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曰:“臣观陛下所制《破阵乐》,前出四表,后缀八幡,左右折旋,趋走金鼓,各有其 节,此即八阵图,四头八尾之制也。”帝:“兵法可以意授,不可言传。朕为《破阵乐》,唯卿已 晓其表。”

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与李勋并列,功封卫国公,他同时也是武侠文学描写的传奇人物。

唐末道士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中的小生就是他。《新唐书•李靖传》中说:“世言靖精风角 鸟占、云侵孤虚之术,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临机果,料敌明,根于忠智而已。俗人传著, 怪诡讥祥,皆不足信。”李靖平萧铣,以定吴会,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在唐可称武功第一。 有种种传闻说他精通异术,亦可理解。唐人传奇《李卫公别传》中写他代龙王施雨,褚人获的 《隋唐演义》引用了这个故事,《说唐》中更把李靖写成个会腾云驾雾的神仙。

李靖是李世民的大将,对唐太宗的军事思想、用兵方法十分熟悉,一看《破阵乐》便明白 唐太宗的军事意图,说出了李世民内心之智,这一方面证明《破阵乐》与军事武术的血肉之缘;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李靖的智谋。

魏征在对待歌颂武功的问题上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魏征为《破阵乐》写过歌词,但每当 宫廷上演《破阵乐》时,他却故意低头,表示不忍观看;而演到颂扬义德的《庆善乐》时,魏 征就全神贯注很有兴致地观看,不显一丝倦容。据说他以对这两个舞乐的不同态度,讽谏唐太 宗不要不停地向四夷用兵,人民需要安定和平的生活,休养生息。

魏征是历史上的贤相,以敢于进谏而名垂史册,唐太宗也以从谏如流而成一代明君。这故 事虽是为这对君臣颂德,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破阵乐》蹈厉浩荡的武舞之容。魏征虽然以自己 的兴趣,赞美《庆善乐》这部“以象文德治而天下乐’’的大型乐舞,但这部乐舞却没有像《破 阵乐》那样一直留传下米。公元632年(贞观六年十二月),唐太宗带领群臣来到他诞生的庆善 宫中,大摆酒宴,款待群臣和故居附近的父老乡邻。经过戎马备战、宫廷政变,多方经营,终 于取得帝位,而且巩固下来的唐太宗,回到故居,自然感慨系之,因此即兴赋诗数首,亦由吕 才配曲、编舞,招六十四姣童表演。音乐有《西凉乐》的风味,清雅、温郁而静娴,突出表现 盛世平定、安详、和睦的气氡。这两个乐舞表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以武功取天下,以文德 治天下。它们与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时创作的《上元乐》,并称为唐代三大舞蹈。

《破阵乐》在太宗时代就有两种版本,一是属于《立部伎》的120人披甲执戟而舞的《破阵 乐》,这个中原传统的颂功武舞,音乐却吸收了龟兹之乐。《旧唐书•音乐志》中说:“雷大鼓, 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可谓耀武扬威,气势豪壮。

《坐部位》是在室内表演,贞观七年,亦有一部《破阵乐》由四人穿绯绫袍裤表演。唐太宗 死后,高宗李治即位,于显庆元年(656)改《破阵乐舞》为《神功破阵乐》,作为郊庙祭祀的 武舞。

唐玄宗中兴李唐王朝,把武则天称帝时废止的唐代宗庙乐舞都——恢复。《立部伎》中的 《破阵乐》保持“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特色,《坐部位》中有了两种《破阵乐》:一是《燕 乐》部中的《破阵乐》四人舞,服饰华丽。二是玄宗根据《破阵乐》原作改编的《小破阵乐》, 四人表演.金甲胄着靴。唐玄宗李隆基是位极有艺术修养而且喜好音乐舞蹈的天子,他不仅为 爱妃杨贵妃排练了千古传颂的《霓裳羽衣舞》,而且把男子将士雄伟的乐舞,改由女子数百人击 鼓演出。当年那种磅礴的气势,恐怕早被柔媚的舞态代替了。

到了唐朝晚期,藩镇割据,出现了各种版本的《破阵乐》。晚唐成书的《乐府杂录》,还把 《破阵乐》列人“龟兹部”。可能是它原有的龟兹音乐风味愈加浓了。还说,藩镇春冬犒军,也 表演《破阵乐》,并用军马引舞队人场,保持武舞振奋人心的气势。《新唐书•礼乐志》载,成 通年间(860—874年)藩镇表演《破阵乐》,舞人穿画甲、执旗旆,仅十人表演。其舞容舞势比 数百人的表演恐怕就大为逊色了。

其实,在唐代不只宫廷贵家喜尚《破阵乐》,连杂技艺人也将《破阵乐》引人他们的表演之 中。苏鹗在他的《杜阳杂编》中记载了一位幽州女艺人石火胡,擅长载竿之艺,她能顶百尺长 竿,上张五根弓弦,令她五个刚刚八九岁的养女,穿五色衣,在竿顶各占一弦,“执戟持戈,舞 《破阵乐曲》,俯仰来去,越节如飞”。竿戏是唐代极为兴盛的表演节目,既有如敦煌壁画《宋国 夫人出行图》中那位在行进中顶着高竿、一上有四人表演的节日,又有一人顶十八人的女力士 表演,但像石火胡这样把顶竿与高空走索和舞蹈结合起来的表演,却是罕见的。连八九岁的小 女孩也会表演《破阵乐》,可见唐代人民对这个舞的喜爱。

《破阵乐》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名扬海外,记载唐代名僧玄奘到印度取经的《大唐西域记》, 记叙玄奘在羯若鞠阁国,见到戒日王,他用十分钦慕的口吻对玄奘谈起李世民和《秦王破阵 乐》:“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平定海内,风散遐被……成歌秦 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玄奘行至迦摩缕波国,见到拘摩罗王,这位王也对玄奘 说:“善哉……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大德之乡围耶?”玄 奘答曰:“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

在唐代,日本派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多达两三百人至五六百人,这一时期《破阵乐》不仅 传人日本,而且保留了三种名称和舞容。日本《舞乐图》有三帧《破阵乐》,均注明“唐朝”: 字。《秦王破阵乐》执戟披甲;《散手破阵乐》舞者单腿跪地,右手举“剑指”做宣誓状;《皇帝 破阵乐》舞者长袍后襟曳地。从前两图的服饰和武器看,与中国古籍记载的《破阵乐》相似, 第三种则完全日本化了。

把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士的武功,以歌舞的形式搬演,古已有之,北齐的《兰陵王人 阵曲》就是一例。兰陵王是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长子高澄的儿子,此人武艺高强,戟剑刀矛,样 样精通,尤可贵者是胆识过人,品格高尚,像他的人品一样,他还有一副美秀温婉的女子容貌。 因此他每次临阵,总要戴一面貌狰狞的木制面具。他勇冠三军,多次大捷,军中武士将校盛赞其勇武显赫,作《兰陵王人阵曲》歌颂之。要表演兰陵王的勇武,自然耍耍弄武器,并且还要 戴上面具,传至唐代,成为盛行的假面舞蹈,故又名《大面》或《代面》,归歌舞戏。

日本的《兰陵王》至今保存在日本宫廷的舞乐演出中。虽然有些日本学者认为它是林邑僧 人传去的印度乐舞《婆竭罗龙王》,但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是中国的《兰陵王》。其实日本的林邑 乐,是通过林邑(今越南)人传人的唐乐。亲自考察中日乐舞交流史的中国舞蹈史学家董锡玖 先生,经过访问和实际学习,认为日本《兰陵王》目前保留的许多动作有中国武术或戏曲舞蹈 的动韵,如左手的“剑印”,实际就是舞剑时的剑诀。“右手执桴(鼓槌),两腿作骑马蹲裆式, 颇近于北齐兰陵王人阵的情节,它的韵律是中国式的”。

剑舞在诸军百戏里也是重要内容,既有“剑对牌”的表演,也有“七圣刀”武舞之类的技 艺。宋代民间舞队和拳社中,武技表演盛行,民间“百戏踢弄家”,也有不少是擅长“舞剑” 的。(见《都城纪胜》)

中国宋代时,都会经济十分发达,适应市民文化的需要兴起了瓦子诸技的表演。这些京城 的民间艺人还被编人军中,领取钱粮,节庆为皇家演出,平日在瓦子为民众娱乐演出,当时称 诸军。

诸军百戏中除“剑舞”、“七圣刀”等耍弄兵器,另外有几个节H也是带有武术、杂技因索 的舞蹈:第一个节目是《扑旗子》,一人戴红色头巾,舞着一杆大旗,另有一人戴红头巾,手拿两面白旗子,两人跳跃舞动,旋转敏捷,显示武功。

第二个节日是《蛮牌》。军土们手拿雉尾蛮牌、术刀等,摆出各种阵式。冲门,夺桥,显示 些类似征战的舞容,然后摆出偃月阵图,武士纷纷出场表演格斗技击样子,有枪对蛮牌,有剑 对蛮牌,实际是前代武舞“朱干玉戚”之变容,后世“盾牌舞”(流传在江西、福建、广东等 省)之先声。

浏览7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