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绿林好汉名传古今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 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 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成帝时,因饥馑而死于道路的贫民 数以百万计。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谏大夫鲍宣上书说,由于贪 官污吏与豪强大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上水旱灾害,民“有七 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成帝时,山东、河南、四川、 陕西等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
《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人野泽,掘 凫芘而食之,更相侵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往从 之;共攻离乡聚,臧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天凤四年 (J7年)荆州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 人王匡、王凤常替人排难解纷,受到饥民拥护,被推举为首领。 他们聚集饥民,不时攻击附近乡聚。这支起义军以绿林山(今湖 北当阳)为根据地进行武装起义,故称之为绿林军。
“名山佳气郁重重,横亘西南压万峰。襟汉带陨蟠伯围,兴云 出雨镇侯圭t。”这就是清朝诗人储喜術眼中的大洪山。大洪山又名绿林山,位于湖北省北部,横亘京山、钟祥、随州交界处。它主 要以一座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脉为主体,群峰耸立,层峦叠翠, 面积350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055米,素有“楚北第一峰”之 称。因其山经常发洪水而得名。大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横 卧江汉,蜿蜒荆襄,气势磅礴,风光秀丽,具有“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温”的气候特点。
古代封建官府严酷压迫,使得百姓民不聊生,为了生存,很 多人会落草为寇,杀富济贫,对抗官府^让贫苦百姓拍手称快, 所以自然称他们为好汉,但他们无法正面和官府抗衡,也不可能 攻取大城市和国家对抗,只好藏进山林,占山为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它除了表示义侠外,还表示野恶。这是因为在人类初始时代及其以后的漫长生活过程中, 人类借助绿色保护自己,赖以生存下来。人们泛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旧时也指“绿林”为占山为王、拦路 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发生在西汉末年的湖北“绿林”起义, 对其后中国封建社会近两千年里武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绿林”一词几乎成为“武林”的代名词;“绿林好汉”也就成了 武艺高强、行侠仗义者的代称。
第六节武艺教习英才辈出
―、官方武艺教习
历代王朝重视荆楚为用兵重地,在此设兵讲武。《湖北通志》 记载“湖北自荆楚建国,雄长南方……由秦而隋,即设郡县,亦 复迁置,糜常军数难于悉举”,“襄阳自汉以来屹为重镇”,“宜昌 汉时为彝陵,隶属南郡都尉,以向朗为太守主兵事'西汉王朝连年对匈奴用兵,需要大量武士,采用募兵办法以73保证士兵的来源,选择那些体力和武艺出众者充任武士。汉将军 李广将兵五千,名叫“勇敢”,这些勇士多为荆楚剑客,人营后, 去张掖、酒泉等郡教练当地屯田军民。《武备志•阵练制》上记 载:“李陵横行匈奴,用荆楚卒五千人”。《汉书•李陵传》中亦有 “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的记载
汉王朝为镇压黄巾起义,号召各地豪强组织武装“各自为 战”,于是各地缙绅武装宗族、宾客,实行练武,编成私人家兵, 出现“部曲制”。三国时实行世兵制,军民分离,各有户籍。军户 当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为兵,从此就有了武术世家。 三国鼎立时期,特别重视武力,主要战场又在荆楚大地上,因此, 出现了较多的荆楚猛将,如武昌的魏将李通,襄阳的习珍、廖化 和杨仪,宜城人马谡、向宠等。他们武艺高强,不难得知荆楚之 地藏龙卧虎,习武练功,风气自古使然。
三国时期对弓弩兵非常重视。弩兵,是蜀相诸葛亮为了抗击 曹魏强大的骑兵而特意建立的一支军队。吴蜀所处大都为江河地 带,弓弩远程兵器是舟师作战的利器。孙权、刘备联合抗击曹操, 对付曹操强大的骑兵,也是以弓弩为利,“射人先射马”,发挥弓 弩的强处。
《晋书•载记•石季龙上》记载后赵石虎攻打前燕时,令襄阳 等地“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建德三年(574年),北周宇文邕 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征调沙门、道士中会武之 人,下令“诏荆襄等五州总管内,有能率其众从军者,授官各有 差,其贫下户给复三年”。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颇多,需要 征召会武之士,补充兵源,对武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⑤湖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湖北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65.]卷记载:“湖北之有乡团始于唐乾符末年(879 年),黄巢乱江南永兴,民皆亡为盗。刺史崔招,募民强者为土团 军,贼不敢犯,于是人人知兵,即节日之团练也。”元丰三年 (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带领民 众演兵练武。团练副使是负责一方或一州军事的官职,地位低于 节度使,等同于防御使。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宋与北魏作战时,“募天下弩手, 不问所从,若有马步众艺出众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①。黄回为 明帝“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黄回因为征得众多武艺高 强之士,被赏赐为代理宁朔将军、军主。《宋书•黄回传》记载: “回拳捷坚劲,勇力兼人,在江西与诸楚子相传”。军主是直接领 兵的官员,这类人出身低下,靠军功升任,是真正会武的官员 《册府元龟》第395卷有“回拳捷坚劲,勇力兼人……”王宜为屯 校尉,“宜拳捷善舞刀盾,回尝使余人以水洒不能著”筝。
宋真宗时,王禹偁出任黄州知州,在黄州修补城垣、整顿军 队、检阅弓矢,加强厢兵建设。《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荆楚奇 材剑客,自古称雄,徐行招募,以实军籍,民俗剽悍,听于农隙 时讲武艺。”湖北《当阳县志》记有:“募民间之壮者为之,而领 之以主簿,其器械皆自备,无事则其优者守城池,护狱库,有警 则以应敌。”⑤这些举措都推动了荆楚武术的普及和成熟。
明清时期,在湖北和湖南地方志中,有大量关于操练兵马、 教练武艺的史实,并记载有比较规范的演练场地和设施。《竹溪县 志》记载:“嘉靖年间,全县驻马步战守约千人,就地操练兵马, 习征战讲武事,南教场有演武厅、点将台。”这些场所至今仍沿用 其名为地名。《汉川县志》有:“旧教场在城东南久废,万历十三 年(1585年)官价发卖易叶。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孙光柞复 立新教场于伏龙山。”《大冶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知县冯万金, 在社稷坛(今粮食局处)设演武场。嘉庆年间,知县赵鼐将演武 场迁至伍家咀,后知县陈九万将演武场迁至北门,并设将台、演 武厅。明末,李之秀至县,建得胜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知县陈初寄于学垄后(今大冶师范)重建演武场,供武童骑 射,营兵操演,有屋3楹:后为小座厅(中置射靶),环以高墙, 前为观德堂(监考官处),堂下有骑射场。道光七年(1827年), 知县詹应甲同邑绅建武校场,后遭兵灾;同治六年(1867年)复 修®。《蒲圻县志》亦记载:“演武场,旧在县西北营盘圹侧。明主 簿王觉增设”。《黄陂县志》有:“教场在县治西三里处,建有演 武厅,为营兵检阅武艺、演练枪炮之所。县试阅看马童时亦在 此处”。
在湖南、湖北的地方志中,都有大量关于操练兵马、教习武 艺的记载,并记载有比较规范的演练场地和设施。这些演武场所 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荆楚地域上民众习武不但有场地而且有教习 指导,对荆楚地域武术的普及、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浏览8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