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损伤在运动中最常见,为了避免重复,兹将其处理原则概述于此。

1.急性损伤

损伤的正确处理,有赖于对其病理过程的了解。开始时,组织的断裂部出血。当出 血停止后,即出现反应性炎症,这时局部淤血和扩张,组织间隙中的淋巴管有损伤性阻 塞,渗出液及漏出液不能由淋电管排出,除局部出血之外,又有水肿。以后很快产生肉 芽组织,开始吸收,最后形成疤痕,或发生疤痕收缩。

根据以上所述,损伤的病理过程有四个阶段:第一,组织损伤及出血;第二,炎症 反应及肿胀;第三,肉芽组织机化;第四,形成疤痕。

治疗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则,是按不同的病理过程进行处理。早期是止血、防肿,晚 期是消除炎症及疤痕。必须指出,为了减少疤痕形成,防止肌肉无力及韧带松弛,早期 尽量使出血及肿胀减少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受伤后应尽早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在受伤的即刻,损伤部尚未肿胀,由 于反射性的肌肉松弛及感觉神经的传导暂停(疼痛较轻),所以检查较易。一旦肿胀、 疼痛或肌肉发生痉挛,则检查困难,常常需在麻醉后才能取得满意的检查效果。

早期仍有继续出血时,处理原则是止血。可以采用压迫或减少局部血液供应的方法 进行处理(降低温度,使局部血管收缩)。早期处理越早越正确越好,可先把1寸厚的 海绵放在伤部,用弹力绷带包扎,然后,把包扎的肢体完全放在浮着冰的冰水中,使局 部降温,如果无此条件,也可以把冰带裹缚在伤处降温。

压迫及冷敷经30分钟后除去,换上干海绵,并用弹力绷带包扎压迫,外面再包上 一层很厚的干棉花。这种方法除有止血防肿的作用之外,因为干棉花较厚,又有夹板的

 

制动作用,因而能防止损伤关节的异常活动和防止再损伤。裹扎后,注意把损伤部抬 高。如无海绵或冷敷条件,单纯棉花夹板压迫固定效果也很好。

压迫包扎的绷带,应在24小时后打开,观察伤部的变化情况,重新估价,以便进 一步处理。一旦出血停止,即应把治疗目标转向如何很快地使出血与渗出液吸收。近 年来曾有人采用扩散剂(透明质酸酶),使损伤了的肌腱、韧带(拉伤、扭伤、挫伤) 部的反应性炎症消散。但最好在24~48小时以后应用。它能消除局部的反应性炎症, 并减少疤痕形成。应用时将透明质酸酶300-1000U加1%普鲁卡因4~5ml注射于损伤 的中心部或周围。在处理急性软组织运动损伤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局部封闭及中药外 敷有很好的效果。此外,为了使血液及淋巴循环增加,应用局部理疗、按摩及医疗体 育也非常重要。

理疗能使局部的血管扩张。温水涡流浴最好,因为它一方面有温度的作用,另一方 面又有轻的按摩作用。如果用此法的效果不显著,可以改用超声波或短波治疗。

按摩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血管扩张产生热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局部的反应性产物流向 周围功能正常血管或淋巴管,帮助吸收过程的迅速完成。

损伤后48小时内,按摩与理疗只能在伤部周围进行,以免刺激出血或再伤。3天 后按摩与理疗即可直接在伤部进行,但必须注意按摩时力量不应太大(一般以不引起疼 痛为标准),以免引起再损伤。

医疗体育不仅可以帮助创伤部渗出液的吸收,而且可以保持机体神经及肌肉的紧张 度,以及在训练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及各个器官与系统的反射性联系。很久以来 大家都认为活动能使深筋膜腔的血流及淋巴流的回流加速,还能保持肌肉紧张力与力 量。但对伤后缺乏运动而引起的各种条件反射的消退,甚而引起机能紊乱(即所谓停训 综合症),却注意不够。

一般说来,这类损伤平均1~3周即能恢复,甚至允许运动。但在运动或比赛时应尽 量采用支持带保护,以防再伤或使伤情加重。

2.慢性损伤

这类损伤有时是由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变而来,有的则是在运动中不断劳损,由 小损伤逐渐积累而成,例如慢性损伤性腱鞘炎、滑囊炎、髅腱和跟腱扳伤、腰肌挟伤 等。关于此类治疗,目前较有效的方法仍是利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1%普鲁卡因局部 封闭。

此外,物理治疗发短波、离子渗入、超声波等,也已被广泛应用,但效果较慢。中 药针灸及按摩治疗有较好效果。

运动损伤中,运动员口服非笛体类药物有止痛及消炎的作用,如阿斯匹林、消炎 痛、保炎痛、保太松等。这类抗炎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如阿斯匹 林3g、消炎痛200mg可以减少前列腺素作用的75%。阿斯匹林在运动损伤中是首选药 物,它具有口服吸收快、吸收后迅速水解为水杨酸,然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分布全身,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80%~90%,并具有镇痛、抗风湿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对 关节软骨有预防软骨软化的作用,用于治疗因发炎引起的关节酸痛与跳痛。

龙、伤后庸笑柯佐

运动损伤的伤后康复训练其重要的任务是使患者早日恢复训练,按时参加比赛,继 续提高运动成绩。因此,柔道运动员的伤后康复训练较一般人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 康复训练的目的


  1. 保持运动员已经获得的良好训练状态,缩短重新投入训练的间期,即一旦伤愈, 能立即投入正规训练。

  2. 防止因伤停训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神经衰弱、胃扩张、胃肠功能紊乱、内分 泌失调等,有人称之为“停训综合症”。

  3. 运动外伤常与技术动作密切相关。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局部不安排受伤动作的 练习,以保证其得以修复,避免再伤。

  4. 促进损伤的痊愈和功能的恢复。伤后训练可改善伤部组织的代谢和营养,有利 于组织修复,减少组织粘连、关节僵硬及活动受限。康复训练可以维持神经肌肉的紧张 度,防止肌肉、骨骼的废用性萎缩,最大限度地维持伤部的运动能力。

  5. 防止因伤后停训而增加体重,以减少影响恢复训练的时间。对柔道项目的运动 员更为重要。


(二) 康复训练的原则

伤后康复训练是一项细致、复杂、严肃的工作,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尽量保持全身和未伤部位的训练,一侧肢体受伤时练对侧肢体,上肢受伤练下 肢,立位练习有限制可进行坐位或卧位练习等。这样可以避免伤后机能状态和健康情况 下降,保持一定的训练水平。对未伤部位的训练,应注意负担量要适当,不要单纯以加 大未伤部位的训练量来替代已伤部位的负荷。

  2. 损伤部位要合理安排锻炼内容和负担量,安排时要注意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和 分期进行。


急性损伤:早期伤区可暂不活动,以免再度出血,增加肿胀和疼痛。一旦症状有所 减轻,就应及早开始活动,进行功能锻炼。待基本痊愈后,才能进行正常的训练。一般 来说,急性软组织损伤在伤后24或48小时以后即可开始进行活动。轻伤,不肿者,可 提早些;损伤较重,肿胀和出血明显者,则可稍晚些。

慢性损伤和劳损:进行合理的伤后训练是最适宜的。在安排训练时,首先要弄清损 伤的性质与程度、受伤原理、局部组织的解剖结构特点和弱点,然后考虑局部负担量、 康复训练的形式和内容。要循序渐进,从对伤情影响较轻的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专项 训练。进入专项训练后,也要循序渐进,并应插入具有一定强度的功能练习。运动量的 大小,以练习后症状无明显疼痛,经一晚休息后原有症状不见加重为宜,一般5~6天 后,若无不良反应,才可开始加量。

  1. 功能锻炼:主要是加强伤部有关肌肉的力量练习和关节功能练习,其目的在于 发展伤部周围肌肉的负担能力,提高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恢复关节、肌肉的正常功能。


在力量练习的内容安排上,不但要锻炼原动肌,而且要锻炼对抗肌;不但要锻炼大 肌肉群,而且不能忽视有关小肌肉群的锻炼。在练习方式上,可静力性练习与动力性练 习相结合、力量性练习与柔韧性练习相结合。一般以静力性练习开始,然后逐步结合动 力性练习;先进行不负重的练习,再逐渐增加负重练习。

  1. 加强伤后训练的医务监督:每次训练前都要做好准备活动,伤部应使用保护支 持带。经常注意伤部反应,及时调整运动量和训练内容。训练前后应进行自我按摩和相 互按摩。


(三) 康复训练效果的判断及评定

康复训练需经常根据运动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量及训练内容.并经常需要回答和解 决受伤运动员是否具有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能力问题。因此,正确地判断、评定康复训练 的效果是很重要的,一般都可采用与健侧肢体进行比较的方法,比较的内容有以下几个 方面:

  1. 有关肌肉力量(爆发力和耐力的恢复情况。

  2. 对抗肌群的肌力平衡情况。

  3. 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性。

  4. 肢体的本体感觉恢复情况。

  5. 对专项技术要求所能承担的能力。


(四) 康复训练后是否能参加训练的判断

一般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受伤部位恢复到与健侧相同的水平,甚至超过对 侧。以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中度扭伤为例,经适当固定、治疗、康复训练后,其恢复的 目的:

1 .患侧关节运动范围与健侧相同。

  1. 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与健侧相等或略有增大。

  2. 患侧胭绳肌与股小头肌力量的比值趋向合理化范围(50%~67% )o

  3. 患侧腿围为健侧的90%以上。

  4. 行走跑步无跛行,弧线跑或“8”字跑10次以上无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方 可参加正规训练和比赛,否则仍应保持一定的康复训练,不断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以期 达到最终目的。

浏览6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