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价值功能。武术运动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如 高血压、神经衰弱、冠心病等)。其方法是:外部通过手、眼、 身法、步的锻炼,提高肌肉骨骼系统和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培 精、调气、正神之目的,促使机体某些病灶部位功能代谢的改 善,起到恢复正常功能的效果。内部通过运气、意念,把握阴 阳,达到调节机制的平衡作用。武术高度重视人体精、气、神的 修炼和互相依存的医学哲理观念,是其具有治疗效果的基础。拳 理家认为:“精”是根本,“气”是“精”的载体,神是气作用的 表现和结果,提出了“内外兼修”的原则,在这种练功原则的指 50 •
导下,进而产生了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三合”、“外 三合”、“导气令和”、“气沉丹田”等各种练功要求,建立了以丹 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先导,以提高性腺功 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这种人体医学治疗原理是武术运动具有 特殊治疗效果的根本原因。
武术另一更为主要的医疗健身作用是防患未然。武术与中国 传统医学理论是相通的,就拿太极拳来说,它强调动静、虚实、 刚柔、快慢、开合、升降等阴阳法则。太极拳推手在勻速运动中 突然加速发力,在相持中主动化劲蓄力,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其目的是使人体中枢神经功能得到调整,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 抑制交换的能力,这与传统医学理论在重阴阳学说方面是完全一 致的,也与现代科学理论“生命在于平衡的观点相吻合”。
武术强调身心和意志双修,也使其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所 谓练身心,是指人的精神和性格方面的完善。久练武术可以使人 心身倶健、精力充沛、提髙修养,使人的性情变得刚毅柔和,达 到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练意则是指排除杂念,集中思想用意来 练,使身体各方面达到系统的锻炼,促进身体内部功能的提高。 用中华传统医学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心和意的修炼能使全身的 血、气、津、液得到流通,从而达到调节脏腑机制,使人从弱 变强的目的。这种强壮不仅是外部的健壮,而且也是内部的健 壮,直至整体的强壮,从而使人发挥出巨大的超想象的能力, 即“功力”。
- 观赏功能。武术的观赏功能可分为表演观赏功能和竞技 观赏功能。
在对抗性散打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将技击之巧、力量之美、 速度之美、柔韧之美、灵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在奋 发抗争、锐意进取的意境中获得美的观感愉悦,称之为“竞技观 赏功能”。而武术套路更注重追求内在的自我表现,更多地表现 为展示艺术表演效果,俗称这种效果为“表演观赏功能”。
近代武术竞技化趋势,使得武术观赏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 化。一方面是武术的表演观赏功能继续存在并获得了进一步发 展,另一方面武术的竞技观赏功‘能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逐 渐完美化、科学化。
中国武术项目种类繁多,风格不一,因而武术的表现手段和 美学风格也就不一。如太极拳刚柔相济,劲若抽丝,绵绵不断; 而南拳则动作敏捷,出手隐蔽,使对手躲闪不及,大有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而以散打为代表的各种技击格斗术,展示激烈的对抗 和敢于拼搏、富于进取的精神。无论是显示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 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打比赛,都会引人人胜, 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 育和乐趣。
武术的观赏价值贯穿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在汉代宫廷大型的 百戏表演中,不仅有角抵的内容,也有诸如斗兽、扛鼎、舞轮等 与武术紧密相连的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武术表演最值得一 提的是“五兵角抵”项目的兴起;隋唐两代是宫廷武术表演的高 峰期,唐代有完备的百戏组织和训练组织——教坊,它集中了全 国各地的表演精粹,角抵仍是该时期重要的表演项目之一。“安 史之乱”后,大批宫廷艺人流落民间,得以在民间沃土上滋长发 展;宋代,随着城市文化生活的繁荣,江湖上的武术表演大为兴 起,易聚易散的娱乐场所“瓦舍”在宋代出现,这标志着古代江 湖艺人的表演走向成熟;进人明清时期,又出现了新的表演形 式,叫做“走会”,由于“走会”武术的内容居多,所以也叫做 “武会”。近年来,我国农村各种花会应运而生,“花会”的一个 重要内容就是武术表演,观赏性的武术表演活动以其强烈的民族 性、节令性和娱乐意义在中国古代、现代的娱乐活动中占据了极 重要的地位。
- 自娱功能。人们参加武术套路、散打练习(或竞赛)所 获得的身心愉快的效果和作用,称为自娱功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积极开展带有 军事目的的娱乐活动,统治者之间常常举行斗剑、角力的比赛, 借以娱乐。
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适合于不同性别、不同 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练习。同时武术练习不受时间、地点、气 候、场地的影响,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需要很 大的场地和复杂的设备,具有极大的经济性和方便性。正因为武 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 爱,成为健身自娱的重要手段。
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包含着对人体运动自然规律性的了解和运 用,对技能的熟练掌握产生了自由创造的美感,在习武的过程 中,技能愈是精熟就愈能产生自娱效果,带来身心的美好感受。
武术的自娱功能是与武术健、力、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分不 开的。武术攻防格斗的哲理性,养生修心的健体性使武术产生了 特殊的艺术价值取向,武术中的真实的技艺美、精神意境美、均 衡对称美、对立统一美及武德修养美等艺术风采是自娱享受的根 本动因,长期训练自然能达到强筋骨、增意志、调感情的娱乐 效果。
- 经济功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体育运动的一部 分出现,也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这种经济上的作用是潜在 的、间接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武术健身、修身效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效能。 通过武术训练,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促进社 会生产。健康的体魄,良好心理品德,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条件,从客观上为能动地改造世界、发展经济提供了物质和精神 基础,同时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从事武术运动的群团, 一旦掌握了武术运动的真谛,必将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不 可估量的作用。
运动的同时,开展相关的经贸活动。当今出现的武术搭台、经 贸唱戏的各种集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活动在全国十分引 人关注。诸如“少林武术节”、“武当武术文化节”、“全国状元 杯散手擂台赛”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武术服务于经济建 设的强大生命力。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经济属于物质文 明的范畴,二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将会更进一步拓宽武术 的社会效应和功能。我们可以这样展望,不久的将来,武术文 化市场将诞生于国内,传播到国际,乃至武术运动所需直接用 于的商贸活动(包括武术器械、武术服装、武术文化用品.、武 术影视、小说、期刊等)会遍及世界。武术经济的前景是可观 的,也是振奋人心的,未来的武术竞技盛会也必将是武术文化、 经贸活动的交易会。
十一、绳镖初探
绳镖的起源和发展恩格斯提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 的。”绳镖的源头要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渔猎工具。新石器早、中 期的石鱼镖,骨鱼叉同现在的绳镖结构功能十分相似,使用时都 是在镖的尾部系一根绳索或缚一根木棒,用手抓住绳索或木棒的 尾端,将镖(或叉)掷出,以获取鱼类和杀伤野兽,然后牵动绳 索或持棒将其收回。据考古史料论证,“鱼叉”、“鱼镖”有的尾 部带有结节,是便于系绳索的遗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原 始“鱼叉”就有结节,可见绳镖是从原始的石鱼镖、骨鱼叉发展 演变而来的。 .
绳镖又名“绳鞭”、“甩头”,“盖在有脱手飞镖之前,而脱胎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合作者:袁威)
浏览905次