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成效。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要面 向社会,注重各专业方向未来体育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整改 思路,体育院校(含师范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当前基本上是三种。

其一» 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一专指专武术专项、多能指兼 修养生体育和民俗体育)。

其二,“专才”培养模式:即培养武术(套路、散打)高水 平运动员和教练员。

其三,“通才”培养模式:一主几副(即以民族传统体育中 的一项为主,兼修其他非本专业的技术理论)。

综观毕业生的成才率,应该说,在新专业实施的总体方向上 是成功的,特别在培养目标和模式定位上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我们具体拟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 结构体系的设计构建上,还存在着脱离高校改革势态要求和极不 精细的诸多问题,在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问题上, 在文化素质的拓展上、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在非专业知识技能 的学习上等还需进行多学科、多手段的研究。


  • 武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其一,符合人才市场需求模式原则。社会需要和服务于社会 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社会急需的人才模式是构建本专 业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课程设置还应始终围绕市场经济对人才 需求模式的变化而不断地设计和完善自身体系。

其二,符合体育教育规律的原则。体育教育是一门科学,民 族传统体育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离不开体育教育的共性规 律,如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渐进性;技艺学习的阶段性、循序 性;竞技成绩提高的不可跨越性;技术、理论搭配的科学性等等 都要认真研究。

其三,要符合本校的性质和办学条件的原则。不同性质的学 校承担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尽相同的 办学条件和管理模式,武术专业课程设置一定要紧紧结合本校实 际,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在不超越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最 大限度的发挥本校的综合教育资源优势,突出本校特长。

3•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 武术专业教育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学科专 业教育理念,直接引导着该学科的发展方向,甚至使人们的专业 教育观念形成长期的固定模式。然而,由于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社 会进程,迫使人们对待武术专业教育理念的重新定位。研究表 明:明确构建现代武术人才模式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强调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健康第一”、


“身心发展第一”的教育方向,重视学生人文知识、文化素质的 培养和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倡导自学、思维、实践、创 新能力的自我实现和引导,“融体育、科技、人文为一体”,“集 道德、知识、技能为一身”,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武 术专业人才,这种综合素质人才观的教育理念,也是新世纪武术 专业教育的新理念。

  • 武术专业课程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 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中提出以“培养具备民族 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 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民族传统体 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培养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管理 及其他体育工作者”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工 作者的共识。但是,从当代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民族传统体育自 身发展的需要来看,培养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同样重要。民族传统 体育专业在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应该把培养高水 平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任务考虑进去。参照艺术学院培养大 师级画家、版画家,大师级小提琴家、作曲家那样的思路,把 “专”和“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确立一个融“复合型人才” 与“高水平专门人才”于一体的多元化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主动 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改革的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 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 提髙大学生人文素质。”因此,本专业应将培养目标转向以现代 人才社会市场需求为前提,在突出“一专多能”的前提下,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既掌握扎实专业 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又具备洞察社会需求、开拓创新能力 以及有利于创业成功的人文素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能从事武术 教学、训练、科研、健身指导以及保安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 才上来。

武术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论学者指出,任何一类学校教 学的实施,不论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都由显性与隐性两类课程 在起着作用。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在课程规划中明确规定的,并 在课表中以不同形式体现的课程,常称“正式课程”。隐性课程 则指在显性课程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的、或者学生根据自 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组织和参与的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如一些兴 趣小组、俱乐部训练、比赛、表演、专题讲座、学术讲座、各种 论坛、参观访问、社会公益服务、各类自我学习活动等等),以 • 254 • 及通过校风、校纪、校容等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 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措施,均属隐性课程,也称“潜在 课程”

传统课程体系的编制,往往主要着眼于显性课程的设计, 而忽视隐性课程潜在功能的开发与运用。有研究证明,隐性课 程不仅是显性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还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学习效果,由于隐性课程形式多样,自主性强,内容丰实,而 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对武术专业学生课程形式现状的调査 结果显示(见表3-3):学生对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其他各种教育 和学习活动的兴趣更浓,说明隐性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和 地位非常重要。为此,本课题提出减少传统的显性课程,强化 隐性课程建设,以形成一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 构体系。

武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1998年 拓宽后,培养目标由传统的“专才型”向“复合型”人才定位转 化,因此,课程设置也由单一的“指定性课程体系”向多元的 “柔性课程体系”变化。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课程基本按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分为三大类。

当前武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修业学分总量上,各院校一 般为160〜170学分(表3-4),大大超过国外本科生修业学分数 (国外一般为120学分)。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 .256 .

也从另一个侧面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此髙额的学分数, 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是困难的。为此,必须破除 对学生“抱着走、包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压缩修业学 分,给学生有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那么,本专业修业学分 应该压缩多少呢?参照国外体育专业本科生修业学分数,我们 认为:武术专业修业学分,当前大致定在140学分为宜,此后 再在实践中加以调整,以每学期18周计算,平均周学时18〜 20学时,这样便能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必修课、选修课的 平均学分比大约是3 : 2,有些学校达到了 8 : 2。专家认为,当前 武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太恰当,必修课所 占的比例太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86. 3%的学 生认为现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所占比例太大,需要进行调整。因 此,在课程结构上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扩大专 业口径、设置各种柔性专业方向,以选修课为实验的突破口,逐 渐形成课程的综合化成为改革之必需。

必修课程设置。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理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 课3部分组成。公共课是指全体大学生普遍修习的专业以外的共 同内容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该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关于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是专业的学科理 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其改革思路是:

 

浏览4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