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运动是一项竞争激烈、拼搏时间长、强度大、消耗体力很大的对抗性运动,对 运动员在体力、技术、战术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可以说现代柔道运 动的竞赛,不仅仅是比技术、比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比体力、比意志。所以一名优 秀的柔道运动员如果没有良好的耐力素质,特别是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那么,无论在 体力、心理、技术与战术的发挥上都很难适应当今世界柔道激烈比赛的需要。为此,在 儿童少年基础训练阶段就应采用合理的有氧耐力训练,使他们心脏容积加大,心搏量增 多,呼吸频率减少,恢复能力提高,为进入专项提高阶段承受无氧耐力训练奠定基础。
1.耐力素质的概念与分类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运动中克服疲劳坚持运动的能力。训练中没有疲劳,有 机体机能就得不到提高;可是疲劳又会造成工作能力下降,限制运动时间及技术水平的 正常发挥,甚至造成动作失败而影响成绩。因此,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反映了他所 具有的耐力素质水平。
耐力素质分为心血管耐力和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有氧耐力又称为一般耐力,是指运动员在供氧充足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克服疲劳 的能力。有氧耐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输送氧气的能力。
无氧耐力又称为速度耐力,是指运动员在供氧不足(产生氧债)的情况下,克服疲 劳的能力。无氧耐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承受氧债的能力。
无氧耐力又可分为非乳酸供能无氧耐力和乳酸供能无氧耐力。
2.耐力素质训练
柔道运动是一项对抗强度大、耗能大、全力对抗的持续时间相对又长的竞赛项目。 从一场比赛的体力和一天比赛多场的体力及比赛时间来分析,柔道运动员需要提高有氧 耐力的能力。但是在比赛中,运动员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要不间断地和积极地进行抢 把、连续发动进攻及在一瞬间的快速施技等,又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突出的无氧耐力的 能力。由此可见,柔道运动是属于有氧和无氧供能的混合型项目。从训练角度出发,应 把提高柔道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无氧耐力)放在训练的主要位置。虽然有氧耐力和无氧 耐力在代谢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无氧耐力的 发展是建筑在运动员有氧耐力提高基础之上的,这是因为通过有氧耐力训练,可使运动 员心腔增大,从而提高每搏输出量,可为无氧耐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儿童少年呼吸频率快、表浅和承受氧债能力弱等特点,在对他们的教学训练 中,耐力的培养应从有氧耐力入手。
(1 )有氧耐力(一般耐力)训练
对儿童少年耐力训练应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儿童少年耐力素质训练的侧重点,一 般来说耐力应在8~12岁时就打下基础。因此,只有通过合理的耐力训练才会使他们的 心脏容积加大,心搏量增多,最大吸氧量值提高,呼吸频率减少,心率稳定,恢复能力 提高。可见在儿童阶段就开始发展一般耐力(有氧耐力)是完全必要的。
发展有氧耐力的练习强度相对要小,一般应低于最大强度的30%~60%,并以有氧 供能为主。一般儿童少年心率可控制在140-160次/分钟之间,训练有素的可控制在 160-180次/分钟范围内。根据这个强度,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可使有氧系统供能得 到改善,心肺系统的机能水平、肌肉供血和直接吸收氧气的能力得到提高。
基本训练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
- 匀速持续练习法。练习强度控制在最大强度的30%~60%,心率约在160-180次/ 分钟范围内。对初练儿童少年心率可控制在140~160次/分钟范围内。
- 小强度间歇法。练习强度约为最大强度的30%~60%,练习总时间为5~20分钟。 可采用练习1分钟间歇1分钟、练习5分钟间歇5分钟的方式进行。
- 变换练习法。“法特莱克跑”可在场地、公路、公园、树林中进行自由变速的越 野跑或越野性游戏。强度为50%左右,时间30分钟左右。
- 循环练习法。采用由8~10个练习内容组成的一套循环练习,反复循环进行5 分钟以上的练习。强度为40%~60%,心率为140~160次/分钟。练习3~5组,组间间 歇5~10分钟。
12-14岁年龄阶段,发展有氧耐力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与12岁前的儿童基本相同, 只是量和强度应有所提高。
(2 )无氧耐力(速度耐力)训练
无氧耐力训练应以有氧耐力为基础。决定有氧耐力还是无氧耐力的关键是负荷强 度。负荷强度越大,机体无氧代谢的比例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从15-16岁起,儿童少年各器官系统形态机能正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并且经过低 龄时期多年大量的有氧耐力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了促使专项成绩的提高,在 此年龄阶段就应加强无氧耐力的训练,把原来打下的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逐渐转移到 专项上。
间歇练习法是提高非乳酸无氧耐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采用90%~95%的大强度. 这样才能保证机体动用CP能源物质,发展非乳酸供能无氧耐力。心率应控制在160~ 180次/分钟范围,一次负荷的持续时间可控制在10秒钟左右;练习重点的次数与组 数,是以不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训练强度为原则。一般情况下重复练习的次数 应以多为好,但必须以不降低训练的强度为原则,如4~5次。由于氧债的偿还速度相对 较快,待机体氧债基本得到偿还时就可进行下一次的练习,所以练习次数间的休息可相 对短些,如2~3分钟。组间间歇可安排5~7分钟,这是因为肌肉中的磷酸、肌酸的储备 有限,在3~4次的重复练习中差不多已耗尽,组间较长的间歇可促进能源物质的恢复。 但间歇时间若是太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会下降。在组间间歇时可做些积极性休息的 活动。
练习时应使机体处于无氧糖酵解状态,在糖酵解过程中产生乳酸。由于乳酸的产 生,改变了血液中的酸碱度,使血液向偏酸的方向变化,这可刺激机体,特别是神经系 统,从而提高无氧耐力水平。为达此目的可采用间歇练习法和重复练习法,负荷的强度 应低于非乳酸无氧耐力训练,高于有氧耐力训练的强度,一般应达到本人最大强度的 85%~90%,心率处于180~190次/分钟,甚至还可高一些。由于人体产生乳酸的时间大 约是机体剧烈活动35秒钟以后,所以负荷的时间应长于35秒钟,一般可控制在1~2分 钟以内。一般对训练有素的儿童少年可安排3~4次,4~6组;对无训练基础的儿童少年 要相对减少。组间间歇时间应以能消除氧债为原则,大约15~20分钟。练习次数之间的 间歇时间,采用逐渐缩短的方法比固定次间间歇时间的效果要好。
肌肉耐力和力量水平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发展力量素质的本质是在于发展肌肉力 量。因此,只有发展肌肉的最大力量才能有效地促进肌肉耐力水平的提高。
发展肌肉耐力多采用克服自身体重或负重训练法,即让儿童少年在训练中承受一定 的负荷,进行多次重复抗阻力的练习。影响肌肉耐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完成这些练习 的负荷强度及重复的次数或时间等。肌肉耐力练习的内容与力量练习大致相同,只是负 荷的强度较小,练习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重复的练习次数要多。具体练习内容应结合 柔道专项特点及对不同儿童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练习。
3,
耐力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1 )根据儿童少年呼吸频率快、表浅、承受氧债能力弱等特点,在耐力素质训练中 不宜过多安排大强度的练习,并应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增加 运动强度和训练持续时间。
- 无氧耐力训练应以有氧耐力训练为基础,在发展儿童少年有氧耐力的基础上进 行无氧耐力训练。这是因为通过有氧耐力训练可提高儿童少年机体输送氧气的能力和耗 氧能力,使心腔加大,从而为无氧耐力训练奠定基础。
- 儿童少年的心脏能力能够承受适当的负荷,因此,对儿童少年可进行一些匀速 的低强度的耐力训练,以发展心血管机能,但距离和训练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并要严格 控制负荷强度。
- 儿童少年心肺功能都较差,训练中憋气和静力性的练习应尽量避免或少用。
(5 )对儿童少年进行有氧耐力训练应十分注意呼吸问题。有机体是通过提高呼吸频 率和加深呼吸深度来吸取氧气的,因此,应逐渐培养他们学会加深呼吸深度,尤其是呼 气的深度来调节对体内氧气的供给。所以应对他们进行用鼻呼吸的节奏和动作节奏协调 一致的训练。
(6)在耐力素质训练中,应注意加强对儿童少年意志品质的培养,这对耐力素质训 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浏览3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