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扫腿
在螳螂拳中,勾扫腿的动作要领是支撑腿屈膝半蹲;另一 腿伸直扣膝,脚尖勾起,以脚跟内侧着地,并由后向外、向前擦 地弧形扫,力达脚腕。去攻击对手的下盘薄弱环节,使其因下 盘不稳而跌翻在地。
(8)勾踢腿
在螳螂拳中,勾踢腿有上、中、下三种踢法?也有连环勾 踢,还有倒勾踢等技法。也就是上踢头、中击胸、下盘勾脚跟。 而且勾踢腿时如以两臂交错平斩效果更好。而倒勾踢是以脚 尖用十字配合脚从肩上勾踢身后抱腿之敌,此为十分高超之 腿法,一般人难以做到。
技击十二字坝要
螳螂拳是模拟螳螂的动作特点而编成的一种象形拳,此 拳具有造型别致,身灵步活,手法多变;快而不戛微而不乱; 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刚柔相济,劲力饱满;结构严谨,攻防相 兼等特点。在技击对抗中,尤为注重对距离的运用,即二人对 峙,为把握进攻、防御、后退、前进的时机,而寻求最佳距离、位 置和时间关系,在螳螂拳中则称为“间距”。而且间距在对搏中 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根据对手的强弱、形势及地形的不 同,以适合对手的动作来掌握。因此,要求实战时精神应高度 集中,两眼密切注视对手之动向,及时调整间距,以便获得进 攻时机和把握防守招法。再者,两人对搏的距离,以手能相互 触及为度,远则于进攻不利,近则于防守有难。另外,螳螂拳还 颇注重“欺身”,也就是当对手向我进攻时,我由正面向旁侧闪 进,逼对手进至“死角”,以避其锋芒所向,这便是螳螂门中又 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动作。就是在对抗中,也应用欺身之法避 开对手的直线进攻,同时将对手继续前进之力向侧面“扭转气 以改变其动作方向,将力消解,同时进行猛力反击。
在螳螂拳中,前辈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还创编出了技击十 二字纲要,这十二个字即:黏、粘、帮、贴、来、叫、提、拿、封、逼、送、顺。习者如能领悟螳螂拳的这十二字诀,则会使其技击有 一个飞跃。而且为了帮助初习者记忆,特将前辈们的口诀复录 如下:
黏
黏粘二字似相同,欲粘非黏事不成。
唇齿相依显成力,黏粘一母又胎生。
粘如夫妇情相爱,诱敌深入手无情。
外练筋骨皮和肉,内练气血随意行。
无黏求粘技击劣,攻防进退出漏洞。
无黏后粘顺带送,妙施刚柔定取胜。
全身薨气发寸力,寸力素来称雄衡。
粘
粘得非离紧相接,接如漆胶黏相连。
彼进随彼进而退,彼退紧跟步步赶。
若受饿虎扑食袭,跨步拧身腾躲闪。
巧步玉女穿梭式,上下攻防紧相连。
绞臂顺势栅捋按,黏粘带贴化风险。
与彼黏粘难分离,酣成不息走泥丸。
熟能生巧随彼变,久练技击定占先。
帮
帮又称做双帮手,前滚后推正副手。
先黏后粘采勾液,拧腰调膀斜身走。
带手多打彼中堂,需知此式利弊有。
低头弯腰振臀忌,动身行走配眼手。
目注三关识彼计,勇敢果断用我有。
彼若进攻吾亦退,彼退吾进心中留。
上下左右虚实清,用力准确刚寓柔。 全身凝气助手臂,螳螂多用双带手。
贴
与敌身接谓之贴,贴身近搏最激烈。 拧身翻腰似摔跤,踢打摔拿分区别。 头碰肩靠彼首胸,屈肘顶撞不留情。 脚踢膝顶插腿别,切忌玩童扑毒蛇。 欲用贴靠身无数,往往利少弊害多。 黏粘带手巧配合,贴靠自如结硕果。 冰冻三尺非日寒,两载和尚难成佛。
来
先袭吾者谓之来,来分拳脚有上下。 人不犯吾莫犯人,反击来者理应当。 来者虚实应分清,目的何在心中量。 虚虚实实明心间,区分敌友施短长。 一心执意把吾伤,先礼后惩决不让。 运拳弄脚练攻防,健身防卫本为纲。 蛮横欺人非君子,劝君莫把武德忘。
叫
不晓对手短与长,虚动手脚摸底细。 虚诱实情谓之叫,叫开门户显武技。 连连诱叫多自负,心刁体壮性子急。 遇叫闭门取守式,切莫轻率搞反击。 素有指上而打下,更有声东西来袭。 袒胸露腹耙子相,须防卧龙空城计O 诱饵不食叫无用,心坚智勇有时机。
顺势拳脚密如雨,狡狐狂兽皆伏地。
提
耘学技击先学提,开合收闭从提起。 应心得手攻防易,借提进退顺提击。 上有采扎滚挑劈,下有闪展腿右踢。 彼进吾提彼失重,以提求进有空隙。 虚叫诱骗切莫理,若是实击先用提。 随提而进黏粘带,来顺送贴不单一。 提非螳螂拳独有,各派皆有各和异。 欲学巧提攻防术,不耻下问广拜师。
拿
拿即擒拿有三六,逢擒必拿是七二。 其师不同各有异,基本道理是一致。 缠腕拧臂抓肩肘,摘盔断项封锁喉。 腰背为轴足先至,拿胯锁腿并脚膝。 关节结枸应通晓,经络穴位更须知。 穴位被拿酸疼胀,关节反压骨分离。 素来拙打胜巧拿,因为打快擒拿迟。 擒拿效佳伤人重,友谊求技莫用力。
封
顾名思意封非进,稳住阵脚闲为进。 并非胆怯窘藏身,察情乘隙待反攻。 眼观六路听八方,沉肩垂肘护肋胸。 气沉丹田固下盘,扣膝旋腿护阴庭。 崩点刺击上盘进,托架采圈顺手迎。 下盘进来撩扫腿,急施砸截并陇蹬。 急进中堂多凶狠,跨步躲闪施顺送。 逢打必招招含打,顺送带逼毁敌生。
逼
自以为强求速胜,招式连连催逼人。 攻势连绵倾飞瀑,拳似流星臂如林。 以逼还逼反击凶,棋逢对手寓武林。 擂台之上皆好汉,荚雄再现戏台人。 吾强彼弱吾逼人,仁义道德需永存。 点到为止分哗雄,武德不许乱伤人。 持强凌弱逼吾身,以封为守把机寻。 乘隙反击施绝枝,誓叫来者受教训送帮手急进亦称送,送与带手有异同。 帮手系指前后手,单推双撞皆称送。 欲送先提采挑劈,打开门户进门庭。 叫门不开莫用送,以防中计走泥泞。 柔攻用送刚用顺,轻轻重重皆不轻。 何谓轻重皆不轻,妙在身步手臂中。 彼来之力定轻重,彼轻必重迎击中。 善有善报恶有应,并非吾手无顺送。
顺
双方杵垒有进退,巧借彼力用送顺。 四两之力拨千钧,彼吾合力定伤人。 太极推手舞花女,随彼而顺足生根。 刚刚相撞非好汉,春风指柳顺制人。 彼若进步吾则退,彼若退步吾紧跟。
不近不离一线牵,顺水推舟两离分。
野牛下山千钧力,唯怕纤女用柔顺。
喜看顺手牵羊式,五岳独尊风里尘。
根据上面讲述的十二字纲要,我们又把螳螂拳的特点概 述成口诀如下,此亦为本门前辈的技击经验之谈,故不可小觑。
气沉丹田足生根,聚精会神身下沉。
猿臂螳勾似蛟龙,步如蛇行滑拖跟。
一动全身凝一气,拧腰调膀胯须稳。
快而不蛮散不乱,短中寓长刚柔存。
黏粘帮贴来叫提,拿封逼送十二顺。
十二纲要卧牛地,久练除疾兼护身。
横拟螳螂攻防术,并非螳螂化人身。
万绿丛中一点红,螳螂之花存武林。
第三节螳螂拳实战诀微
(―)螳螂拳之明劲
在螳螂拳的技击运用中,明劲者,即拳脚之刚劲也。而易 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 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 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 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 以致身体筋骨不能让,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 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又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如此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 声无息,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实灵通之全体,方有螳 螂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 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在螳螂门中,所谓易骨,即练之 以筑己基,以壮其体,使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 泰山让敌不敢犯。所谓易筋,即练技以腾其膜,以长其劲力,使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击敌而无法防范也。所谓洗髓, 即练技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身体,而其内中清虚之象,神气 适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如此击敌可令敌出其不意。
在技击中,因人为一小天地,而且无不与天地理相合。惟 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再者,人之一身,即与天地道理 相合,那么,身体虚弱刚泪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 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借螳螂 之外形拳技来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另外,在螳螂门中, 易骨者,乃拳技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此乃将人身中散 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中,如此不偏不倚,并用九要规模锻炼, 则刚健之致,即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螳 螂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毕矣。在螳螂 拳中,对明劲的练习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 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散乱,拳谚云“方者以正其中”, 即此意也。
(二)螳螂拳之暗劲
在螳螂拳中,技击暗劲,乃拳中柔劲,螳螂拳的柔劲与软 不同,因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之意。在螳 螂拳的技击中,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往后 用力拉回,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 回拉,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 落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击人无不跌出 丈外。拳谱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之发力要领广消息 全凭后腿蹬,"是指后足之发力要领,以上皆是言两足之意也。 即螳螂拳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 有声,暗劲则无声。
在螳螂拳的技击中,暗劲运用于攻防时,主要以守为主, 即发挥以静制动的原则,做到“防中蕴攻”。暗劲在武功上的运 用内涵为“擒拿背锁,推靠封闭”八法。在实战运用中,单手谓 擒,双手谓拿,背是将对手背离双足踏实,使无所倚,锁是封闭 已之门户,同时将对手之手锁住,即“手为两扇门”,闭己封敌, 使敌不易变化。“推"是把人以掌发出,“靠”是用肩、头、胯、臀、 肘、膝靠打,属贴身打法广封”是封住对手,化解来势;“闭〃是 紧守门户,使对方攻击失招。如配合功击穴法,则可擒、拿、点、 打兼施,临阵如“瓮中捉鳖,谈笑可得”,发挥暗劲伤人于内而 不察。而“断肘折肱,是其最厉”,或粘连对手后吞吐爆发,劲打 明而使之外伤,使敌顿丧战斗之熊。但暗劲也有短处,即自己 虽如古柏深植,不摇不晃,不偏不倚的沉稳的盘桩功,终因暴 露面突出,故谨防对手起腿弹击损伤膝及迎面骨部。螳螂拳暗 劲练出的功夫,其作用及用途体现在治疗保健与武功上,无非 是利己利人与己御制人四项。而练功的目的,是有了功夫用于 正道,而不是去倚功损人或逞勇斗狠。目的明确,在操作架子 时不浮不燥,不妄加领引,自然“无为而生有为”,从而以有为 法门造无为之本体。反之,虽可逞一时之势,将以损人始,结果 是害己终。据本门高手所讲,初步功夫的重点,必须将全身大小关节放松离解,就连每一节背脊骨也如是,才能奠松柔之 基。在武功上,用于自卫与对敌时,无论何法,皆有化解之术。 从动静攻守方面讲,此暗劲主要是发挥以守为攻,以逸待劳, 以静制动,无形中伤人的要旨。而且要求临阵时“持戒礼客”, 为使气不上浮,保持镇定,始存恬然如处子之容,这样在出手 时,才能凌厉绝伦,如猛虚扑食之勇猛快疾。
(三)螳螂拳之化劲
螳螂拳的技击化劲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功夫。乃是将 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而且螳螂 拳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 俱与道合真,此即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意”,是谓之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功毕矣。而且划劲者,与练 划劲者不同,不过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而划劲是两手出入 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 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在技击中,划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 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谱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就是 此意。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在螳螂拳中,九转者,九转 纯阳也,而化至虚无还于纯阳,就是此理。而且所练之时,将手 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用力,亦并非顽空不用力,周 身内外,全用真意远用。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 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 神。在实战中,暗劲之借力透力,即借用与自己直接交手的前 后左右数敌之力,去击打未直接交手的敌人,这是一种专门的 高超技术和上乘武功。
(四)螳邳拳之速度
在螳螂拳中,所谓技击速度,是指拳手快速攻防的能力。 倘自己在技击速度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就常可领先对手做动 作。在技击中,要想提高速度,则必须练习快速运动,同时,动 作、姿势的精简及自身的有效放松,都可以增加速度。另外,动 作的幅度越小,则速度越快,而螳螂拳却正具有短小精悍特 点。在螳螂拳的实战中,攻击的力量等于攻击自身重量乘以加 速度,因此,拳手如能加快出拳挥脚的速度,则必可使劲力增 加,所以,即使是一个体型瘦弱的螳螂拳手,如若出手的速度 极快,亦可比其它门派中身体虽高大但动作迟缓者更具杀伤 力和威胁力。
在螳螂拳中;拳手反应快慢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拳手大脑 皮层神经过程灵活性的高低,即兴奋与抑制之间相互转换的 快慢。因此,训练拳手的反应或速度素质,决不能采用事先固 定好的套路或对拆套路进行练习,因为这样练习提高的不是 技击的速度素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没有练过技击,而只练 套路的人或只练技击组合动作的拳手,一但真正参加对抗,就 会处处挨打。道理在于反应慢,而不能适应实战的需要。在此, 速度快最突出的特点是应变能力强。因此,训练的方法从原理 上讲,主要采用的环境因素变化,而事先不能预料,这就要求 本门的技术动作要突然起动、急、停或迅速转换等。另外,拳手 们还都知道,自卫的技击动作越熟练,则出手就越快,运用就 会越自如,而且能及时变化。这是因为拳手本身的肌肉收缩运 动都是随意识支配进行的。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快速的反射过程。因此说,技术动作完成的越熟练,则说明该反射和反应 过程越顺利。另外,当螳螂拳的技击动作熟练到一定程度时, 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中枢就不在大脑皮层了。而是由大脑皮 层以下的运动中枢来代替,这在技击运动生理学中叫条件反 射的自动化阶段,当螳螂拳的技击动作达到高度自动化阶段 时,就会因我方在瞬间范围的突然变化,致使对手无法反应就 挨上了足以致命的重力踢打。而且,每当对手同我方对抗时, 经常会感到,挨打是瞬间的。有时,对手明明看见我方击向其 头部,可挨打的部位却是其咽喉或下巴,这就是我方进行快速 的技击训练的结果。
(五)螳螂拳之攻击
在螳螂拳的实战中,向对手发起攻击,就是本门拳手按照 自己的意图在运动中或静止中向对手所发起的攻击。而且一 个完美的螳螂拳攻击动作,就是拳手战略、速度、时机和准确 判断的有机结合。因此,一名优秀的螳螂拳手,要在日常训练 中力求掌握这些要素,而且本身攻击的方法,也应视对手的防 御形式而定,也就是在出手攻击时,首先要估计到对手可能做 出的反应。
在螳螂拳中,攻击动作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它们是:
简单角度的攻击
在螳螂拳的技击中,拳手所发起的简单角度的攻击,是由 对手想不到的角度出手,有时亦可先配合虚招,不过,通常需 以步法的调整来改变适当的距离,并研究如何出招可令对手 捉摸不定时再做简捷直接、凶狠而有实效的打击动作。
封手攻击
在螳螂拳的实战中,所谓封手攻击,是拳手先封住对手的, 手或脚,即先瓦解对手的攻势后再攻击对手。在技击对抗中, 封缠的手法可使对手受封的部位无法动弹,并允许自己有空 门可寻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巧妙攻击。在螳螂拳中,封手亦可做 为预防的手法,即先封住后再用螳螂武技反击对手。当然,亦 可运用封手做滑步或反击时的预防措施。倘对手确切意图攻 击时,运用封手需知道对手何时出招,不过,封手亦需速度与 技巧的相互配合。故用封手时前臂与身体须能自然地反应与 攻击,并运用腿法攻击对手的要害部位。
渐进间接攻击
在螳螂拳中,拳手所发起的渐进间接攻击是先以虚招或 假动作来诱开对手,使对手产生错误的动作后再踢击对手破 绽的位置。在螳螂拳中,渐进间接攻击法的运用主要在于破解 防守严密而动作又快速的对手,此武技亦是变化的攻击手法。 但须记住,虽然螳螂拳渐进间接攻击运用了虚招的配合,但整 个的动作犹是一连串的前进动作,它是渐进获得距离,以免惊 动对手,从而使敌防不胜防。而且,虚招的时间可以长些,以等 待对手的反应,攻击时,速度应尽量快而勿让对手有封挡的机会。
在螳螂拳的实战运用中,在对手的手臂向下或向上攻来 时,需立做攻击动作。此处的真意是:对手发起攻击时就无法 有效地防御。除非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所有的技击动作愈直接 愈好,因为自身的动作愈直接,则越不易引起对手的注意。而 且与虚招配合进步时,需使自己快速而放松,这样且会变换到 攻击的动作。不过,特别应注意如何使两个动作连贯起来,以增加自己的速度与技击劲道。
组合攻击法
在螳螂拳中,拳手所发起的组合攻击,是配合一连串的打 击去做攻击动作,即利用连环的拳打和脚踢,诱使对手露出弱 点,进而给予足以致命的一击或一脚,但动作务须连贯、有力、 迅速、直致对手倒地不起为止。在螳螂拳的技击中,组合攻击 法由于连环出招,故常可令对手无法招架。而一个螳螂高手与 初学的拳手之间的差别是,本门高手善用机会做连续的攻击, 亦能运用其敏锐的知觉,采取主动攻击重创对手。出拳踢腿时 的配合亦十分有计划,每一招必可制造另一空当并攻击到对 手不支倒地为止。在此,拳手连着的几拳或'几脚在螳螂拳的攻 击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但连环的拳腿攻击必须具有节奏感。因 为,有节奏地出招是螳螂拳技击中的重要因素。但须记住的要 点是,最后一击必是致命的攻击,并打向对手的要害。
5-诱敌攻击法
在螳螂拳中,拳手所实施的诱敌攻击法,故意暴露出自身 空门以引诱对手来攻击时再乘机反攻的踢打方法。在螳螂拳 中,诱敌后再攻击的方法可与上述4种武技配合运用o而且只 要有可能,最好在自己攻击前先诱使对手进攻,这可从迫使对 手做进步的动作而概略地知道对手可能的动作为何。如此,对 手进步与出拳的动作常会使其陷于防守的困境,而不易变招 防御,从而甚易攻击得手。在螳螂拳的技击中,还有十分重要 的一点是,如何借力使力,使自己反击的威力更大。同时切记, 凌厉攻击的秘诀全在于正确的把握时间,正确地踢击动作与 心理的运用上。在诱使对手出招并暴露出空门之际,拳手尚须 保持机警与平衡来攻击,并在佯攻诱使对手反击时立即予以重力打击。
(六)盥同拳之空当
在螳螂拳的实战运用中,“空当”是在技击攻防对峙中出 现的技击漏洞,也叫“破绽气 在激烈的对抗中,由于双方不断 的移动脚步及距离的不断变化,“空当”也会不断出现。而且在 进攻时“空当”暴露的时间较大,所以给对手造成了有利的反 击机会。另外,在防守中由于出手的时机与时间差掌握不准 确,回防速度较慢也会出现“空当”,并被对手的第二次进攻所 击中。不过,在螳螂拳的技击中,“空当”是无法避免的,所以,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使动作快速、准确、及时,并注意 防守;进攻后也要快速回防,或者是连续进攻不给对手反攻的 机会。另外,在防守时亦要求动作须小而快,而且判断准确,以 防中敌圈套。防守后要快速归位,准备防敌第二次进攻,或者 为连续反击做好准备。总之,实战中“空当”暴露的时间越短越 好,面积越小越好,但本门中有意识的暴露出“空当”则例外。 下面先谈谈在螳螂拳的进攻时出现的空当:当你先用拳法攻 击对手上、中、下盘时,对手会向左或向右进行躲闪,如果对手 躲闪成功,则你大部分空当就会暴露出来。如果对手向后躲 闪,当你收腿时,对手会迅速跟进,而当你进攻的脚还没落地, 或刚刚接触地面时,如两臂放在胸前,则你的上、下盘就是空 当;如果你的手护在下巴处,则你的中、下盘就是空当。
在螳螂拳的技击中,拳手防守的再严密也会出现空当,尤 其是出手、出脚进行格挡时,空当暴露的会更明显。现举例介 绍如下:在实战中,当你用低盘腿法攻击对手下盘时,对手会 在重心下沉的同时用小臂下格你小腿,此时对手的中、上盘便 会出现空当,此时你如用拳法去乘机攻击对手的中、上盘则效 果较好。因为对手下蹲格挡,注意力集中于防下,手臂也下移, 那么其中、上盘的空当必然会暴露出来,此时进攻脚向前落 地,同时用手法或用另一更重的腿法去攻击其头部,便可击中。
综上所述,运用螳螂拳进攻时头脑要清醒,第一次攻击落 空要善于观察对手的空当,也可以在第一次进攻时,就预料到 什么部位会出现空当;第二次进攻在第一次进攻刚收回,或未 完全收回时就快速出击,另外,进攻时要善于佯攻,造成“空 当”,即真假虚实,变化莫测,如此则效果更佳。那么,拳手怎样 寻找和制造空当呢?要寻找空当,就是在技击中寻找对手防守 薄弱的环节和防守出现的漏洞。在双方对峙中,如对手进攻前 稍有移动,此时对手的空当便会很明显的暴露出来,因此你在 看准空当后要快速抢攻,或者加强防守,待敌进攻后反击对手 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螳螂拳的技击中,所谓制造“空当”,就是拳手自己有意 产生破绽,引诱对手进攻,当其进攻时可抓住他的空当快速反 击。例如,你两手分开迎敌,诱其用拳向胸部打来,此时可在护 胸的同时,迅速踢击对手,便可击中。
另外,螳螂拳技击中的距离感与空当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两人都在互相谁也击不中的位置上,就不存在“空当”,如两 个距离较近,则互相都可以击中对手,那么,此时两人都有空当,就要摸清在攻防中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空当,而且暴露的 时间较长,面积较大,在进攻中迫使对手暴露出空当,然后快速进攻。如双方同时出现空当则抢攻时要注意防守,同时防守 要判断准确,出手、出脚要及时,即保护好自己的“空当”,反击 对手的“空当”。而且谁的速度快,谁就可以先击中对手。因为, 在螳螂拳中,空当与速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七)螳螂拳之击打时机
在螳螂拳的技击中,所谓战机与时机,实际上是指有利于 击打的瞬间,故若不能掌握有效的击打时机,就会丧失得分的 主要手段,也就没有主动权,因把握战机是为完成战术手段服 务的。在螳螂拳中,瞬息万变,一现即逝的时机,将随双方相持 相搏的运动,会大量出现,所以如何寻机即捕捉击打时机,必 须了解时机出现特征,一般情况下,在对手有进攻先兆的前 后,或习惯性不利于防守的错误动作,或进攻中失去防守的警 觉,或精神不集中忽视防守,或体力不支,总之在实质上没有 防守或来不及防守的刹那,都是打击的有效时机。
通常出现下列情况时,就是击打的最佳时机,首先是直 取,即对手明显出现防守漏洞或空当时,他自己又往往感知不 到而忽视防守,如我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正好打对手以 措手不及。在技击中,当自己引逗对手的进攻,使对手信以为 真时,只要对手相信,引开其防守部位,抓住这瞬间,就可按你 的意图去打。即当对手放开了门户,有了空隙,自己就应象兔 一样,以迅速、敏捷的动作,猛烈进攻,去重创对手。另外,在技 击中,当对手出拳出腿,而自己明显快于对手动作速度时,只 要对手发招,你可出招,因“手快打手慢”,故可抢先达到击打 目标,即拳谱中所说:“先人发、后人至”,或曰:“后发先至”,即 抢攻。在技击中,当对手走神或消极逃避精神不集中时,也包 括被我方击打后发呆刹那,也是击打好时机。拳谚曰:“眼无 神,拳无魂",此时对手反应迟钝,判断与动作也都慢,抓住此击打时机,极易奏效。在技击中,当对手的凶猛攻击落空时,往 往控制不住重心,以致影响步子移动,出现各种漏洞和破绽, 对此,拳谚云:“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此时选择漏洞 予以打击,给敌以迎头痛击。再者,在螳螂拳的实战中,当自己 的手脚触到对手身体时,即所谓“听劲”感知对手身体没有反 应时,或有反应而知其动向时,即可对准其漏洞、薄弱环节打击。
从螳螂拳中以上出现的多种可击打时机看,对手所以造 成别人可乘之机,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动作训练要求不严, 训练不规范,而暴露出很多防守漏洞。第二,技击对抗经验少, 很容易被我方假动作诱惑,并暴露出空当。第三,身体及心理 训练差,一旦出现缺氧状况,就无心再战。总之,对手的训练水 平越低,则给我方造成的打击时机就越多,而且对于我方来 说,明白以上道理后,就不应是消极地等待时机,而是寻机、抢 势、抢位、诱惑及威胁,以促使其打击时机多次再现。并时刻注 意使自己不要犯上述错误,如此方能稳操胜券。不过,在技击、 中欲把握住击打时机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是由其特点 所决定的,即多变性与易逝性。在螳螂拳中,所谓多变性,即时 机是以时间条件为转移的,即使别人或自己屡用成功过的战 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对抗中的态势,瞬间万变的原 因在于技击双方都在千方百计地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并制 造假象,在这里,诱惑对手就是由于这种多变性而促使量变越 多,如此,可控性也就越小。所以,在对抗中,各种复杂的变化 也为把握时机增加了难度,因此本门拳手要抛弃墨守成规的 打法,也就是应看到打击条件的变化。在螳螂拳中,所谓易逝 性,是因为时机曝光时间短暂,有时只有几十分之一秒,一现 即逝。所以只把握住上述特点,则不等于打击奏效,它还与以 下几个主要因素密不可分,即双方相对移动的距离,击打的方 法手段,击打的速度、节奏、力量,及力达点的准确性,最后,还 要强调一下,打击时机必须是在战术指导下的寻机与抢势进 行击打,而不是脱离战术指导下的蛮战。
(八)螳螂拳之打穴
螳螂拳虽然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套路枚不胜举,但至今 系统的版本还很少,而且在流传的套路中,往往动作短促,重 复较多,尤其是对打穴一技更是少见。因打穴(在别的门派中 叫点穴)乃为武林之绝技,更为各门派秘不外传之技,故千百 年来,打穴功夫一直给人一种神秘感。为了满足各地武功爱好 者的要求,和拳艺挖掘不让其失传,本人特将本门历代高师珍 藏的绝学秘抄本及本人的经验,整理成文,介绍如下。
螳螂门之打穴法是武术技击中一门绝技,它是以中医经 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运气发劲于指间,并在瞬息之间,完 成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力到指到,而打中敌要害穴位。再者, 人体上相应的要穴一旦武林高手以指、拳或脚尖击中,此时人 体在外力强烈打击下,会造成经络受阻,穴位失灵,促使人体 失去局部或整体的活动机能,甚至丧命。从而达到螳螂拳无发 制人,克敌制胜的目的。所以认识穴位,百无一错,才能奏效。 习打穴法,必先识诸穴所在部位,后辨明其起止循经路线,还 须知晓各穴位与脏腑、脑颅、气血、五行、阴阳之依存、生克、制 约之关系,方能沿其道渐而习悉,学到真功,练成绝技。另外, 凡习螳螂打穴者,须深知人之所以能生存,其理在气血调和, 若气血失调,则危机潜伏,垂危欲绝。在本门中,还讲求“习武 者尚德不尚力",力虽足以伤人,而人示必心悦诚服。唯德者,力虽逊于人,而人必服然。盖武技之者,一出手即可制敌亡命, 而对于生命危垂之人,则略施手法,可使其复苏。若能杀人,而 不能生人者,则谓之螳螂死手,无可取也。
浏览2,1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