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尉缭提出的治军十二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当今 “整军治武”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尉缭子》一 书,在谈政言兵的诸多观点上有许多宝贵的经验,限于历史条 件,有些观点是不可认同和推崇的。如《兵令下》中的血腥杀屠 的定军心的思想,是应予以批判和摒弃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的辩证的客观分析,合理吸收 和借鉴,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取得真正的学习实效性。
6•《三略》(旧题黄石公撰)
- 其人:黄石公即为圯上老人。传说张良兵败后,逃至下 邳(今江苏睢宁北),遇老人于圯(桥)上,他先侮辱张良,后 授以《太公兵法》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 年孺子见我济北,毂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不复见。十年 后,陈胜起义,张良聚众归刘邦,随刘邦打天下,建立西汉王 152 •
朝。十三年后,张良随汉高祖刘邦过济北,果在毂城山下得黄 石。良死,遂与石并葬。”(见《史记•留侯世家》)。
- 其书——《三略》:《三略》亦称《黄石公三略》,相传 其书为太公姜尚所撰,后经黄石公推演授予张良,故旧题黄石公 撰;《隋书经籍志》云“下邳神人撰”。经学家推断,此者可能 是西汉晚期一位通晓军事、熟谙张良事迹的隐士,托黄石公之名 撰写的。
《三略》是以军事的政治谋略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兵书,所谓 《三略》,即上、中、下三卷韬略。
上略篇“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论述了以收揽人心为 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和方法,这 种战略思想的特点是重政治、尤重“人心”。
中略篇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了君主统众驭将 的基本谋略,并且强调因时、因势而治的重要性。
下略篇的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的 “人政”思想,政治是以人的道德仁义礼为本,强调得心为上; 军事上主张“释远谋近”,以义殊不义,此种人治思想是儒道释 的综合体,具有自身独立的体系。
《三略》最早训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 本,后世的影刊丛书本也多以此为底本。注释本比较重要的有:
宋施子美讲义本、明刘寅直解本、清朱墉汇解本等。
另有许保林著的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的《武经七书》注 释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黄石公三略浅说》等。
其一,“爱民”、“抚民”的“重民’’思想是治国治军之本。 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是《三略》军事思想的核心,指 出:“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 政行而无怨。”倡导以道、德、仁、义、礼为治国之本,要求得 民心为上策,选贤才为明君,作者列举了二十种不同的人,提出了 20种措施,使“差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
在军事上,强调战争要从“保民”的目的出发,“兴师之国, 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对兵卒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 也作了客观的肯定,“三军为一心则全胜可全”,认为民众和兵卒 是贏得战争胜利的根本,“重民”思想也就是治国之最优选择。
其二,辩证的军事战争观。《三略》认为,战争“变动无 常”,要“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其战略战术要因势 而变,做到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作者在对战争力量强弱、柔刚的 转化问题上,在论述将与众、军与政的关系问题上,在宏观上对 军事与政治的互配问题及战争与经济的论述上,都具有朴素的辩 证法的思想,不乏是有哲理的真知灼见,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的 古代兵书精品之作。
7•《李卫公问对》(旧题唐李靖撰)
- 李靖其人:唐初重要的将领,著名的军事家,字药师, 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北)人,李靖为唐初政权的巩固和疆土的 开拓累建战功,与当时的李勣同封“英卫”二公,贞观23年 (649年)病卒,享年79岁。
李靖从小聪明机灵,在初展文才武略时,被母舅韩擒虎赏识 进入军界,后随李世民转战南北,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其用兵之神,料敌之准,决策果断实效,堪称唐初将帅之最;此 书就是李靖军事谋略的总结。
- 李靖其书——《李卫公问对》:《李卫公问对》即《唐太 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问对》当系唐太宗李世民 与卫国公李靖多次谈兵的言论辑录,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军制、 阵法、训练、边防等诸问题,但中心内容是讨论作战指挥问题。
《问对》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分上、中、下三卷,一万 余字,北宋时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关于《问对》的作者问 题,北宋陈师道、何蓮断定是当时人阮逸伪撰。其实,北宋初年 即有《问对》的不同版本、注本,陈、何之说不足为训。
《问对》是一部形式上别具一格的兵书,它以问答式的体裁、 旁征博引,对战争的相关或不关联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自由评说 和讨论,是古代兵家著述和文人对军事笔录的传统模式的代表 作,以98次问对结构全书,别有特点,开创了史论结合研究的 军事先河。
该书从奇正、虚实、主客、攻守等几方面进行议论,着重探 讨了争取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内容广泛,立论新颖,其主要方 面是:
其一,认为奇正用兵就是正确的用兵和灵活的应变战术的结 合。《问对》认为奇正命题源于古代五军阵(东、南、西、北、 中五军),指出“数起于五而终于八”,要正兵变为“奇兵”,即 位于五军阵地的“正兵”,向位于“闲地”实施机动出击即变为 “奇兵”,这样五阵就变为八阵也。作者的本意是:正确的使用兵 力加上灵活的变换战术是奇正战术的本质特征。《问对》还把奇 正同虚实、示形、分合等结合起来,要求“避实”、“击虚”,使 “敌势常虚,我势常实”。要善于利用示形、制造假象,隐蔽奇正 之变化。“分合”主要论述的是集中和分散用兵的原则和方法, “兵教,则以合为奇,合,则以教为奇。”奇正的目的就是争取战 争的主动权。
其二,认为攻守均是争取胜利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认为 “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主张进 攻时,不仅要“攻其城,击其阵”,还要攻敌之心,摧敌之意志; 防御肘,不能单纯的守其阵,“完其壁”,还要把保其士气放在首 位,制造空隙乘敌之不备而攻之。
其三,在对军事训练和管理教育的重要性、阵法布列、古代 军制、兵学源流等问题上也进行了深人的探讨。认为将帅要通晓 兵法,要加强军事管理和训练,训练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要 区别对待;在其他阵法、军制、兵学源流等诸方面所开展的讨论,更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兵学的军事理论。
《问对》在中国军事学史上占有一定重要的地位,明代郑瑗 在《井观琐言》中评价说:“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 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
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授课用稿
五、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沉积的反映,属东方文化的范畴, 具有自身独特的要素和本质的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文化的释意武术文化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包 括物化在生命体中的拳脚攻防动作程式,物化为动作程式的符号 记录及复现、传播、辐射的过程效益等,具体来讲,它包含三个 结构层次面。
第一,技术器物层:是武术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外显层次, 表现为可见的人体动作形态和特定的物质。包括攻防格斗技法、 套路动作程序、功法、器械、器具、服饰和场馆等范畴内容,其 展示的是人与物关系。
第二,传承习俗层:是武术文化结构中的中间层次,表现为 人体动作传承的形式、方法、规则和规范标准等,包括组织形 式、教授方式、继承原则、礼仪规范、道德标准和竞技规则等内 涵,其展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三,心理价值层:是武术文化结构中不可见的隐性层次, 即最内层的心理层次,它的形成是主体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理 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包括武术文化 形态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常态和民族感情等 内容。
浏览7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