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道教的兴盛,促进了道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玄机秘法 的归宗,珍贵的丹、道遗产,为张三丰准备了可参悟、借鉴的大 量素材;朱明初期,武当道教进入鼎盛阶段,各地修真之士纷至 沓来,一时武当道人数量与日俱增。据史料记载,元代到明代, 武当道士人数最多达2万人以上,道士的猛增,其管理和修身的 需要定当成为名道或者主持至关重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这种特定 的客观条件,加上现实生活中迫切的需要,势必诱发张三丰创造 的热情,现实需要促进了积极活动的兴趣,而积极活动的效益, 必然也反过来促进了环境和教育过程的改变和改造。史料所记载 诸多“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之说,“静观龟蛇相斗”之景,虽属 玄妙,然客观上却真实反映了张三丰思索探究的创作情感。张三 丰就是在这样特定的条件下,基于道教管理和道士自卫防身的需 要,以道教内丹术的宗旨为出发点,集内丹术与武术击技为一 体,升华和创造了客观需要的新的技术理论体系,为武当武术的 形成做出了集大成的贡献。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我们不 难得出如下结论:闻名于世的中国武术一大名宗——武当武术, 是从武当山客观的历史、地理条件和道教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诞 生的,这片沃土也培育了一代宗师张三丰。
- 张三丰其人聪明过人,学识渊博,是其集大成的主观条件
相传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四月初九子时,五岁时因“目染异疾",投碧落宫张云庵做了七年徒弟。在此期间, 幼小的张三丰即初露锋芒,聪明过人,之后他游四方,得遇名 师,又点化了张三丰的灵感,张三丰到终南山之前,曾先后云游 达40余年,张三丰遨游时,常携刀尺,有人不解地问他,他赋 诗以答:“是刀也,能开混沌;斯尺也,用挈蓬莱,故相随而不 失……刀兮,刀兮,妙之又妙;尺兮,尺兮,要所必要!” (《张 三丰全集•古文•刀尺赋》);他寻师访友,好学不倦,经过无数 次的艰险磨炼,结识了不少道行高深武艺过人的师友,如火龙真 人、拳道双修的邱长春等,他们“谈心话道,促膝参同”(清汪 锡龄《三丰先生本传》),使张三丰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拳 谚云“三年苦练,不如名师一点。"诸位名师的精心指点,促进 了张三丰智慧的升华,为开创武当内家拳准备了基础条件。

张三丰二上武当,潜心参悟实践,是将民间拳术与丹砂 点化之诀升华到新体系的关键
三丰弃官出游,拜访悟道后,于泰定甲子(1324年)春第一 次上武当山,潜心参悟达九载之久。明洪武初,二上武当,“登 天柱峰,遍历名胜”,并且“自结庐于展旗峰北,曰遇真宫。草 庵于土城,曰会仙馆”,一直到洪武庚午(1390年)“拂袖长往”, 张三丰两度上武当,总共在武当修炼了近30年,这段静心参悟 实践对张三丰开创拳派新体系非常重要。众所周知,武当上风景 绮丽,是张三丰潜心钻研、身体力行的最佳场所,张三丰从火龙 真人等诸家师友得炼气导引之术后,静下心来,丹拳兼修,他朝 朝锻炼精神气,“采取他家一味铅,提精炼气补先天"(《张三丰 大丹诗八首》),多年的苦练,造诣日深,他“寒暑惟一衲一笠” (《明史・方伎传》),冷热不侵其体,“或三五日,两三月始一食” (《征异录》),辟谷食气而不思饮食;“或隆冬,卧雪中鼾气如雷” (《征异录》),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躯。他“深藏道法,广具神通, 高隐武当,有希夷之风”(《三丰全集•正讹》),经过这样数十年 的亲身实践,张三丰领悟了真谛,启迪了再创造的灵感,逐渐将 民间武技加以揉合和发展,成为一种拳法、哲理相统一的新形 式,在武坛上开创了崭新的一派。
应当说明一点,张三丰虽属功、拳、道兼修,造诣甚高,不 少笔记小说所形容之状,的确非同一般,然史料却很少记载。追 其原因有二:其一、与道家的避世和养生宗旨有关。道家主张清 静、无为、不争、退让、养生、全形,有绝技者,一般不耀于世 人,时至今日的武当门派,亦要求不谈、不记、不传的门规,因 此,得受三丰秘诀的弟子不多,而局外之人就更难知晓和记载 了。其二、道家讲性命双修的丹术,而拳术只是养生全形的手段 之一,与内炼金丹相比,自然是“不急之末学”也,雕虫小技, 何足挂齿?故于道家书籍中难以觅见,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三、武当拳功之理论体系
武当武功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如少林武术一样同为中华武术 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 (拳)及其他武当各门派拳种、器械、导引气功等是武当拳系的 代表,其“轻松均备”、“刚柔相济”、“技进于道”、“技通于神” 的特征独树一帜,成为与“少林体系"相对应的“武当体系”。 研究武当拳系的理论基础,辨析“少林体系”与“武当体系”哲 学思想的异同,有助于认识中华武术的本质和全貌,对揭示这一 武术奇葩的文化特色,发展其全方位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和现实意义。
武当拳法理论体系根植于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 刻的中国传统哲理之奥秘,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涵两大部分:
理论渊源:是多元的,吸收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以道 家为主,涵摄了传统医学、诸种兵法内核,形成了对武当拳法概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特刊括、提炼、总结的多种学说理论和见解。
诸种理论及原则:在守内、崇实、尚礼、自娱、修性、保身 的理论观念指导下,运和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高度 概括和总结了武当拳功的拳理、拳技、原则和战略,形成了 “养 生健身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拳法 阴阳技击论"、“后发先至战术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 善道德论”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研究武当拳功理论体系的思想方式和方法应该是辩证的,既 承认“渊源”与“自身体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又是互感、互 渗、互融的。武当拳功的诸种论说原则上是构成武当拳功理论体 系的主体,是研究的重点,对二者采取比较学的观点、方法和原 则,从整体上去把握区别、分析领会其深刻的实质和内涵。
本编仅就已掌握的材料,对其自身理论体系的诸多问题作初 步探讨,以此抛砖引玉。
武当拳功理论体系的分析
养生健身起源说
(1)武当拳功适应道教养生健身需要而产生。我们知道,武 术一般来讲是起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与野兽搏斗、与人搏斗的 需要。然而武当拳功起源却与道教的人生观密切相关,产生于道 教养生健身成仙需要。道教对于人生最执著的现实主义态度,极 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追求福禄寿喜,追求长 生不老。因此,道教把世界二重化,它在人间之上构造了一个神 仙境界。神仙们餐玉饮露,腾云驾雾,逍遥自在,永享福贵,这 与充满痛苦的人间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道教认为凡人也能成为 这样的神仙,而且成仙不是死了之后,而是在生前,在今世的人 生,人生只要通过精神的、肉体的修炼,即可达到长生久视,得 道飞升,成为神仙的目的。修炼成仙、得道飞升,葛洪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
要炼得神药金丹服食,即借外物(外丹)而养生,使人身心不 朽;另一方面,就是导引行气,炼成内丹。他认为肉欲和外因, 是使人不能长生的“六害”,解决的办法是“导引行气,还精补 脑‘‘,这里的“精”,是“精气因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自天地至万物,无不通气以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因此, 要“气”养好,使“精气”永远存在于身体之中;同时又要“养 身”,使形体也永远不坏。要成仙,必须“宝精爱气”,气是 “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所以,炼 武当拳功的目的就在于要炼出这种“内丹”来。炼“内丹”就是 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为原料,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 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的“丹”称 为“圣胎”,体内有了这种“圣胎“(或叫“真元‘‘),那么精、 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因此人也可以长生不老,以至“飞 升成仙” 了。道教认为,既然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也能产生这种 “圣胎”,问题在于锻炼,怎么炼法,这就涉及到武当拳功的起 因。道教教徒们为了成仙,为了长生久视,就必须练气,练气需 要导引行气,于是便产生了练拳的需要。在练气的时候,引入了 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 技击价值观念开始受到气功的养生价值观念的冲击,并逐步走向 融合,从而形成了 “内功外拳‘‘、“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 功动功机制。同时,这一内功动功机制在形成过程中,又不断吸 收兵家的理论精华和少林等外家武功的优点,从而形成了完备的 武当拳功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气功与武术动功的结合,是武术发展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其一,气功可以借助形体动作加以阐释, 为气功的普及提供便利;其二,丰富了武术的价值取向,使一部 分武术把养生健身作为其首要价值;其三,不仅武当拳功,就是 外家少林也十分注意气功的修炼。如清代民间流传的《少林宗 法》,开篇就谈《气功探微》,认为拳术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可见,道教气功和动功的结合,是武术发展史上又一次大的飞跃。

(2)养生健身是武当拳功的主要宗旨和社会功能。道家的思 想方法是重直觉、重悟性,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的特征,掌握 其特征目的是为了深刻理解其事物的本质,这是武当武术文化思 维方式的基本特色。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 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武当拳功中的形意、太极、八卦及诸 多拳种中的招式、攻防、进退,是可以传授、观摩和学习的。然 而,武当拳功各类拳种的不同意境、神韵、内在的气质和遒劲, 则必须先意会,用直觉去领悟,然后在反复的实践琢磨中去亲身 感受和加深理解,即有法——无法——无穷无尽变化,而贯穿全 过程中的是苦学、深研、覃思、精熟。认为“尽其妙者”,非经 日积月累长期精心体验不可,同时,进入意境,这是悟出精微、 玄妙之真谛的关键。这种重悟性理解、实践的途径,正反映了武 当拳功对人体、精神、思想、伦理道德影响的深刻性。同时也全 面的展示了其功能效果和养生修性的社会宗旨。
武当拳功的形成作为内功动功的统一,与其他武术流派一样 含有技击自卫御敌的社会功能。这里强调的是,这种功能的手 段、方式具有创造性,较之外家技击功能有着质的飞跃。古今中 外技击,无不讲力量、速度、强度、大胜小、快胜慢、强胜弱, 而独武当拳功反之,以其辨证的观点看待对抗中的大小、快慢、 强弱,主张“四两拨千斤"的巧斗劲,拳理和拳技中的以柔克 冈叭以弱胜强、以慢制快,以力小胜力大的运动方式和虚实变化 的手段,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东西方技击的理论和实践,是对世 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武当拳功的这种“攻其所必救”,“攻其所不 守”、“攻其所不攻”的战略特点及其所展示的社会效能,是直接 与其养生健身的社会宗旨相吻合的,这也是武当拳功高出其他武 术流派的根本所在,也是养生健身功能扩展的根本动因。
武当武功理论中极端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存 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
物质。“气”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式流布全身,不 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 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思维、意识及其他活动得以产 生和维持,武当拳功将这种医学中的精气神学说进行了高度的概 括和总结,提出了 “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在这种原则指导 下,进而产生了 “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 力、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三合"、“外三合", “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柔中有 刚”、“刚而不僵”、“细长深匀,气沉丹田”等各种练功要求,建 立了 “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先导,以 提高性腺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这种动功内修程序一方面 可挖掘人体防身御敌的潜力,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攻防动作和御 敌形式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武术攻防训练与养生修身有机 结合,实现还精补脑,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 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养生健身说的理论体系,成为人类强烈的 生存欲望和享乐欲望相互“整合”的产物。
- 拳法自然本体说
(1)效法自然。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 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而自成 法规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武当拳功在老子“道法 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亦强调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 也就是说武当拳功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 之一,“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拳功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主 要表现为:返璞归真、太极图式、五行变化等。
武当拳功的每一进程,都与模仿生物、非生物的结构、形 态、性情、能力发生着密切关系。远在战国时期,以“摇筋骨"、 “动肢体”和调节呼吸来锻炼身体的导引术,就是“导气令和”、 “引体令柔”,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功效的。东汉末年华
佗的“五禽戏”,就是模仿虎的前扑、鹿的伸颈、熊的卧身、猿 的纵跃、鸟的飞翔等形象编成的;六朝、唐时,导引气功有了重 大发展,一些文人、道徒根据前人经验又创造了 “八段锦”、“十 二段锦",从武当武功的导引术一五禽戏一易经筋一八段锦一内 功图说一太极拳的整个体系来看,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仿 效是发挥其健身效能的奥妙。
武当拳功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 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这种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 械、名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璞归真的和谐现 象,是武当拳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天指自然, “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活动只是 顺乎自然,顺乎自然之运行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练习生物和非 生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同步和谐统一,使人这 个因子,溶于大宇宙众多因子的运行之中,才能获得永恒的存 在;仿生返璞是武当武功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在模仿和改造中 又创造了人类极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人类适应自然 界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动的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这 种主动性的力量,只有人的智慧可以实现。
太极拳“拳名为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 也中国的《易传》把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称为太极,太极 即是宇宙的本根,天地万物的根源。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提 出:“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 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 的宇宙发生图式。拳名太极,就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 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
形意拳以“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的自然统一观为基 本理论。以三体式为功,五行为法,十二形为拳。三体式是形意 拳的基本桩式,也称三才,即天、地、人,视人体的上中下、头足而言,即融贯天、地、人为一体。五行拳法即以劈、崩、 钻、炮、横五拳按自然界的五种属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 配,“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 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 土。”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变化,以拳来体 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2)拳术整体。武当武功之奥妙,在于重视身心合修之练拳 效果,这是“宇宙整体”观在拳术整体中的具体运用。
武当武功极重净化精神,认为先以心使身,而再身从心。练 拳功首先要心灵净化,排除杂念,具有超脱世俗纷争的意境,这 叫做收心,也叫入静,只有收心、入静,才能在练拳中精神贯 注、意识集中,从形体活动中去贯勤肢体和改变气质、充实心 腑,达到端庄品格操行、增强体质的效果。
太极、形意、八卦等诸种拳套更强调“内功外修”,认为人 体是武功的载体,武功的强弱与武功载体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 载体又分内外两方面,外部强壮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内部强 壮——内壮。内功外修的实质,就是要达到内壮并从而达到整体 强壮的目的。
武当各家各派对于气的理解,赋予的涵义及如何练气,虽不 尽相同,但一致认为练气是达到身心合修的基本条件。拳家们认 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 要健身养性,必须修炼人的生命根源基础一,以增强生命 力,这是最根本的。这种从内到外,再又从外到内的往返,从而 达到完善人体这个小宇宙,进而体认宇宙万物的本根——元气的 生命价值,促进精神、肢体、脏腑符合生命的自由运动。

拳术整体还表现在构建武当武功技术的各种要素和环节上。 从动作看,均需丹田带动,由腰而胸、而背、肩、臂、手,武当 武功形体运动中的伸缩、起伏、翻转、俯仰、回环的变换方法, 可以说是以腰为轴的运动方法,腰是上下肢的总枢纽,身体依据技击特点变化时,固然要以动作的技击要求来动形体,但不管千 变万化到何种程度,总是以“大轴带劲”,以甑、胸、头、四肢 为表现来完成的,这是武当拳功饱满流畅、自然协调、完整合一 的基础。
武当武功既强调形体活动的程序性,亦重视韵律的合理性, 韵律不同于武术动作的节奏,但又寓在其中,有区别、又有联 系,在武当武功动作中含在神里形间,神的韵味,形的格律,既 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韵”实质为内在感情,“形”指身体运 动的规律,“无韵则僵化”,“少律则无准则”;如果我们把韵比作 血液的话,律比作躯体,血液停止流动,躯体就僵化了。具体来 讲,律是针对动作的起伏、幅度、范围、时间及相互关系而言 的,像诗词的“平、仄"一样。如逢开必合、动中有势、拧中寓 倾、转体留身、动中求静、身法迂回及塑形有线的规律等等都是 律的体现,违背了这些规律就失去拳术整体性。
“韵”是实现“律”的内在感情,就是意念活动,是“律” 的先导。没有对动作实体实质的深刻理解,要使念动的感觉准 确无误是不可能的。例如刺剑、劈刀的动作,都应有触到实物 的实感。“刺者伸,劈者够”,“伸"、"够"就是身体触到实物的 要求,这种触物感就是意境,武当武功的动作均带有攻防含义, 要使攻防含义在形体练习中体现,首先要在内在情感上下功夫, 这也就是常说的要有两感:即理解技击性体会实感,理解力学 顺劲体会节奏感,只有从韵律上下功夫,才能做到内景和外象 的整齐划一O
总之,腰为轴心,韵律合理,进一步体现了武当武功的内 夕卜、上下、攻防、整体合一、“法自然"的特点。
- 圆弧运动轨迹说
武当武功以圆弧运动作为其武功动作要求和运行轨迹。这是 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 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要返回于“道”。我们从“曰道”、 “曰大”、“曰逝”、“曰远”、“曰返”来看,道似乎在说明世界是 一个顺进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 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点一一道,也就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 圆圈。
有与无、阴与阳的转化过程所形成的轨迹也是一个圆圈。老 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且“天之道……有余者 损之,不足者袖之。”(《道德经》)因此就又形成了一个有无虚盈 转化的圆圈。太极图也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 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的圆圈,“道"的运动轨迹也是一个圆 圈,那么按照“道”的运动轨迹的圆圈运动,就是万物“生生不 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武当武功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 自然也要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这也正是武当拳功重 视圆圈运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基于练拳宗旨和效果的追求,武当拳功各类拳种在排列组合 动作及运行轨迹上极重视“圆”、“弧"的模型,譬如:八卦掌以 圆为法,运行轨迹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是无圆, 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一意念中的圆,无论是走转趟泥,还是运 掌翻飞,无论是起腿、走步、摆足、扣步,还是运用意念练气, 都离不开一个圆(或弧线),故有人称八卦掌谓圆圈连环掌。
《周易大传•系辞上》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并指出 “生生之谓易”。就是说易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 高级的衍生变化,于是得出了一个生衍过程。从低级的胚胎到双 鱼形的新生命,从阴阳对称到八卦推演,实质是一幅宇宙发生图 ——太极图,武当拳功的创造者,将太极图应用于拳技,太极图 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在这个图徽模型的指导下,使太极拳的运 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弧线和圆线。形意拳中有三圆歌诀
云;“胸膊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 圆齐出是真形。"背圆、胸圆、虎口撑圆是形意拳基本桩式三体 式的规范要求,说明圆之重要。谈到“三扣"、“三抱”、"三月" 的弧形现象,更不胜枚举。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本,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路 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可以说,以腰为 轴心的轮动,无一不贯穿着圆、弧的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 了 “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或者平圆、立圆、八字圆等 各种圆弧的运动。有人说形意、太极、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 这是有道理的。
武当武功的各种拳种在功力的蓄放上,也皆与圆弧相关,太 极是螺旋抽丝劲,形意拳是旋拧的钻劲,八卦掌是缠绕的例劲; 这些遒劲使力量浑厚充实,是以柔克刚的特殊要求。
从技击上讲,进攻时旋转前进,使力量更稳重,而且不易被 对方擒抓住,防守中的接触化解,弧形(或环形、圆形)化力及 消卸牵引等都是运用圆、弧的形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使受力面积 增大,延长力的作用时间,恰到好处地升华到“四两拨千斤”的 境界。
总之武当拳功从拳到械,从形到法,均是以圆弧运动轨迹作 为基础而表现的。
- "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武当武功深受道教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 “拳法 阴阳”的技击理论。道教把世界看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易经》用“阴阳”二字来概括。《八卦 图》还用“一”、“一一”,分别代表阴阳。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 互相结合,于是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八八六十四 卦就是阴阳变化的表述。
武当武功从理论和技术上都极力推崇阴阳,从拳技上讲,武 当拳功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八卦转掌论阴阳五
行六合内中藏",“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八卦转 掌歌》);“鹰雄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心意 两仪歌》);“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论》)。 王培生则说得更为明白:“任何法则的精髓,千变万化,也决不 会离开阴阳。例如行拳中的前进后退是阴阳;重心转移时,虚实 又是阴阳;往复折叠的法则,更是离不开阴阳。”就是说,形意 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武当拳功的每一个动作,是开是合、是动 是静、是刚是柔、是隐是显、是虚是实、是缓是急,都是基于阴 阳这一根本法则而变化的,因此,“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 认真求”(《太极拳精选》),不懂阴阳,就无法习拳。
在交手中运用阴阳对立战术。武当武功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 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进取、前后、左右、上下、动 静、刚柔、顺逆、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对方动作特 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王宗岳《太极拳 论》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 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 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明白了阴阳 变化之理,才会有粘走应敌之法,在对敌中,就能因势利导,得 心应手,变化自如。或“避实就虚",或“引进落空”,或“随曲 就伸",或“后发先至”,或“先蓄势而后发出以击敌,蓄于内以 击外,蓄于上而击下,蓄于前而击后”(《曹氏八卦掌谱》)。
总之,明于阴阳变化,就可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 度、位势、或腾挪闪展,或借力打力,使犯者应手即仆。武当淮 河派传人程定远说:“凡是用阴阳为主,静以制动,掌握对方进 攻的方向、径路,然后乘虚回击的掌法都属于内家拳的范畴。”
“后发制人”的成术论
武当武功以“后发制人”作为其战术原则,这是与道家“无 为"、“无事"、“无欲”、“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相袭同的。
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的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办法,应该是'使老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欲”。意思是说:要使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任何欲望、志向, 只要让他们吃饱肚子,身体健壮就行了。老子还说:“我无为而 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模” (《道德经》)。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在此基础上, 进而提出了 “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他说:“我有三宝,持而 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要有 爱心,要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俭”就是无奢恋, 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虚祥和,“不敢进 寸而进尺”。
在上述思想影响下,在武当拳功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 倘敌欲发我,则应心中坦然,审候应机,静以俟之,微动即应。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十三势行功心解》),所 谓“后人发先人至是也”(《太极拳经详注》)。“太极拳以不发先 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 发劲”(《太极拳浅说》)。“八卦掌法不挡架,手欲弃取顺中成, 手出要择途径近,后发先至呈技能"(《八卦掌四十八法诀》)。 “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 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 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强调“后发先至”,后发之所以能先至,其 前提为避实就虚,引进落空。狄兆龙在其《八卦掌的特点》一文 中作了精辟的总结:“它的战略思想,一、不强调主观,要尊重 客观,自己的一切活动,都为了适应对方而动的;二、要争取主 动权,尤其是在被动中争取主动,其战术思想,是不挡不架,引 进落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避实就虚,战而胜之。”
浏览8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