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延续至近代,纵观社会名流,乃至达官贵人,学士绅士,尚剑之风不减,人们以习剑、 尚剑为稚气,即使是文人学士,亦以悬宝剑于厅堂书屋,宣其高雅之风。社会上对善剑者冠以 “剑仙”、“剑侠”、“剑胆”、“剑士”、“剑客”等尊称。足见剑与剑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崇 高地位。
然而,在浩瀚的文化历史典籍中,难于觅寻到剑法、相击和捶练剑法相搏,以升华和提高 剑技的操练形式资料。这给后人在追求击剑之术,探索剑法深奥之余留下了一块空白。因此, 现形制短兵竞技运动也正是在这一继承和追求中形成的必然产物。
历史演进至近代,不被官府所重视的各类武艺,如刀法、剑法等,散存于社会和民间,处 于自生自灭或被官府禁锢的状态。然而,在此情形下,仍有许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不断探 讨武术领域中的散搏、长、短兵刃的竞技和格斗训练途径和方法。这一历程,尽管十分缓慢, 但从未停止过。
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国术馆成立,并于1928年设置了短兵科目。短兵这一对抗性 竞技形式,其形制也正是这一时期经过逐次实践,不断改进而形成的。然而,它的出现并非凭 人们主观臆造。起初,是以竹制藤剑为器材,附以日式劈刺护面,在一定的规则下两人相击相 搏,称之为“打剑”、“劈剑”。但因易受伤而不利于广泛开展,后来逐渐由竹质兵刃改制成以藤 条为干,裹以棉絮,加皮制外套的短兵形制。自此,大大地减低了伤害事故,并在竞赛制度、 竞赛规则等方面予以改进和规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剑、刀法的技法精髓,又运,甲竞赛、 对抗的形式,促进和推动了击刺斩格等技术的升华,更重要的是这一形制和竞技的变革,使古 老的中国剑法、刀法的格斗形式融人了世界竞技的大潮。应该说,这是把打剑、劈剑、击剑、 斩剑等历史格斗的不定式,统一在短兵形制的范畴之内。这是刀术和剑术对抗竞技的一大进步。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事物总是要发展的,尽管它尚不甚完善,但总是有了改革的底本。
短兵于1928年试制后,中央国术馆实施了先在馆内开课、施教,并将其列为各期必修课程 之一。在1928年和1933年举办的两届国术国考中均设有武术短兵比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国家体委对武术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武术短兵竞技运动曾于1952年在“天津市民 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上列为主要比赛项U之一。此次的短兵比赛改革为以体重分级,不 计年龄,各门各派的各种打法均可参赛。当时无护面,仅有简单的护胸与护裆,规则也较简单,
武术格斗
除咽喉和裆部为禁击部位外,身体其他各部位均为有效得分部位。1953年春,在“全国民族形 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上设置短兵比赛项目,比赛采用五局制(组合),每局五剑,运动员身着 棉制运动衣,无任何护具。1953年秋,“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在天津召开,这时的 短兵赛制改为三局两胜制,每局三剑,竞赛方式采用单循环制。运动员着装是大会统一制作的 深浅两种颜色的民族服装,规则允许打头,为安全起见,带击剑面罩。此后,短兵又被列为体 育院校的一门课程,但未作为一个竞技项目进行比赛。1957年以套路形式为主开始进行部分城 市的评奖竞赛,而短兵竞技在此大潮下被搁置起来,这一搁置就是数十年。1979年在全国武术 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对抗性项目再次受到国家体委的重视,对散打、短兵、太极推手三个对抗 性项目进行了专门的整理研究,并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浙江省体委进行试验。继 之,于1979年在第四届全运会武术赛区,进行了散打和短兵的公开表演。1981年在沈阳又举办 了内部交流比赛。2001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中心下发了《关于同意西安体育学院承 担挤究、试点武术短兵运动的批复》,并于2001年8月在山东省青岛召开了 “武术短兵竞赛规则 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教授对竞赛规则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认真的论证,并达成共识,确定了 武术短兵竞技运动今后发展的初步框架。2004年7月20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西安体育学院 承办,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武术短兵教练员培训班”。此次培训班为中国武术短兵竞技运动的 普及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短兵竞技运动项目不仅在多所体育院校被列为必修课 程,而且在多个省、市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并越来越受到当代人们的高度重视与青睐。
二、短兵基本技术
(一)战架
短兵实战,两兵相交、相斗,首先得有一个架势(姿势)。历史上曾把这个架势称作“出门 架子”,也有称之为“门户”的,如“亮个门户”。徒手相搏的拳术,两剑客相击的剑术,以及 长兵类的枪、棒(棍)等等,通通都有这个“架势”。各门各派传授虽有差异,但对于这一架 势,是众家所追求和考究的。正如民族英雄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中 所说:……“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的二十四势的第一势中,注以“懒扎衣出门 架子,变下势要霎步单鞭”。在“以启后学”的首势,即告之以“懒扎衣”的“出门架子”。当 然,这个“架子”(即姿势)绝非是“徒支虚架,以求人前美观”的虚花架势。更非什么“套 子”的起势,或称之为“门派”、“门户”的标记、名号。它是用于实战、较艺的“架子”。在历 史上,乃至当代,在民间自相传播、自发演练,规模较整,流传有绪的传统拳派、拳种,无论 在拳、剑、枪、棒(棍)等诸门艺业上,都有它的“架子”。尽管这些架子各有所讲、各有所 求,不尽相同,甚至良莠不一,但是,真正有传授的拳家、流派,还是十分讲究这一门户(架 子)的。
在竞技领域中,如与短兵相近的日本剑道、国际击剑,以及各式各样的身体相触的对抗性 竞技,和那些身体虽不相触,甚而隔网相对抗的竞技中,哪项竞技没有实战姿势性质的架子呢? 而且这一架势在该项竞技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它的正确与否以及训练的纯熟程度, 直接关系到竞技的胜负成败,乃至影响一名选手所取得的竞技成就。
正确的短兵实战姿势(架子),应由握(持)兵、步势(幅)、身形、眼神等诸方面构成。
无论什么样的实战姿势(架子),它的构成,必须符合以下三条:第一,有利于进攻;第二,有 利于防守;第三,有利于移动(即进退闪展)。依此三原则,现将它的握(持)兵、步势、身 形、眼神等方面,分述于后。
浏览2,9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