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骨折是一种不完全性骨折,往往骨折时愈合也同时进行,所以一般只需停止训 练,休息3~6周即可,大多不需要复位和石膏固定。有时可以弹力绷带包扎,使患部休 息、消肿。对骨折严重者,或不能保证停止剧烈活动者,可用石膏作外固定,以防再次 损伤而变成完全骨折。

(三) 预防

柔道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训练中,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训练前应做充 分的准备活动。训练时要掌握要领,动作不能任意变形。训练后应做适当按摩、热水浴 等,以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另外,应加强训练场地管理,提高安全性。

1.蹄骨疲劳骨折

是最早发现的疲劳骨折,其发生与长途行军或长时间行走于坚硬路面有关。第2、 3踱骨干的中、远段为最常见部位,远端最多。偶有两条蹶骨同时发病者。这类病人都 有不寻常的活动史或长时间行走于坚硬地面,尤其是山路。患足疼痛,逐渐加重,休息 后减轻。3~4周后疼痛逐渐消失。


  1. 跟骨疲劳骨折


是一种较常见的疲劳骨折,约占全部疲劳骨折的20%。在长时间行走于硬地后,病 人跟部逐渐产生疼痛,休息后好转,行走又加剧。偶有双侧跟骨同时发病者。

  1. 腓骨疲劳骨折


是较常见的一种疲劳骨折。有两种类型,即所谓“跑步型”和“跳跃型”。跑步型 与过度跑、走有关,好发于中长跑、竞走、滑雪运动员中。骨折发生于腓骨下1/3为 典型,这是由于跑步时,腓骨所受的向外侧应力的顶点在腓骨下段。跳跃型则多见于从 事与跳跃有关的运动者,多有局部疼痛、休息后好转的病史。局部有肿胀和压痛。出现 症状后就能在X线片上发现骨折征象。通常完全骨折,但很少有移位。

  1. 胫骨疲劳骨折


胫骨疲劳骨折比较复杂,上、中、下三段都有可能发生。上段骨折多见于从事剧 烈运动的年轻人,如长跑、竞走的运动员,骨折为横形,常为完全性;下段骨折则多 见于中年人,有过度活动史,骨折多为横形;中段横行骨折则多见于从事跳跃运动的 运动员。

七、肱案甫

脑震荡是颅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急性闭合性损伤。一般系指头部遭受暴力作用后, 脑的神经组织被震荡而引起大脑暂时的意识和机能障碍,其病理解剖和神经系统检查无 明显器质性病变。但脑震荡亦可与其他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挫伤、颅骨骨折等) 合并存在,故应引起足够重视。柔道运动员中因投技动作造成的脑震荡发生率较高。

(一) 原因

系头部遭钝性暴力打击所致,如骑摩托车高速行驶摔倒,头部被撞击;足球运动中 两人头部相撞或被球击中头部。此外,从高处摔下背部着地,其反作用力亦可传递到头 部引起脑震荡。

(二) 征象

  1. 头部有外伤史。

  2. 伤后即刻出现轻度的短时间意识障碍,最多不超过半小时。

  3. 昏迷时全身肌肉松弛无力,面色苍白,皮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瞳孔散大, 脉搏细弱,呼吸表浅。


 

  1. 清醒后伤员对受伤经过和临近受伤前一段时间的事不能回忆,但对往事能清楚 记忆,这种现象称为“逆行性遗忘”,且常伴有头痛、头昏、耳鸣、心悸、失眠等。少 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心烦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并可因头部活动或情绪紧张而加重。 以上症状大多于数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 处理



  1. 首先进行急救。立即让伤员平卧,保持安静,防寒和防暑,不可随意搬动和让 伤员坐或站立。昏迷不醒者,可掐人中或嗅以氨水使之苏醒。

  2. 由于脑震荡可与颅内血肿或脑挫伤等并存,因此,伤员经过急救处理后,应卧 床静息,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其他颅脑病变。

  3. 对脑震荡的治疗,一般嘱患者短期(一两周)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和良好的睡 眠环境,消除思想顾虑,脑力即可恢复。此外,还可给予适当药物对症治疗,如头痛 者,可用去痛片;恶心、呕吐者,可给予氯丙嗪;心情烦躁、忧虑失眠者,可服安定, 亦可配合针灸、按摩、中药、气功、太极拳等手段治疗。

  4. 在休息观察期间,禁止参加任何训练和比赛,直到头昏、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 自我感觉良好,方可逐渐恢复训练和比赛。但在恢复训练的最初阶段,要注意观察动作 的协调性以及反应和接受能力,询问其自我感觉,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训练,继续休息 治疗。

  5. 如发现患者有以下症状之一者,提示可能有严重的颅脑损伤,应立即送医院 处理。



  • 昏迷时间在5分钟以上;

  • 耳、口、鼻流脑脊液或血液;

  • 清醒后头昏、恶心、呕吐剧烈;

  • 两瞳孔不对称或变形;


(5 )清醒后颈项强直或出现第二次昏迷。

护送时患者平卧,头侧用衣物等固定,避免摇晃、震动,以免加重病情。休息治疗 期间,不能参加任何训练和比赛,否则会引起后遗症。

  1. 脑震荡患者疗养后,症状基本消失,能否参加训练或比赛,可按下述方法检查 评定:



  • 让患者作“指一鼻试验”:患者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子,然后医生令患者用食指 指向头部的不同位置,如患者的手指移动位置动作敏捷、正确无误,表示协调性良好。

  • 让患者取站立位,双足并拢,两上肢向前平举90。,双眼闭合。如姿势稳定, 不摇晃,甚至踮起足尖也能站稳者为良好。

  • “100-7试验”:是评定运动员思想是否集中的方法。用心算,每次减“7”,减法一次比一次快,答案准确无误者为良好。


八、运财医修的科修#辱

(一) 一般情况的检查、体力测定及科学训练

  1. 一般情况的检查


经常性体格检查应形成常规,通过体检可以发现潜在性疾病而及时给予治疗。这种 检查主要应有内科和整形外科医师参加,有时也应包括耳鼻喉科、妇产科、眼科、皮肤 科、神经外科医师参加。

  1. 体力测定


了解运动员个体体力特性和身体各部分的力量等。

  1. 科学训练


科学训练包括五大要素,即全面性、渐进性、个别性、反复性、意识性,前三个要 素对预防运动损伤较为重要。

全面性的原则:是增强运动员体能的全面训练,而不单纯针对运动项目进行特定动 作的反复训练。身体素质提高后,单项训练容易提高成绩和有利于在激烈的比赛中使 高、难度动作不走样。

渐进性的原则:是指在训练负荷量逐步加大过程中,突然大幅度地提高运动量,身 体一时不能适应,会招致运动创伤。

个别性的原则:是训练必须因人而异。性别、年龄、体力、技术熟练程度的不同, 训练量和方法也不同。

科学训练是目的和效果的统一,既要出成绩,又要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 运动员竞争心理的培养

运动员应该了解参加运动可能发生损伤的机制,一旦出现损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养成预防损伤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了解运动器具设施、运动场所等情况,遵循科学训 练,避免粗暴行为,并培养积极的竞争心理、进行意志训练,这样才能创造出好成绩。

(三) 运动员肌膜、耦带与关节创伤的一般处理

1.运动损伤后疼瘠的分度与处理

运动损伤后的疼痛表现是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可以按疼痛的程度进行分度。

I度:只在运动训练后才出现疼痛。

n度:运动训练可存在疼痛但不影响比赛。

皿度:运动训练中由于疼痛而不能参加比赛。

N度:不参加运动时疼痛仍持续。

2.运动损伤后疼痛的处理原则

I度疼痛:减少25%的运动量。可进行超声波和其他物理治疗,如冷疗、按摩和 电针等。以恢复神经和肌肉功能为主,做逐渐增加的抗阻力活动、肌肉被动伸展的放 松运动。

II度疼痛:减少50%的运动量,可进行超声波和其他物理治疗,以冷疗、按摩、理 疗、非笛体化合物抗炎剂治疗为主。

m度疼痛:中止运动,可进行超声波和其他物理治疗,以非笛体化合物抗炎剂治疗 为主。适当的笛体化合物局封治疗,疼痛较剧不能承受时作理疗。

IV度疼痛:进行全面的保守治疗,必要时做外科手术治疗。

(四)肌腱、韧带与关节创伤的急性处理

这类损伤在运动中最常见,为了避免重复,兹将其处理原则概述于此。

1.急性损伤

损伤的正确处理,有赖于对其病理过程的了解。开始时,组织的断裂部出血。当出 血停止后,即出现反应性炎症,这时局部淤血和扩张,组织间隙中的淋巴管有损伤性阻 塞,渗出液及漏出液不能由淋电管排出,除局部出血之外,又有水肿。以后很快产生肉 芽组织,开始吸收,最后形成疤痕,或发生疤痕收缩。

根据以上所述,损伤的病理过程有四个阶段:第一,组织损伤及出血;第二,炎症 反应及肿胀;第三,肉芽组织机化;第四,形成疤痕。

治疗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则,是按不同的病理过程进行处理。早期是止血、防肿,晚 期是消除炎症及疤痕。必须指出,为了减少疤痕形成,防止肌肉无力及韧带松弛,早期 尽量使出血及肿胀减少是非常重要的。

浏览5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