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一个武术者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到一起已属 不易,能将理论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再运用到实践里,更是难上加 难。然而,在李小龙看来,修炼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 或木板,他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自己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仅 仅学习某门派或者某人的武术技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不是真 正的搏击。成熟的武者应该能自我达到最深的觉悟,而不是做观
念上的俘虏。假如随着传统模式走,那人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 影下,了解的只是老套的路子,而不会了解自己本身。
1961年秋季,李小龙进入离西雅图有近百公里的华盛顿州 立大学,学的专业是哲学。
与中国不同,当时在美国,热门专业是医科、法律、商科以 及随市场变化而走俏的学科,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易,收入 高。美国人讲究实用,而兴趣则排其次。哲学在美国从没有形成 热门,美国人不像德国人是个忱于思考的民族。
那么,李小龙为什么选择就业面狭窄的哲学专业呢?哲学是 沉思者的精髓,与生龙活虎的他应属无缘。然而,熟悉李小龙的 人,都会发现他性格的两个极端,极动与极静。于是,极动,他 选择了武功;极静,他执迷于哲学。李忠琛对弟弟的选择一点也 不觉意外,他说:“他从小就会一个人独处呆想,起初大家都以 为他是病了,后来才知他在想事情,却不知他想些什么古怪事 情。他学哲学,可以把他那些想不透的问题弄个透彻。”
李小龙自己曾解释说:“进了大学,我之所以选择读哲学, 这与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很有关联。我常常问自己,胜利了又能 怎样?为什么人们会把荣誉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 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呢?是不是就是 为着光荣而生存?于是,导师协助我选系的时候,他认为以我的 发问精神,最好修习哲学,他说,哲学会告诉我为了什么才 活着。”
李小龙沉湎于哲学的海洋里,他崇拜的东西方哲学家,有中 国的老子、庄子,德国的尼采,法国的萨特。他渐渐地发现,叶 问师父的教诲,以及古代侠客故事所包容的意义,皆可从老、庄
哲学中找到印证。而尼采、萨特的哲学,又与李小龙好斗好强、 无拘无束的天性惊人地相似。“真人不露相”是中国古代大侠的 行为准则和追求境界,而年轻好胜的李小龙,总在不断地推销自 己,张扬自己,以证实自己是个“超人”。
东西方的哲学观同时作用于一个人。正是由于李小龙的不懈 努力,才使得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功夫,在鲜为人知的美国掀起 热潮。
李小龙在他的另一篇大学论文《功夫的艺术》中,着重强 调了功夫的哲学旨义:
“因为功夫大多是和尚道士所练习使用的,所以也被看作思 想与动作的结合。对他们和很多认真学习的人来说,功夫不仅是 一种打斗方法,其主要目的也不在杀死或伤害对方,功夫是一种 哲学,也是道家和佛家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1967年,李小龙在一本武术杂志上,以语录的形式阐述对 功夫的见解。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单靠功夫在技艺方面的知 识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个中高手;他必须要能深入研究其内在的 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只有在他思想能和生命的本质达到完全融 合的程度时才能求得,这也就是要达到道家所谓的'无为'。所 谓’无为'包括了明心见性,要能让自己的思想流动,完全不 受任何内在的、外在的干扰。”
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认为李小龙是一位功夫大师,而忽略他 作为学者的一面。他的武道著作,不及他的功夫电影那么流行, 然而,看过他的著作的人,都会惊叹他是个将武术与哲学融为一 体,并且研究精深的大学问家。
我们很难断定李小龙是否如佛家所说,修得正果。这是因为
每个人对正果的释义皆不同,并且功夫与学问皆是无止境的。
1968年,李小龙和朋友开车在路上飞驰的时候,闲聊到了 最具突破性和破坏性的西洋剑。当时,李小龙茅塞顿开,他说: “依我个人看来,这种剑术最有效,最见破坏性的技巧可能是 '截击'!”所谓截击,就是面对对手的攻击不躲闪而是直接发出 攻击,这种以攻代守的思路确立了 “截拳道”的基本思想。但 是,在“截拳道”的名称确立并实践一段时间以后,李小龙的 武术和思想有新的境界,他一度对自己的武技命名为“截拳道” 而后悔。他觉得“截拳道”可能会变成一种限制,一种局限, 所以他一再强调“截拳道”只是一个名称,他常常说:“当你完 全明白搏击之道时,你便会知道搏击中是没有一种’形'或 '式’。”他也告诉人们:“截拳道只是一个名字,仅是武技系统 的代号,请不要在这个名字中钻牛角尖!”这种哲学上的否定之 否定和名实思辨确实是一般的武术家所难企及的。李小龙因此也 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
没有“功夫的李小龙”,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李小龙”。凡 是看过李小龙的功夫片的人,都会忍不住问:这小子的功夫究竟 如何?说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只是他功夫的外在表现;窥其内 涵,他的功夫堪称哲学的艺术。
李小龙13岁起开始习武。在这之前,李小龙虽然好胜好斗, 被街童视为拳头大王,可事实上是武侠小说常提及的下三滥的 “烂仔”伎俩。
李小龙13岁至18岁离港期间,拜咏春拳传人叶问为师,学 习咏春拳,并伙同师兄弟四处挑衅讲手。他年轻浮躁,满足于克 敌的招数,很难静下心来悟道,他的沉思也多限于对招数的回忆
和心演,功夫哲学基本与他无缘。
自古以来,功夫大师都经历武术、武道两大阶段,武道是武 术与哲学的神会妙合。而通常的武师,只停留在武术招数的 表层。
李小龙的功夫,进入“道”的境界,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 的——李小龙自小好沉思,所沉思的内容,也必然随着年龄阅历 的增长,由幼稚到成熟,由肤浅到深入。
李小龙是一个孤独的人,武道是孤独者的结晶。在中国古时 候,无论学文习武,如果一个人想悟道得果,往往都得逃避风尘 人寰,隐居苦修。但是,李小龙一直生活在繁华的香港及美国的 城市,一直与芸芸众生相伴相息,可他内心却是孤独的。
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是否孤独,不是看他周围有没有人,而 是看他的思维是否跟周围的人一样。
“道”又是逆境中的产物。李小龙赴美以后多坎坷,种族歧 视及事业上的波折使他压抑且愤懑。他不是个安贫乐道、易于满 足的人。别人认为他非常成功,但是,他却认为与自己的目标相 去甚远。他是个勇于向自己、向社会挑战的人,他的逆境是在不 断地追求之中产生的逆境。逆境中的他,更渴望自我强大,沉醉 于武道的更新更深的求索。
李小龙在大学里学的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学 问,这促使他自觉地对武术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都会死去,会慢慢 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李小龙之所以能长存于人们心中,就是 因为他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武师。传统武师对武道要义秘诀守口如 瓶,秘而不宣,即使在性命攸关的非常时刻也很难将其所有传授
给弟子。然而,李小龙却与众不同,他不但广收门徒,而且还不 惜采用最有效的现代传播一一电影媒介来弘扬他的武道哲学,来 宣传他的截拳道。
浏览4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