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一 种独立的、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深深植根于这一优秀 的文化土壤中,并成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薪火相 传、永续常新的内驱力所在。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指出,文化是 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民族精 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充分说明了民族精神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斗争 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 昌盛下来的一个优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因此武术已成为我国的非遗项目, 是我们传统体育的精华和代表。从以前的整理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到,很多不同地域的武术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自成体系。也就是说每一个 拳种的派系都与它所在的地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地域性也是我们国家
武术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传统武术所蕴藏的价值所在①。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明确提出: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时候,必须结合 它所在其中的环境,同时在考察文化发展变化的研究时要注意地域环境在 其中所扮演的角色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武术文化,地域环境对其 产生影响也将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就应该考虑它所 处的历史环境和地理条件,同时也应该考虑周围其他的文化对其发展变迁 的深远影响。由于中国地域十分的广阔,又受到地理和历史双重影响的作 用,因此形成了有着各自不同特色的文化区域,而这些地域在历史的发展 中,从文化上开始逐渐的融合,有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诞生于其中的传统 武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交通和信息都很落后的古 代,因此武术文化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交流,地域文化明显的对其产生重要 的影响。随着近代以来的科技进步,地域的影响逐渐减弱,然而武术文化已 经被打上具有遗传性的地域特色的烙印,所以武术文化的地域性在以后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一直不会消失③。因此对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研究按照 一定区域进行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比较科学的。
丰厚中国武术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需要从各地域武术文化 中提取直接素材和养料的。所以,研究各地域武术文化,深入挖掘各地域武 术文化中反映民族精神的素材,则正是使中国武术文化服务于培育、弘扬中 华民族精神之具体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中华武术伴随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流淌至今,并为世人所瞩 目。浩瀚的中国传统武术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是中华文明、沧 桑历史的见证。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构成因素的多姿多彩。 中华武术的历史弥新,取决于中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各种地域、人文、社会
- 张胜利,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 (4).
-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
- 张胜利,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 (4).
多重因素的碰撞、融合而产生的强大动力。
传统武术门类繁多,不同地域之间因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诸多 方面的差异,生产出了各具地域特色拳种。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域特色拳种 “如同山间小溪潺潺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信仰、价值取向下,以自己 独有的特性演绎着自己那独具神秘的历史。”
秉承历史、把握现在、探究未来,是武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课题 拟从地域武术文化视角入手,对浙江武术的历史、现状、相关文献研究展开 全面、系统、有序的分析,藉此梳理浙江地域特色拳种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渊 源,这对弥补浙江地域文化史、解读浙江地域民俗风情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进行武术文化区的划分时,可以借鉴文化中已经存在的对文化区域 的研究划分方法。文化区域是“古已约定俗成和人为界定双重性质的历史 区域”①。有一些文化区域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几乎没有变动,我们可以充 分借鉴已有的划分区域的方法。有许多研究者在以前的地域文化的研究 中,曾经进行过划分中国的地域文化。郭志禹教授在2003年承担了国家体 育总局的相关研究课题后,开始对地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时,充分参考了中 国地域文化划分中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已有划分方法,把我国的地域武术 文化研究进行了如下十四个的区域划分:燕赵、齐鲁、荆楚、陇右、中州、岭 南、秦晋、巴蜀、关东、闽台、西域、吴越、滇黔、大漠②。并且通过以地域武术 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以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内容为研究框架的研究方法, 充分考虑了我国武术目前发展现实状况,进而提出了中国民族传统的武术 文化与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发展理论,即地域武术文化多元模式理论。 并且把“地域武术文化”的理论概念界定为:“通常由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 区域中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和痕迹的武术文化”。给我们研究地域武术文
- 张兵,李子伟.陇右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
- 郭志禹.武术文哲子集——基本理论与思维的探新[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0.
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地域文化——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①。 为以后进行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可持续性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博士生丁 丽萍、张胜利、韩雪、陈振勇、王家忠、郭守靖、申国卿、张银行、李吉远等前后 对吴越、陇右、中州、巴蜀、荆楚、齐鲁、燕赵、闽台、岭南等地域的武术文化进 行了研究,其他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地域武术文化 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体系初见雏形。
浙江古时属吴越之地,现在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统属于吴越武术文化,但 是因自然地理、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原因,浙江的武术文化与其他地区的 武术文化也大不相同。利用原有挖掘整理的宝贵资料,考察浙江武术文化 所蕴含的精神与其地域文化的深层关系,充实中国武术文化体系,对中国武 术文化的传播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基
础。

图
00. 01作者走访民间习武者
- 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26( 10) :87 - 91.第二节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中华民族文化自古就有地域(或称区域)的区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的自然条
件、风俗习惯和文化渊源,都呈现一定的差异”①,特别是民间武术 拳种门类更是异彩缤纷。在这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地域武术文化必然 也显示其独有的特异风格。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 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 文化的差异性”②。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武术文化创造的自然 基础。人类的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环境为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使生活 于该环境的人类必须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又使人类所创 造的武术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③。我们引用文化圈理论。
“武术文化圈”的概念界定与划分原则。“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是一 个文化丛存在的地理空间。文化圈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这一整体的 文化元素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它包括器物、经济、社会、道德及宗教等 文化的一切主要范畴,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永久性。”“文化圈方法论” 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由德国人拉采尔(F. Ratzel)首先提出的。他 通过对非洲弓箭历史的调查研究,揭示了这种文化传播的真相。他在追踪 文化要素的分布时,发现了其中相类似的文化形态竟然存在于相隔很远的 地区,这使他感到意外。他认为每一个民族,包括古老的自然民族,都有各
- 王南.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古筝流派的成因[J].中国音乐(季刊),2009,4期,147 - 152.
-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期,63 -66.
- 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6,30 卷,5 期,71 -75.
自的历史性,因此研究这些民族及其历史的遭遇十分必要,在大多数情况 下,这些遭遇是民族迁徙的结果。民族及其文化在迁徙过程中相互接触并 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德国的传播学派文化研 究者弗罗贝纽斯(Le。. Frobenius)进一步发展了文化圈理论和方法。他认 为:文化的类似性不仅在个别文化形态中存在,而且还可以在两个完整的 文化丛或文化圈中发现。他对于西部非洲和美拉尼西亚的调查和比较研 究,发现在历史发生上的关联现象常常不限于弓箭等武器或其他文化要 素,而是在很多文化现象上,如生产技术、使用器具、衣食住行、社会组织、 婚姻丧葬、信仰禁忌、神话故事、艺术娱乐等很多方面,几乎涉及人类生活 的全部文化要素。正是这种文化发生上的关联和相类似的普遍性形成了 “文化圈”①。
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之所以成为文化是其具有赖以生存的区域 文化空间,我们将这一文化空间称之为“武术文化圈”。武术文化圈是武术 存在的地理空间。是指武术以及对武术有影响的诸多文化在功能上相互关 联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文化的一切主要范畴,具有相 对独立性和永久性。武术文化圈的划分实质上是对武术文化区域的进一步 细分,有助于武术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如北少林武术文化圈,中州陈家沟 太极武术文化圈,胶东武术文化圈等等。对“武术文化圈”的划分,首先要依 据河流山川等地理环境特征,其次是依据儒道释等社会人文环境特征,还要 考虑政治、经济环境特征。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武术文化创造的自然 基础。人类的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环境为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使生活 于该环境的人类必须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又使人类所创 造的武术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地域辽阔,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距 离约5200公里,跨了 5个时区;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距离约为5500公
① 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文化圈理论与方法[EB/OL]. http:// www. lib. wust. edu. cn/showtxt/show_article. asp? ID = 2753 ,2004 -3 -28. 里。在特定的地质基础与新构造运动等内力因素,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水 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地貌轮 廓具有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的基本特征。河流虽然众多,径流 量十分丰富,但空间分布却呈现出东多西少,南丰北欠的不平衡性,有三大 河流皆东西流向。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 交织成网格状。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海陆影响相差悬殊,使民族 地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在东部季风区内的民族地区,从北到南有寒温带、 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东西干湿变化明显,从东到西可划分为湿 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地区。中国气温表现为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 冷。190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中国地理大势》中曾认为,中国较大江河皆东 西流向,因而造成南北划分,形成不同的文化,较大者有黄河、长江和珠江三 大文化区,对中国历史形成了恒久的影响,治史者不可不察。蒙文通先生是 又一位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曾论述过中华古史应从河(黄河)、江 (长江)、海(意指南方靠海者,实际指珠江流域)三种文明彼此互动的角度加 以梳理①。
虽然,“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及“南海文化”的概念至20世纪90年代 仍然
被某些学者所否定,认为它“缺乏科学论证”②。但是应当说,梁启超以 唯物史观承认地域因素作用的论说还是比较准确的。在当今的地域文化研 究中,梁启超先生的这一论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1938年,听驼在 《体育月刊》上发表《对于国术门类之检讨》一文中,就将武术分成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两大派系,进行归纳汇总③。郭希汾编写的《中国体育史》(上海 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中提到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 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
- 胡义成.“秦学”研究的地缘文化学基础——兼论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东西”“南 北”模式[J].人文杂志,2002,(6):118 -124.
- 参见:秋禾评,王大华.《崛起与衰落》一书的文章,《光明日报》1989年9月5日。
- 听驼.对于国术门类之检讨.体育月刊[J]. 1938,5(5):! -8.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南拳北腿”“东 枪西棍”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至少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武术文化形成的地 域性差异。
武术活动借鉴了古代军事武艺、中国古典哲学、中国伦理、中医养生 理论,表现出武术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兵儒道释医等社会人文因素的影 响。特别到了清代晚期,一些武术家用中国古代哲学解释武术的运动规 律,丰富了武术理论。如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等借鉴、移植和运用了 太极阴阳、八卦和五行学说及其传统思想。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 甫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杨澄甫 《太极拳之练习谈》)
“武术文化丛”的概念界定与分辨原则。“文化丛(Culture Complex )是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联结、相互整合的 文化特质集合体”①,我们可以借鉴文化丛的概念将“武术文化丛”定义为 “武术文化圈内产生和发展出来的一门武术体系”。比如,“螳螂拳文化丛” 就是在“胶东武术文化圈”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武术体系。总是在一 个武术文化圈中发生,我们称之为“主武术文化丛”,武术文化圈是其滋生 发展的土壤,这是地域武术文化的形成的根基。但是,随着人群的流动、民 族的迁移,一个武术文化丛可能会跨越几个武术文化圈,一个武术文化圈 中同时会包容数个武术文化丛。从而促使了武术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武术 文化丛的复杂化。为了研究方便,将一个武术文化圈内迁移过来的武术文 化丛称之为“辅武术文化丛”。比如在“浙江沿海武术文化圈”中有“船拳 文化丛”“南拳文化丛” “太极拳文化丛”等,我们将发源于“浙江沿海武术 文化圈”的“南拳文化丛”视为主武术文化丛,其它非发源于该地域但流传 于“浙江沿海武术文化圈”内的武术文化丛视为辅武术文化丛。对武术文 化丛的“主”,,辅”分辨要看它的发源地是否在该武术文化圈内。武术文化
①蒋宝德,李鑫生主编.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69. 丛的确立有利于对武术文化的纵向研究,有利于分析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 和精神转型。
“武术文化特质”的研究手段。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历史学派 (historical school)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R. H.罗维就曾认为可将文化分解到 最小单位,即“文化特质"(cultural trait)。他认为“民族学家研究文化应该从 文化特质
入手。标准文化特质多的地方为文化区中心,属于独创;文化特质 少的地方为外围,属于传播”①。其观点和方法一直影响到当代美国民族学 界。我们将武术文化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位,这一小的单位我们称之为武 术文化特质。所谓武术文化特质,是指一门武术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 系统,还可以细分成技术文化特质、社会文化特质和精神文化特质三大类。 主要表现为基本技术、技法、技理、礼仪、传承方式和价值趋向等等。武术基 本的文化特质是一门武术区别于另一门武术的本质特性。如华拳的文化特 质很多,有“动迅静定、势正招圆、形健劲遒、气脉连绵、心动形随、意发神传、 形体工整、筋骨遒劲、阴阳分清、势势连贯、刚柔相济”等。“精、气、神三华贯 一,,则是华拳的基本文化特质。武术文化特质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武术 文化丛的本质特征,易于同其他武术文化丛进行横向比较,找到它们共同的 地域武术文化特征。而揭示所研究地域的武术文化特征是本研究最重要的 理论成果之一。
我们所研究的浙江区域武术,正是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习俗等 因素的影响,把浙江区域划分为“武术文化圈”。比如,研究浙江区域武术文 化时,可依据此原则将浙江区域划分为“浙北平原武术文化圈” “浙东南沿海 武术文化圈”“浙中盆地武术文化圈”,划分“武术文化圈”的目的,在于更细 致、清晰地研究武术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是一个文化丛存在的地理空间。文化圈也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这一整体的文化元素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它包括器
① 袁方.文化研究学派[EB/OL]. http://www. face21cn. com/rlx/theory ,2005 - 11 -20.
物、经济、社会、道德及宗教等文化的一切主要范畴,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 永久性”①。
“文化丛(Culture Complex)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 组功能上相互联结、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集合体”②,我们可以将上述"武术 文化圈”内分为色拳种分布的“武术文化丛”。比如,“船拳文化丛”就是 在“宁绍武术文化圈”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武术拳种体系。随着武术体 系的地域变迁与人们的迁移,有“术文化丛”可能跨越几个武术文 化圈,更加显现了区域武术历史变迁的复杂性。在确定浙江省区域内“武术文化圈”与“武术文化丛”之后,开始进行区 域武术
江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绝大多数山区分布着畲族。宁波、舟山、台州 和温州是沿海地区,是典型的沿海气候,海滨风情浓郁。
图00. 02作者访谈景宁菇民拳传承人周泽鳌
文化、地域文化、武术文化基本阐释
文化在我国古代的意思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文”和“化” o “文”的本 意是文错、纹饰、纹理,衍生后包含自然之美、文字制度和善德之行。“化”在 甲古文中是两个人正反相向,故可以引申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化”的 本意是生成、造化、改易,也包含意就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所以在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人化、化人之意,是文治和教化的合成意。文化的英文 是culture,源于拉丁语,由拉丁语“cultura”和“colera”演化而来的。两者的意 思是“在土地上耕作”和“身体与精神上的护理和修养”,这样看衍生出“culture” 的意思就是“物质和精神的文化”。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将农业、 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范畴,使得文化的领域和范畴有了 第一次扩充。在1871年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进行了完整的定义后, 有关文化的研究成为人文学科领域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重点。随着现代众多 学科的交叉影响发展以及社会问题的日趋复杂化,文化已然超出了它原有 的领域和范畴,以不同的形式更广阔的活跃于各个学科研究之中。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我国从古代时起的语言系统中已经出现的词汇。 “文”和“化”有着不同的含义,战国末年时候就已经发现他们并联使用出现 在《易•贲卦•象传》。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在我们的汉语 的词汇系统中,“文化”的原来的意思就是指“以文教化”,它所表达的意思是 对我们人来说就是培养品德、陶冶性情,它本来就是属于精神领域的内涵。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现代的"文化”已经发
展成为了一个有着丰富 的内涵和宽广的延伸的多层次的概念,已经变成了一个众多学科探讨和研 究的对象。
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可以参考《辞海》作出的比较权威的解释:“文 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 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 意识形态。”①有民俗学家则具体指出:“我们人类在社会生活的生产经营 中,为了达到更好的生存或者是发展需要的目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地进行开 发、创造、享用和传承一些东西,都可以称为是文化的范畴。它不仅有一些 外在的物质比如说工具、食、衣、住等一些物品,还有一些内在的精神内涵比 如说常见的语言、艺术、文学、哲学、风俗、道德、宗教等等,不仅如此还有一 些物质生产活动和各种的家族构成以及还有其他的一些组织的机构。”②
综上所述,尽管“文化”所涵盖的领域愈加广泛,但离不开两个主要方 面,创造文化的“人”和人所创造的产物(物质的或精神的)。因此,本文的研 究正基于此,即认为,“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最初的定义是《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内的界定:地域文化 原始人类文化学科体系范畴内的重要分支,它指在一个大致区域范围内持 续存在的文化特征。但是现在由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增多,不同学科、不同的 学派、不同的学者对“地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或者说是一门学 科,一种文化形态,传统、区域、模式等观点各不相同,但是都将对地域文化 产生推动作用,有助于相关研究的开展。夏志芳在《地域文化•课程开发》 中写道:地域文化的两方面含义:其一,文化的客体存在,即特定地域之上各 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其二,概括性的抽象的“地域文化”,描述的是一种“想 象的共同体”,是指人们将一地域内的多元的文化体系视作统一的有机的文
-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975.
- 陈建宪.文化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5.
化体系并构建出或真实的或扭曲的反应文化体系的文化"意向"①。
地域文化在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我国一般认为是在一定的 区域内就有悠久历史、与众不同、绵延至今但是仍然有着影响力的文化传 统,它是该区域里面的民俗、生态、习惯、传统等文明传统的体现。地域的环 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影响很深,因
此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文化当中的 地域和文化可以分开解读,“地域”它所包含的范围可以大也可以小而且它 还是文化形成原因的地理背景。“文化”我们可以认为不仅是单因素的而且 还可以是多种因素的。
在地域文化长期的形成的过程中,它虽然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在一 定时期中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由于与地域环境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受到了 很大的影响,因此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征,非常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武术文化,是近几十年的新兴词汇,众多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尚无 统一确切的定义。我国武术学者王岗曾在《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 的价值取向>(2006)中给武术文化进行这样的界定:“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 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武术方 面的综合反映。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 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因而,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 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②邱 丕相教授在《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中写道:“任何体育项目虽然都会具有文化 意义,但没有一个体育项目像武术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武术 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中国武术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武术文化, 不仅在于它的广博的内涵、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温力教授在《武术与文化》一书中阐释,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 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
- 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
- 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03,75 -78.
及由它们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①在武术文化的形 成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区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不 同地域间的武术文化具有各自特点。②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孕育在我国优秀 传统文化土壤当中,因此武学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包罗万象既有中国传统 的哲学又有中医学、文学、美学、民俗学、宗教等文化内容,吸引诸多学者进 行相关的研究。
旷文楠在1990年所写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一书中说:“所谓’武术文 化’,在本质上既是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研究方法,这一概念是中国武术作为 一种整体的文化系统来对待,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类技术技能体系来看 待,它必然地不容置疑地浸透和蕴涵着它本身所赖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那 个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全部基因和成分。换句话说,在特定的一段 历史时期的动机、需要和价值取向支配和趋势下各种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等 种种因素的总和是我们如今对武术的看法和观点,这可以说是是一种文化 上的合力和选择。”他的这种把中国武术不仅作为一类技术技能体系来看 待,还把它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系统来对待的看法,对我们认识武术文化是 很有启发的。
虽然到目前为止,武术文化还缺少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不管是从内涵 还是从其外延上出发基本上还是没有脱离广义文化论的范畴。在1997年由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理论基础》中进行了论述:“借鉴近年来流行的 '文化三层次说’亦可将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 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物器技术层’是物质文化层面,它是武术 文化形态的表面结构,它主要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器械、武术练功器具、场 馆、服装等内容。'制度习俗层'是相对隐形的中间层,它主要包括武术传承 方式、武术组织方式、武术礼仪规范、武术教授方式、武术比赛方式、武德的 内容等内涵。’心理价值层'可以说是最里层或者是最核心的武术文化形态
- 温力.武术与文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31.
-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 结构层,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是武术文化形态主要所反映体现的 内容。”①
地域武术文化,从地域文化的划分方法将我国武术划分成若干个区域, 再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哲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研究某一地 域武术的渊源、历史沿革、演变与发展规律、重大武术事件、重要武术人物、 拳种及其风格特点、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功法、礼仪、道德规范等要素,从而 总结出这一地域武术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成因。通过对不同地域的武术文 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地域武术文化差异,领略地域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并从地域武术文化的多样性中寻找中华武术文化的统一性②。
我国的武术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各种拳种和器械套路数不胜数,是 我们的祖先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所创造的智慧结晶。武术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 受到文化、地理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有各自特征的地域武术 文化,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其深刻的影响。
浏览4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