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背拳是中华武术众多门类中一个独立的拳种,它有着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技术内容,是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通 背拳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精彩的武术民间传说。
通背拳属于较为典型的长击类拳法,擅长中、远距离克 敌制胜,讲究放长击远,它将中国武术“一寸长,一寸强” 的技击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技击空间的控制,讲究 “远则长击,近则冷抽”,可收可放,可长可短。
通背拳的命名,顾名思义,“通”为通达、贯穿之意, “背”指人体的腰背,二字合在一起则表达出力发腰背、贯 达肢体之意,其名称体现了通背拳放长击远的技术风格。
通背拳流传至今,形成许多流派分支,风格发展为多样 化,技术体系完善,内容丰富多彩,拳械全面,是中华武术 百花园中的奇葩,不愧为中华武术的瑰宝。
2、通背拳的源流
通背拳是我国发源较早的武术拳种,属典型的长击类拳 法。据传早在宋朝初期赵匡胤时代,关西名将韩通就擅长通 背拳,并且名噪一时。但迄今为止,武术界尚无明确史料能 证明通背拳的发源及其演变的过程。明代黄宗羲在其《南雷 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有“佑神通臂最为高” 一句,这说明明代时期通背拳已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
由于通背拳各流派内容、风格不同,即使同一流派的内 容也会因师承关系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背拳的名 称一直存在多种叫法,同音不同字,归纳起来有三种叫法具 有代表性:一种是手臂的“臂”字,一种是脊背的“背” 字,还有一种是准备的“备”字。三种叫法各有理由:叫 “臂”字者认为,该拳以平臂动作为主,两膀左右划弧抡圆, 形如猿臂,故以“臂”名;叫“备”字者认为,该拳“通神 达化,体用兼备”;叫“背”字者认为,该拳以腰背发力, 力发于脚,通达于背,可以放长击远,故用“背”较为合 理。三种叫法一直沿用下来,各叫各的拳名,直至1983年, 新版《中国大I科全书•体育卷》发行,书中在武术类中把 通背拳的“背”字,定写为脊背的“背”字,在名称上突出 通背拳腰背发力、贯达肢体的技术特点。在民间,其它叫法 仍在沿用。
通背拳在我国的流传区域较广,北方地区流传尤盛,有 三个地区具有代表性:一是大连,一是沧州,一是北京牛街。这三地盛传五行通背和白猿通背,并且出了不少通背人 物。通背拳的主要流派有:白猿通背、祁氏通背、五行通 背、两翼通背、洪洞通背、五猴通背、六合通背等。
下面做一个大致介绍:
(一) 白猿通背
据传白猿通背为战国时期白猿公所传,白猿通背拳的传 人均尊白猿公为太始始祖。
白猿公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白猿公模 拟山中猿猴舒背探肩的生活特点创立拳法,艺成后传于李 义、王道、韩成三人。白猿通背拳在随后的年代里几经流 传,后由山东黄县人任氏传于北京广安门增寿寺夹道一家皮 货商号的帐房先生石鸿胜,石鸿胜得艺苦练,艺成后开门授 徒,门徒众多,其中以刘子英、项仲山、张文成、韩洞一、 马晓合等数人拳艺较高。白猿通背拳的流传区域以北京牛街 回民居住区为盛,该区所习的白猿通背拳融人了回民摔跤技 术于其中,打中含摔,摔中有打。
白猿通背拳出招发沉长冷脆之劲,回招用搂抱勒代之 法。出手如猿形,沾衣发劲,注重技击实战。
(二) 祁氏通背
祁家门,又称祁氏通背,始传于清道光年间,由浙江人 (籍贯的说法不一,又有说是山西或河南的,无查考)祁信 所传。祁信有“杆子祁”之称,其艺以其姓而名,称为“祁 家门'祁信在河北固安设场传授,其所传通背拳注重刚劲,大劈、大开、大捋、大挑,讲求横劲,风格刚劲剽悍。祁信 之子祁太昌子承父业,在祁信晚年代父授艺。祁太昌的拳艺 与其父有别,以柔劲为主,手法较为细腻,手上变化较多。 时人以老祁派和少祁派对父子所传拳艺加以区别。祁氏门徒 众多,近代通背名家张策、刘智、修剑痴均为祁氏传人。
(三)五行通背
五行通背是在“祁家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五行通背拳以摔、拍、穿、劈、钻五种掌法为基础手 法,以老折拳、明堂功、五掌单操为框架。由于通背名家修 剑痴及其门人对该拳的创新发展,使五行通背拳趋于完善,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五行通背拳在修剑痴的故乡 大连流传较广,目前东北地区是重要的流传区域^
(四)两翼通背
两翼通背拳传自山东人刘义。
刘义曾经投身宋景诗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流落至 河北翼县。刘义将通背技艺传授给张老随和张志礼两人。两 人各传一支,张老随传艺于任丘一带,张志礼传艺于大兴县
—"带。
两翼通背后来又被称为两曦猿拳。技击上两翼通背讲究 抢门播招,手法多采用左右弧形运使,如同鸟的双翼左右翻 飞,这或许是两翼通背名称的来源。其运动特点:步随身 变,两翼运使,钻转拧翻,闪展纵横,招招相随,式式相 连。拳术以十二连拳为代表套路。
(五) 洪洞通背
洪洞通背又称太极通背、通背缠拳。
洪洞通背拳传自清代,由河南人郭永福传艺。据说,郭 永福原为镖师,走镖大江南北。后来因误杀某达官贵人而被 官府通缉捉拿,为了避难,郭永福由河南逃至山西洪洞县境 内的苏堡镇,镇中天官府刘秉恬无意中发现郭永福身手不 凡,深爱其才,于是重金聘请郭任天官府武术教师,其间郭 收徒贺怀璧、张秀徒等人。
洪洞通背共计108式,其特点是:进手而缠,随式而 绕,侧身而入,闪惊巧取。洪洞通背拳谱和陈式太极长拳拳 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人认为洪洞通背就是早已失传的陈 式太极长拳,此说法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六) 五猴通背.
五猴通背传自近代通背名家张策。
五猴通背拳由五种猴形组成,五猴为石猴、马猴、弥 猴、猿猴、长臂猴五形,每一形分劈、钻、穿、拍、摔等手 法,劲法以冷弹劲为主D其十字诀为:冷弹脆快硬,沾连绵 粘随。五猴通背讲究练艺不练形,演练起来身如风摆荷叶, 脚似蹚踩稀泥,动作沉实有力、凶猛刚劲。
民国年间,北京颇有名气的“大力恒”恒寿山擅五猴通 背,其传人张静和已是“世纪老人”,八十年代尚能演练此 拳。作者从有关刊物上得知河北廊坊傅撤堃老先生也是五猴 通背的传人,受艺于张策。
三、通背拳发展现状
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传统拳种之一,其发展和其它拳 种一样,流传主要渠道是民间流传形式延续,官方介人很 少。近代以官方形式成立的武术专门组织,应当以1928年 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国术馆为最具有代表性,馆长是挂陆军上 将军衔的张之江将军。武术从此正式被定名为国术,成为国 粹之一。武术作为中国独特的健身形式而得以大力倡导推 广,一时间分馆林立各省,新人辈出。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在 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一期间, 全国兴起了武术热,各省国术考试频繁,通背拳在此期间也 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背名家修剑痴在这期间于1933年受邀 出任湖南省国术馆裁判,并于考后留任湖南武术教官。他授 艺多年,对通背拳的普及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深受党和国家重视,被纳入竞技体 育范围,作为表演项目进入全国性体育竞赛项目之中。1977 年通背拳又被列入正式竞赛项目,划入传统武术类。自 1980年开始,中华武术按拳种分类竞赛,通背拳与劈挂拳、 翻子拳三个风格相近的拳种作为第二类比赛项目在国家体委 颁发的《武术竞赛规则》中作了动作规范化规定,通背拳步 人竞赛规范化轨道。通背拳的发展由此出现两个主要发展方 向:一是以传统武术为立足点的民间传统武术发展方向;一 是以提高表演效果,以竞赛追求高评分为目的的竞赛套路武 术发展方向,两者在主导意识和技术结构上均相距很远。多 6 年以來武术界对此种现象从理论、技术结构、体能发展、技 击实战等多个角度和多重视点进行了广泛深人的探讨。
通背拳作为传统武术项目无论在赛场还是民间均占有一 席之地,并且一直是深受群众欢迎的运动项目。

浏览10,9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