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络技术,是一种连续进攻的手段,同时也是个人进攻的战术。它表现了高水平选 手的聪明、才智,造成亦真亦假,为个人创造进攻时机的方法。在重大比赛中,这种连 续进攻的方法和手段已成为当前柔道竞技发展的趋势。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注意连络技中主动作与辅助动作的关系。
 
	- 两次进攻的关系有真有假,但更注意第一次进攻的真实性,才能造成第二次进攻 的时机。
 
・应改变动作单调的缺点,尽可能发展技术的全面性和进攻线路的多样化。
	- 常见连络技术(国外选手)
 
(1) 大内刈——大外刈(或内股)
使用大内刈造成对方重心向后,迅速上步变大外刈。
(2) 袖钓——大内刈
使用袖钓时,对方重心向后向下,迅速转体变大内刈。
(3) 踢——内股(或挤或掏腿)
上手大拿紧拉踢,使对方重心左移,迅速背步转体变内股或挤或掏腿。关键是上手 要拉紧。
(4) 背负投——小内刈(躺刀)
通常是使用一本背负投时,利用对方向后移重心防守,上手由上向下抓、抱其腿, 插进腿,转体向后发力(躺刀)。
(5 )外挂——抓裤(搬打)
使用外挂时,抓对方裤子向上撩,同时进腿做大内刈。
	- 国内比赛常见的连络技术
 
(1) 一本背负投——背负落(图2-13-19 )
使用一本背负投时,若对方为了防守而降低身体重心,则随即改变自己的身体姿 势,使用背负落进攻对方。关键是底手要拉紧。一本背负投不仅可以连接背负落,也可 以连接小内刈躺刀等技术动作。

① ② ③ ④
图 2-13-19
2 )小内刈 本背负投(图2-13-20)
使用小内刈进攻对方时,若对方及时逃脱被刈的右腿向后撤腿而重心前倾时(图 2-13-20®),则可及时背步转体改使一本背负投。关键是变换速度要快。

① ② ③
图 2-13-20
(3 )大内刈—— 落(图2-13-21)
使用大内刈进攻对方时,对方迅速摆脱了被刈的左腿,当对方左脚即将落地的瞬 间,底手用力向自己身体的左下方拉扯,上手用力顶推对方,使他失去平衡,成为单 (右)腿支撑姿势,使用体落进攻可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要使对方的身体失去平 衡。

① ② ③
图 2-13-21
使用内股进攻对方防守重心后移时
及时改用小内刈进攻也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4 )内股——小内刈(图2-13-22 )

(5 )大外刈——外卷迅(图2-13-23 )
使用大外刈进攻,对方若有反攻意识(重心前倾)或有防守意识(重心后倾)或想 逃脱被刈的右腿时,上手可放弃抓控的把位,左脚外旋,利用底手向左侧后拉的力量及 腰部旋转的力量使用外卷J6。关键是底手必须拉紧,左脚必须外旋,否则会影响身体转 动的幅度,不易摔倒对方。

小结:
柔道应用技术是指在比赛中能有效地使用的技术(战术),是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 中,个人技术、身体素质、战术,以及心理等因素综合集中的体现,它强调的是在双方 高度争抢、对抗的动态中,能有效地进攻。很多情况是选手所完成的进攻动作与课本上 讲的基本技术大不相同的,它更强调了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战性。因此,掌握和创造进 攻时机,并能果断、快速地做出反应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对我们面对世界柔道的迅速发 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势必须不断改进训练、创新技术和进一步提高训练水平提出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图 2-13-23
小结:
柔道应用技术是指在比赛中能有效地使用的技术(战术),是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 中,个人技术、身体素质、战术,以及心理等因素综合集中的体现,它强调的是在双方 高度争抢、对抗的动态中,能有效地进攻。很多情况是选手所完成的进攻动作与课本上 讲的基本技术大不相同的,它更强调了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战性。因此,掌握和创造进 攻时机,并能果断、快速地做出反应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对我们面对世界柔道的迅速发 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势必须不断改进训练、创新技术和进一步提高训练水平提出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柔道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教学目的:
	- 使学员了解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的主要测定方法
 
	- 向学员介绍身体机能测定的基本思路、一般程序和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安排:总时数10学时。其中讲授8学时,考试2学时。
一、身悻素质的测试与评宪
身体素质的测试与评定,是检查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已成为科学训练的重要组 成部分。测试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而评定则是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在训练的每个阶 段,教练员若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各种身体机能信息,对于科学地制定训练计 划、安排训练内容、选择训练方法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还能避免主观臆 断、凭老经验训练。
通过身体素质的测试,不仅可以评价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的均衡程度以 及与专项适应的程度,而且还有助于揭示不同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 而有助于选择最佳训练手段,建立良好的训练模型。
为了更好地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进行测试与评定,有必要了解测试的一般程序和注意 事项。
身体素质测试评定的一般程序:
	- 熟悉运动项目的特点,掌握从事该项目运动时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
 
	- 按项目的特点或按身体素质特点,分系统选择并优化测试指标。
 
	- 选择最佳测试方法,在保证测试精度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简单方法。
 
	- 了解测试方法的使用范围及允许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机(时间、场地、人员等) 进行测试。
 
	- 对所测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整理。
 
	- 结合项目特点,依照所测的数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最 好进行加权评判,或模糊评判。
 
身体素质测试评定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测试所获取信息的价值,使之能够更客观地反映身体的本质特 点,在进行测试与评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 教练员可以选择的测试项目很多,应根据专项的需要进行选择,应尽量选择那 些简便易行、经济,而且受技术影响较小的测试项目。测试项目应能量化,并具有评分 标准或评价系统。
 
	- 测试项目必须有高度的可靠性、有效性与客观性。在实施测试时,应严格控制 实验条件,要特别重视那些影响可靠性、客观性与有效性的各种因素。
 
	- 保证测试程序的标准化,包括测试方法要求、测试时间、测试顺序、测试次数 以及场地器材等。
 
	- 测试前,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定时间的练习,使运动员熟悉测试内容。注意运动 员的疲劳和伤病情况。
 
	- 要树立全面、综合和动态的观点。
 
本讲目的有二:第一,介绍一些常用的基本测试方法,供教练员借鉴与运用;第 二,为教练员提供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的思路。要想把这些方法有效地运用到训练实践 中,切实提高训练水平,还需教练员在实践中对这些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柔道属于技巧性项目,但对于各项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包括力量、爆发力、速度、 平衡、柔韧、灵敏、协调、耐力等多种素质,其中比较受关注的主要是力量、速度、柔 韧性、灵敏性、耐力等最基本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柔道项目的基础,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一方面应该注意不断地发展运 动员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必须不断地进行身体素质的测定,以便掌握运动员身体素 质的发展情况,并对训练进行反馈。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身体素质的测定方法,并对如 何评价测试结果提出一些基本思路。
(-)力■素质测试
所谓力量,实质上就是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是所有身体素质中最基本的一项素 质。在柔道项目中,爆发力显得尤为重要。
1.
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生理横断面大则肌力大。
	- 肌肉中快肌%与慢肌%。一般快肌%高的肌力大。
 
	- 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与支持肌之间的协调关系。
 
	- 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与强度。
 
	- 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即用力时身体杠杆的机械效率。
 
2.常用的力■测试方法
力量的测试方法很多,大致分为等长测力法、等张测力法、等速测力法。
等长测力法也称静止测力法。测力时,肢体肌群进行静止收缩,无关节活动,一次 只能测试关节某一角度的肌力。最常使用的是测力计,也可使用简易方法测评。
	- 握力:用握力计测定,测3~5次,取最大值。
 
	- 背力:用背力计测定,测定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背肌。另外,也可令受试 者俯卧,脐部与床边齐平,使躯干上部悬空,然后两手收头后,背伸用力(检查者固定 其双脚),记录其持续时间。男子30秒钟以上者良好,15~30秒钟者中等,15秒钟以下 者力弱。女子20秒钟以上者良好,10~20秒钟中等,10秒钟以下者力弱。
 
	- 腹壁肌力:用仰卧起坐测定动力性力量,可用悬垂举腿持续时间测定等长耐力。 仰卧起坐达30次以上者良好,15~30次者中等,15次以下者为差。悬垂举腿30秒钟以 上者良好,15~30秒钟者为中等,15秒钟以下者为差。
 
	- 肩部与上肢肌力:利用单杠引体向上测定。也可手持哑铃(男子5公斤,女子 5公斤)侧平举,计算静止用力时间。25秒钟以上者为良好,15~25秒钟者为中等, 15秒钟以下者为弱。
 
	- 等张测力法
 
等张测力法也叫动态测力法,在运动训练和肌力评定中使用最为普遍,如卧推、挺 举和负重起蹲等。测试时,所给予的重量不应超过运动员关节活动中所能承受的范围, 否则可能造成意外损伤。等张肌力是指运动员能成功举起一次所给予的最大重量,称之 为一次测试值。在成功举起所给予的重量后,通常应休息2~3分钟,然后再举新的重 量,每次增加的重量不应超过2~4公斤。目前等张耐力一般采用运动员所能举起最大重 量的70%进行测试,普通人可连续举起12~15次,而运动员则应连续完成20~25次。
(3 )等速测力法
等速测力法是目前测评运动员肌肉机能状态的一种可靠方法,常用测试仪器为美国 的CybexH等速测力系统。该系统可在0-300°/秒内,测量不同的速度下运动员的慢速 肌力、快速肌力和耐力等。由于运动阻力是随关节活动而不断变化并自动调节的,从而 可以准确测出一块肌肉和肌群在整个运动范围内的最大肌力。一般最常做的是膝关节等 速测试。
(二)速度素质测试
1.
速度的分类与柔道项目需求
	- 反应速度:指对一个信号(如对对方一个动作)发生反应的快慢。
 
(2 )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的快慢。
柔道运动是个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对这三种速度中每一种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 对对手的每一个动作及时有效地作出判断,这需要很高的反应速度;需要快速地、出其 不意地完成预想动作,这需要很高的动作速度;而在场上与对手周旋、躲闪、上手等. 则需要很高的位移速度。
	- 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 )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2 )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兴奋性。
	- 效应器(肌肉)的兴奋程度。
 
	- 肌纤维组成:快肌%要高。
 
	- 动作的熟练程度。
 
	- 位移速度与动作速度的测试
 
柔道运动的位移速度特点,是身体移动的距离不太大,一般仅数步或数米的快速移 动,所以可采用下列测试方法:
	- 短距离冲刺测试。可利用柔道场地进行。可由站立姿势开始,也可由蹲姿开 始。采用常规办法测试跑速。
 
	- 折返跑。可利用柔道场地进行。以场地两端边线为界。受试者由蹲姿或站立姿 势出发,快速跑到对侧端线后用手触线,然后快速返回起点端线并触线。完成规定的回 合,最后一次不必触线而直接冲过端线。测试完成规定回合所花费的总时间。
 
	- 反应与动作速度的测试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反应时测试仪测试。这种仪器测试结果准确,体积小,价线 也不高,一般运动队都买得起。如果没有反应时测试仪,则可采用下列方法:
(1 )视一手反应速度
用尼尔森计算尺测试。其计算公式是根据自由落体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确定的。
时间=(2gh"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h为木尺下落距离
令受试者采取坐姿,前臂放在桌面上,手伸出桌面,拇指与食指做捏拢的准备。测 试者把尺放在受试者两指之间,间距3厘米左右,计算尺的刻度为零处与拇指上缘处于 同一水平上。受试者注视前方,当尺下落时,要求受试者用拇指及食指尽快捏住直尺。 预备口令与落尺之间的时间间隔,每次不应完全相同,要求在3秒钟内变化间隔的时 间。用优势手进行测试,尺的刻度朝向受试者,因此尺与身体是平行的。
所用仪器同上。令受试者面对墙壁坐在桌面上,两腿伸直,脚跟离墙5厘米,脚 掌离墙3厘米。测试者把尺平贴在墙壁上,受试者向前平视,注视计算尺与眼睛同高 的刻度。测试者喊“预备”,在3秒钟内(每次的间隔时间要有差异)撒手落尺,受试 
者应尽快用脚掌把尺压在墙上,检查脚的拇指上缘与尺平行的刻度。共侧10次,取 其平均值。
注意事项:在准备动作时,使脚的拇指与计算尺的刻度零处平行,正式测验前可做 3次练习,用优势脚进行测试。
	- 听一手反应速度
 
	- 反复校对两块秒表,如有误差,应记录下来,以便测试后校正。
 
	- 测试者用一块秒表,受试者用一块秒表。受试者取坐姿,用优势手握秒表,食指 放在秒表柄上,慢慢压紧弹簧,闭上眼睛,等待“预备”的口令。
 
	- 测试者把自己的秒表放在受试者耳旁,在发出“预备” 口令约2秒钟停表。受试 者听到测试者停表的声音时,马上停自己的表。
 
	- 求出测试者与受试者两块秒表的时间差,即为受试者的听觉反应时。
 
受试者可以先练习3次,然后正式测试5次,计算其平均数。测试的数据应精确到 1%秒。
灵敏素质是指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特别在对抗性项目中) 的能力。柔道项目对此素质要求较高。这是一项综合素质,是运动员各种运动技能和各 种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这种素质的突出特点是随机应变地完成动作任务。有 时当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
	- 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
 
	- 神经中枢的机能灵活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在柔道等对抗性运动项目 '中,随着运动形式的变化,动作的性质、强度等都必然要发生改变,大脑对此全面分析
 
综合后,迅速地对情况作出判断,并快速地完成相应动作。
	- 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及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提高。柔道运动中的突然 启动、急停、迅速转换动作等,要求大脑皮层兴奋、控制过程能快速地转换,而且运 动员所掌握的运动技能的数量越多,动作越加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灵活而省 力。
 
	- 各种分析器机能的改善,特别是肌肉、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的机能特性(兴奋 性、灵活性)的改善。在动作过程中要表现出空间和时间上准确的定向、定时能力,表 现出动作准确、变换迅速,尤其需要提高运动分析器的敏捷性。
 
	- 必须有一定水平的力量、速度和柔韧性素质。灵敏素质需要以这些基本素质的 发展作为基础。
 
	- 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
 
	- 年龄与性别:从幼儿开始到12岁左右,灵敏素质稳定地提高,然后进入快速 生长时期(13~14岁),灵敏素质也随之高速发展。快速生长期后,灵敏性又逐渐稳中 提高,一直到成熟期。在青春期以前,一些男孩仅仅比女孩稍灵活些。在青春期后,男 孩的灵敏性比女孩高得多。
 
	- 体重:体重过大会明显影响灵敏素质的发展,会使身体各部分的惯性加大,降 低肌肉的收缩效果。在进行改变方向的动作速度时,就必然减慢。
 
	- 疲劳:人在疲劳时,爆发力、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协调性都要下降,所以灵 敏性也会显著地降低。
 
3.
灵敏素质的测试方法
	- 立卧撑测验
 
	- 测定身体由立姿经下蹲到俯撑姿势,再恢复到立姿的变换速度。
 
	- 仪器:秒表。
 
	- 方法:由站立姿势开始,受试者听到“开始”的信号以后,迅速屈膝、弯腰、下 蹲,两手在足前撑地。两腿向后伸直成俯撑,然后再经过屈蹲,恢复成正常的站立姿 势。共进行10秒钟,计算受试者完成动作的得分。
 
	- 评定:以10秒钟内完成正确动作的次数作为测验成绩。
 
	- 把整个动作分为四部分,每部分计1分:第一部分,站立——下蹲,手撑地;第 二部分,下蹲一 撑;第三部分,俯撑一一下蹲;第四部分,下蹲——站立。
 
	- 在测验过程中,凡有在俯撑时两腿弯曲及站立时身体不直者,都要扣除1分。
 
(2 )侧跨步测验
	- 仪器:秒表,在2米长、1米宽的一块场地上进行。
 
	- 方法:开始时两腿立于中线位置,当听到“开始”信号时,受试者向右跨步,右 脚触及边线再收回成开始姿势。然后再向左跨步,左脚触及边线再收回成开始姿势。在 10秒钟内统计完成动作的得分。
 
	- 评定:在中线到两侧边线50厘米处各画一条标志线。跨步时,脚越过标志线得 1分,触及边线得2分,脚收回时越过标志线得3分,回到中线得4分。计算10秒钟 内的得分。
 
	- 象限双脚跳测验 ,
 
	- 仪器:秒表,在一块画有十字线(每条线长1米左右)的小场地上进行。
 
	- 方法:受试者听到“开始”信号后,做双脚同时并跳(面向一个序号),顺序是 由起点Tt2-*3t4->1……直到听到“停止”的信号时停止,计算10秒钟内跳的次 数。
 
	- 评定:计算在10秒钟内双脚准确落在象限内的次数作为测验成绩,每跳一个象 限可得1分,如果踏线或跳错了象限,每次扣半分。
 
	- 侧滑步倒跑测验
 
	- 仪器:秒表,在5米长与宽的正方形场地上进行。
 
	- 方法:测定身体向前、向后及侧身移动的灵敏性。让受试者站在起点,当听到 “开始”信号后,沿着规定的顺序和动作要求迅速移动身体。
 
	- 评定:记录完成一圈所需的时间。受试者不得采用交叉步跑。
 
	- 柔韧素质测试
 
柔韧素质是人体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良好的柔韧素质可在对肌肉一肌腱形成最小 刺激的条件下,保证运动员完成所需的技术动作。良好的柔韧性有助于改善运动员的最 大力量,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正确的动作类型。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有利于动 作效率的发挥,而且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促进恢复进程。在柔道项目中,有利于运动 员缓冲对方的冲击力,这些方面的获益,有助于预防伤害,保证运动员能够以最佳状态 投入训练和比赛。
	- 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 运动器官的构造,包括关节的骨结构。
 
	- 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大小。
 
	- 跨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
 
提高柔韧性不仅决定于结构方面的改变,而且也决定于神经系统支配骨骼肌的机能 状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之间的协调性的改善,以及调控肌肉收缩和放松 的能力提高。参与工作的对抗肌群能充分放松,从而降低了主动动作的障碍,加大了运 动幅度。
	- 柔韧素质的测试方法
 
比较精确的方法必须使用专用的关节角度仪。下面介绍一些常采用的场地测试方 法。
	- 直立体前屈:双膝、双脚并拢,双膝伸直保持直立,上体逐渐向前弯腰。不得 抬脚跟,尽量做最大范围内的动作。
 
评定方法:双手只能触及踝关节以上高度为很差,手指尖能触及脚尖为差,指腹能 触及脚尖为中,指根能触及脚尖为良,掌根能触及地面为优。
	- 踝关节背屈测验:测试小腿三头肌和跟腱的伸展能力。令受试者面向墙站立, 脚跟着地,上体前倾,要求下颌、前胸及双手着墙,两膝必须伸直,脚跟不能离地。测 量下颌距离地面的高度,减去脚尖至墙壁的距离,所得差数越小,则屈踝功能越好。
 
	- 旋肩测验:测验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柔韧性。令受试者两臂在胸前充分伸 直,握棍,直臂由前向后旋臂,测量两手拇指之间的距离。评定方法是用两拇指之间握 棍的距离减去肩宽(两肩峰外缘之间的距离)等于旋肩指数,此指数越小,肩带柔韧性 越好。
 
	- 背伸测验:测验腰背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令受试者俯卧,双手抱颈,测试者 压住受试者的臀部,让受试者尽量抬高头部。测量评定下颌距地面的高度,数值越大, 说明腰部的柔韧性越好。
 
	- 小腿内外旋测验:测量小腿及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柔韧性。令受试者双膝固 定伸直,双脚拇指平行并拢,尽量使双脚跟向外分开。测量两脚之间后跟夹角的大小。
 
	- 体前屈测验:测量腰背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令受试者两膝伸直坐于平地,然 后两手指尖尽量前伸够脚尖至最大位置。指尖越过脚尖距离越大越好。
 
	- 平衡素质测试
 
	- 平衡的概念与性别差异
 
平衡有两个概念,一种是静态平衡,另一种是动态平衡。前者是指人体在相对静止 的状态下,保持姿势稳定的能力。后者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维持平衡的能力。一个 人的平衡能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平衡能力在发育到成人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得到提高。
性别与平衡能力的关系,有人认为女性比男性平衡能力强,理由是女性的上体窄 细,下肢粗短,重心较低。但通过对同年龄组的男女性的测量发现,男性的平衡能力并 不比女性差,原因是人体控制平衡能力的环节有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肌肉的反馈能 力、感官的反馈作用及大脑皮层的分析作用,后者最为重要。一般来说,平衡能力主要 取决于后天的训练,而与性别的关系不大。
	- 平衡素质的测验方法
 
(1 )睁眼动力平衡的测验:让受试者在3.8厘米宽的平衡木上往返行进4次,记录 时间及掉下来的次数。
	- 睁眼静力平衡的测验:令受试者用优势脚在5厘米宽的木板条上站立,记录 站立的时间。
 
	- 闭眼静力平衡能力测验:试验方法同前,不同之处是让受试者闭眼,然后比较 睁眼与闭眼时的平衡能力。
 
	- 金鸡独立测验:测验受试者用优势腿站立时身体的静态平衡能力。方法是用优 势脚站立,另一脚置于支撑腿的膝关节处,双手叉腰。当受试者听到“开始”信号后, 尽量使自己身体保辑不动,一直到不能坚持为止。如果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 种,即算作失败:支撑腿脚掌发生移动;叉腰的双手离开叉腰的位置,用双臂来帮助维 持平衡;另一脚离开支撑腿的膝关节。计算从开始到失去平衡之间的时间。共做3次, 以维持平衡时间最长的一次作为测验的成绩。
 
	- 头手倒立测验:测量改变体位后保持平衡的能力。让受试者在垫子上做头手倒 立,测定其倒立的时间。
 
	- 协调素质测验
 
协调性是指人体各肌肉群同步活动及有序配合的能力,如伸肌和屈肌、上肢与下 肢、躯干和肢体等。协调是柔道运动员高质量完成动作的重要素质之一。在此介绍一种 方法。
	- 准备四块木板(15厘米X 15厘米),两块放在桌上,两块放在地上。两块木板 之间的距离为30厘米。
 
	- 让受试者面向桌子坐好,两只手分别靠近桌上的两块木板,两只脚分别靠近地 上的两块木板。当受试者听到“开始”的口令后,用手(食指)和脚(脚掌)按下列顺 序以最快的速度反复接触木板:左手——右脚——右手——左脚,持续1分钟,计算在 接触木板时的正误次数,每接触错一个部位,算作一次错误,共测3次.每次间隔1分 钟。
 
	- 上一组测验完成后,进行第二组测验。在进行第二组测验时,加上语言刺激, 即让受试者在做动作的同时背诵,左手——右脚——右手——左脚。
 
	- 计算与分析:第一,分别计算测试中每分钟接触木板正确与错误的次数;第二, 计算3次接触木板正确与错误的总次数;第三,比较第一分钟和第三分钟正误数值的差 异;第四,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测验3分钟所得的正误次数。最后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评价。
 
本测验方法还可以加大难度,如改变触板的顺序为右脚 左手 左脚 右手
等,以及在疲劳状态下进行测试。
(七)耐力素质测验
耐力指机体能够维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耐力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两者的主 要区别在于所动用的能量供应系统。前者主要利用有氧系统供能,强度较低但维持时间 较长;后者主要利用无氧系统供能,可维持较高强度但持续时间较短。柔道项目所需要 的耐力主要为后者。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场地测试和实验室测试。
(1) 场地测试:可在场地上采用200~400米跑距离测试无氧耐力,采用更长距离测 试一般耐力(有氧耐力)。
(2) 实验室测试:可采用乳酸能商法测定无氧耐力,采用Vf^max和无氧阈测定有 氧耐力。
1.无氧耐力的测试与评价柔道运动员供能系统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尤其是磷酸原 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对运动成绩影响更大。磷酸原供能系统主要完 成数秒钟之内的运动,
糖酵解供能系统主要完成2分钟之内的高强度运动。下面简要介 绍这两种供能系统的测试与评价方法。
(1)磷酸原能商法
甲、测定安静时血乳
酸值。乙、进行准备活动。
丙、自行车功率计最大运动:功率600W,转速100RPM,时间15秒钟。在第5秒 钟达到最大功率。记录在此期间运动员所完成的总功(TWP)。
丁、运动结束后6分钟测定血乳酸,然后将运动后所测定的血乳酸值减去安静时所 测得的血乳酸值,即得出最大运动15秒钟血乳酸值所产生的增量,记为HLA15秒。
戊、按以下公式计算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
磷酸原能商=TWP15秒/HLZU5秒
	- 测试原理:在15秒钟最大强度运动时,机体主要动用磷酸原供能系统与糖酵解 供能系统供能。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完成15秒钟最大运动的总的能量消 耗应该是相同的。这样,若糖酵解供能系统所供应的能量越少,则磷酸原供能系统所供 应的能量必然越多。由磷酸原能商的计算公式中可见,分子为15秒钟最大运动所完成 的总功,而分母则为15秒钟内所引起的乳酸增量。由于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所以, 15秒钟最大运动所运用的糖酵解供能的数量越多,公式中分母的值就越大,从而使得 所求之商就越小。
 
	- 测试结果的评价思路:从上述测定与计算原理可看出,若所求得的磷酸原能商越 大,则表明磷酸原供能系统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2 )定量负荷法
甲、测试运动员安静时(运动前)血乳酸值。
乙、令运动员在活动跑台上进行定量负荷运动:
男,速度 22km/h (6.11m/sec),坡度 7.5%;
女,速度 20km/h ( 5.56tn/sec ),坡度 5%。
丙、跑台运动时间:4.5秒。
丁、跑台运动强度:最大用力。
戊、运动结束后即刻采血测试血乳酸。
己、恢复期第2、3、6、8分钟采血测试血乳酸。
	- 测试原理:在5秒钟最大强度运动时,机体主要动用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少, 量能量由糖酵解系统供给。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所供 应的能量越少,生成的乳酸也会越少。这样,用运动后血乳酸的最高值减去安静乳酸 值,其差值可以反映出糖酵解供能系统在运动中参与供能的多少。在运动后恢复期,我 们之所以要连续多次采集血样测试乳酸,其目的是试图找出在负荷后血乳酸的峰值。
 
	- 测试结果评价的基本思路:从测试原理即可看出,在这种短时间定量负荷运动 中,磷酸原供给能量的份额越多,糖酵解供能的份额就越少,所生成的乳酸就相应越 少。反之,运动后乳酸的增量越大,表明完成该负荷动用了较多的糖酵解参与供能,间 接反映磷酸原供能能力较差。
 
	- 反复30米冲刺法
 
	- 测试程序:
 
甲、采集血样,测试运动员安静时(运动前)血乳酸值。
乙、令运动员在运动场地上进行3组30米最大速度冲刺跑,次间间歇2分钟。
丙、这组第三次30米冲刺跑后,在恢复期1分钟采集血样测试乳酸水平。
丁、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4组30米最大速度冲刺跑,次间间歇仍为2分钟。
戊、这组第四次30米冲刺跑后,在恢复期1分钟采集血样测试乳酸水平。
己、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5组30米最大速度冲刺跑,次间间歇仍为2分钟。
庚、这组最后一次30米冲刺跑后,在恢复期第一分钟和第四分钟分别采集血样测 试血乳酸。
辛、所有30米全力冲刺跑均须记录成绩(跑的时间)
0
	- 测试原理:完成30米全力冲刺跑也是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因此,同上述两 个测试所用负荷的基本目标一致,在此测试中,运用多组(总计3组)、多次(总计12 次)的30米全力冲刺跑,其主要目的也是在充分动员磷酸原供能系统供给能量的前提 下,检查糖酵解供能系统参与供能的份额大小。衡量糖酵解供能多少同样也是通过多次 乳酸测定所获得的最高值减去安静值,得出运动员完成该项测试所产生的乳酸增量。运 用多次乳酸测定,其目的就是试图比较准确地找出运动过程中乳酸的最高值,以便提高 测试的可靠性。
 
                         
				 浏览1,1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