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社会的需要与可能,促进了西周时期兵书的形 成。因历史等原因,虽然现存的西周时期完整兵书无法觅见,但 许多文献中的“军事”、“军志”的记载(成书于战国前期的《左 传》提到的“军志";军政的内容仅见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都为后人提供了实证和信息。
2.兵书发展中的三次高潮与整理
兵书在我国历史上从萌芽、形成到春秋时期成熟至今已经历 了近3 000多年的漫长历程,先后出现过三次繁荣高潮时期:即 战国时代、宋朝时代、明清时代。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竞相攻伐,频繁的战争需要促进了兵 法的研究和总结,兵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一时间,谈兵 论战,百家齐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兵书繁荣的时期;宋 朝时代,统治阶级认为:“唯养兵"可以延续其统治,因此大兴 武学,扩军备饷,加上边战需要,在这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书斋兵
书和守城兵书,成为兵书发展中的第二次数量高潮;明清时代, 因科考武生、武状元等需要,参加科试者为功名而要读兵书,文 人为教授要研究兵学,名利者为赢利要翻印兵书,一时间兵书辗 转抄袭,重复刊出,丛书、类书简直到了汗牛立栋之状态,此乃 数量上出现的第三次高潮。
与三次数量上的高潮相对应的是三次大的整理时期。西汉张 良、韩信次序兵法,其后任宏又校释兵书;东汉班固整理兵书, 曹操注释兵书,其间所著兵书虽不甚太多,然大规模的研究整理 为兵书和兵学健康发展开启了先河。宋代由朝廷组织编撰了大量 的兵书,进而又对兵书加以注释和原委辨析,为后人研究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依据。明清时期,学者对兵书作了大量的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工作,一批商人、学者又大批地刊刻和编辑了大量的丛 书、类书,对兵书的保存和校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兵书的著录及体例、版本
- 兵书著录与作用
兵书著录:泛指著作的簿籍之意,通俗地讲就是按文献目录 学的方法把兵书的书名、卷篇数、著者、出版者、出版年、内 容、性质按规定的格式记录在册的书籍;如古代西汉刘仆编制的 《兵录》,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别录》、《七略》,现代的有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子部•兵家类》等。
兵书条目:即兵书著录的成果。
兵书目录:把兵书的条目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的叫做兵 书目录。
兵书的著录、条目、目录是为阅读兵书准备的基本条件,是 查找兵书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是我们入门的向导,具有重要的 意义。
其一,能较全面了解和掌握兵书的概况。著录、条目、目录 给我们了解兵书概况提供了方便,到底我国兵书有多少?各朝代 具体情况如何?著录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数据, 如:《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五十六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 三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兵书一百三十三部,五百一十三卷; 《唐书•经籍志》著录兵书四十五部,二百八十九卷;《宋史•艺 文志》著录兵书三百四十七部,一千九百五十六卷。
这些数字较客观地反映了这些朝代的兵书情况,如果没有这 些著录,那是很难得到这些信息的。
其二,能考察兵书真伪流传问题。关于同书、同名问题的巧 合在兵书中较多,虽有《同名异书举要》、《古今同姓大辞典》可 以查证,然要准确地把握信息的真实性,还得要靠兵书著录。
“孙子”就是一例,历史上有三个“孙子”,一是春秋末年的 吴国兵家孙武,一个是战国中期齐国兵家孙膑,再就是西晋的文 学家孙绰,古时,对有卓著业绩和成就的人均称“子”,其著作 往往以其姓名命名,这样三个“孙子"的区别就得靠著录来搞清 楚了。《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兵家两个孙子的著作:《吴 孙子兵法》作八十二篇,图九卷。颜师古注:“孙武也,臣于阖 闾”;《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颜师古注:“孙膑”。此著录 不但说明历史上有两个孙子,而且有两部卷数不同的书;宋以后 因孙膑兵法失传问题,曾提出疑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 的两部孙子竹筒又得到了证实,说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准 确性和历史价值。
由于政治原因和某些学术观点问题,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假 托古人或名人的“依托之书”、“伪托之书",要分辨清楚,也只 有靠著录。
考辨此类书籍要从二方面入手,首先是对兵书的内容进行研 究,再从训诂学角度去进行初步辨析,然后依靠各时代兵书的著 录来核证。每一时代基本上都有该历史阶段对卷籍情况的真实记 载,一般来讲,前朝书目中未著录的兵书,后一朝代书目中出现
了,可以断定是依托(或伪托)书。最古书目《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是考查先秦图书情况的主要依据;还有如《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辨证》也是用功很深的辨考真伪的 书目,如对《汉书•艺文志》中的“风后十六篇”该卷注曰“黄 帝臣,依托也
兵书在历史的辗转覆辙中,不时遇到失传和亡佚的危险, 《孙膑兵法》就是如此,要不是《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再加 之银雀山竹筒的问世,那就永远是疑团了,著录对考察流传问题 也是重要的史实依据之一。
- 兵书著录的体例与版本
(1) 兵书著录的体例。我国古代兵书著录最早是汉代张良、 韩信序次兵法和刘仆的《兵录》,遗憾的是其著录成果均未流传 下来,此后专门的著录兵书的卷目基本没有,兵书全部著录在综 合性目录中。
我国古典目录种类繁多,体例各异,依据汪群《目录学研 究》统计和孙殿《贩书隅记》正续篇的著录,古典目录统计有 300多种,仅按其编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五种体例,即:目录学 家的“纲纪群籍、薄属甲乙”的目录,史学家的“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目录,藏书家的“鉴别归篥、仇校异同”目录,读书家 的“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学术家的“穷泛至委,竟其流 派"目录。
虽然目的宗旨不一,方法有多种,然一般均有如下内容: “著录书名、卷数、著者”;有的部类之后有类序、卷名之后有小 序和解题;序的主要内容是:著者、著述原因、学术源流等;解 题主要内容是:作者介绍、内容、篇目、思想体系、版本、考 辨、师承关系、评价得失等。
(2) 兵书著录的版本。兵书著录的版本可提供如下资料,供 考查参考。
最早记录兵书的版本是宋尤袤所撰《遂初堂书目•子部•兵
书类》;其后有清钱曾的《也是园藏书记•子部•兵家类》,邰懿 辰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子部•兵家类》,邰懿辰的《四 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子部、兵家类》等;明清以来还出现了专 记善本书的善本书目,最早著录善本目录的是钱曾《读书敏求记 •兵家类》,后继者有孙星衍《廉石居藏书记》、孙从添《上善堂 书目》、汪士钟《艺芸书舍宋之书目》、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 等;解放后1978年,我国编撰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其中子 部有兵家一类,这些版本的刊行,给选读兵书带来了极大的方 便。所谓“善本”,是指保存最好、最古老、最可靠的古代书籍。 其标准是“三性、三精、不伪不缺者”;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 料可靠性、广泛的代表性,精抄、精印、精校,勘校不伪不 缺者。
(3)著录兵书的书目总汇。根据有关资料总汇介绍如下。
尚书、逸周书、管子、孙子兵法、国语、左传、司马法、晏 子春秋、经法、十六经、墨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六 韬、商君书、荀子、韩非子、文子、吕氏春秋、黄石公三略、周 礼、大戴礼记、将苑、阴符经、李靖兵法、李卫公问对、太白阴 经、武经总要、武经七书、素书、虎铃经、何博士备论、翠微北 征录。百战奇法、守城录、历代兵制、蒙魅备录、黑鞍事略、普 郎嘉宾蒙古行记、圣武亲征录、元朝秘史、经世大典、大元马政 记、史集、世界征服者史、大理战书、火龙经、火龙神器阵法、 阵记、闲暇清论、投簟肤谈、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筹海图编、 江南经略、海防图论、武编、西关志、广名将传、兵法百战经、 续武经总要、运筹决胜纲目、登坛必究、救命书、安民实务、古 今将略、兵录、武备志、火攻挈要、兵迹、武经要略、草庐经 略、兵机要略、兵屋、东营叩答合编、金汤借箸十二筹、兵谋、 秦边记略、兵机类纂、城守筹略、武备三大秘书、浒潞百金方、 乾坤大略、读史方与纪要、兵经、三十六计、治平算胜全书、灰 画集、戊笈谈兵、军需则例、圣武记、海国图志、平海必筹、练勇刍言、防守集成、行军总要、知古录、乡兵管见、读史兵略、 汪氏兵学三书、兵镜类编、洋防说略、约兵指南、兵学新书、将 略要书、医时六言、兵法史略学、权制、今兵利弊。

(四)兵书的特点
- 历史悠久、卷帙浩瀚,是一部宝贵的遗产
兵书萌芽于殷商时代,距今已有约3000余年历史;兵书是 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之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世界传统文化的一支奇特的瑰宝。我国《孙子》一书被世界公认 为“兵学鼻祖”,“最早的兵学”。中国兵书的数量之多,可说是 世界无双,仅就《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我国存世兵书和存目 兵书就有三千余部,万余卷,不在其列还不计其数;真可谓源流 悠久、群籍浩宏,是我国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
- 内涵丰富,哲理深邃,是一部经世致用之学
兵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内涵丰富、哲理深邃的实用学 问,兵学涵摄了自然科学到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古今中外的科 学发明、先进思想和哲理,首先应用的是军事,兵书常常是这些 知识的记录簿,所以有人说,它的影响魅力远远超出了单纯军事 活动的范畴,成为大到治国用兵,小到个人成就一方大业的实用 百科全书。
兵家的权谋韬略对现今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强调治国、用兵的结合。兵家均强调“寓兵于农,富国强 兵”,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地不可不察” (《孙子兵法》),用兵离不开治国,治国要治兵,实质是阐明一个 观点:军事是政权的基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强调治将之重要性。“兵学”人称是“将才学”、“人才学”、 “用人学",从孙子、吴子到曾国藩均认为,人是最关键的要素, 特别是统军的将帅是实施国策的基石力量。
传统的权谋与现代的商战之间有着惊人的联系,一部“兵书 可为王者师”,“一部兵书也可为商者富”,兵学是商业竞争的良 师益友。
兵学对中西医学、教育学、管理学、数理哲学均有指导作 用,现今形成的《孙子商经》、《孙子算经》、《孙子脉经》、《孙子 兵权训练法》、《孙子体训法》等就是例证。
兵书是血与火经验的总结,其哲理之精妙、运用范围之广, 常令现今哲学界之赞叹。如:
认为治国之道以德为本,以义为术,德治是基础,武威是 助力;
治民为治军之根本的治军理念;“寓兵于农”富国才能强兵, 管子曰“富国者兵强……富国必生于栗也"
政治是军事的基石,政治的好坏和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 负的关键因素,只要“举而不失德、赏而不失劳,老有加惠,旅 有施舍”,“怀施惠之心,做仁义之事”,就能在国家安危存亡之 际立于不败之地。
长期备战的思想:“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非攻的战争观: 即不打不正义之战,尚贤使能的用人观和治军之道。
战争要有备而战,要“顺天、阜财、择众、利地、右兵”。 顺天即时节的选择,阜财即广集则富,择众即取悦于众心,利地 即有利地形的利用,右兵即兵器的配备。
用兵要知己知彼,透明的观察和掌握敌我形势,战役计划要 符合实际,掌握天时地利人和之诸因素,争取主动。
作战要振奋士气,掌握时机;注意轻重缓急、随时处于临战 状态为要。
另代兵家在兵字上作文章也是非常丰富的,如兵法、兵经、 兵迹、兵谋、兵权、兵略、兵势、兵机、兵器、兵论、兵镜、兵 决、兵戏、兵林、兵谈、兵学、兵函、兵政、兵要、兵鉴、兵 志、兵录、兵说、兵铃、兵筹、兵训、兵事、兵战、兵春秋等。
总的来说,兵书是经世之典,任何身负重任者,都可从中得到想得到的启迪和教育,是一部经世致用之学。

3,纵横千秋,真伪参半,是一部绚丽的历史画卷
历史上的各家兵法,均有自己独到的重点和特色,文韬武略 也好,权谋阴阳也好,在中国战争史的长河中,都闪耀着不同的 光辉,真乃兵家春秋,各显神通,千秋纵横,光彩夺目,展示了 我国古人超凡的智慧,是一部绚丽的历史画卷。
兵家权谋重智慧,兵形势重技法,兵技巧重训练,兵阴阳重 占筮。儒家兵法博大精深,道家兵法老谋深算,阴阳家兵法神圣 玄妙,纵横家兵法千秋掉阖……正是这些不同特色的兵法之学, 展示了中国兵学史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画卷,与其他学科相比,兵 学是最具科学性学科之一。
兵书的伪托之作甚多,特别是明清时代更是真伪参半;伪托 之书一般不是神仙就是神仙化的名家,如九天仙女、黄帝、风 后、太公、伊尹、鬼谷子、孙武、李靖、刘基、吴起、黄石公、 张良、诸葛亮等。其目的无外乎是抬高兵书的可信度、权威性, 有时旨在烘托神妙和玄虚,以增加其阅读者探求的兴趣,提高实 践运用者的信心。伪托之作虽有其谬误不是之处,但客观上对兵 书的保存和传播却能带来了有利的势态。
(五)怎样学习兵书
阅读兵书是有一些难度的,因此,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就显 得至关重要。
- 认真的细读细研
了解兵书的唯一前提就是认真的细读细研,“认真”二字是 学好的根本。
限于时代(即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和阶级斗争的需要, 兵书中必然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只有精心阅读和理解,才能进行综 合分析、联想与比较,才能分清良莠,去其糟粕,继承精华为现代 所用。要想获取兵书的真谛就得大量阅读兵书,只有这样才能对古人的军事思想有明晰的认识,从中可以总结出对当今各项工作有益 的教育,因此,了解兵书的唯一前提就是认真阅读,而且要一本一 本地读、_丝不苟地学懂、学透,才会有收效。
兵书的数量据粗略统计,现存的就有五六百种之 多。对于一 般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挑选每个时代有代表性的兵书,一本一本 地读起来。
- 科学的读书方法
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是读书效果的基础。
制订计划,建立卡片、撰写笔记。制订计划要结合自己 的需要实际,从实际出发(即工作、时间、能力水平等),循序 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安排,在实施过程中亦可根据在学习中出 现的矛盾问题进行适度的调整。
建立卡片:对兵书中的重要处、名句、警言、精辟的论点和 论述,要力求记在卡片上;摘记时要注明出处、写明版本和摘记 时间,较多的还应分类存放,以便翻检运用;卡片要经常整理翻 检,进行重复阅读或记忆,对新的收获或体会亦可见诸文字心 得,充实和完善学习效果。
写读书笔记:即读书的体会、见解、想法、见诸文字可加深 对古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亦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文字表 达的水平,做到源于古人、高于古人、读活书、学以致用。
纵横的进行阅读。所谓纵横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一 本兵书或者同一个军事理论问题,这样,就可能有不同的观后感 和想法,就好像我们看一个物件一样,正面看、背面看、俯视看 就有不同的特点,这对掌握事物的整体情况是有益处的。
所谓横看学习,就是把“兵书”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 读,与同一时代的相关著作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长处,如哲 学史上的唐朝,是一个佛、道哲学和唯心主义思想盛行的时期, 唯物主义的相关理念根本不可能与之匹敌,在这种思想环境中, 兵书《太白阴经》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显得特别醒目;如书中反
对鬼神迷信、坚持唯物论之说,主张国势的强弱是可以改变的论 述,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天的辩证理论等…….; 横看不仅在军事上是可贵的,其唯物论的观点对当时的思想界也 具有相当的影响。
竖着看就是作纵向观察,即沿着历史发展的先后进行比较的 学习,与前比较有所创新和发展,与后比较看其对后世影响,这 样古今上下一联系,其作用、价值就一清二楚了,脉络也就清 晰,印象也会深刻。
(3) “专题式”阅读。“专题式”阅读就是竖着对某一特定性 问题进行全面了解的阅读方法。比如训练或者奇正问题,可以把 各时代兵书中的论述全部摘录下来,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而择 其精华,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通过分析推理,得出自己的观 点,写出自己的心得。

- 必备的知识和工具书
(1) 懂点古汉语。学习兵书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的知识。兵 书一般是线装本,文字是右起直行,没有标点、段落,浑然一体, 没有古汉语知识是无法读下去的;二是兵书大多是繁体字,有些字 或名词术语、字意也不同现代,还有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之、 乎、者、也”之类,大量的古代军事语汇等,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古 代汉语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
(2) 具备一定目录学、版本学和文化史知识。这两门学问是 治学的基础和门径,要学古籍读本不可不学,前面已介绍过,不 •再重复。
兵书是记载军事与战争的书籍,是记载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现 象,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许多历史。因此,要 弄懂兵书,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文化史知识,这样才能把具体战争 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才会了解某个兵家的思想哲学行 为的客观性、实事求是地评价每部兵书。
古人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风俗礼仪及典章制度等与现代 人是不相同的,兵书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些特点,全然不了解 这些习俗和生活方式,要顺利学习兵书就会有难度。如赵武灵王 的“胡服骑射”;古人记时的干支记年法(或帝王年号纪年);在姓 名前写上地名,表示籍贯或郡望,在姓名之间加“氏",在名后面 写上“甫”或“父"字,或者不称名,直接在姓后面加上“氏”等 上古遗风,都要在了解古代文化史的基础上去认识和理解。
(3)备齐工具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一就是要注意使用工 具书。工具书包括辞海、辞源、年表、历表、中西日历对照、历史 大事表、中外地名辞典、二十四史、中国历代人物生卒年表、室名 别号索引、政书、类书、年谱等等;如果从工具书中还不能深透的 理解,那就得去请教专家和学者,以学透学懂为原则。
要站在唯物辩证观的立场去学习兵书,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立场、方法,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吸收那些对相关学科建 设有益的理论精要,使之古为今用。
对于兵书中的问题,要实事求是作出客观的分析,要本着毛 泽东同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宗旨去科学地继承这份 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古代兵学真正为军事现代化、规范化和其他 学科理论的发展服务。
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授课用稿
四、《武经七书》作者、内容及军事思想研究
何谓武经七书
“武”泛指干戈军旅之事;“经”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即常 说的“经纬”之“经”,“经”有常规不变之义,引申为“经典”; “武经”二字即是干戈军旅的精华理论著述。“七书”指孙子、吴 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子书,故 • 136 -
名“武经七书”,亦称“武学七书”、“七书”、“武经”等。
“经”不限于“武经”,汉朝人尊奉易、诗、书、礼、春秋等 均为经,此为儒家的《五经》,道家也有《道德经》,佛家亦有 《佛经》,兵家就是《兵经》,“武经七书”是《兵经》的典型 代表。
“武经七书"是我国军事理论著作的精华典籍,因此,读兵 书不可不读“武经七书”,从中可以窥觅中国古典兵书的基本内 容和概貌,是研究兵法者首选的重点读本。
《武经七书》是宋仁宗年间颁行的武学必读教材;仁宗期间, 朝廷将帅军事理论欠缺,他想集古代兵法之大成,为武将准备一 本百科性的武学读本,以防政军之变故;故于康定元年(1040 年),派曾公亮携相关文僚广采古代兵法和本朝军事方略,历时整 整5年之久终于编撰而成;曾公亮等编写后,仁宗亲自作序、定名 为《武经总要》。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又将《武经》中 的孙子、吴子•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集中专集 刊行,命名为《武经七书》,指定为考核武将的主要内容。

《武经七书》的排列顺序自宋以后多有差异:宋:朱服列为: 孙、吴、司、李、尉、三略、六韬;(影宋抄本《武经七书》)南宗 孝宗时期列为:孙、吴、司、六、尉、三、李(见清陆心源《仪顾 堂题跋》卷六)明代又恢复原状,一般地把孙、吴列前较统一。
此后,效法者众多,如《武经龟鉴》、《武经子学》、《武经发 挥》、《武经集要》等。
《武经七书》作者与内容
1.《孙子兵法》
(1)孙武其人:春秋末年的军事家,亦称孙子,字长卿,齐 国人,生卒年无详细记载,约与孔子同时(《中国军事大辞典• 人物篇》);祖籍陈国(现河南淮阴县),齐景公田氏家族后裔; 据临沂汉墓出土的《吴问》残篇记载,孙武流亡至吴、齐后,经
伍子胥推荐,在讨论“孰先亡,孰固成”问题上得到吴王赏识, 孙武以兵书十三篇进呈吴王,吴王以训练宫女100余人试其才 干,果有成效,后被吴王委以为将,与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于 公元前512-504年间,统率吴兵“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者, 显名诸侯”。后又助太子夫差破齐、晋,使吴国称雄一时,后功 成隐退。
孙武其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亦称《孙武兵 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最著名的兵书,也是 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是“武经七卷”之一,且名列榜首。
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土的《孙子兵书》竹简和青海大 通县上孙家寨115号的西汉墓发掘的《孙子兵法》佚文,均是13 篇,说明孙子的本文是13篇。据史书记载和考证,该书可能是 孙武一派的兵家著作,出于多人之手,孙武集大成为可能。
汉武帝时,任宏论次兵书,撰《孙子兵法》为82篇,图九 卷,这其中的多余篇数和图卷,可断定是后人附益的;东汉末 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曹操对恢复《孙子》的本来面貌是 有贡献的。(唐人杜牧持此观点,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孙子》13篇,共约5 900字。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兵家战争 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对战争和军事战 略、战术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其内容之丰富、哲理之深邃、文字 之苍古、思想之先进、成果之博大,不愧为是绝世之作,是军事 论著中一部伟大的、不朽的兵学和哲学著作,被世界公认为“兵 书之祖”。其13篇篇名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 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 篇、用间篇。
《孙子》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大约有400多种版本,现 存最早的版本就是银雀山汉墓的竹简本,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 版校注,1973年出版释文本。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南宋宁 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
现在最早的《孙子》单注本是影宋《魏武帝注孙子》本。
现存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本是西夏文本,台湾《书目季刊》 第十五卷第二期有此本影印本;宋以后的版本大体都是以上三种 版本演化而来。
现代译注本较著名的有郭化若《孙子译注》,杨炳安《孙子 会笺》、《孙子兵法新注》,吴如蒿《孙子兵法浅谈》。
(3)《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一书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许多精辟、系统论 述都达到了这个时代的顶峰,对当今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其多 种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其一,唯物的战争制胜观。
关于政治与战争的问题。强调政治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政 治是战争的基石;《孙子兵法》认为战争制胜的因素有五:“道 (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德才)、法(部队的 组织与管理)。” “道”即政治,是最重要的,所以立于五要素 之首。
关于全胜的战略思想。《孙子兵法》在攻谋篇中论述了 “全 胜”的战略思想,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全”字,“全胜” 的内容就包括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两大部分;在政治战略上主张 “全国为上”,即使用“伐谋"和“伐交”的方法使敌人完全的降 服为上策,“伐谋"和“伐攻”是政治斗争的两种方法,“伐谋” 就是打破敌人的战略企图,“伐交”就是从外交上战胜敌人。把 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军事斗争作整体考虑,“必于全争于天 下”,体现了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关于人心背向问题。孙子曰“令民与上同意”,认为“恩信” 于民是战争制胜之本,吴王问及晋国六将军“孰先亡”,“孰固 成”,孙子明确指出:亩大税轻“厚爱于民"可以成“固成”,反之则“先亡”。

关于“知”和“战"的问题。《孙子兵法》一书以“知己知 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始终,书中把“知"和“战"的关系 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 “先为不可胜"的战备思想,强调战争的 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反对天命,不相信鬼神。毛泽东对这一思想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 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 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能看轻这句 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孙子这一思想对于指导战 争具有普遍时代意义,对我国军事思想是一重大贡献。
其二,辩证的军事转化观。概括起来是:“在利思害,在害 思利”的辩证思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 者,谓之神"的发展变化思想。“强生弱,弱生于强”的矛盾转 化的辩证观念等。
其三,慎战的战略意识。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既是军队生死搏斗的 手段,也是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且不可轻率用兵,指出:“故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知其用兵之利也。”为了取得战争的胜 利,造成优势主动的战场地位,孙武第一次在我国军事学术史上 鲜明地提出了 “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的战略原则,在这 一原则的指导下,列举了 “诡道十二法”,时值数千年,仍具有 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其“慎战”理念归纳为五要素(即道、天、地、将、法), 对五要素的概略比较,基本可以预见战争的胜负端倪。
其四,主动灵活的战术原则。《作战篇》中指出:“兵闻拙 速,未睹巧之久也。”意思是说:指挥虽拙而求速胜,决不为求 稳妥而旷日持久。提出在条件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可速战速决、 出奇制胜;孙子认为防御始终是与进攻联系在一起的;其作战思 想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求胜”,为了进行有把握
的决胜战斗,主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守 也;可胜攻也”,强调用兵时的有机转换。
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争取作战主动权的原则和方法,所谓 原则,即避实就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其方法是“示形”,隐蔽 兵力集中和主动进攻的意图、方向和时机,孙子说:“善战者, 致人而不至于人”,“出其所必趋”,“攻其所不守”,“冲其虚”, “攻其所必救”等,都无处不体现作战灵活性。
关于战争的机动性,孙子特别强调“因敌制胜"的思想。他 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要 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作战手段和打 法。他要求将帅都必须懂得“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 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可与不可之间,要独断决 策,战争事态是瞬息万变的,移步移趋,换形走势,均要因敌变 化而为之。只有“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者”, 方能取得战机的主动权。
孙子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其理论精髓至今还闪耀着我国劳 动人民智慧的光芒,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去领略孙子的战争理念 给我们的各种启迪,越是细品、越有收获;当然孙子思想产生于 2000多年的春秋时代,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如贬低士 兵、过分夸大将帅作用等,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要。
2.《吴起兵法》
(1)吴起其人:战国前期的军事家,卫国(战国时沦为魏国 的附属)曹氏(今山东曹县北)人,约生于公元前440年(周考 王元年),卒于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初拜曾参为师,研 读兵法,任鲁将期间曾大败齐军,后投奔李悝(魏国人)门下, 由李推荐被魏文侯任命为大将,曾统兵破秦,被文侯任命为西河 守,以拒秦韩;文侯死,遭陷喜,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 阳)守,不久补任为令尹(掌管军政大权),辅佐楚悼王变法
促进了楚国的强大;楚悼王死后,被旧贵族叛军乱箭射死;据相 关历史资料记载:吴起除著有(《吴起兵法》)外,还撰有《吴越 玉帐阴符》(三卷)、《吴起教战法》等兵书,可惜均已亡佚。
(2) 吴起其书一《吴起兵法》。吴子一书在战国时已很流 行,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书共48篇,《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志》作1卷,宋晁公武《郡斋 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文献通 考•经籍考》均著录为3卷;现存吴子仅有6篇,即图国、料敌、 强兵、论将、应变、励士等。
《吴子兵法》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印的 《武经七书》本,后世众多版本大都源于此本。其他较重要的版 本有:
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
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乾隆《四库全书》本,《四部 丛刊》本。
重要的注释本有:宋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本;明刘寅 《武经直解》本,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本,1986年解放军出版 社《吴子浅说》本和《武经七书注释》本等。
(3) 《吴子兵法》军事思想。吴子既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更是一位政治家,史学家认为,作为军事家可与孙武齐名,作为 政治家可与商鞅并举,他的军事思想渗透着治国的政治见解,无 处不体现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对当今处理国际、国内军事战略之 策略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浏览2,5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