也经历了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但大势已定,剩下的 只是不断地有所调整而已,特别是在赛制和规则上。与之同时,各式各样的传统射 箭活动也依然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它们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里继续生存着,继 续以各种方式展示着自身的魅力,正所谓“桃花依旧笑春风” O
考古学揭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弓箭的国家之一,著名的山西朔县峙峪 遗址发现的石箭镰,证明中国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在使用弓箭。①中国远古 的传说中,总是把弓箭的拥有视为中华文明起始的标志之一。《周易》说:“神农 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剁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 睽。”这是把弓箭的创始视为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以威天下”四个字是以弓 箭作为国家机器的象征,意蕴宏深,耐人寻味。②古人还总是把弓箭的发明同一些 传说中的杰出人物一一如黄帝、挥、后羿、牟夷、逢蒙等联结在一起,说法很多, 莫可详辨,以弓箭比附英雄,反映了古人对弓箭的崇敬心理。③有趣的是,古代传 说中,我国最大的姓氏之一的“张”
姓,就源自于弓箭。据说,轩辕黄帝的孙子青 阳挥是弓矢的发明者,挥的官职是“弓正”,他“观弧星”而受到启发,“始制弓 矢”,因此被赐姓为“张”,这就是张姓的起源。这一说法在古代的姓氏学著作和 宋元集部书中时有所见,亦见弓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何等巨大!
商、周时代,特别是西周,弓箭是男人的性别标志,也是最重要的人生技能, 贵族家的男子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射箭训练,通过“讲德习射”以提升贵族精神, 掌握射艺技能,即古人所谓“王畿之内,乡党之间,皆有习射之地。岁时因民聚会 而教之,则民无道路之苦,国家无烦扰之政,而民皆精练矣” O围绕着“习射”而 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射箭活动,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制度化的“礼射”,西周王朝承接 下来,又使之发展成为大射、宾射、燕射以及“为习民以礼乐”的乡射礼等一系列
-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一章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朔县峙峪遗址》:“1963 年发掘……发现一件燧石箭头,用很薄的长石片制成,尖端同正,肩部两侧变窄似呈铤状,结合过去 萨拉乌苏河、水洞沟遗址也曾发现石镀的实物材料,说明弓箭的最初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 期。”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 页°又据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八《弓与弩》一文载,峙峪遗址的放射性碳素测定,其年代为距今 28945年,见该书第190页。
- 《易系辞下传》第二章匚,孙振声:《易经入门》,丈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522页“
- 唐徐坚《初学记》卷22引《世本》:“挥始作弓g”宋衷注:“挥,黄帝臣。又《孙卿 子》曰:作弓-《墨子》曰:羿作弓° ”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8()年版,第532页。唐•欧 阳询《艺文类聚》卷60《箭》引《世本》:“夷牟作矢也。”又《弩》引《古史考》:“黄帝作弩”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8、109()页o清•张潜辑本《世本》:“逢 蒙作射。”见《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8页。
“礼射”活动。本质上是一个以射为中心的多功能的军事操练和愉众活动,包括了 对体质、技能和训练水平的检测,还有其他许多属于“礼”的内容,其中蕴含着我 国早期的体育理念,特别是古人对强健体魄和竞技能力的崇尚与追求。
西周的学校,所谓庠、序、学、校等,其实都是习射的地方,是通过学习射 礼来提高人文修养的地方。①这一古老的传统跟着西周“封建”政治体制的衰落而 濒于式微,遭遇了 “礼崩乐坏”带来的困窘。直至东周的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出世,他一生尊崇周公和周礼,以“复礼”为己任。与此相应,积极阐扬“射 礼”的教化价值并试图加以复兴。他坚持射的身体力行,并提出一些重要的改革性 理念,本质上具有创新意义,如强调“射以观德”,主张“射不主皮”等,试图将 射纳入儒家重新建构的教育体系中来,使这项曾经为贵族所垄断的运动转而成为平 民教育的“六艺”之一。在孔子“有教无类”伟大思想的倡导下,射的教育跨越了 阶层和族群的界限,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标志,成为中国所有人所共同享用和施展 本领的公共文化品类。对多民族的中国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它正是孔子教育思 想和实践中最精华的部分。
如上所言,“射”是孔子授徒的“六艺”之一,在六艺排序中位列其三。第 一是“礼”,具有“纲”的性质,以下五项是“目”,循此,射在“目”中居于第 二,亦见孔子对射的重视度。
孔子说过:“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赛射箭 吧!……而比射也应该是很有礼貌的。”为什么君子以射为争呢?古人的解说很 清楚:
君子无所争,必也,惟于射而后有争乎。盖射则因所射之中否以角其胜负,因 所中之多寡以见其优劣。当此时,人人俱欲胜,是亦有所争也。谓之必也射乎,言 惟独于射有争也。°
可见,孔子首先确认射是一项“争”的活动,是竞技,是射艺高低的比赛。 这是前提,是射之所以是武艺的根本。孔子只是主张即使是竞技,也应该保持周旋 有仪、雍容揖逊的君子风度,不失君子本色。即《礼记-射义》所谓:“射求正诸 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矣。”可见即使是他所主张
- 顾颉刚先生认为,孟子说“序”是习射的地方,其实庠、序、学、校都是习射的地方,而古之 “学宫”都是习射之地.因为古之所谓“士”都是指武士而言。后来蜕化为文士,“习射”作为一种传
统被保存下来 见《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5页
- 明-蔡•清《四书蒙引》卷5 “君子无所争”条,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的“礼射”,也仍然有胜负之别,只是负了不要怨人,应该从自己寻找原因。通俗 而言,就是不提倡逞勇好胜之风,不单纯以技艺为胜负,不责怨别人。这绝不意味 着要放弃射是“争”的核心定位,把射变成“揖让而升,下而饮”的“礼仪秀”, 变成服饰与举止的展示,绝非如此。既然是“争”,就要“角其胜负” “见其优 劣”,就要有“中而贯革”乃至于“百步穿杨”的本领。不然,“争”便是虚假的 表演,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一类的政治游戏。
孔子本人孔武有力,平生颇以善射自许。有人叹息孔子的博学多能,孔子听 后却认为自己真正有把握的只是射、御两项技能。显然,他这是在突出射、御的重 要性,鼓励从学者应该把强健的体魄摆在重要位置上,免得像颜回那样“不幸短 命” O①《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足见他老人 家身手不凡,射艺水平很高,不是徒以“演礼”为招摇的“嘴把势” “说家”之 类。显然,如果只是表演“揖让而升,下而饮”之类的虚花套式,一如今天翻腾跳 跃、争奇斗艳已达极致的“竞技武术”,就不可能出现“观者如堵墙”的场面。
浏览7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