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阴阳失调,所以疾病的性质也不外乎阴阳两类,而病 理变化的关键也在于阴阳的偏盛偏衰,所以,从阴阳失调的方面去探究病情,就能深人到疾病 的本质,查明疾病的阴阳属性,以选择适当的方法。例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津者(阳盛则阴 病),损其有余之阳,可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也就是说,用寒凉的药物(阴药)来治疗某些 阳热症;相反,若因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阴盛则阳病),损其有余之阴,可用“寒者热之”的 方法,也就是说,用温热的药物(阳药)来治疗某些阴寒症。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的道理。

武术练功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相通,都是根据阴阳盛衰的特点,使不足者补之,有余者 泻之,以促进阴平阳秘,达到阴阳平衡,以恢复其新的相对平衡状态。

第七节武术与民间文化

在有56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从洪荒野蛮的刀耕火种开始,在几千年 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创造出了绚烂的民间文化。中国民间历来就有习武的传统,武术是民间传 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形式到内容都蕴涵着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

武术主要用身体活动来保存文化和表现文化,经常出现在一些民俗活动中,那些体现剽悍 有力、潇洒飘逸的拳种及练功方法,充分体现出民间文化传统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此外,武 术的传承、各派的拳谱门规、切磋与打擂等也都带有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色彩,使武术具有广 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在群众中历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武术主要流传于民间,与各种民俗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时 的忙闲有一定的时序,所以民间武术活动常以民间游艺的形式在农闲或庙会期间进行表演,这 种表演又往往与舞龙、舞狮相结合,成为约定俗成的民间游艺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 出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

一、武术与舞龙的关系

(一)舞龙活动反映出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综观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 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贵州石阡)、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 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 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

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舞龙不再是某一民族独有的 “自喻”项目,而是属于各个民族的了。今天,在我们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龙”已成 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 民所喜爱。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唯其中最有特色的则数“龙灯”。

因此舞龙运动具有浓重的民俗色彩,而由于武术主要流传于民间,与这种民俗活动联系密 切,舞龙的一招一式、一腾一挪都有讲究,与武术招式如出一辙,而舞龙那翻江倒海的非凡气 势,正是武术功底扎实的表现。舞龙与武术融会贯通,因此舞龙所表现出的民俗色彩,武术同 样具有,舞龙活动反映出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

(二)武术促进了舞龙运动的发展

尽管舞龙运动以一种当今人们眼中看来近乎虚幻神秘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在文化的创造 进化过程中,主体运用自由的神奇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现与神灵的 互渗的原始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和谐。以节奏为主的器乐表 现体育项目舞龙运动中,武术在舞龙运动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武术运动中的表 演套路,极大地丰富了舞龙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从这一点上说,武术促进了舞龙运动的发展。

二、武术与舞獅

武术与舞狮运动之间也是密切相关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之间也是互相促进,共 同发展的关系。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狮运动中,武术如同舞龙运动一样,在舞狮运动的发展 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武术运动中的表演套路,也极大地丰富了舞狮运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南狮中的“文狮”与“武壽”

南狮动作上对武术都有着较广泛的吸收和改造利用。如南狮的基本步形和技法中,许多动 作来源于武术,如狮艺基本步型中的四平、弓步、麒麟步等都取材于南派拳术,麒麟步更将南 狮和南派拳术紧密结合起来,也和其他拳术区分开来。此外,南狮与武术的交融和对武术的吸 收,从南狮中“文狮”、“武狮”分类也可窥见一斑。在南狮分类中,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文狮以刘各、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獅表现为温顺而和善,着重细致的表情动作。 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着重其搏斗、觅食等动作等动作;少狮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 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

醒狮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狮武合一。随着锣鼓的节奏,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 “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这时候的狮子在人们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 憨厚善良,逗人喜爱。醒狮造到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 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默而碎步,怒则姿 态万千,哀则闭服稳步,乐则跃而跨步。可以说南狮是重“意”的舞法。从外形上来说,佛山 的大头狮子俗称“佛庄、笑狮”,它取唐代石雕狮子的精华,特点是额高、眉精、眼大、口宽带 笺。中山、鹤山的狮头稍长,俗称“鹤庄、画形、禽形和豹仔”。此外还有龙头狮、公鸡狮等, 都各具特色。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以神似为基础,同武术相结合,摆脱了具 体形态的限制,它塑造了一个夸张、威猛的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南狮在动作上和武术 中的象形拳有异曲同工之处,是一种模仿性创造,区别在于武术追求的是将模仿动作中的技击 提炼出来,而南狮的表演却意在模仿外在形状和动作本身蕴含的意蕴。

武术的起源决定了武术的技击本性,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的健身功能日益显著.但 武术是因为技击功能的存在而成长发展起来的。南狮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产生的,内容借助狮子的生活性来展现人们的思想,内容充斥有抗暴等内容,武术内容被吸收进 取也就合情合理了。

武术和舞狮有着内在的技术和文化交流。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技击功能在弱化, 表演竞技功能发展越来越快。南狮的发展也逐渐向着竞技表演方向在发展。两者在发展方向的 思路上有了共同点,发展过程中的借鉴也变得日益经常起来。

(二)舞狮人群与习武人群的交叉性

自古至今,习武人群和舞狮人群有着较大的交叉性。习武人群中有着较大部分人为习武出 身,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从中国国内所拍的武打题材电视剧也可以看出这点,李连杰主演 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电影将武术和舞狮融为一体,武者亦是舞者,黄飞鸿 是融武术和舞狮于一体的武者形象。这和传统的舞狮注重武术功底和舞狮对武术技巧的吸收有 着莫大关系。在当前社会,众多武馆和许多高校武术院系都开展舞狮运动,特别是在南狮盛行 的珠三角地区,许多武馆不但开展着舞狮运动而且武馆大厅多悬挂狮头,也证实了武术与舞狮 的交融性。珠三角地区许多武馆都同时进行着舞狮技艺的传授,而一些狮艺馆也传授着一些南 派的拳械等武术内容。在珠三角地区,舞狮对于武馆来说,其意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门技艺 的传授,也是一个武馆是否强大的标志。武术和舞狮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佛山市龙狮运动协会 秘书长张杰奎先生说过,舞狮可以体现一个武馆的实力。在佛山•大多数武馆都有舞狮队,这 是他们赚钱的工具,也是武馆强大的体现。

浏览7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