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古文化国家,它与埃及、巴比伦、印度这些古文化的 一个共同特点是——依山傍水,发源于河流之畔。

人类最早生存聚集在有水源有河流的地域,如尼罗河、印度河、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域上都属于河流文化。但是,与中国比较起 来,埃及、巴比伦、印度的文化都是在一个小水系、小地面上产生的, 随着历史的推移,他们就相对退居、萎缩。而中国文化却继续发扬光 大,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一大支柱。中国文化较之埃及、巴比伦、印度 文化,之所以显得更为孤立和独特,这和它的地理环境有关。

中国文化的发生,严格地说来,并不完全依赖于黄河,而是黄河 上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的两岸和它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处形成了 三角地带——“衲”。“衲”是在两水环抱之内的意思,是河流汇合的 地方。如泾、渭、洛、汾、伊水等,每一条支流的两岸及其两水环抱形 成的那一个区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摇篮。与之相比,埃及、巴比 伦、印度这些国家,有的只有一条河流和一个水系,如埃及的尼罗河; 有的虽有两条河流,如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但其水系都很简单,没有 太多的支流。只有中国,不仅具有许多水系和支流,而且都是极其复 杂庞大的。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是先在那些小水系上开始发展起 步的,而后渐渐扩大而蔓延至整个大水系。与埃及、印度和巴比伦的 地形相比,中国文化形成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大水系、大环境中。因 此,更易于走进一个大局面,迅速成为一个内部统一与团结的大 国家。

在气候方面,中国黄河流域地处北温带,雨量不及印度恒河和埃 及尼罗河流域充沛,没有埃及、巴比伦以及印度的闲暇和富足。恶劣 的气候条件,一方面需要其人民的勤奋、耐劳,以达到自给自足;另一 方面也塑造了勤奋、耐劳的人民。因此它的文化一开始就是在勤奋、 耐劳之下创造的,其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追求稳定安泰的生活态 度,形成了有别于希腊商业文化的“农耕文化”。

(二)影响中国武术形态与价值的传统文化类型

人类文化大致不外乎游牧、农耕和商业三种类型。游牧文化 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 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三种自然环境,形成三种文 化类型。但是,由于游牧、商业型均起于内源不足,需向外寻求,其 文化特性常常表现为侵略的、扩张的、外向的特征,因此可以将两 者合为一类。与之相比,农耕型则可自给自足,无需外求,文化特 性多表现为和平、安定、内向等特征,所以单为一类。古中国由于 地处特殊的自然环中,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文化丰富而独特的 个性特质一一内倾性、和谐性、伦理性与艺术审美性。中国武术自 萌发之日起,就在这多种民族文化特质交织出的传统文化类型中 生长、演化、承传和发展,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特异独立的外在形态 和内在价值追求。


  1. 中国文化是和平内倾型的文化


和谐是和平文化的哲学思想基础。“和”者,为不同事物的和平 相处、共同发展;“合”者,为两者合而为一。“教化万民,和协万邦” (《尧典》)正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要求。

从政治史上看,中国是一朝接一朝的绵延,而不是替代。我国 历史上中原虽有异族入侵,如女真、蒙古等,但常常是他们一旦侵 占中原,即身处被同化的氛围中。中国民族有着坚强的持续性和 伟大的同化力。一方面,人们不期待扩张和征服,不追求战争的征 服和消灭,而崇尚同化和感化之力;另一方面,对民族界线和国家 疆域的观念比较淡薄,更多地注意民族内部的绵延和生长,“世界 大同”、“天下太平”、“血气,莫不尊亲”,便是中国文化所希望达到 的理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和平文化 它通过崇尚自然、体证人生、德性实践来追求或达到人、.自然和社会 的和谐统一。

中国历史正因为数千年来常在一个大一统的和平局面之下,因 此它的对外问题常没有像它的对内问题那般被看重,人们多将其注 意力投向民族内部的绵延和生长之上。这也养成了中国人反身向内 看的态度和习惯,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内倾性所谓向内看,是指 看一切东西都在他自己的里面,注重向内的发展,形成自我一体的浑 然存在。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武术当然也不例外,它散发着内倾 文化的特点,洋溢着在身体运动中对“内外合一”的追求。

与之相比,西方历史则总处在列国纷争、此起彼伏的斗争状态之 下,因此他们的对内问题常没有像他们的对外问题那般的重要,而塑 成西方人向外看的态度。所谓向外看,是指看一切东西都在他自己 的外面,持“我与非我”的二元对立观。正是其向外看,对两者持对立 的态度,养成了它特别注重空间上的“扩张",以及“权力"和“征服"上 的“强硬”。外彳成文化注重人文领域以外(自然)或之上(宗教)的问 题,因此,它有助于系统科学的发展。内倾文化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 题,因而它有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

  • 中国文化是儒道伦理型的文化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 不是宗教”。从思想范畴而言,中国文化是伦理文化,而非宗教文 化。在中国历史上,宗教从未占据过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是一 种貌似宗教的伦理——儒道文化(亦即伦理文化与自然文化),是 中国人理想的人类社会。所谓凡有在中.国思想里,儒家思想作为 宗教的替代,具有宗教教义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慈悲性”和“平等 性”,也具有宗教救世救人的志愿与能力。但是,儒家与宗教的不 同之处在于:一则宗教理论建立在对外面“上帝”与“神”的信仰之 上,而儒家则信仰“自心”。二则宗教希望寄托于“来世”与“天国”, 而儒家则寄希望于“现世”,即在现世寄托其理想。其现实人生的 理想,就足以安慰人心的要求,因此也就不再有祈求未来世界与天 上王国之必要。

中国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儒家思想,一切“着重在自身",一切由 自身出发,一切又向自身归宿,故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之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都是抛开自我,用 纯客观的眼光向外探索。不过,希腊人用的是科学方法,以寻求自然 真理;希伯来人用的是宗教精神,信仰一个上帝之存在。无论上帝还 是自然,他们都“超于人类自身之外”,都是在抛开自己后,形成它们 的科学或宗教之真理。而在中国人眼里,并没有纯客观的世界,即世 界并不纯粹脱离人类而独立地存在。因此,在传统的中国思想里,不 会产生出西方的宗教,也难以发展出西方的科学。对此,武术套路集 中地体现出礼、仁,以及对后代的道德培养;武术对“身法自然”的追 求,还反映出对道的体悟和与天道规律的主动相合。

中国传统家族观念认为,父子是“天伦”,夫妇是“人为”。追求人 生绵延不绝,将每个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于家族的长生命之中,家族 传袭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安慰。“宗族——宗法精神”,血缘团体的 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经济上的自给,武力 上自卫的大集团——“宗族"比比皆是。反映在武术中一一师与徒的 父子关系、民间械斗对武术的需求(如电影《老井》中反映的村落间的 械斗)以及重视传宗接代和重视经验传承的需要,促成了武术格斗技 术的模式化一套路将散落的武术格斗方法程式化,从而成为武术 攻防技艺的传承形式。另外,村落间的封闭性还造就了武术流派的 纷繁多杂、多姿多彩。

中国文化的内向、和平和伦理型特质,使中国人既不愿在武力上 尽量扩张,向外征服,也不愿在财富上无止境地集聚和争夺。其“不 求富足,蔑视经商”的特点,也逐渐使读书成为最受社会尊敬的事业。 其“重视政治”(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特点,又形成了中 国“读书——做官”的求学模式。以读书为手段进入仕途,达到政治 上的显赫(成为人上人),是一件最尊荣的,甚至“光宗耀祖”的事情。 因此一般人家的子弟都不肯经商自污,而将自己的人生赌注全部押 在科场的竞争之上。这也导致了中国自唐、宋以来没有形成商业贵 族,而造就了一批士族阶层的局面。“公平”在中国形成了人们客观 上的法律概念,“仁”形成了我们主观上的道德概念,它们一起使武术 衍变为“仁者之艺”。

  1. 中国文化是艺术审美型的文化


中唐以后,中国社会完全走上了文化理想的境界。封建贵族彻 底消失,工商资本势力不能抬头,社会整个地处于平铺状态下,和谐 而均衡。从文化趋向上看,中国文化在唐代呈现出一派张扬富贵之 气,到宋代则洋溢着平民化、通俗化的纯净朴素。宋以降的社会,偏 向于爱好文学与艺术。中西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西方文 学以戏剧与小说为大宗,着重于对人生具体的描写,呼唤、领导着人 们不断地超越;中国文学以诗歌与散文为中心,不喜欢作人生的具体 描写,多取轻灵、抒情的小品,平淡宁静,偏重于对失意人生作一种同 情和慰藉,是一种恬适的和平人生之体味与歌颂。因此,中国文学常 是和平生活的欣赏者,乃至失意生活的共鸣者,是一种典型的平民文 学。宋代的平民化,也使武术在当时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打套子、使 拳、弄棒、相扑等活动样式,而这正是平民生活情趣的反映。

"西方有把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则有把技术艺术化的倾向。" 如中国艺术中的书法,就是将实用的技术进行艺术化的结果。书法 的微妙,全在意境、气息,绝不沾染到现实尘俗具体的事物方面。书 法是凝固了的舞蹈,是动态的美。同样,攻防技术的实用性在中华大 地上演变为“动静、轻重、大小、转折”等艺术化处理的武术。就书法 而言,“写”是由人来做一件事,是一种诗意的做。同样,武术也是诗 意的做。套路像一首诗,其中有格律的章法、有旋律的规定,它是运 动的诗。散手像散文,武术动作像一个个独立的字。

同样冲国画在自然生动、富有天趣的山水花鸟中寄托着中国人 理想中和平而恬淡的生活。唐、宋以降,中国社会凡稍微识字的家庭, 几乎都挂有一两幅字画。人们在偶一眺瞩中便生悠然意远之情 趣——这便是中国人5灵上的“桃花源"、“天堂乐土"。并在现实生活 中,不断提醒自己对实际人生和具体现实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远隔和 脱离。正是这种与现实的适度“距离”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

中国艺术审美境界一实用与自然调和,理想与审美结合。中 国人对于人生的体味,一向只爱好在空灵幽微的方面用心,不爱在人 生的现实具体方面过分刻画,过分追求,并认为,愈落在具体上,愈陷 入现实境界,便愈偏离了中国人的艺术标准。“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与具体的现实始终保持适度的距离。像 京剧的脸谱、武术的套子武艺等,都是这种源于现实又升华原始题材 的具体表现。再如民间的工艺,一方面完全是美术品,每件无不天趣 活泼、生气盎然;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一件实用品,如刺绣的被面,还 有姿态各异或不同艺术处理的茶壶、碗具等,既可以写上一首脍炙人 口的风雅的唐诗,绘上一幅山水人物画,也可以绘上几处栩栩如生的 花、草、虫、鱼。总之,中国自宋代以后的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是完全 沉浸在诗、文、字、画的境界里了。

中国人“不患贫而患不均”,对于机械生产也不鼓励,对其手工生 产也有走向精美的艺术化和灵巧性之倾向。这些因素于武术上形成

了武术运动的多形式、多功能、多流派,以及运动技术的复杂多变。 而且,在不同文化特质的影响下,东西方格斗术分别延伸出各自不同 的运动形式。

(三)中国文化孕育出的传统武术之特性

  1. 庞杂性


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也常以博 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的确,武术的运动形式、技术内容、练功 方法多种多样,本身即构成了 f东方的综合性体育的“大千世界”。

农耕文明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重视家族和血统的宗 法精神使之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 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 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 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 派。从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 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o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形式,纷纭的拳种和多元的功用,在进行国际 间的文化交流时,可以显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丰富多样的武术文 化,也易于使世界上具有不同情趣爱好的人们从武术中寻觅到对应 的满足。而且,武术独到的健身方法,还能给人一些思维方式和入世 的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应对现代文明下快节奏、高压力 生活方式的良方。但是,作为一种体育竞技形式,武术功能的多元 性、拳种的庞杂性、风格的迥异性、技术的参差性、目标的多向度等 等,都导致了中国武术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不规范性,这些又成为武 术参与竞技体育,进行现代竞技和较量的不利因素。

  1. 竞争性走向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进化论者达尔文认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 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我国古代与此类似的论述也颇为多 见。如《晏子春秋》里说,“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争者,人之所本 也再如《春秋》中记载的鲁国公子季友与莒拿的故事,季友在战场 上已获胜,却还要与俘虏莒拿两两相峙,以满足其“争心” 0

由此可见,无论从技术渊源上讲,还是就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而 言,武术都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其中好勇、争强、决胜等特性是武 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由于中国社会时有兴衰的历 史,以及对社会起重要影响的士大夫的心态,也使武术时常在进取与 隐退、杀身成仁与保全天年中摇摆,从而形成武术“点到为止”、“君子 争之以礼”等间接比试的方式,这些又成为武术进行现代竞技的障碍。

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 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同样,对于武术也不例外。农耕经济孕育的 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 恭俭让”的儒家处世思想,道家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等 无不对武术的发展发生渗透和影响。

集儒、道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发展,此 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散发着深受此影响的痕迹。他们偏重 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冈忡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 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 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无 争”扭转,这些影响逐渐地削弱了武术的竞争性,从而使武术由竞争 走向娱乐和养生。如,散打中点到为止,推手讲究君子交手,套路则 通过演练来显示功夫。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 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崇尚和 谐自然的传统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使其呈 现出竞艺的样态。

  1. 内倾性——神秘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

程讲究“身心俱炼”,求道,求内劲、内气和内功。它的运动技术主要 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 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等。武术注重“内外合一”的特点,使 武术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出更大的内倾性特征。诸如心、神、意、气; 长拳中的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 意拳中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等。武术的内涵性表现出 我们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 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 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而不是老 师的讲解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 道理。武术的内倾性,一方面,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 不尽,体味不尽,成为一种“终身之艺”而体悟不止;另一方面,也不同 于其他的内倾性,具有难以划定、比较的特点。

“内倾精神不利于它的科学发展”。对于武术的内倾性,应取辩 证的态度,有些拳术强调的内功、内劲、内气过于玄妙神秘,如“形无 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又如“愈老愈功夫深”等等。若以这些 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内涵来评判武术竞技水平的高低,既不可行, 也是不足取的。总之,武术在推向竞技运动时,一方面要保留其“内 外合一”的基本特征,发扬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对那些一 时难以体味的神仙难办的技艺,不应过分地强调。对于有些拳术蕴 涵有不少人生哲理和伦理思想,需要人们在反复演练中得以体悟,可 以作为人生修为的手段,进行健身娱乐,但不宜竞技。若一定要进 行,则必须下大力气改造。

  1. 艺术性——整体艺术观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代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 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的出 现,深受其影响,具体表现在技术的多样化、演练的艺术化,尤其表现 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

传统美学中的浓淡、疏密、动静、快慢、轻重、起伏等阴阳的衬托 对比,无不在武术套路演练的整体运动中有具体的体现。如武术中 的“动迅静定”,起伏转折,“重如铁,轻如叶”,“快如风,缓如鹰”等即 以鲜明的对比,将不同性质的武术动作和谐于整体运动之中。诸如 劲力的整体性、协调的整体性,身法之妙,劲力之巧,都存乎于整套技 术的演练变化之中。

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不仅着眼于」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 功力洞时也要求习练者在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 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表现出应有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又从 精神、节奏和风格中表现为一种整体的意境,如同将自身“置于一个战 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 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 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 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 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成为一种东方艺术的人体表现。

尽管武术套路中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对武术套路艺术性的进 一步拓展和挖掘已经成为目前一项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如对套路 演练时灯光、背景、音乐、服装等的改进,以提高武术套路的观赏性, 吸引更多的观众。

(四)余论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便容易 走入衰落之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亦不易即趋 灭亡。一个民族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大进,但 若缺乏独立自由精神,也有被征服、被灭亡的危险。”(《张岱年哲学文 化随笔》)

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后的一个阶段中,两种文化的矛盾和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本位文化派"始终坚持民族文化的特性,而忽视 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全盘西化派”则只强调文化发展的时代 性,而全然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继承性。因此,在武术走向 世界(奥运)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对于武 术的民族文化特性,如果不注意保留,失去特色和光彩,完全西化,武 术则就不称其为武术,只是泛人类的武技;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它 的特性,扩大它的玄秘色彩,武术则也不易为奥运及世界人民所接受。图片1

罗素曾在他的《中西文化比较》中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过去 E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因此,我们可以期待:东方的武 术与西方的奥运,这两类代表着东西方不同体育文明的典型样式,在 未来的人类体育交融中必将带来里程碑式的发展。

对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

中国武术套路运动是极具特色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区别于任何 一个国家、民族格斗运动的独特形式。套路绝不是动作加动作的简 单合成,从每一个动作的构想、操作,到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如何在 动作之间做到“起承转合”,又如何使外在动作与人的内在精神相谐 和……可以说都充满中国的智慧和理想,正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 总结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那么,为什么一种源 于战争嗜血的搏杀,几乎接近残酷的格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竟然演 绎成一种富有哲理和艺术的运动呢?

'根据马克思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观点,武术套路在中国大 地上的形成与发展绝非偶然,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农耕经济 和河流文化的特征,中国人追求安顿和平所形成的大一统政治局面; 在这种格局下所创造的哲学伦理,形成了人的价值和实践,追求现实 人生的自我完善,注重整体思维,反省内视,重视家族血统的延续和 经验传承等文化特质;把格斗的“象形”符号进行了形象化处理(复杂 的抽象的演绎),从而实现了格斗动作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和对模仿 有限的超越。此外,套路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突出地反映了中 国人的思维特征:比较偏爱形象思维,即使进行逻辑思维也不完全抛 弃具体,以及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没有太严格 的界限(聂振斌等《艺术化生存》)

(_)动作性质

动作是套路系统的基本单位,是我们分析套路的切入点。

首先,从套路的动作来看,它是对格斗的抽象。这种抽象正如钱 穆先生眼中的中国文字一样,“虽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便走进'象 意'与'象事'的范围。中国字并不喜欢具体描绘一个物象,而常抽象 地描绘一个意象或事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同时,这些抽象 又始终未离开具体的形象,滕守尧先生将这种“粘带想象的概念上进 行抽象思考”称之为“具象的抽象”。(聂振斌等《艺术化生存》)这种没 有离开具体形象的“象意”和“象事”,与西方美学“彻底甩掉具象性质的 抽象概念上进行的思维活动"的“纯思的抽象”不同,是我国古代美学的 一大特点。套路利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不满足于形似,而要表现出 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氛围,并将描写格斗意象的动作“符号化”;套路的演 练,是格斗形象的表演,而不是真斗实打,是对真斗实打的抽象。

其次,套路对格斗“具象的抽象”还呈现出审美和想象的特点。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从技能向技艺发展的倾向。如原本摄取营 养的进食过程,在中国菜系中却发展为“色、香、味”的追求;又如原本 为了交流达意的书写,在中国大地却升华为对形、神、意等书法审美 的寻找和期待;再如原本用来饮水的茶壶,在中国文化中竟衍生为对 其质地、造型、音响等的把玩。当然,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实用尺度被 审美需求取代是事物发展的异化。但是,如果我们采用黑格尔对异 化的观点,这种转变(对实用的异化)可能又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它就 像胎记一出生就烙在其身、伴随一生一样。同样,套路原本可能是对 格斗的描述、对格斗实用的追求,却逐渐发展成对格斗的想象和美的

关怀。在套路中表现为对格斗描写的精细、巧妙、多样化,源于实战 的“打”在套路中演变为劈、甩、抓、损、鞭、崩、弹、砸等,或演绎为点、 穿、砍、劈、钻等掌法;这种打,不仅有正打、侧打、上打、下打等,而且 还有双脚支撑或单脚支撑的各种步型的打和行进间及跳动的打等, 呈现出中国人丰富的格斗想象力和辜鸿铭先生所言的中国人的灵 敏。对此,西方拳击等格斗技术却抽象为“直摆勾”,这种抽象带来的 只能是客观的“见效”和感官的“血腥与西方拳击实用尺度不同的 套路具有鲜明的审美取向。

总之,套路动作对格斗“具象抽象”和向技艺发展等性质,与格斗 的实用有了一定的距离,也引来一些非议,如“花拳绣腿”等指责。但 是,我们应明白套路动作对格斗的抽象还是有着格斗的意象,并且正 是与格斗具有距离才诞生了套路。套路与格斗有一定的联系,但并 非完全是一回事,套路动作既没有脱离技击之“真”,也没有执著格斗 之“实”,处于“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似与不似之间”。为此,我们 不应太多地责备套路的花拳,其实这也是套路的特性之一

(二)技术目标

技术目标,是套路动作的路标,是套路动作质量的评价指标。

从动作角度来看,套路追求的目标是协调(是整体协调)。它要 求每个动作都做到身体上下内外与躯干动作的协调统一,如“内外六 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从劲力的角度来看,仍然要求协调。它要求每个动作都能调集 全身力量发于一点,如刚柔相济、轻重兼施,“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 于腰、形于手指”等。从动作与动作的连接来看,还是讲究协调。讲 究动作与动作的“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要求运动趋势“起承转合”有 机统一,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画的长卷,似江水的一 泻千里,即将拳术称之为长拳的寓意即在此。从运动形式来看,要求 不同性质动作的协调。要求攻守进退、起伏转折、动静疾徐、神形兼 备、虚实相生、开合有致、(布局)回环错落。从其运动要求和标准来 看,要求的是协调。其协调的要求如“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眼随手 动"等,其协调的标准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其中的“有”便是 有无身法自然、有无身体动作的协调。从其价值取向和练习路径来 看,都要求协调。其价值取向是内与外、体与用、练拳与涵养等的协 调发展,其练习路径是“外三合"和“内三合”,“外练筋皮骨,内练一口 气”,“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充内”等。从其最高境界来看,还是协调。 一旦动作协调(拳练千遍后的“身法自然”)则有“生龙活虎”之样,而 能引发观众的无穷联想,如“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形如 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

总之,武术套路的终极目标不是制胜,不是“一拳打死牛”,而是 身法自如的整体协调。武术套路的技术目标——协调,是套路区别 于西方体育的文化差异之所在,也应该是武术套路当代发展不应忽 视的环节。

(三)文化意蕴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套路作为一种技艺,其背后透射出一种文 化光辉。那么,套路的文化基础在哪里?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 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气在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是 一种貌似宗教的伦理一一儒道文化(亦即伦理文化与自然文化)

源于道家阴阳学说的自然文化,并通过“道法自然”和“天人合 一”,塑造出套路动作的阴阳生机:它在拳理上确立了以太极、八卦、 五行生克等理论为指导;在风格上体现出“狗闪猫窜兔滚鹰翻”等比 拟;在练习要求上对道的体悟和与天道规律的主动相合,表现为“身 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追求,如“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 粘”;在技击方法上不再追求战场上致残、致命的目的,而视为一种对 攻防格斗美的体验和对攻防格斗的超越;在拳种上形成了仿生学成 果——象形拳,如鹰爪拳、螳螂拳、猴拳等。

源于儒家仁义道德的社会伦理之光,在对武术的人文化成中,将 原本散发着残忍气息的技术,衍变、改造为“仁者之艺”的“君子之 争”,并通过“武德”体现出对武术后代的道德培养;在人格影响上,造 就了在辜鸿铭看来,本质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且区别于旧式的典型 的中国人,“没有丝毫的蛮横、粗野或残暴"(辜鸿铭《中国人的精 神》);在心态上,表现为对道和传道者的尊重;在神态上,要求“内实 精神,外示安仪”,“内宜鼓荡,外示安逸”等;在技术上,表现为比试的 “点到即止”原则和“舍己从人”策略;在武术行为规范上,呈现出“中 正安舒”、“不偏不倚”等。

(四)审美情趣

我赞成某位学者“西方有把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则有把技术 艺术化的倾向”的观点,我曾在一文中提到从“结构”和“会意传神”方 面将武术和书法进行了类比,在此,我将进一步从书法出发对套路美 进行进一步的解读。第一,与原本表情达意的书写升华为书法一样, 套路也是格斗技术的升华,它们都是实用技术艺术化的结果。如黑 纸白字的书写竟有了“浓淡”、“枯润”、“疏密”等变化;本是招招见实 的格斗在套路中也就有了动静、快慢、轻重、起伏、大小、转折等处理。 第二,武术动作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字,有字“偏侧”、“复盖”等之变 (《宗白华选集》)。套路就像一幅书法作品,又有书法“应接"、“笔断 意连”等之趣;书法是凝固了的武术套路,套路的演练是动态的写。 第三,书法的“写”并不完全是为了传达意图、交流思想,它还是一种 诗意的做。同样,武术套路对攻防格斗的提炼和想象,也是诗意的 做,套路在起承转合中,有格律的章法,有合韵的旋律,有体姿的起 伏,有气势的跌宕,它是运动的诗。第四,书法的微妙,全在意境、气 息,丝毫不沾染现实尘俗具体的事物。意境,是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 象所表现出的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是 “情,,与“景,,的结晶。对此,我国武术家蔡龙云先生从演练者表现的 角度指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 套路运动。”从演练者来讲,只有“神情”并茂地“阅读”、身临其境地表 现,方能体现出套路对格斗动作的艺术化处理和加工;或者说,自设 于心中、表现为意境的“战场",才能够使演练者通过具体有形的动作 透射出一幅格斗的意象。优秀拳种的动作的部署与构思、优秀拳家 演练对动作和整套的理解与表达,都会为我们描绘一种攻防的图景, 营造一个攻防格斗的氛围,从而最终能拨动观众审美的心弦和见仁 见智的无穷联想,如唐朝的书法家张旭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采取了 其中抑扬顿挫的劲力和姿势而书法大进。图片2

(五)价值追求

首先,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诞生的文化类型来看套路的价值追 求。人类文化大致不外乎游牧、农耕、商业三类型。游牧、商业型均 源于内源不足、需向外寻求,其文化特性都常常表现为侵略的、扩张 的、外向的特征。与之相比,农耕型则可自给自足,无须外求,其文化 特性也多表征为和平、安定、内向等特色。“农业民族是苹果,苹果熟 了,骑马民族就来摘'果在具有和平特征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套 路自然也具有了和平的色彩,如《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技击之道,尚 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等。可见,套路关于格斗的刻画,不是为了打 人,如果为了打人也就不会有套路存在的必要性和余地。当然,套路 由于是对格斗的叙事,它升华的背后还是有一些防身之法的,但它所 追求的目标是更高层次的,是为了人生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我们 可以将套路用来防身、健体、娱乐等,但当在最初起点(或防身或健身 等)继续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最终仍然会会聚于人格和人生的诉求。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对“完人”的期待和培养来看套路 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将习武融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系统之中,将习武看成培养“文武双全”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文化 传承看来,除了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能之外,武术(尤其是套路)还担负

着伦理的教化和审美的熏陶之重任,通过习武来修身养性,成为一个 会武却不粗野、善武而不蛮横的君子。“中国人意识中最强者为伦理 观念,其次为美感”,这种与道德化和审美化相互作用后的套路,并不 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技艺,而是一种态度、心境和对生命的承诺,是武 术个体“内圣外王”的途径之一。

(六)民族习性

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法伦理要求人们崇古重老,对此,我们可以从 《论语•为政》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看到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从“愚公移山"寓 言中北山愚公,“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 尽也"的移山的坚定中可以发现,中国人将个体的有限融入种族延续 的无限的倾向。并且,我们还可以从这种倾向中推演出中国人对文 化传承的重视。

武术传承是一种血缘或近似血缘的传承,恪守宗法制度,一方面 形成了老师与学生的父与子或近似于父与子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需 要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作为传承的基础。为此,武术通过套路把上辈 关于格斗的经验和想象传给下一代。这是民族习性的反映,也是套 路传播之必然。国外武技对格斗实用性的关注,没有形成套路这种 运动形式,以及从实用角度的抽象所形成的简单、实效等技术,也形 成了他们对传承的忽视,下一辈可以通过再训练掌握的武技,不需要 世代经验的积累和传承。

 

浏览7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