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 |
|
负 荷 |
强 度 |
|
极限强度 |
次极限强度 |
大强度 |
中等强度 |
练习持续时间界限 |
20秒钟以下 |
20秒钟~5分钟 |
5~30分钟 |
30分钟以上 |
每秒能量消耗( <园) |
约4 |
4〜0.5 |
0.5 〜0.4 |
约0.3 |
总能量消耗(L ) |
80以下 |
240以下 |
750以下 |
1000 以 I-. |
每分耗氧量(L) |
1.5 |
接近最大 |
最大(6~7 ) |
最大(5.2~5.5 ) |
氧债O2/min |
20 |
25 |
15-16 |
4~6 |
摄氧量(O2L/min ) |
60以下 |
150-200 |
100-150 |
100以下 |
心率(次/分) |
练习结束185以上 |
240 |
220 |
180以下 |
心输出量 |
最大以下 |
接近最大 |
最大 |
最大以下 |
血乳酸量(mg% ) |
100 |
200-250 |
100〜50 |
先上升,后下降, 最后再上升 |
(据原苏联马特维耶夫资料整理)
(4 )柔道运动训练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
负荷量和强度是构成运动负荷最为重要的要素。柔道运动训练中科学安排负荷运动 实质上就是根据负荷的性质变化负荷量或强度。柔道运动训练中要想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的大小,就必须充分认识量和强度的辩证关系。柔道运动训练中负荷量和强度的关系是 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图2-6-4 )。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作为构成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共处于运动负荷统一体中,其关 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互为存在的前提,有量就有强度,有强度就有量。第 二,量和强度极限指标成反比,量越大强度越小,强度越大量越小。第三,量和强度只 能同时增加到一定程度,到达一定程度后要增加强度就必须稳定或减小量,要增加量就 必须稳定或减小强度。柔道运动训练中量和强度的变化要根据负荷的性质来决定采用何 种比例组合。
(5 )柔道运动训练中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要求
柔道运动训练中,要做到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大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要充分认识运动负荷构成的要素及其关系。总体上讲,在构成运动负荷的要素 中,负荷性质是方向,量和强度的变化是核心,间歇时间是纽带。
- ^认真分析柔道项目比赛的负荷特点。柔道运动项目比赛的负荷特点,是我们整个 柔道运动训练中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总根据。柔道项目比赛男子5分钟,女子4分钟,从 持续时间而言属于大强度;从供能方式看,无氧供能、有氧供能相结合,以无氧供能为主。 柔道运动训练中不管哪个阶段、哪个年龄组,都必须逐渐走向这个比赛负荷的总目标。
- ^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一般情况下,训练水平低的量可适当大一些,训练水平 高的强度可适当大一些。另外,量和强度及间歇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每名运动员的实际情 况。某队员动作力量大但速度慢,负荷强度(阻力)可相对小一些;某队员动作速度快但 力量小,负荷强度(阻力)可相对大一些。总之,要做到区别对待,不可千篇一律。
- 要从训练的具体任务出发。柔道运动训练中,由于各个阶段、各个时期训练的任 务不同,运动负荷的大小、量和强度大小的安排也不同。准备期的任务主要是打基础, 应以增大负荷量为主,而强度相对小一些。竞赛期要迅速提高专项训练水平,创造优异 运动成绩,则应减小量,加大强度。如果要迅速提高专项训练水平,则必须加大专项训 练的强度,这时就要减少训练量,特别是一般训练的量。
- 要处理好练习负荷、课的负荷、阶段负荷与总负荷的关系。柔道训练的基本单位是 训练课,每堂训练课中要做各种练习。只要做练习,有机体就要承受负荷,有负荷就必然 有负荷量和强度。练习的负荷决定了课的负荷,课的负荷决定了周、阶段负荷,阶段负荷 决定了更大阶段的总负荷。柔道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首先要根据柔道项目的负荷特 点和不同训练阶段任务确定总负荷的趋势,然后再确定阶段负荷,根据阶段负荷安排周负 荷,再根据周负荷安排每天、每节课的负荷,根据课负荷安排课中每个练习的负荷。
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大小是柔道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方面,同时又是尚需不断在 训练实践中探索的重要课题。
2.
柔道运动训练疲劳原理(1 )运动疲劳的概念
疲劳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表现为有机体不能持续进行某一工 作。这是由于有机体的工作能力不能总保持在一定水平上所引起的,是有机体长时间持 续某一工作或超过有机体承受能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保护性反应。
运动疲劳是由于运动引起的机体某部分或整体工作能力的下降状态,从某种意义讲 是训练负荷作用于运动员有机体的直接结果。运动训练过程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使运 动员有机体某部分或整体产生某种疲劳。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疲劳也就不可能有 运动能力的提高。运动疲劳是柔道运动训练、比赛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必然现象。由于现 代柔道运动的竞争日益激烈,柔道运动训练的负荷也越来越大,运动疲劳出现的可能性 和几率也必然增加。研究探讨柔道运动疲劳的本质和特征,对于柔道运动训练科学化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运动疲劳的种类
运动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现象。由于运动项目不同,练习的性质不同,运动 负荷大小不同,作用于有机体的部位不同,有机体产生的疲劳的部位、性质不同,因而 疲劳后的恢复所需的时间也不同。运动疲劳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劳。精神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疲劳,与生理学相比更 近似于心理现象。精神疲劳现象既可发生于日常生活中,也可发生在运动中。柔道运动 中精神疲劳多发生在各种激烈的比赛之后,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造成的。身体疲劳 主要是指肌肉疲劳,是由于肌肉长期紧张工作造成的。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劳尽管产生的 原因不同,发生的部位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精神疲劳情况下 身体也容易疲劳,身体疲劳越过一定限度也会引起精神疲劳。柔道运动训练比赛中,身 体疲劳多发生在训练中,精神疲劳多发生在比赛中或比赛后。身体疲劳后较易恢复,而 精神疲劳后则较难恢复。
- 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急性疲劳是指由于短时间剧烈运动而引起的疲劳,短时休 息即可恢复。慢性疲劳是由于长时间持续运动而引起的疲劳,这种疲劳多发生于阶段训 练之后,慢性疲劳恢复所需休息时间长。介于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之间的叫亚急性疲 劳,是由于较长时间的运动引起疲劳。亚急性疲劳多发生在一两天训练比赛之后,柔道 比赛中的疲劳多属于亚急性疲劳。
- 正常疲劳和积蓄疲劳。正常疲劳是指即使发生了严重疲劳,第二天便能完全恢复 的疲劳(图2 -6-5 )0疲劳超过两天没有完全恢复情况下继续进行训练,尽管没有表现 出明显疲劳痕迹,但保持反复持续练习,疲劳就会积蓄(图2-6-6)。柔道运动训练中 积蓄疲劳已逐渐成为一种正常现象。但切不可总体上地积蓄下去,最好不超过一周,能 在下周一开始训练便可完全恢复。
- 局部疲劳和全身疲劳。局部疲劳是由于身体某一部分运动超过一定程度而产生的 疲劳,全身疲劳是由于全身工作强度超过一定限度产生的疲劳。柔道运动训练中,要根 据训练的任务有目的地使身体某部分产生疲劳,也可通过全身各部分大肌肉活动使整体 产生疲劳。局部疲劳恢复相对较快,而整体疲劳则恢复相对较慢。局部疲劳超过一定限 度也可导致全身疲劳。
(3 )运动疲劳的过程
运动疲劳的症状由于训练的内容、练习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但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三 个时期:
- 潜伏期。这是指运动开始后有一定的疲劳或坚持一段时间后运动效率还能得到提 高并坚持到运动结束的阶段。潜伏期一般情况下自我意识不到,教练员也看不出来。
- 显现期。这时期运动效率明显下降,教练员可以看到运动员动作不协调、错误动 作增加、下颌突出、头部前倾、上体前屈、站立时两脚难以平均支撑体重、容易左右倾 斜、迈不开步、动作节奏破坏、眼光呆滞、没有表情、喘气短促、头疼眩晕等等。运动 员自我明显感到疲劳,厌倦运动。
- 积蓄期。显现期持续发展,在恢复不充分的情况下继续运动,疲劳进入积蓄期。 J1再超过一定程度将会导致疾病发生,其恢复就要经过数周或数月时间,柔道运动训练 中要尽量避免此类疲劳的发生。
(4 )运动疲劳的症状
柔道运动训练中,及时准确发现运动员疲劳的症状及其程度,对于训练过程的科学 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训练比赛中经过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及整体表现,是可以发现其 疲劳症状的。尽管各运动项目内容性质不同,但其运动疲劳症状还是有共同之处的。
- 运动欲望缺乏,动作迟钝。
- 步法素乱,移动速度减慢。
- 瞬间运动感知觉、判断力下降,丧失机会。
- 训练比赛中由于疲劳,神经肌肉、肌腱支配中枢紊乱,发生肌肉痉挛。
- 体力下降,斗志丧失。
- 自信心下降,失败率增多。这与斗志下降有关,表现为比赛消极。
- 头脑(感觉)迟钝。这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症状。
- 全身懒倦,两腿沉重。
- 发困,欲睡。
- 呼吸紊乱,次数增加。
- 脉搏细弱。
- 肌肉弹性下降,时有痉挛发生。
(5 )柔道运动疲劳的特征
- 动作简单。
- 连络技连续性破坏,使用连络技时脚步动作跟不上。
- 呼吸紊乱。
- 被绞断气、窒息,昏迷不醒。
- 体力下降,比赛消极,主动做动作进攻减少。
- 身体重心逐渐升高。
- 反应迟缓,贻误战机。
3.柔道运动训练的恢复原理
(1 )柔道运动训练的恢复过程及其意义
恢复过程是指运动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和能源物质由负荷后的暂时下降和减少状态 回到并超过原来水平的过程。简单讲,也就是为消除疲劳继续进行训练积蓄能量的过程。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训练负荷也日益增大,现代柔道运动发展也 不例外。要不断提高柔道运动训练水平,就必须科学地加大运动负荷,随着运动负荷的 加大,运动员有机体就必然出现疲劳,疲劳后就需要恢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恢复就 没有训练,也就没有柔道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因此,恢复问题已成了当今运动训练中 一个引起人们广泛重视的问题。加强对于恢复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当代运动训练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问题。柔道运动训练中必须加强对恢复问题的研究,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加 速恢复过程,从而保证运动员能继续承受大负荷的训练。
(2 )恢复过程的机制
恢复过程是有机体内部固有的预防性保护机制。在柔道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练习时 体内能源物质在分解的同时,也在进行恢复合成。但由于运动时消耗大于同步恢复,因 此,有机体内部能源物质减少,有机体机能下降。运动后能源物质消耗减少,合成大于 分解,机体能源物质和机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研究证明,运动停止后的恢复阶段, 有机体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在一定时期甚至超过原有水 平,这时如果不再继续消耗,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来水平。这就是运动 生理学中的超量恢复原理(图2-6-7)。从理论上讲,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次训练效 果最好。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能源物质就越多,超量恢复就越明显。但 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导致过度疲劳,延长恢复过程。
浏览3,1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