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双掌自后经下向前弧形推出。两臂不可伸直,手心要向前,手指高不过头,手腕 微塌。按掌要与向前弓腿协调一致。



  1. 如封似闭


重心后移,两掌左右分开,掌心向上,内旋后收,两掌后收时以肘关节牵引,边分边翻转, 不可扬卷前臂,收至腹前;按掌要求同前。

  1. 野马分鬃


一手向前分出,另一手下落于胯旁,成顺弓步,两臂都要保持弧形;左抱右分或右抱左分, 腰部旋转起主要作用;分手和弓腿要协调一致,臂与腿须上下相对;前手高不过头,低不过肩; 弓步的前膝与脚尖垂直。

  1. 白鹤亮翅


一手向上亮掌于头斜上方,另一手按于体侧;臂都要保持弧形,不可折成三角形或伸直, 两臂均不可伸直,手指要舒展伸开,但不可僵直。

  1. 手挥琵琶


两掌立于身体斜前方,两腿呈虚步(脚跟着地),前手高不过眼,后手举在胸前或停在前臂 的肘内侧,两臂保持弧形;腰背正直,臀部不可突出。

  1. 搂膝拗步


一掌经耳旁向前推出,另一掌按于跨旁,掌心向下,两腿呈弓步,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 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 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1. 倒卷肱


一脚退步,同侧臂呈弧形后摆,另一手向前推出。身体平稳,不可忽高忽低、左右歪斜。 动作要协调,不要手动脚不动或脚快手迟;后手回撤要走弧形,不可直抽,推出之臂不可伸直; 转动时以腰为轴;退步要轻灵,脚前掌先着地,然后全脚踏实,重心后移。转身倒卷肱时,要 先移重心,再转身提步;下搂手不可走直线,前推手须经耳旁向前推出,不可向下劈盖。前手 高不过眉,低不过肩;要沉肩垂肘,身体正直,转动灵活。

  1. 云手


以腰为轴,两掌随腰转动在体前左右交替弧形运动。无论手心向内或向外,运转都要呈立圆,速度要均匀,动作要连贯;臂不可僵直或屈成三角形,手高不过眉,两掌在云拨中翻转拧 裹,肩不可上耸;两掌运转要与转腰松跨、移动重心协调配合,不可只是摆动两臂而无腰的转 动,身体也不可忽高忽低,左右歪斜;脚尖应向前或略外展;并步时两脚应距离10〜20厘米。

  1. 单鞭


两臂分开,一手立掌,一手为勾,两臂皆不可伸直,手高不可过头,勾手不可僵劲,后臂 也不可过横或过张;头要顶,腰要松,肩要沉,胸要含,腕要柔,避免挺胸收腹。

  1. 玉女穿梭


拗步,一手上托另一手前推,两臂成弧形。前推之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腰;旋转不可僵滞, 方向要明确;保持沉肩垂肘,松腰敛臀。

  1. 闪通臂


顺步,一手前推另一手上托,两臂皆成弧形,前掌高不过头,低不过口;身体中正不倚, 松腰松胯。

  1. 金鸡独立


一腿支撑,另一腿屈膝抬起,无论挑掌还是撑掌,臂部都要成弧形;支撑腿稍屈站稳,另 —腿大腿提平。

  1. 高探马


—手向前穿推高不过眼,后掌收在小腹前,两腿呈虚步。

  1. 搬拦捶


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拳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 动作要配合恰当。

  1. 双峰贯耳


两拳经两侧向前上方横打,高不过头,低不过口,相距约一头宽,拳眼斜向下,两臂如钳 状;两肩要沉,两射不bJ"扬起。

  1. 海底针


虚步站立,两腿虚实要分清,臀部不可突出,同侧手按于胯旁,另侧臂伸向斜前方,手指 指向前下方,上身前俯不超过45°。

(四) 太极拳步法

  1. 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2. 退步:前脚后退一步。

  3. 撤步:前脚或后脚后退半步。

  4. 进步:两脚连续向前移动各一步。

  5. 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

  6. 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7•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五) 太极拳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脚尖向 前,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脚慢慢蹬出,腿伸直,脚尖上勾,脚高 过腰部。

三、刀术

刀术是武术中短器械的一种,由古代兵器演变而来。早在原始社会就用石刀、骨刀作为生 产工具,后来用于战争成为短兵器。刀术是以缠头裹脑的招数为基本动作,加上劈、砍、挂、 撩、扎、点、云、崩等刀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刀术的风格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 缠绕、雄健剽悍。

(一)刀的部位名称、规格和基本提法

  1. 刀的部位名称(图5 1)


图片1

  1. 刀的规格标准


刀的长度以直臂下垂抱刀姿势时,刀尖不低于本人耳上端为准。也可按规则要求使用适宜 型号、尺寸和重量的刀。

  1. 刀的基本握法


左手抱刀法:臂内旋,栂指和虎口压住刀盘,食指和中指夹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托 住刀盘,使刀背靠近小臂内侧,刀刃朝前,刀尖朝上,刀身垂于身体左侧(如图5-2)。

图片2

  • 右手握刀法:右手虎口靠贴刀盘,拇指和食指紧握刀把,其余三指松握刀把,以刀平 刺时与臂成一直线为宜(如图5-3)。


(二)刀法的主要内容

  1. 缠头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肩,头部正直。

  2. 裹脑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右肩贴背绕过左肩,头部正直。

  3. 劈刀: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抡劈刀沿身体右侧或左侧抡一立 圆;后抡劈要求与转体协调一致。

  4. 砍刀:刀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为砍。


5•撩刀:刀刃由下向前上为撩,力达刀刃前部。正撩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刀沿身体右侧 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前臂内旋,刀沿身体左侧撩出,余同正撩。

6•挂刀:刀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右为挂,力达刀背前部。上挂向上、向后贴身挂 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抢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1. 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臂与刀成一直线。平扎 刀刀尖高与肩平;上扎刀刀尖高与头平;下扎刀刀尖高与膝平。


8•抹刀:刀刃朝左(右),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为抹,高度在胸腹之间,力达刀刃;旋 转抹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9•斩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高度在头与肩之间,力达刀刃,臂伸直。

10•横扫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与踝关节同高为扫,力达刀刃。旋转扫刀 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1. 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下按。高与腰平为平按刀;接近地面为低 按刀。


12•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左腰后为拦腰藏刀;刀身竖直藏于左臂后 为立藏刀;刀身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下)藏于右后侧为平藏刀。

13•背刀:右臂上举,刀背贴靠右臂和后背右侧为背后背刀;右臂侧平举,刀背顺贴于右臂 为肩背刀。

14.架刀:刀刃朝上,由下横向上为架,刀高过头,力达刀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15•抱刀:刀柄朝前,两手相交,刀背贴于左臂,向前平举为平抱刀;左手持刀,左臂下 垂,刀尖朝上,刀背贴于左臂为立抱刀。

  1. 剪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刃背分明。

  2. 撩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圆绕环,刃背分明。


四、剑术

剑是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两面有刃的短兵器。在十八般兵器中,剑法变化是最多的,它 有撩、挑、提、托、挂、带、刺、点、崩、击、格、拦、云等五十余种。正因剑法如此之多, 才使剑术在演练中龙飞凤舞,千姿百态,吞吐自如,变化万千。其运动特点是腕力干脆灵活, 身法轻快多变,姿势飘洒优美。

(一)剑的部位名称.规格和基本握法 1•剑的部位、名称(图5-4)

  1. 剑的规格标准


剑的长度一般以直臂下垂反手持剑时,剑尖不得低于本人耳上端为准。也可根据规则要求, 使用适宜尺寸、重量和型号的剑。

  1. 剑的基本握法和剑指


(1)左手持剑法:臂内旋,护手握于掌心,食指伸直按于剑柄,拇指虎口卡于护手上方, 其余手指为另一侧直腕扣握护手,剑脊贴近小臂后侧(图5-5)。

图片3

  • 右手持剑法:右手全掌握剑柄,虎口靠近护手,剑刃必须与虎口相对(图5-6)。



  • 剑指:中指与食指伸直并拢,其余三指屈于手心,拇指压在无名指的第一指节上(5- 7)。


(二)剑法的主要内容

图片4

刺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剑刃朝上下为立剑,剑

刃朝左右为平剑。

  1. 劈剑:立剑,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剑身,臂与剑成一直线。抡劈剑沿身体右或左侧绕一 立圆;后抡劈剑要与身体后转协调一致。

  2. 挂剑:立剑,剑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后为挂,力达剑身前部。上挂向上、向后 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抡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3. 撩剑:立剑,由下向前上方为撩,力达剑身前部,正撩剑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贴身弧 形撩出;反撩剑前臂内旋,余同正撩。

  4. 云剑:平剑,在头顶或头前上方平圆绕环为云。上云剑在头顶由前向左后绕环,要仰头; 左(右)云剑在头前上方向左后(右后)绕环,头向左肩侧倒。

  5. 架剑:立剑,横向上为架,剑高过头,力达剑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6. 点剑:立剑,提腕,使剑尖猛向前下为点,力达剑尖,臂伸直。

  7. 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为崩,力达剑尖,臂伸直,剑尖高不过头。

  8. 截剑: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剑身前部。上截剑斜向上;下截剑斜向下;后截 剑斜向右后下方,臂与剑成一直线。

  9. 抱剑:右手抱剑于胸前,剑尖朝右为横抱剑;剑尖朝上为立抱剑;剑尖朝前为平抱剑。

  10. 穿剑:平剑,剑尖经胸腹间弧形向前为平穿剑,力达剑尖,剑身不得触及身体;前臂内 旋,立剑剑尖由前向后转动而出为后穿剑,力达剑尖,高不过膝,低不触地;抡穿剑剑尖向后、 向左随转体贴身立圆绕环一周。

  11. 斩剑:平剑向左(右)横出,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力达剑身,臂伸直。

  12. 剪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13. 撩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五、棍术

棍是武术器械中长兵器的一种。棍主要以抡、劈、扫、拨、舞花等动作,配合各种步法、 身法构成套路结构。其特点是快速、勇猛、刚劲有力,练起来棍法密集、风格泼辣、节奏鲜明、 呼呼生风,有“棍打一大片”的功效。

(一)棍的部位名称、规格及基本握法 1.棍的部位名称、规格棍的各部位名称见图5-8。棍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身高。

.棍的基本握法

  • 持棍法:右手持棍,以拇指和食指卡握棍身,其余三指自然弯曲,虎口朝向棍梢,使 棍身紧贴于身体右侧,把端触地。

  • 提棍法:



  • 单手握,右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

  • 顺把握,双手虎口顺向握棍;

  • 对把握,双乎虎口相对握棍。


(二)棍的主要运动方法

  1. 拨棍:棍梢斜向前上方左右摆动为拨,拨棍时用力轻快平稳,幅度不要过大。

  2. 扫棍:棍梢在腰部以下水平抡摆;或尽量以棍梢贴地,棍身倾斜抡摆为扫。扫棍要求迅 猛有力,力达棍梢。

  3. 抡棍:单手或双手将棍梢向左或向右平抡。平抡不得超过一周,加转身不得超过两周。 抡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4•戳棍:棍梢或棍把直线向前、向侧或向后戳击。戳棍要求发力短促,力达梢端或把端。

  1. 劈棍:棍由上向下为劈。劈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2. 立圆舞花:两手握住棍身中段,使棍在身体两侧由上向前、向下绕立圆转动。要求连续 快速,走立圆时要贴近身体。


7•提撩舞花:两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使棍沿身体左右两侧由下向前、向上划立圆连 续向前撩出。要求快速连贯,立圆抡转应贴近身体但不得触身。

六、枪术

枪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枪术主要以拦、拿、扎枪为主,配合舞花、劈、崩、穿、缠等各 种枪法和各种步法、身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结构,运动起来翻转自如、灵活多变、节奏明 快,有“枪扎一条线”,“去如箭、来如线”的特点。

(一)枪的部位名称、规格及基本握法

  1. 枪的部位名称、规格


枪的各部位名称见图5-9。枪长不得短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

  1. 枪的基本握法



  • 持枪法:持枪法和持棍法相同。

  • 握枪法:

  • 单手握住枪的把端为单手握;

  • 双手虎口顺向握枪为顺把握;

  • 双手虎口相对握枪为对把握。


(二)枪的主要运动方法

1.拦抢:枪尖向左下方划弧,高不过头,低不过胯。拦抢时腰部配合发力,力达枪尖并使之颤动。

  1. 拿抢:枪尖向右下方划弧,高不过头,低不过胯。拿抢时腰部配合发力,力达枪尖并使 之颤动。

  2. 扎枪:两手顺向握枪,后手发力作用于枪的纵轴,使枪沿直线刺出,前手随之松握并控 制枪的高度,后手必须触及前手,两臂伸直,力达枪尖。


用于竞赛的器械除以上规格要求外,对刀、剑的重量、硬度、刀彩的长度以及棍、枪杆的 直径等还有详细的规定与要求。

第二节武术图解知识

武术图解,是指记载武术动作和套路的图与文字。用图来描绘动作的位置、方向和身体各 部(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给人以直观的感觉;用文字来说明动作的详细过程和要领。两者 构成图解的全部内容。正确地掌握武术图解知识,对自学、自修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运用图解知识来记载武术动作和套路,便于流传、推广和继承。 图解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运动方向

大多数武术套路,图解中的运动方向,都是以图中人体的躯干姿势为准,并且随着躯干姿 势的变化而变化。图中人的胸前为前,背后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此外,还有左前、左 后、右前、右后。如各种套路开始的预备势,前后左右的方向是以图中人体躯干当时所处的姿 势为准。转体后,则以转后的胸前为前,背后为后,以此类推。武术的动作很多,身体的变化 也大,但始终以躯干姿势来确定方向,不受头部和视线的影响。

也有以东、南、西、北、上、下来确定方向的,它是以套路演练的起势时,坐北朝南的固 定方向来叙述整个动作的运动方向,并配以东南、东北、两南、西北等相应的方位。另外,还 有用乾、坤、离、坎、艮、震、巽、兑的八卦方位来说明运动方向的。

二、动作路线

插图中一般用虚线(----)或实线(-)来表示该部位下一动作行进的路线。箭尾为起点. 箭头为止点。有的插图下肢的运动路线,都用虚线表示,上肢的运动路线都用实线表示,有的 右上肢和左下肢用实线表示,左上肢和右下肢用虚线表示。虽然用法不一,但作用则是一致的, 都是指明下一动作将经过的轨迹。有的图解还加用足迹图,以表示脚在运动中的方位及触地 面积。

表历方法一般有:

  1. 弧线“表示动作弧线运行过程。

  2. 环行线表示动作走立圆或平圆。

  3. 交叉线“X,,、表示动作的内外和交叉。

  4. 起跳线表示下肢的起跳、垫步过程。



  1. 螺旋线“?^7r〜”、“又J2^”多用于器械中,如绞枪、绞剑等。


三、 往返路线

武术套路由若干段(趟)构成,各段的往返路线,一般是单数段向左,双数段则转回向右 运行。弄清段的前进方向之后,即使在前进中有转身的动作变化,在转身后仍须朝着原来的方 向前进,这样,段的方向就不会搞错。较为复杂的套路,每段的前进方向经常变化,可将一段 分成若干小节,一节节地看就容易看懂了。因此图解绘有平面路线图,供参考。套路的收势一

般与起势在同一方向,并且位置接近。

四、 术语的运用

为了简练,图解的文字说明中常用术语来解释动作。如表述步型的弓步、马步、仆步、虚 步、歇步、叉步、并步等;表述步法的上步、撤步、进步、退步、开步、跟步、插步、击步、 垫步、弧形步、摆扣步等;表述手法的冲拳、劈拳、砸拳、栽拳、贯掌、架拳、亮掌、摆掌、 推掌、托掌、挑掌、插掌等;表述腿法的踢腿、弹腿、踹腿、蹬腿、点腿、铲腿等;以及表述 各种器械方法的云剑、抹剑、刺剑、带剑、腕花剑,腕花刀、扎刀、斩刀、缠头刀、裹脑刀, 崩枪、拨枪、绞枪、舞花枪、挑枪,戳棍、抡棍、扫棍、提撩棍、舞花棍等等。

五、 常用叙述词

“左(右)或右(左)”,在文字叙述中常出现此类写法,它是指左右均可或左右互换的 意思。

“同时”一词是指身体的两个部位以上做动作,它们之间的运动不具有先后顺序,而是同时 进行的。如“右脚以全脚掌用力向地面跺踏,同时左手横掌自头上向前下按盖于胸前”,意思是 说,震脚和盖掌是同时完成的。

“上动不停” 一词的运用,是因为一个连贯完整的动作,由于图解的需要必须分成几个部 分,为了不破坏动作的连贯完整性而采用此词,以免在学习动作时造成分割的概念。

“紧接上动”一词,主要是在节奏上两个动作间要连接紧凑,不应该有任何停顿,运用此词 可以使读者明了其节奏。

“自” “经” “至” “成”等字的运用,是表述某动作的动作起点、途径过程、到达某方位 (或部位)、变换成另一种形态或方法等。例如:“右掌自体右侧向上,经面前摆至左腋前成立 掌”等。

六、 要领说明

图的路线、方向及文字说明,一般只反映出动作的大概轮廓和外貌,不能体现动作的用力 顺序、发力特点以及注意问题。加上“要领”、“要点”之类的说明,便可使练习者对动作的理 解更加准确、深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 附图

图中有的动作除了用一个图描绘外,还应增加一幅起补充作用的“附图”。如背向时,看不清手的位置,便可增加一幅正面或侧面的“附图”。与文字说明相吻合,运动方向和路线应以原 图为准。有些重要的技术细节,如缠腕、握把等动作,在整体图示中看不清楚,应附加一幅局 部动作图。

八、写法顺序

文字说明中,一般先写运动方向(向左、向右等),然后写下肢动作(步型、步法、腿法 等),再写上肢动作(手型、手法、肘法、器械持握方法及运动方法),最后写目视方向。但在 个别情况下,则以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三节武术自学方法

一、 看图学练武术的方法及步骤

第一,看分解动作图和身体各部(包括器械)运动路线,然后详细阅读文字说明,初步了 解动作的过程和要领。

第二,按照图和文字说明的顺序边看图边练习,学会几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学完一组动作 后要连贯起来练习,然后再与前组动作连接起来完整练习。学完一段巩固一段。

第三,掌握动作的上下配合,反复练习,使之熟练。

第四,按照“要领”和“要点”反复体会动作的实质。

第五,为提高学习效果,可以三人一组共同学习。其中一个阅读图解,一个做动作,一人 检查,然后互换。

看图学练武术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可先看一些动作结构简单的图,熟 悉之后再看动作较复杂一点的图。先看单个图,再看组合图,这样才能逐步掌握武术图解知识 规律。

其次,遇到复杂动作时,可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然后将上下肢连贯起来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以腰为轴,使上下肢协调配合。

再次,武术运动中的“眼法”也很重要,要求运动时做到“眼随手动”(或随器械动),静 止姿势时,做到“目随势注”。但在图解中,通常只写明静止时的“0随势注”的具体方向,没 有写明运动过程中“眼随手动”的具体变化。这一点要靠学武者自己去悟。

有些书上的插图没有将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全部用箭头表示出来,因此要详细阅读文字 说明,以免漏做或做错动作。

初学时,要固定方向,不要经常更换练习位置,以免弄错方向,影响学习效果。待练熟之 后,可以任意变换方向。

二、 学练武术的步骤

第一步,学练基本功。先练压腿、耗腿、劈叉、压肩、站桩,再练踢腿、摆腿、扫腿、抡 臂、转肩、翻腰、涮腰、仆步抡拍、跳跃、平衡等。

第二步,学练基本动作。先学原地冲拳、推掌等基本动作,再练上下肢结合的基本动作。

第三步,学练典型动作和组合动作。先学套路中常出现的二起脚、旋风脚、仆步抡拍,各

种平衡等典型动作,冉学一些组合动作。

第四步,进行套路整学零练。学完整套动作之后,化整为零,反复练习,了解每个动作的 具体要求和攻防含义。

第五步,进行套路的精练和格斗训练。套路练熟之后,要采用分段练习、整套练习、超套 练习,并充分发挥悟性,进行技术和智能的综合训练。

整套练习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全套的节奏和体力的分配,使全套的演练表现出起伏转折、动 静疾徐、刚柔相济、虚实分明的特点。

三、学习武术套路的步骤

武术套路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平衡动作、跳跃动作等,高级套路还有跌扑滚翻 动作。学习武术套路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武术套路由数十个动作组 成。一个完整的武术动作包含动作的方向、路线、架势结构、发力特点、停歇顿挫、精神节奏、 心神意向等要素。要学会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除了掌握上述原则和顺序外,还需按以下步骤 逐步学习。

第一步,首先把套路中的难度动作提出来单独练习,粗略地掌握难度动作过程,弄清楚动 作的方向路线。

第二步,分动学习,即按动作套路的先后顺序逐动进行学习。可分三个层次逐步深人,首 先弄清楚动作的方向路线和方法,对于功架、步型、手型等只作一般要求;其二在此基础上, 对功架、步型、手型等作进一步要求,不仅要求定势动作的准确和工整,而且要求动作过程中 的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其三,使动作连贯完整,要求做到势正招圆、劲力顺达、形美 质善。

第三步,分节学习,即按套路的演练顺序,把几个动作连接成一组进行学习。分节的原则 是:简单的动作、相似的动作或变化不大的动作可划分为一个小节,如“弓步冲拳"一弹腿冲 拳——马步冲拳”;衔接性较强的动作可划分为两个小节,如“大跃步前穿——弓步冲拳”;顺 势可接的动作,可划分为一个小节,如“仆步穿掌——虚步挑掌”;连击性、节奏性较强的动作 可划分为一个小节,如“转身左拍脚——右拍脚——腾空飞脚——歇步下冲拳”。

第四步,分段学习。这一步是以套路中的段落(或趟)为学习单元,把动、节结合成段, 对全段进行完整练习。分段学习要注意动作的连贯、协调和完整。解决好局部的技术、节奏问 题,为整套练习打好基础。练熟一段后再学练另一段。

第五步,全套完整练习。完成若干单元即可串连成套进行全套完整练习。这一步的任务是: 熟练套路,要求方向路线正确;功架、步型、手型、眼法、身法等基本正确,并处理好全套动 作的节奏、体力分配、布局的安排等。

第六步,巩固提高。这一步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进一步提高套路的演练技巧和水 平,按照“四击”、“八法”、“十二型”的要求反复练逐步地使形体与心意活动结合起来, 达到形神兼备的要求。

第四节创编武术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_、创编武术套路的基本知识及依据

(一)创编武术套路的基本知识

创编套路,首先需要了解套路的基本知识,理解其结构、类型及动作特点等,这样才能使 创编工作更加顺利。

  1. 武术套路结构


套路的内容结构,包括手、眼、身法、步以及各种器械方法结合身体姿态的完整动作;若 干个相同或不同的单个动作紧密和谐地连接在一起的组合动作;若干个组合连接在一起,一般 由场地这一半场至另一半场的分段动作;以及若干个分段组合成的完整套路。套路中的运行结 构包括开始(即起势)、运行中(即往返段落)、结束(即收势)。

套路的内容结构不能脱离各类拳种的风格特点,内容要多样化。套路的运行结构,要注意 起势与收势在位置上安排的统一性。运行中的路线变化要充分适应演练对象的需要。

  1. 武术套路类型



  • 规定套路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及方向性。如在规定套路中有的是着重于统一动作规范及风格特点,有 的是着重提倡一些被人们忽略了的即主要而又难做的技术内容,有的则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 平及引导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方向,还有的是为了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与普及。

  • 传统套路


具备本拳种的风格特点和主要内容,从而保留、继承其传统性。

  • 长拳自选套路


首先要具备规则中所规定的内容、组别,另外要充分地考虑到演练对象的性格和身体素质 等特点,一般来说它代表着竞技武术的发展状态。

  • 普及性套路


简单、易学、易推广,其目的是为较低水平武术爱好者提供练习,起到扩大对武术的宣传 及全民健身的作用。

  • 教学套路


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主要内容较全面,把各类动作内容清晰、均匀地分布于各个组合及 段落中。体现由简至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可以体现动作左右前后及动作路线变 化的对称性。

  1. 武术动作特点


在整个套路中有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动作,而每个动作的不同特点反映出各种不同的运动

形式。

动:一般指动作的过程。

静:一般主要指停滞半秒钟至2秒钟的定势动作。

快:多体现于手法、腿法、步法及器械方法等内容动作。

慢:主要体现于蓄劲及柔和的身法等动作。

刚:多体现于进攻性的发力动作。

柔:以体现防守、身法、化劲等动作。

转:指摆、扣、碾转等步法带动身体移动及腰部的拧转的动作。

折:主要体现于上体的前俯、后仰、侧倾等动作。

起:体现于腰身及下肢的向上伸展为主的动作。

伏:体现于下蹲等重心下降等动作。

站:主要体现于两腿伸直的站立动作等。

立:主要体现于单腿支撑等动作。

(二)武术套路创编依据

创编套路一定要依据任务的不同、对象特点的不同,在动作结构、技术内容及特点上有所 不同。依据武术套路的自身特点,才能使其不脱离正确的创编轨道。依据体育美学中形式美的 法则,从而提高演练水平及体现其艺术性特征。

  1. 依据武术套路的自身特点


武术套路内容是由各种手法、腿法、器械方法等,与协调和顺的身体姿势相配合,从而构 成多种多样的完整动作,其内容丰富多彩。但其根本的特点也只有一个,就是动作的技击含义。 因此,在创编武术套路时,不能一味地为了快速完成动作而使运行中的手法、步法、器械的方 法等太随意,而无甚章法。在动作组合的编排上,要体现声东击西、左顾右盼、指上打下等机 智灵敏、变换多样的攻防技击意识。

另外,武术中的动作内容包括动静、快慢、刚柔、起伏等运动形式。如武术演练要求“动 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 风,缓如鹰”。这些以形喻势的拳论要诀又要求将快与慢、动与静、起与落、轻与重等一对对在 运动形式中相互矛盾的两个侧面协调连接在一起,这种结合越巧妙,对比度就越强,其技术风 格特点也就体现得越加突出。

  1. 依据不同任务及演练对象的特点


套路创编要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对象所要达到的目的去进行,否则就会无的放矢,事 倍功半。群众性的普及套路要易学、易会、易练,路线变化较简单,运动负荷不宜太大等。在 创编竞赛用的自选套路时,要考虑到规则的要求、演练对象本身的技术风格特点,以及不同的 身体条件和生理特征。

如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认识到太极拳是一项健身性极强,而且无论身体强弱、老少皆宜 的运动形式时,为了达到推广及增进全民健康的目的,国家召集了专家,在杨式传统太极拳的 基础上,创编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其内容突出基本方法,内容简练,路线简捷,而且 动作由简到繁、由浅至深,每个组合及分段都安排有核心内容,重点突出。

又如四十八式太极拳,其用意是在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的基础上,使练习者向更高的技术 层次发展。其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比较充实,运行路线除直线外,还增加了曲线、弧线、斜线 等,从而布满全场。其套路内容在保持每个组合及分段都有重点内容突出外,其内容及路线均

 

浏览3,9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